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希望星晨58298869
-
2 # 張傑談史
康熙傳位於雍正,其實沒有爭議,其他答主說了很多,說雍正可能殺死了康熙,說雍正是無詔奪位,都是對這段歷史的過度解讀。但是畢竟這段歷史有很多人再聊,那還是把幾個關鍵點再說一遍。
第一,康熙死的這年68歲,按照清朝這段時間的情況,已經是高壽,忽然死亡並不意外。確實有人指出,康熙死之前似乎並無大病,說明其死有爭議。但是考慮到當時的條件,68歲的壽命應當差不多相當於現在88歲的情況。大家都知道現在85歲以上的老人,前一天還生龍活虎,第二天就離世的,不在少數。所以康熙死倒是沒什麼多說的,並不可能被雍正所殺。
第二,十四子從當大將軍王那一刻開始,就已經不是皇位繼承人的可能人選。一方面,當大將軍王意味著離開了京城,遠離了是非,但是也沒有辦法對政事高度介入;另一方面,十四子當這個大將軍王當得很是憋屈,如果真的是康熙有意栽培,又怎麼讓雍正心腹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進而直接對十四子形成制衡。
第三,只要康熙不犯傻,那雍正就是接班人。這是因為太子二次被廢,所謂眾望所歸的八子早已是過街老鼠,如上十四子也毫無機會。在此情況之下,其他兒子也沒什麼有能力或者水平明顯超越雍正的。這個皇位不給雍正給誰呢?
-
3 # V小曾
目前來講主要有三種說法:順召繼位說,無詔奪位說,改詔篡位說。
改詔篡位說近年來已經被否定了,這裡不做闡述。
順召繼位說來講,最主要的證據就是傳位詔書,但目前儲存在臺灣故宮博物館的那份遺召並沒有太大的說服力。因為詔書是死的,人是活的,這份詔書究竟是真是假已經為從得知。
個人比較支援無詔奪位說。康熙的死是很突然的,在偶感風寒的情況下去世,這是他自己也預料不到的(主要原因是太醫治療方案的失誤),所以很可能沒有留下遺召。再者,康熙末年奪嫡中一個不可無視的人物就是隆科多,當時官任九門提督,相當與現在的北京城區衛戍司令。康熙去世後連續三天下令關閉城門,直到第四天才宣眾阿哥,王公大臣宣讀康熙遺召,這已經為雍正提供了製造假詔書的時間和條件。
但是不管怎麼滴,雍正繼位應該說是康熙的遺願,也是歷史的選擇。在大阿哥被禁,二阿哥兩次被廢,三阿哥被斥,八阿哥被斷絕父子關係(八阿哥並不像人們想的那麼強大,康熙晚年被革爵停俸),十三阿哥囚禁,九、十阿哥奪嫡無望的情況的,有可能繼位的只有四阿哥、十四阿哥。在康熙五十七年十四阿哥奉旨西征時,四阿哥在京處理政務,這時是康熙皇帝考察兩人的措施——十四阿哥打勝仗繼位順理成章,萬一康熙突然去世則由四阿哥繼位。但在康熙五十九年,十四阿哥得勝回朝時,卻又被派回西藏,這時應該說康熙已經中意四阿哥繼位,不然在年事已高的情況下不會把十四阿哥派出去。康熙六十年及六十一年,四阿哥兩度代父祭天,這是一種訊號,四阿哥可以象徵皇帝,可以代行太子的權宜。所以說四阿哥應該也是康熙皇帝的理想繼位人選。
不管雍正的皇位是怎麼來的,這都抹殺不了他對清朝的貢獻,雖然他存在封建帝皇的腐朽一面,但不可否認,如果沒有他,清朝也玩不了這麼久。
-
4 # 紅雨說歷史
雍正奪得的皇帝位置到底來的是否名正言順,這一直是在民間被懷疑的問題。關於修改詔書的傳言或者是無詔書奪位的傳言,在民間都流傳的十分廣泛,甚至在史學界那一段時間內也認為雍正的皇位是奪來的,不是傳位得來的。縱使現在有人拿出了詔書,說詔書上滿文,漢文不好改詔書,但是詔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準備另一份假的臨場調換也不是什麼難事,畢竟康熙的人生最後幾年已經被九子奪嫡,兒子們相互傾軋,弄得焦頭爛額,力不從心。
很多傳言說康熙連詔書都沒來得及留下,臨死前只在隆科多手上寫下了“十四”的字樣,隆科多用手擋住了“十”,說“四阿哥胤禛是新皇帝”,甚至說隆科多用舌頭舔掉了十隻留下了四。還有說其實康熙皇帝的臨終遺詔只留下“傳位十四阿哥。”隆科多將“十”改成了“於”。還有的說康熙皇帝將詔書放在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面,隆科多後來給調換成了傳位四阿哥的詔書,無論何種說法,都指向了雍正皇帝的位置是奪來的,不是傳來的。
但是縱觀整個九子奪嫡的歷程和康熙駕崩前幾年的事情,四阿哥繼位其實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古代繼承位置一直是以貴不以長,以長不以德,繼承人要先以嫡長子來,太子被廢,長子被幽禁,三子愚鈍,辦實事不勞,情商低下,那麼接下來就輪到四阿哥頭上了。我們再來看看,如果康熙皇帝真的要立十四阿哥的話,為什麼要在自己身體越來越虛弱的情況下,把他派到千里之外去打仗,如果哪一天自己突然駕崩,傳位十四阿哥,路途千里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所以如果這樣的話,康熙肯定會把十四阿哥提前召回。康熙去世前幾年,很多祭祀活動和巡檢事情都是康熙指派四阿哥代替自己親自去做的。
康熙對四阿哥的人品和辦事能力十分認可。康熙皇帝曾經斥責過他脾氣不好,所以沒有封他為親王,後來四阿哥更加主動隱忍低調,並且面見康熙皇帝說自己已經改了這個毛病,其他皇子都在忙著擴建自己的勢力四阿哥對康熙皇帝卻孝敬有加。所以在廢太子之後胤禛獲得了了親王王之爵位,可見康熙對這個兒子越來越滿意。四阿哥自幼生長於宮廷,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懿仁皇后撫養長大,胤禛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康熙是十分清楚的。胤禛成為親王,以後繼續天下第一閒人,表面上各種考察民間人情,記錄在冊,拉幫結夥的事情都是在暗地裡進行他和康熙末年的寵臣隆科多,年羹堯交易好,並沒有直接抬到了檯面上。所以康熙對於實幹的胤禛自然也是十分滿意的。
-
5 # 太陽神973
康熙傳位給胤禛,應該是事實。理由如下:
1,康熙在皇位幾十年,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也算是一個英明之主。他深知當時的政局,也深知自己眾多兒子中誰真正有能力繼承和光大自己苦苦經營的整個大清帝國,更深知能擔此重任者,唯有四阿哥。
2,康熙在位期間,眾多兒子中出現“兩大黨”,即“太子黨”和“八爺黨”。這對康熙來說是個危險訊號,不僅對自己有潛在威脅,即使自己平平安安,生後眾皇子也會掀起血雨腥風。這是康熙不願意看到和需要剪除的。“太子黨”二阿哥胤礽,讓康熙痛心失望,以致太子位兩立兩廢,最後被禁錮鹹安宮;三阿哥胤祉,派去編書。“八爺黨”八阿哥胤禩,聰明反被聰明誤,“斃鷹事件”令康熙最後“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大阿哥胤禔,被削爵囚禁;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因是胤禩的左臂右膀,一起結黨,遭康熙反感;十四阿哥胤禵,雖深得康熙喜歡,但就從康熙安排他駐防邊疆,說明他只是良將而非君王。
3,從康熙遺詔:“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也能佐證康熙的確是傳位給胤禛的。
4,傳說中的改遺詔比較荒唐,什麼本來是“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十改成了於。這是沒有常識的。撇開清朝用滿漢雙文,即使漢子“十”當年也改不成“於”的。這個“於”是現在的簡體字,當年“於”是繁體字“於”。
-
6 # 溫柔夜色
肯定是真的。康熙作為千古一帝,他肯定會讓實幹、有能力、有抱負的雍正繼位,絕不會讓與八爺黨有密切關係的十四爺繼位。雍正繼位後實行了很多新政,觸碰了那些達官貴人的利益,加之雍正的繼位又有這麼多傳奇色彩,他們就開始編制謠言,慢慢發酵的後果。
-
7 # 龍Loong
康熙是否真的傳位給雍正,這的確是一個未解之謎。正史一直都是持肯定態度的,而野史一直都是否定的。並且正史也能夠拿出證據~傳位遺詔,上面寫明傳位於四阿哥。而野史會說遺詔是雍正上位後改的。這就是爭論的焦點。且不說雍正繼位的真假,就說說雍正這位皇帝吧,用一個詞形容~敬業。真是敬業。在位時間不長,但是幹出的業績是真大,匡正了康熙後期的過失,也給乾隆留下了一個盛世王朝。這樣的一位皇帝的確是個稱職的皇帝。其實關於雍正的話題一直都是非常多的,也許這和他的登基時清朝的國情有關吧。但不管如何,我們只要知道他是一位稱職的皇帝就行啦!
-
8 # 小因要讀書
目前看,各位歷史學者對篡位說仍有爭論,但都沒有達到確證的程度,所以還是應以正常傳位看待。
那麼對於雍正正常即位還是可以再說道說道。
康熙年間,經過眾皇子們多年的“表現”下來,雍正在明面兒上給康熙漸漸留下了很不錯的印象。
雍正在“揚長避短”方面做得更勝一籌。至康熙晚年,繼承皇位的熱門人選無非就三個人了,即允祉,允禵與雍正。但年長的允祉似乎並不是非常上心,而允禵的心計尚且不如雍正,沒有雍正那樣通權達變。
從雍正一生看,其缺點大致有三:殘忍,多疑及虛偽。
但由於雍正隱藏得好,其父康熙生前並未發覺,而對雍正的缺點僅認為有急躁和喜怒不定。
而雍正的優點,康熙肯定也看得到,雍正確有治國之才能,至少辦事能力方面,必須是第一位要考慮的,那麼有些事也交給雍正去辦,確使康熙滿意。
比如在允礽廢立上,雍正就採取了同情態度,後來康熙還在諸皇子和大臣前表揚了一番:
前拘禁允礽時,並無一人為之陳奏,惟四阿哥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屢在朕前為允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
那麼對於後來的允禩,雍正也表現得深具兄弟之情。
再次,雍正對外總表現出清心寡慾的姿態,不表露出讓康熙最厭惡的結黨諸事。
那麼可以看看雍親王時期,寫的詩,如:
太平無一事,常願奉君王。
又如:
廟堂不繫偷閒客,得向宗門舉話端。
也許雍正當初只是為了讓自己在宗室中不至於被打擊被排擠,並沒有想著很急切地要去爭當君王,才做了這麼多忍讓寬容的事情。
但也由於眾兄弟們的“加油”,以及自己的努力和隱忍,結果就受到了命運的眷顧,成為了後來的一國之君。
回覆列表
康熙真的傳位給雍正了!並且是雙向選擇的結果。
1作為帝王,康熙是有成就的,立儲有政治眼光,懂得雙向選擇的重要性。
康熙於康熙六年(1667年)親政 後, 十六歲就智除權臣飛鰲拜,後為一統江山,果斷平定三藩之亂,在東北奮勇反擊沙俄,在西北親征葛爾丹,在南邊用武力收復了臺灣,為中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貢獻;對內大膽任用能力卓越的漢臣,如張廷玉,陳廷敬等,力主編修《康熙字典》,促進了文化發展。
以康熙的作為來看 ,他是英明的帝王,立儲是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如果雍正沒有了兩把刷子,沒有積極爭取,就不會有康熙的抉擇,如康熙重用張廷玉,陳廷敬等漢臣,主動權在康熙,但這兩位漢臣自己也有治國安邦的能力和強烈的進取心是根本。
2 考慮過其他皇子,但都不是心儀的物件。
在康熙諸子中,四阿哥胤禛腹中自有文韜武略,平時不顯山露水,給人修仙求佛的超然印象,因為,他深知,帝位原本就與他無緣,胤礽是赫舍裡皇后所生,智慧超群,且很早就是太子了。
可胤礽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他不明白儲君是皇帝心儀的接班人,儲君又是皇帝的威脅!康熙在位時間長,胤礽不懂得消除老爸對自己的疑慮,反而捲入了朝廷的黨爭,有了兩立兩廢的結果,直到自己身敗名裂。
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一度被人們看好,胤禩善於社交,有群眾基礎,不過人望太高,給父親帶來了不安全感,又由於有個“辛者庫賤婦”的母親,這就大大降低了自己在康熙心中的位置,終於與皇位無緣。
十四阿哥胤禵有文治武功,風華正茂,曾被父皇看好,孟森先生有言
“聖祖末年,諸王大臣所默喻上意,知為將來神器之所歸者,乃十四阿哥胤禵。”
這也讓老十四覺得自己志在必得;滿朝文武似乎猜透了康熙要傳位十四阿哥了,為之美譽都多了起來,這讓老皇帝提高了警惕,有了防範心理,所以,大將軍王戰功越顯赫,離皇位也就越遠了。
3胤禛得到皇帝垂青是自己奮鬥的結果。
雍正能夠成功,是因為,他把社會當舞臺,自己做演員;他會裝逼,給人淡泊寧靜,懂事孝順的感覺,其實是在示弱,這樣讓父皇知道自己對他沒有任何威脅;卻在暗地裡培育勢力,安置親信,悄悄積累自己力量。這是知己知彼的招數。
胤禛掌握了康熙的性格,“皇上有天縱之資,誠為不世出之主”。做好他的兒子很難,太出色,他認為你圖謀不軌,意在搶位,太平庸了,他認為你愚蠢,不上進而放棄你。
胤禛的心腹戴鐸給他獻上了一個方案:
“孝以事之,誠以格之,和以結之,忍以容之”。讓老爹覺得你是個孝順又有大局觀的皇子!
告訴胤禛要孝順,要真誠,要有平常的心態,還要忍耐!就是要做一個普通的 人,把主動權給皇上,這才是致勝之本。
戴鐸還建議:“不貪子女玉帛,天下可反掌而定”。
而胤禛實踐能力強,上面的的條款都做到了,在父親看來他是處事踏實,待人以誠的老實人,又孝順自己,注重情誼,對於朝廷的政治生活中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毫不熱衷,所以,思前想後,康熙垂青於這個大智若愚的兒子了。
胤禛上位,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最好證明,他分析了父親的性格,用自己的仁慈孝順面目征服了父親,所有的政治權謀都在暗中進行,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就是:
朕蒙皇考慈愛教育,四十餘年來,朕養志承歡,至誠至敬,屢蒙皇考恩諭,諸昆弟中獨謂朕誠孝。
即,上位前,他承認自己是夾著以巴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