首頁>Club>
假設德軍在吞併波蘭後不對英法等國用兵,反而提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英法會不會在德國背後捅刀子,與蘇聯前後夾擊德國致使二戰提前結束? 亦或者英法會像看待波蘭那樣,坐看德軍吞併蘇聯?使希特勒的戰爭野心得逞?
9
回覆列表
  • 1 # 立鶴書苑

    如果看二戰,你要了解一戰結束後二戰前的歷史,這段歷史上講的不多,就是蘇聯革命和各國出兵干涉,一戰結束就是因為蘇聯內戰,甚至蘇聯內戰還影響到了中國軍閥混戰,比如張宗昌手下大量白俄僱傭軍,就是蘇聯內戰的白軍,日本甚至趁機佔領了西伯利亞,這也是二戰後為什麼日本俘虜要去西伯利亞幹苦力,德國還有其他各國干涉軍,控制了大量的白區,內戰時的蘇聯,幾乎有亡國之憂,實質上德國還有英法在干涉蘇聯上,政策是一致的,英法老牌國家看的很清楚,也很恐懼,因為他們看到了共產主義的可怕,能直接吞噬一個帝國,誕生一個更強大的帝國,他們對蘇聯的恐懼超過了對德國的,德國與英法的矛盾主要是新興強國與老牌強國的矛盾,沒有和蘇聯那種你死我活深刻矛盾,因為德國曾經實際佔領了俄國部分土地,兩國有地緣矛盾,如果真的先打蘇聯,這正合英法的意,英法二戰前就是這樣引導蘇聯的,為什麼英法會坐視德國吞併那麼多土地,就是為德國入侵蘇聯準備的,為了把德國的矛頭往蘇聯引,只不過德國不想被玩弄,先打了法國,假如德國先打蘇聯,其把握完全沒有入侵過西歐後那麼大,要知道德國連部分坦克和槍都是捷克這些被吞併的土地產的,因為一戰結束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工業被限制了,德國本土並沒有那麼強大的工業能力,滅了法國的德國才是真正的第三帝國,才有能力大規模實行巴巴羅莎計劃,如果先打蘇聯,也有可能打贏,畢竟德國戰爭動員真的很徹底,但是最後贏家必然是英法,正是一戰中苦於兩線作戰,二戰德國孤注一擲,先打比利時法國

  • 2 # 尋找歷史的truth

    假如德國不先打英法而是先打蘇聯,提前實施巴巴羅薩計劃,英法很有可能背後捅刀子,與蘇聯東西夾擊,提前結束二戰。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英國長期奉行大陸均勢政策。大陸均勢政策的含義是英國為了維護世界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歐洲大陸的列強彼此牽制和相互鬥爭,防止一家獨大、一國稱霸歐洲。如果放任德國吞併蘇聯,德國的資源短板就徹底消失,德國技術+蘇聯資源足以稱霸世界,那時的德國領土、人口、資源都是世界第一,科技水平世界一流。德國吞併蘇聯後,英法再也沒有能力抵抗德國的侵略,拉上美國參戰也可能改變不了戰局。因此,英國絕對不會放任蘇聯被吞併,而是積極參戰確保德國不能稱霸歐洲甚至世界。

    二、法國做夢都想解決身邊不可一世的宿敵。1870年~1945年,法德3次兵戎相見(普法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1871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投降,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故意在巴黎凡爾賽宮登基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強迫法國簽訂屈辱的《法蘭克福和約》,賠款50億法郎(約7.2億倆白銀,超過晚清賠款總和),並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德國,從此德國成為歐洲主要強國,法國則喪失了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條約,法國終於有機會報仇痛宰德國,瓜分德國本土及殖民地,索取鉅額賠款,但也種下了德國復仇主義的種子。如果德國成功吞併蘇聯,德國國力將遠在法國之上,德國遲早也會找法國復仇,法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一個強大的德國令法國時刻感覺猶如芒刺在背,只是苦於實力限制法國不敢單挑德國,但是一旦有群毆德國的機會,法國肯定不會放過。對法國來說,最好的時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後,與英蘇等國一起東西夾擊德國。

    三、英法背後捅刀子比較容易成功。德國距離莫斯科等蘇聯主要城市2000公里左右,而德法邊境離柏林只有幾百公里。德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必然要把大多數兵力放在蘇德戰場,造成德國境內兵力空虛。在蘇德打得難捨難分的時候,英法聯軍500萬大軍揮師柏林,直搗黃龍。德國面積不大,沒有防禦縱深,容易被攻佔。由於德軍主力太遠,機械化程度低(1940年德軍135個師中只有16個是機械化部隊),回撤速度慢,還沒來得及回援,德國本土就淪陷了,回援的德軍丟失了大本營如喪家之犬,缺乏補給,自然抵抗不了多久就會放下武器。

    需要指出的是,英法沒有坐視德國吞併波蘭。德國閃擊波蘭後,英法很快對德宣戰,一週後法軍15個師攻入德國境內的薩爾地區,一個多月後法軍才撤出德國。

  • 3 # 參謀次長

    希特勒於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英法隨即對德宣戰,但是宣而不戰。蘇聯9月17日開進波蘭,10月6日波蘭戰役結束。從這以後直至1940年5月10日德軍向西線大舉進攻,中間有大半年的時間希特勒一直在和英法談判,要求雙邊結束戰爭狀態,實現關係正常化,但為英法所拒絕,西線英法聯軍繼續和德軍處於假戰狀態。事實上從德軍開進萊茵非武裝區到希特勒呑並奧地利和捷克,英法兩國都採取了預設的態度,最多隻是口頭上的遣責,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中固然有害怕同德國再打一仗的考慮,當時一戰剛剛結束二十年左右,英法兩國還未從上次大戰的創傷中完全恢復過來。更有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紅色的蘇聯己經完成了三個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一躍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軍工產業也蓬勃發展起來了。在西方世界眼裡,布林什維克要比納粹可怕得多,一個強大起來,但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與俄國完全不同的德國正好可以成為蘇聯和西方之間的緩衝地帶,再加上在慕尼黑陰謀中,希特勒再三向英法保證,捷克是他最後一項領土要求。可如今希特勒的胃口越來越大,又一口吞下了波蘭,如果再對德綏靖下去,英法兩國的內閣就會倒臺,而且戰火說不定會燒向自己,更何況英法跟波蘭是有同盟關係的,英法對德宣戰對內對外都有個交待。至於宣而不戰也是為了一方面嚇住德國,當時法國擁有歐洲第一陸軍和世界第四海軍,英國陸軍規模小一點,但海軍是世界第二!雷諾和張伯倫都不相信希特勒敢對他們下手。另一方面,英法就是要保持對德國的假戰狀態,逼得德國在得到波蘭後不敢復員幾百萬大軍,這樣下去要麼德國經濟被拖垮,要麼希特勒兵鋒向東,進攻蘇聯。

    那麼如果希特勒真的這樣做了,會發生什麼呢?首先,德軍不可能集結起像後來巴巴羅薩行動中那樣龐大的兵力進攻蘇聯,因為德國要防備西線一百多個師的英法聯軍,就算希特勒認定英法不會在背後捅刀子,對蘇作戰也失去了突然性,在真實的歷史場景中,希特勒正是在西線大打出手和並未針對蘇聯進行物資準備才成功地麻痺了斯大林。而斯大林在這段時期內入侵波蘭,芬蘭還有波羅的海三國本身就是對德國的攻勢防禦。斯大林甚至在波蘭戰役前還跟英法商量過要借道波蘭和羅馬尼亞搶先進攻德國。另外要知道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的石油供應都是依賴羅馬尼亞和蘇聯的,事實上西線戰役消耗的150萬噸石油中蘇聯供應了90萬噸,以至英法曾打算轟炸蘇聯的高加索大油田!一旦蘇德進入戰爭狀態,德國的石油供應渠道就只剩下羅馬尼亞了,希特勒還必須先同意大利聯合行動佔領南歐的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希臘等國,這樣才能保證羅馬尼亞大油田南翼的安全。而且德國的鐵礦石要靠瑞典供應,還要經過挪威海域,而遠比德國海軍強大得多的英法聯合艦隊將隨時切斷這一通道並封鎖德國的港口。所以希特勒如果直接對蘇聯動手,首先就會引來國內的政變,事實上早在希特勒對捷克下手時,德軍的一批高階將領就打算逮捕這個瘋子,後來由於英法決定出賣捷克才於約定時間前四個小時終止計劃。

    就算德軍攻入蘇境,也不會像真實場景那樣摧枯拉朽,勢如破竹。戰局將很快變成拉鋸戰和消耗戰,蘇聯的轟炸機將從克里米亞起飛轟炸羅馬尼亞,甚至直接出兵佔領普洛耶什蒂大油田,沒有了石油,德華人如何作戰?待德軍撐不住時,英法聯軍將進攻德國本土及佔領區,一方面是對德國趁火打劫,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蘇聯進入西歐。即使德軍在蘇聯取勝,英法也會聯合美國對柏林來個黃雀在後,他們絕不會容忍一個空前強大的德國來威脅整個歐洲!

  • 4 # 有時聊人文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拋磚引玉回答一下。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受到地緣形勢的影響,除非一個區域內有新的國家產生,否則,在相對固定的地理分界下,在單一的地緣牌局下,出牌的順序往往只有一種,不按排理出牌只會自取滅亡。

    (一戰前後的德國地圖 注意一戰後德國東北部的割裂 這就是波蘭走廊 也是德國必欲進攻波蘭的原因)

    英國

    二戰前的英國處於衰落之前的全盛時期,仍然是世界霸主。英國作為島嶼國家,英國保有強大海空軍。同時,英國在世界上有廣泛的殖民地、自治領。

    英國的弱點在於本土過於脆弱狹小。尤其是首都距離海峽過近。

    英國在歐洲的主要博弈手段是均勢戰略,即按住任何一個想要出頭的國家,拉一派打一派,在某個國家統一歐洲前聯合所有反對力量擊垮這個國家。以保證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威脅到英國脆弱的本土。

    英國在亞洲擁有廣闊領土,包括南亞、東南亞。一旦英國本土受到威脅,英國的殖民統治就會鬆動。

    法國

    法國在一戰後致力於削弱德國,不遺餘力。因為法國本土最大的威脅就是德國,而且法國無法單獨擊敗德國。所以法國的策略是與英國結盟、甚至與蘇聯接觸。不斷出招兒遏制德國。比如1923年,法國與比利時聯合出兵德國魯爾工業區,試圖掐斷德國的脖子,最終在英國的調解下解決。

    一戰後建立的凡爾賽和約體系基本就是英法支配歐洲的體系。英法,尤其是英國是,凡爾賽體系的操盤手,英法是凡爾賽體系下的既得利益集團。英法必須保障凡爾賽體系不發生根本變化。對於英法來說,在歐洲遏制德國成本很高,而英法的核心利益區在殖民地而不在歐洲,所以英法不希望歐洲地緣發生根本變化。

    波蘭

    波蘭是最大的變數。

    一戰前波蘭是一個被沙俄、德意志瓜分亡國的國家。一戰後,沙俄被蘇聯取代,德意志帝國崩潰。英法為了製造均勢,也出於對波蘭民族的同情,促使波蘭復國。從此波蘭出現在德國與蘇聯之間,像一枚楔子釘在中歐大地。同時,波蘭領土透過原屬德國的土地奪路出海,形成波蘭走廊。波蘭走廊將德國領土一分為二。造成德華人的切齒痛恨。

    由於歷史原因,波蘭既反德,也反蘇。但是波蘭是一個被扶持的國家,既沒有實力對抗德國也沒有實力對抗蘇聯。波蘭必須依靠英法支援才能維持獨立,於是英法是否會對波蘭提供有力支援就成為關係波蘭生死存亡的關鍵。

    捷克等中歐國家

    奧匈帝國一戰戰敗,導致中歐出現許多新生國家。這樣的國家完全是凡爾賽體系的產物,沒有能力自衛。而且這些國家中分佈著大量德意志人,造成了事實上德意志民族的分裂。

    蘇聯

    沙俄帝國在一戰中解體,實際上是戰敗,蘇聯退出一戰。一戰後,蘇聯遭到歐洲的孤立。

    傳統上的沙皇俄國是歐洲一強。一戰後,沙俄屬地波蘭、烏克蘭、立陶宛、拉脫維亞等地區相繼獨立,蘇聯實際上受到極大削弱。但是,蘇聯在一戰二戰之間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同時,因為體量巨大,蘇聯同時影響到歐洲與亞洲。

    德國

    西方學者認為二戰前的德國有單獨能力擊敗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這話可能有些言過其實,但起碼可以說明德國的實力。

    可是,德國無法陷入兩線作戰。無法抵抗所有列強的圍攻。這一點鐵血首相俾斯麥看得很清楚。俾斯麥在歐洲推行與英國的均勢策略相類似的平衡關係。俾斯麥重點削弱法國,同時努力與所有歐洲列強搞好關係,努力讓德國與任何列強的矛盾小於列強之間的矛盾。可是德皇威廉二世的野心是稱霸世界,於是俾斯麥下臺,德國走向擴張,終於在一戰中戰敗。

    對於二戰前的德國來說,首要的任務是統一所有德意志民族地區,並且收復因為一戰戰敗割讓的失地。事實上,統一德意志是德意志民族內部支援率極高的行動。

    試推理

    二戰德國歐洲軍事侵略的路徑必然是—統一德意志地區—擊敗宿敵法國—擊敗英國或者蘇聯。這個步驟是不可能改變的,這是德國所處的空間與形勢決定的。

    閃擊波蘭實際上屬於第一步,即統一德意志地區,消除波蘭走廊造成的德意志領土分裂。問題就在於波蘭是英法支援的國家,德國閃擊波蘭以後,英法隨即對德國宣戰,英法已經成為德國事實上的敵人。

    這就產生了一個悖論——德國怎麼可能放著已經對自己宣戰的英法不打,直接去和蘇聯對決?如果這樣做就等於德國自己促成了英法蘇反法西斯同盟,自己給自己製造了世界級對手,德國怎麼可能這麼做?

    二戰德國的戰略其實是按部就班進行的,即必須擊敗法國、獲得Continental霸權之後才有戰略自由度可言。這實際上是俾斯麥的老戰術。德國海獅計劃的破產是個敗筆,沒能攻下英國,這導致了德國後來的兩線作戰。而後跟隨日本對美國宣戰是個更大的敗筆,這是的德國已經完全脫離了俾斯麥佈置微妙平衡的戰略精神,毫無勝算可言。

    歐洲可能

    如果德國直接進攻東線蘇聯,會在一開始就陷入兩線作戰,迅速失敗。不過如果是這麼打的話,法國可能成為攻入德國本土的一支力量,蘇聯可能沒機會攻克柏林。法國戰後的國際地位可能會更高。對於法國在亞洲的法屬殖民地的控制會比現實歷史強的多。東南亞的格局可能會大不相同。

    英國的地位也會比現實世界中更高。如果德國過早進攻東線,實際上就等於實現了英法禍水東引的如意算盤。英國會騰出手來佈防東南亞,日本南進策略很可能會破產。

    蘇聯可能

    過早交戰對於德蘇來說都意味著準備不足的問題。尤其是德國,因為法國的存在,進攻蘇聯的總兵力不會比巴巴羅薩行動多,德國的攻勢很可能會被蘇聯擋住。

    日本可能

    最不好推測的可能是日本。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中日已經打了兩年。日本國內的經濟、物資供應那個時候就已經瀕臨崩潰了。現實中日本在1941年德國東線風頭正盛的時候對美作戰,實際上是想鑽德國的空子。

    德國閃擊波蘭的時間與蘇日滿蒙諾門罕戰役的時間同期。如果德國直接進攻蘇聯,蘇聯可能騰不出手對抗日軍。現實中蘇聯集中了數倍於日本的兵力與火力打諾門罕戰役,如果德國在39年直接進攻蘇聯,蘇聯很可能拿不出那麼多兵力。日本可能會趁機佔領外蒙,造成事實上的北進態勢。但是因為法國的掣肘,德國的東進攻勢很快會被遏制住。到時候日本會死守偽滿偽蒙。

    (諾門罕戰役略圖)

    美洲可能

    美國還會保持孤立主義。沒有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輿論反戰,美國就沒有可能宣戰。但是美國會使用經濟手段干預戰爭。戰後美國的地位會比現在低。

  • 5 # 悠然歷史

    答案是不可能,如果德國想要進攻蘇聯,就一定要先解決西線的戰事。

    希特勒雖然是個戰爭狂人加深度毒品上癮者,但是在1933~1939年這幾年間他的戰略外交邏輯卻十分清晰。

    從1933年上臺開始,希特勒自己先做了兩件事,一件是重整德國經濟,降低失業率;第二步則是擴軍備戰,儲備戰爭物資。之後才開始執行自己的擴張計劃。

    早在1924年,希特勒在獄中寫《我的奮鬥》一書的時候,就提出了自己的使命。希特勒把自己看做德國的拯救者,他要先擴軍備戰、聯合所有日耳曼人,然後撕毀凡爾賽和約向法國復仇,隨即向東擴張德華人的生存空間,這就是希特勒的擴張邏輯。

    仔細研究希特勒上臺之後德國的擴張,很明顯可以發現希特勒就是按照這個邏輯來擴張的。進入萊茵非軍事區、德奧合併、吞併蘇臺德都是為了統一所有日耳曼人,之後閃擊波蘭、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確保東線無壓力,向西擊敗法國報凡爾賽條約的恥辱,之後才是向東擴張,挑起蘇德戰爭。

    可以說直到蘇德戰爭正式爆發之前,德國的擴張腳步都是按照希特勒的思路進行,而不是毫無規律看見哪裡有利就往哪裡前進。從這個邏輯出發,希特勒根本就不會在擊敗波蘭之後馬上就向蘇聯開戰

  • 6 # 咖哩咖哩醬

    這個問題很有趣,所以我想回答。任何國家都將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除非一個區域中沒有新的國家,否則,在相對固定的地理邊界內,在單個地理紙牌遊戲下,紙牌的順序通常僅為一個,而不是根據排名。處理卡只會殺死自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德國地圖。請注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東北部的劃分。這是波蘭走廊,也是德國必須進攻波蘭的原因)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處於衰落前的鼎盛時期,它仍然是世界的霸主。作為一個島國,英國保留著強大的海軍和空軍。同時,英國在世界上擁有廣泛的殖民地和統治權。英國的弱點是其祖國太脆弱而太小。特別是首都離海峽太近了。英國在歐洲的主要博弈策略是力量平衡策略,即堅持任何想要取得成功的國家,將一個派系對抗一個派系,並團結所有反對派力量在聯合歐洲之前擊敗某個國家。為了確保歐洲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威脅到英國脆弱的家園。英國在包括南亞和東南亞在內的亞洲擁有廣闊的領土。一旦英國大陸受到威脅,英國的殖民統治就會放鬆。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努力削弱德國,不遺餘力。因為對法國大陸的最大威脅是德國,法國不能獨自擊敗德國。因此,法國的策略是與英國結盟,甚至與蘇聯聯絡。不斷採取行動遏制德國。例如,1923年,法國和比利時聯合出動部隊到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試圖打破德國的脖子,解決方案最終在英國的調解下得以解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凡爾賽和約》制度基本上是英法統治歐洲的制度。英國和法國,特別是英國,是凡爾賽體系的貿易商,英國和法國是凡爾賽體系下的既得利益集團。英法兩國必須確保凡爾賽體系不發生根本變化。對於英國和法國而言,在歐洲遏制德國的成本非常高,而英國和法國的核心利益在於殖民地而不是歐洲。因此,英國和法國不希望歐洲地理發生根本變化。波蘭波蘭是最大的變數。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波蘭是由沙皇俄國和德國分割的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沙皇俄國被蘇聯取代,德意志帝國瓦解。為了在波蘭民族之間建立力量平衡和同情心,英法兩國敦促恢復波蘭。從那時起,波蘭像釘在中歐土地上的楔子一樣出現在德國和蘇聯之間。同時,波蘭領土透過最初屬於德國的土地奪取了通往大海的通道,形成了波蘭的走廊。波蘭走廊將德國領土分為兩部分。引起德華人對咬牙的仇恨。由於歷史原因,波蘭既是反德國的,也是反蘇聯的。但是波蘭是一個受支援的國家,它既沒有對抗德國的力量,也沒有蘇聯的力量。波蘭必須依靠英法的支援來維持獨立,因此英法是否會向波蘭提供有力支援成為波蘭生存的關鍵。捷克共和國等中歐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的失敗導致了中歐許多新國家的出現。這樣的國家完全是凡爾賽體系的產物,沒有能力自衛。而且,在這些國家中有大量的德華人,這導致了德國民族的真正分裂。前蘇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沙皇俄國帝國解體實際上被擊敗,蘇聯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蘇聯被歐洲孤立。傳統上,沙皇俄國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沙皇俄國,波蘭,烏克蘭,立陶宛,拉脫維亞等地區先後獨立,蘇聯實際上被大大削弱了。但是,蘇聯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工業化。同時,由於規模龐大,蘇聯同時影響了歐洲和亞洲。德國西方學者認為,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德國就有能力擊敗任何歐洲國家。這可能有點誇張,但至少可以解釋德國的實力。但是,德國不能陷入兩戰。無法抵抗所有大國的包圍。 Bi斯麥總理非常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 s斯麥在歐洲促進了平衡的關係,類似於英國的力量平衡戰略。 s斯麥著眼於削弱法國,同時努力與所有歐洲大國建立良好的關係,並努力使德國與其他任何大國之間的矛盾都小於它們之間的矛盾。但是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的雄心是統治世界,所以so斯麥(Bismarck)下臺,德國向擴張擴張,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擊敗。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德國來說,首要任務是統一所有德國民族區域,並恢復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而失去的土地。實際上,德國統一是德國國家內部的高度支援的行動。嘗試推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歐洲軍事侵略的道路必須統一德國地區,擊敗老敵人法國,擊敗英國或蘇聯。此步驟無法更改,這取決於德國所處的空間和情況。突擊波蘭實際上是第一步,這是統一德國地區並消除波蘭走廊造成的德國領土分裂的第一步。問題在於波蘭是英國和法國支援的國家。德國轟炸波蘭後,英法立即對德國宣戰。英國和法國已成為德國事實上的敵人。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德國怎麼可能不對自己宣戰的英國和法國直接與蘇聯對抗呢?如果這樣做的話,那就意味著德國自己為英法蘇維埃反法西斯聯盟做出了貢獻,併為自己創造了世界一流的對手。德國該怎麼做?實際上,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略是逐步執行的,也就是說,它必須擊敗法國並獲得歐洲霸權,才能擁有戰略自由。這實際上是Bi斯麥的舊戰術。德國海獅計劃的破產是一次失敗,未能佔領英國,這導致了德國隨後的兩線作戰。在日本對美國宣戰之後,失敗甚至更大。這是因為德國完全脫離了Bi斯麥建立微妙平衡的戰略精神,並且沒有獲勝的機會。歐洲可能如果德國直接攻擊東線的蘇聯,一開始它將陷入兩線作戰並迅速失敗。但是,如果真是這樣,法國可能會成為入侵德國的力量,而蘇聯可能沒有機會征服柏林。戰後法國的國際地位可能更高。對法國在亞洲的法國殖民地的控制將比實際歷史要強大得多。東南亞的情況可能大不相同。英國的地位也將高於現實世界。如果德國過早地進攻東線,它實際上將實現對英法災難的一廂情願。英國將騰出手來捍衛東南亞,而日本的南進戰略可能會破產。蘇聯的力量過早的戰鬥意味著銷燬準備不足的問題。尤其對於德國而言,由於法國的存在,進攻蘇聯的總兵力不會超過巴巴羅薩行動的總兵力,德國的進攻很可能被蘇聯阻止。日本可能也許最難猜測的是日本。德國轟炸波蘭時,中國和日本已經戰鬥了兩年。日本的國內經濟和物資供應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實際上,當1941年日本在與美國東部陣線如火如荼地與美國作戰時,它實際上是想利用德國的漏洞。德國突擊波蘭的時間與蘇日曼·蒙克漢姆(Suzhman Monkham)戰役的時間吻合。如果德國直接攻擊蘇聯,蘇聯可能無法抗擊日本。實際上,蘇聯與諾蒙漢戰役的戰鬥力和火力是日本的數倍。如果德國在39年內直接進攻蘇聯,蘇聯可能無法提供那麼多力量。日本可能借此機會佔領外蒙古,實際上是向北運動。但是,由於法國的限制,德國的東進攻勢將很快得到遏制。屆時,日本將堅守偽滿洲國和蒙古。(諾曼漢戰役的草圖)美國可能美國還將保持孤立主義。沒有日本對珍珠港的攻擊和美國公眾對戰爭的輿論,美國就不可能宣戰。但是美國將使用經濟手段干預戰爭。戰後美國的地位將比現在低。網際網路圖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肉的種植需要注意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