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邊看客
-
2 # 喙輪生態綠色創新
驗證科技也就是不成熟的科技,或者叫前瞻性科技。
首先這類科技是我們人類必須要進行試驗、實踐和研發的科技,否則人類的科技文明就會停止不前。例如量子科技、“人造太陽”—聚核反應科技、宇宙飛行發動機技術、暗物質、暗能量等。
其次這類科技的試驗、實踐和研發具有極高的風險,這些風險主要包括:
1. 付出了極大的人力、物力的努力,但最終失敗了。例如前蘇聯的“全地車專案”和核動力飛機專案、美國的“太空梭專案”,等等。
2. 透過試驗、實踐和研發,雖然最終成功了,但該科學或技術會造成極大的環境汙染,甚至會改變整個人類耐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例如蒸汽機及其後續的內燃機、汽輪機和蝸扇機的發明,給工業革命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但是一是由於熱效率極低,能源浪費及其嚴重;二是主要動力來自礦物能源(如石油和煤等),從而造成了及其嚴重的環境汙染和改變,像溫室效應、酸雨、霧霾等。
3. 無論是什麼科學理論、科技專案,只要是人類發明、發現並大範圍、大廣度等大大高於自然條件下的存在率的應用情況下,都會改變地球乃至太空的自然生態系統,只是這種改變,有的是明顯的、有的是不明顯的,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負面的。例如,負面的:太空中的衛星和太空實驗室等,就會造成大量的太空垃圾;燃煤或燃油排放的有害氣體和粉塵等。正面的: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代替燃煤或燃油等。
那麼,科學發展的瓶頸及其轉折突破口在哪呢?筆者就列舉如下一些領域,供網友們參考:
1. 首先在經典力學(低速運動、能量守恆、質量守恆和物質不滅等理論)範圍內,我們人類也存在瓶頸需要突破,那就是這個範圍內的各種科學理論的假設條件和邊界條件。我們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還很膚淺,以至於我對很多自然現象不能給以合理的科學解釋和掌控,例如各種“靈異”現象、天氣的晴雨控制、地震的提前幾天或者幾小時的準確預報,等等。這個範圍的突破口就在於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基礎研究,發揮唯象理論的特長,重塑現在的所有理論、模型和運算公式。
2. 其次是解決我們人類的生存危機—日常工業和生活所需的能源問題。礦物能源不但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汙染,而且也是有限資源,最多再用幾百年就沒了;風能、水能的總量都是有限的而且不連續穩定,現在的光伏太陽能技術缺陷多多而且成本極高。只有喙輪全熱動力發動機技術的空氣或水含太陽能技術可以徹底解決我們人類日常工業和生活所需的能源問題。
3. 其三是宇宙探索和太空飛行的能源問題,太陽能只能在大氣層內使用,離開大氣層就沒有足夠的太陽能供我們實現宇宙探索和太空飛行。這個領域的瓶頸在於核聚變的研發難度大,即使研發成功也只能在銀河系內飛行,要飛行更遠的距離就要尋找其它能量密度更高或佈滿整個宇宙空間的能源,例如暗物質和暗能量等,但它還僅僅存在於人們的猜測或推理階段。
4. 其四是宇宙探索和太空飛行的發動機問題,霍爾發動機肯定無法實現廣闊的宇宙探索和太空飛行,這是一個更大的瓶頸,需要從零開始。
5. 其五是人類健康、疾病和病毒領域,如冠狀病毒的進化、傳播機理,癌症、艾滋病等的根治和預防,職業(健康)綜合徵的機理、治療和預防,遺傳與變異中的變異的產生機理和作用,細胞的衰老減速(增壽)機理,等等。
6. 其六是微觀領域,量子是最小粒子嗎?光量子真的沒有質量嗎?電和磁是什麼粒子組成的?它們為什麼有那麼高的能量密度?等等。
7. 其七是宏觀高速領域,廣義相對論的質能公式對嗎?需要試驗驗證;光速是最大速度嗎?達到光速後細胞真的不會衰老嗎?人就可以不死亡嗎?等等。
-
3 # 羅佔光
瓶頸和突破口在於你的技術能力和發展方向方式是否與自然生態相配對。優勢能力決定方式方向,決定對自然生態和後代或社會的後期持續發展。
回覆列表
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的目的是為了主宰自然,而主宰者的目的是能在自然界中長期自由地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持與環境有好相處的行為準則,放棄對自然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生活方式,但這些只能在世界各國都承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的前提下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