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奔夢的奶爸

    兒童“韌性”的培養——即家長自身的言傳身教。

    “韌性”這個詞本身包含了“抗挫折”和“回彈”兩種意思。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孩子將來能有韌性,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在逆境中崛起的實力。那為什麼有些家長在韌性的培養方面做得很好,而其他人卻覺得很難呢?回答這個問題並不容易,但目前確已有相當的研究(資料、經驗、各種真知灼見)在該方面取得了進展。在此我個人將給韌性做一個定義,並與大家分享一些韌性培養最需要注意的事情。

    一、什麼是韌性

    韋氏字典把“韌性”定義為“從不幸或者變化中迅速恢復或調整的能力”。自我修復的能力固然重要,但並不代表全部。一個有韌性的孩子絕不止能從逆境中恢復那麼簡單,他們實際上持有不同的心態——他們堅信:我不會被過去的錯誤打倒,我可以再次嘗試。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並不孤單。(樂觀與韌性呈正相關)。

    二、如何培養韌性

    為了讓孩子能夠長成一個健全的人,父母必須在孩子尚小的時候,積極引導他們,讓他們學會如何從壓力和挫折中成長起來——這就是韌性。 其實要給他們養出這樣的品質並不困難,只是需要一點耐心,學會下面的幾點,可以讓孩子們安全地度過危險的兒童期:

    1.鼓勵孩子的能力。父母一定要留意孩子的長處,積極鼓勵他們堅持自己長處,並引導他們如何用自己的長處,去處理一些困難。千萬把“原本也沒指望你能成功”這類話掛在嘴邊,那是對孩子的一種毀滅性打擊。如果能長期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孩子必然能夠擁有一定獨立自處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會成為孩子強有力的武器。

    2.加強和孩子的聯絡。孩子幼時的安全感,幾乎全部來自父母,如果父母多和孩子聯絡,可以給他們的心靈,帶來更多的安撫。為了加強這種聯絡,父母可以在每天特定的時刻,和孩子來一些互動:早上醒來給孩子唱歌,吃飯前給孩子讀一些書籍。

    3.教會孩子樂於付出。是什麼讓我們更喜悅,是什麼讓我們更成功?是我們的付出,終於獲得了別人的認可!喜歡付出、樂於助人,顯然是得到別人讚賞的最簡單的途徑,孩子一旦嚐到了這種成就感,就會對自己的能力有一種新的認知,而當他意識到自己可以改善別人的生活時,就會更有勇氣,從挫折中恢復過來。

    三、結語

    好訊息是,韌性並非來自於偉大父母的先天遺傳,而是可以通過後天習得或培養出來的。請利用一切能夠引導你走上內心強大和韌性之路的資源吧,去有意識地在孩子內心種下力量和韌性的種子,讓他們有朝一日能夠戰勝挑戰,勇敢地發揮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

  • 2 # 寶媽麗麗在修行

    1 韌性孩子的特點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韌性”,在面對壓力、挫折時,能夠像陳毅元帥的詩中的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這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思維方式。既然是不可見的,不可量化的東西,就不好培養。

    你想想是不是?這不是買東西。我們能做的是觀察有韌性的孩子有什麼共性,然後讓咱們孩子往這些共性上靠。

    認知科學家魏坤琳在《聰明養育》這本書中說,經過研究,總結出韌性孩子大概有4個特點:

    第一,有關愛和支援;第二,對生活有掌控感;第三,自律,執行能力強;第四,有信仰或文化傳統的支援。

    那我們就有目標了。下面我談談如何做到這四點。

    2 具體方法

    參照上一條的四個特點,我們就說說在這四個方向上如何努力。

    關愛和支援

    在英國頂級心理機構塔維斯托克診所的育兒書籍《3-5歲幼兒為何問個不停》中有這樣的觀點:當孩子心中住下一個關愛Ta的爸爸或媽媽形象時,他就更能面對外面的風雨。

    而武志紅的心理學課上說,家長要在孩子受挫時鼓勵Ta,在孩子作對時肯定Ta,給孩子“我是好的”感覺,那麼孩子就可以形成“內聚性自我”——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好像心中住著一個堅強的小人,總能在暴風雨中,把自己的自我牢牢黏合在一起,讓人看起來更有韌性。

    他們的描述,從不同的心理學角度,說明了家長給孩子愛和支援的重要性。

    而魏坤琳從科學角度進行的解釋就是,孩子每天會面對各種壓力,這些壓力會讓孩子情緒緊張、哭泣,如果家長能及時給予安撫,那麼孩子體內就會產生催產素,讓他們感到幸福和安全。這樣大腦就會建立一種正向的神經聯絡。

    這樣孩子始終能感受到父母的愛,知道無論遇到什麼,總有人支援自己,有這個“底氣”,有時反而啥都不怕了。我忘了哪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當知道有人愛你,你就有了勇氣。

    我們不要刻意去打壓孩子,讓他們受挫折,而要用積極的方式來處理,溫柔有愛地支援孩子。這樣他們才會在心裡住下一個愛他們的人。

    對生活有掌控感

    其實就是有一種:我能行,我能掌控的感覺。

    試想一下,你的生活總是一片狼藉,你時時處於崩潰邊緣,還談什麼韌性?

    當你能做到的事情越來越多,你的生活是可預期的,你有了成功經驗,那麼你就會有掌控感。當危險來臨,你也會知道,我透過努力,透過調節會回到正軌。

    要讓孩子有掌控感,父母需要讓孩子學會更多的技能——比如生活自理,不事事依賴家長;這需要訓練,也需要家長適當放手。讓孩子有成功經驗,相信努力可以有收穫。這就要家長鼓勵孩子去做某些事,給孩子搭腳手架,讓他們一步步走向成功,對自己更有信心。

    心理學教授劉嘉說過,掌控得越多,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態會越好。因為人天生就喜歡控制而不喜歡被控制。我們喜歡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生活的奴隸。

    所以,盡力讓孩子自主、自理,並獲得成功體驗,在這個意義上也非常值得家長努力。

    自律、執行能力強

    孩子小的時候,這一條真不好做到。因為孩子的理性系統、認知系統還沒發展好,他們相對來說,不擅長克服衝動,克服困難。

    但也不是沒有辦法。

    比如家庭環境和諧、穩定,孩子能夠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感受到外部的秩序,對他們的自律培養也很有幫助。

    還有就是有一定的生活規律。比如早上幾點睡,晚上幾點睡,每天幾點固定讀書等。這樣將孩子的生活習慣化,也有助於孩子自律。

    我們常說好習慣很重要,就是因為它能幫我們自律,不自覺地帶著我們走——當你遇到變故、挫折時,可能一時你也不知道自己該幹啥,但習慣會讓你按照往常的行為路線走,這樣你就容易一步步走出來。

    舉個例子,我的兩個好朋友,都經歷過失戀。一個女孩特別愛讀書,生活習慣也很好。她雖然痛苦,但還是會讀書、跑步,漸漸她就走出了。

    而另一個,平時就是泡吧,追劇,失戀後加劇了她的這種行為。導致她好長一段時間過得異常糟糕。

    培養好習慣貴在堅持,當你堅持得夠久,身體便會自動化。

    培養習慣的書很多,攻略我這裡就不多說了。

    有信仰或文化系統的支援

    信仰,確實能增加人的韌性。但跟孩子談信仰,太抽象,這也是一個太宏大的話題。

    但文化系統我們是有的。我們的文化系統就融合在我們的家族、我們人民的行為模式裡。我們華人非常勤奮、努力、智慧……且我們重視家族成員的互相支援。

    所以,我們可以多給孩子講家族故事。美國艾默裡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杜克發現,經常沉浸在積極家庭故事中的孩子,對生活有掌控感,面對問題更有韌性。

    這是因為孩子會認同自己的家族,從故事中汲取經驗。比如爺爺給孫子講自己年輕時披荊斬棘,如何在困難中養育一大家子人,這樣的勵志故事,特別感染孩子。孩子會不自覺地參照爺爺的做法,併產生認同感。

    有的人可能覺得自己家裡沒啥故事,怎麼會沒有呢?誰小時候沒做過輝煌的事,誰沒有勤勤懇懇工作過?這些都可以再加工。時不時地給孩子講講。

    我就經常給孩子講她姥爺姥姥如何應對缺吃少喝的日子——挖野菜、吃樹葉……為了生存,盡顯智慧。

    這就是我的回答,簡單總結一下:

    韌性孩子有4個特點——有關愛和支援、對生活有掌控感、自律,執行能力強、有信仰或文化傳統的支援;針對這4個特點,我提供了一些方法,幫家長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具體翻看上面。

    培養韌性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育兒不也如此?但只要努力,總有一天,我們會收穫一個“青松”般的寶寶。

  • 3 # 新儀vlog

    ①把孩子領出分數的“牢籠”, 讓他們從沉重的壓抑中解脫出來,求得精神的舒暢與解放。一個孩子如果整天把精神的焦點集中在學習成績上,他的視野極大可能會越來越狹窄,心理也會越來越脆弱;

    ②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大自然,去接觸廣闊的天地,去接觸紛紜多變的社會。這樣會從中得到鍛鍊,經受磨練,增強抗挫折心理的能力;

    經歷了韌性的培養,當要面對種種挫折時,定能表現出一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平靜,這種人的心理具有承受任何沉重壓力的能力,一定能在現代生活的風浪中駕馭著人生之舟英勇搏擊,從而到達光輝的彼岸。

  • 4 # 良礎1

    孩子的韌性,有先天也有後天養成。先天源於性格,有些孩童階段性格帶有倔強成分。後天養成則源於外界影響作用。如相對艱苦的生活,學習環境促使其奮鬥,不屈,磨練成才。個人認為,作為優秀品質的韌性,以上兩種因素均不能或缺。相互作用,促進,不斷昇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語言對幼兒的智力發展有哪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