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慕小喬

    孩子的理解能力差,比如和他說什麼事情,必須要明明白白的說清楚,要不他都無法理解意思,老師也反映平時講的課大家都能聽懂,自家孩子就不那麼容易能明白,需要老師再講一遍。

      

      1.孩子理解能力差的原因可能有:

      

      ●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時不專心,上課時認真聽課的時間短,容易受周圍環境吸引轉移注意力。

      

      ●學習困難。孩子智力正常,但存在學習困難,存在認識活動障礙和綜合分析障礙。

      

      ●感統失調。全稱感覺統合失調,感覺統合是大腦的功能,感覺統合失調即為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

      

      ●智力障礙。孩子智力偏低,發應慢,注意力不集中,對周圍事物反應差。

      

      2.如何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在現實生活中鍛鍊孩子的理解能力

      

      兒童早期抽象思維能力仍然很差。只有不斷了解更復雜的知識和語法結構,理解能力才能逐漸發展。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應注意充分利用現實生活和自然場景克服困難,喚起學習興趣。

      

      ●多閱讀、多體驗

      

      促進孩子的理解也需要孩子們體驗更多,透過個人實踐獲得許多感性知識,然後透過思考去理性認識,最終理解和構成個人知識的一部分。

      

      ●讓孩子多參與溝通

      

      我們應該讓孩子多溝通,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讓孩子與老師溝通,與同學溝通,與家人溝通,從溝通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及時糾正。

      

      最後還要說一點,其實理解能力差和智商低沒有太大的關係。我們經常都會看到,一些理科的學霸可能在語文上是不好的,有些時候語文還會拉分,但是他們的理科成績都非常高,所以理解能力和智商基本是有聯絡的,這主要是和人的思維模式有關,有的人理解能力特別的強,但是數學的成績還特別的差,所以你也不能夠說明這個人的智商就低,作為家長們,千萬不要想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好,就說他們的智商低,要從不同的方面去考慮,不能只從單一的一個方面去看待孩子。

      

      有很多聰明的人,他們的情商就非常的低,但是他們的智商也很高啊,只要你耐心的訓練孩子們的理解能力,讓他們每天多讀一一些文章,他們的理解能力自然就會提升了,有時候理解能力也是培養的,雖然有些孩子天生理解能力就不錯,但是還是有很多人理解能力差的。

  • 2 # 寶媽麗麗在修行

    你好,你的問題裡有兩個資訊:理解能力差,剛學會就忘了。

    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同源的。下面我就結合自己最近看的一本書——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教授威林厄姆的《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來分析一下。

    1 為什麼理解能力差?

    威林厄姆教授有個觀點

    我們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大多數知識是具象的。

    比如,一首簡單的唐詩《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並不是大白話,對於孩子來說要理解,必須見過鵝,觀察過鵝在水中的動作。或者是見過鵝游泳的影片,內心有印象。

    請注意:這個過程中,孩子調動了自己對已知的事物記憶,來理解新事物。如果孩子沒見過鵝,就很難意會這首詩。

    你看,人就是透過聯絡已知理解未知的。那麼,對於理解能力來說,已知就很關鍵。

    威林厄姆教授將“已知”稱作“背景知識”。背景知識幫助我們理解接收到的資訊,這樣我們就知道別人跟我說的話啥意思,寫的文章在表達什麼。

    如果記憶體不夠,就會影響我們的理解能力。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女士和她的團隊寫過一本書,叫《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裡面花大量篇幅引用了威林厄姆教授的研究,並且主張家長給孩子補充豐富的背景知識。這會提高孩子的悟性,對今後上學大有幫助。

    尹建莉女士曾在她的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提到有些孩子開始很優秀,但慢慢的就跟不上了,是因為他們的閱讀量不夠了。她雖然沒有給出科學資料,但這在側面反映了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觀察——閱讀是積攢背景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今,你說自己孩子理解能力不行。我感覺不是你孩子智力的問題,因為現在孩子智商都夠用。差別就在於背景知識的積累。所以,您要反思,孩子是不是閱讀量不夠,見識比較狹窄?

    2 剛學會就忘,也跟“記憶體”有關

    我們大腦對資訊的處理是分三步的。

    第一步看到它,識別它;第二步,來到工作記憶裡,說簡單點兒就是你意識裡,加工一下。有意義的進入長期記憶中,無意義的就忘掉;

    什麼是有意義的呢?威林厄姆教授說:跟以往聯絡緊密的,能引起我們強烈情感的。

    比如故事。

    告訴孩子要少吃糖,他聽不進去,覺得沒意義就把這句話從右耳朵裡扔掉了。

    如果給他講個精彩的故事——隔壁小王吃糖牙疼……他一聽就聯想到自己。覺得有意義、觸發了他對自己的情感。這個故事他會記很久。

    第三步,儲存在長期記憶中。

    咱們再來透過例子,把這個過程順一遍。

    看到2+7,識別出,這是一道數學題,第二步在工作記憶中用加法規律來計算。這純粹就是個計算,對我沒啥特別意義。算完工作記憶傾向於把它丟掉。如果2+7代表的是,你已經有2個糖果,我現在再給你7個,你看看還有幾個。哇塞,是我最愛的糖呀,好興奮。這時候,工作記憶計算過,就傾向於把這個過程和結果轉化到長期記憶中。接著,第三步把這個過程和結果儲存。

    不要覺得資訊來到長期記憶就萬事大吉了。進入長期記憶,就意味著來到了一個浩大的倉庫,裡面有各種明目的檔案。檔案放在這裡永遠不會丟失。但用的時候能不能找到——能不能想起來,就是另一回事了。

    分析這個過程,我們可以肯定:學完就忘,有可能在這兩個地方出現了問題,一是工作記憶不夠深刻;二是長期記憶不能提取。

    當孩子接受一個概念,比如學一個新的漢字“土”。剛寫完就忘怎麼寫了。

    可能是在工作記憶中,這個土並沒有引發他多少思考。威林厄姆教授說:記憶是思考的灰燼。你越是思考過,越是覺得有意義,引發感情,這個東西越容易被記住被轉存到長期記憶。

    而跟以往知識建立聯絡,就有這效果。

    比如寫土字時,現在很多高明的識字課,都是讓孩子念著比劃,橫、豎、橫,仔細看看,上面是不是一個“十”字?“土”字都是由橫豎筆畫組成的——跟以往學的筆畫聯絡上了;給土組個詞,比如泥土,土坡。然後展示一些畫面。再請孩子講講自己跟土的故事——跟以往的經歷聯絡上;最後在老師的指引下,用手寫個十遍。加深了肌肉記憶——跟肢體聯絡上。

    這樣一套下來,孩子充分地調動了以往知識,建立聯絡,加深感情。工作記憶自然傾向於把“土”字的寫法轉存到長期記憶中,並印象深刻。

    我們大腦的工作規律本就是對獨立的,不成體系的資訊不重視,而喜歡跟以往知識體系連在一起的東西。這不正是“建立聯絡”?在這個過程中,以往的知識是很重要的。

    理論上,進入長期記憶的東西我們永遠都不會忘。但我們要的效果不是長期存放,日久生灰,而是用的時候,比如考試時,能想起來。如果想不起來我們就說忘了。想起來了才判定為記憶有效。

    孩子學了就忘,也有可能是存在長期記憶裡的知識不能被提取。

    不能提取有很多原因:儲存時沒有分類,原有記憶不夠強烈,環境中的提醒因素不夠多,等等。針對這些,認知科學家有一系列方法。

    下面我就結合第一條和第二條,來寫第三條——提供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法。

    3 如何做?

    一開始我就說,理解能力差和學了就忘,本質上同源——跟背景知識有莫大的關係。那我們就從這個切入點來說解決方法。

    透過各種渠道,增加孩子的背景知識

    比如閱讀,參觀,旅遊等。這些都能變成知識積累,讓孩子有見識,增加記憶體,將來理解新概念起來顯得悟性高高。

    而且孩子懂得越多,在工作記憶裡思考時,他們就有參考。更容易跟以往的知識建立聯絡,自然不容易忘了。

    教學時,要有方法

    就如我前文講“土”字的寫法。讓孩子記得更牢,你得調動他的多感官參與。不能機械地讓橫豎橫。

    在教孩子一樣東西時,要讓他們跟以往的知識、經驗建立聯絡。說得越直白越好,例子舉得越多越好。

    舉個小例子,物理學家費曼的爸爸跟他說恐龍有多高的時候,他不是先說有十幾米,而是說,你站在4樓,可以摸到它的頭。然後帶孩子到四樓看看。

    你看,多形象。一下子就記住了。所以,往以前的知識裡挖掘,跟生活相連。印象加深,記得更牢。

    這對很多媽媽來說不容易,因為這能力不是人人有。但你要練,練久了就會了。且你可以利用繪本。因為很多繪本都是故事,透過故事傳達理念。比如我給孩子講數學概念,利用的就是數學繪本。

    另外,孩子學會了,你還可以讓他自己嘗試把知識分分類。比如他聽了故事《精衛填海》,精衛是誰?她的努力讓你想起了誰?我們中國神話中還有誰這麼執著?這一想就想到了《愚公移山》。

    或者學了減法,想想加法。有什麼相通之處?是不是像一個往前走,一個倒著走?

    這樣的歸類總結就是重新思考、編碼。越思考知識對你越有意義,越容易記住。大腦也會因為歸類把知識預設為體系,而不是孤零零的資訊,從而丟棄它。

    對抗遺忘的小技巧

    前兩條我們說了針對工作記憶的。現在我們來說針對長期記憶的方法。

    長期記憶記住就是記住了。關鍵在提取。研究表明,提取的難度越難,越不容易忘記。

    例如,咱們參加考試,問統一六國的是誰,你一開始死活想不起來是秦始皇,但努力呀努力,最終記起,大機率上這一學期你就忘不了了。

    這就是提取越難,越不容易忘。所以,經常考考孩子,讓孩子多多提取;間隔著考,增加一下提取難度,效果很好。

    也可以複習,其實複習也是提取,每次複習你可不得把以前的知識再拿出來回憶一遍?這個咱們都知道,複習得多,就不會忘。

    但複習其實是比較費時的。沒有增加提取難度來得效率高。所以,不要天天覆習,要間隔幾天再複習,然後再間隔。這是《如何學習》這本書中的方法,很有效。有時間也可以看看這本書,裡面全是乾貨學習方法。

    現在簡單總結一下:

    理解能力差,學了容易忘都跟背景知識不足有很大的關係。增加背景知識,能幫孩子提升理解能力,還能幫助孩子的工作記憶;學習時跟以往建立聯絡,對知識重新編碼,對記憶有很大幫助;對抗遺忘,提取困難的方式就是增加提取難度,多多提取。

    最後我想說,學習本就是反人性的。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不愛學習。除了那些在學習中找到樂趣的人。

    我們在面對孩子時,不要著急,要淡定地找方法,找原因。你一著急,她把精力都用來對抗你了,哪還沉得下心來?

    願大家都能找到方法,祝孩子們學海暢遊。

  • 3 # 日落日升

    孩子的理解能力差,我認為作為家長一定不要當著孩子面說孩子,這會給孩子貼上“我理解能力差”的標籤,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自卑情緒。

    我們可以帶孩子多讀書,鼓勵孩子多讀,從大聲朗讀開始,讀課本,背古詩詞,背經典等;讓孩子多讀適合他們年齡段的名著;少讀不讀漫畫書不看電視,現代漫畫書和電視會讓孩子思想變得懶惰不願思考。

    容易忘的東西可能是沒有學透徹,尤其是在課堂上一定想辦法讓孩子會聽講;課下加強複習。

    多給孩子鼓勵和正確引導,相信孩子會有很大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童在形式運算階段的特點和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