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畢業工作,家裡給了25-30萬買車預算,最後買了十代雅閣混動次頂配銳智太空銀,落地26.6,因為顏色稀缺等車還要兩個月。認識的人都說我花27萬買一輛雅閣,不值得,不如加錢買3系或者A4。真的是這樣麼?
回覆列表
-
1 # 超跑街拍
-
2 # 鍵盤手動擋
首先買車應該是誰掏錢誰說話和誰用車誰說話,用車是您用,掏錢是家裡人,只要您和家裡人滿意,那麼其他人說什麼大可不必在意。
混動Accord的產品力其實很好,在他所在的價格區間上是很優秀的我有回答過關於Accord的問題,總的來說Accord的空間很大,駕駛感受不錯,油電混動非常的平順,油耗又超級低,這都是他的優勢。要說比較明顯的短板就是隔音稍差。所以如果題主能接受隔音的話,那麼Accord毫無疑問是非常好的選擇。
Accord的後續開銷會比豪華品牌要低雖然本田Accord的保養不算太便宜,但混動的油耗很低,油費無疑會省下一大塊,另外就是出保修期後,豪華品牌的修理費用可是不低的。很多人有一個誤區就是修車有保險,但是要知道易損件,車輛零件自然的損壞保險可是不賠的,這時候奧迪和寶馬會教會你為何他們是豪華品牌。我有注意到題主說自己剛畢業,那麼後續費用的支出確實是一個要考慮的地方。
加錢買車乃是買車的大忌雖說預算內買貴的很有道理,但畢竟錢是自己的,花了就沒了,題主剛畢業,家裡給贊助也沒必要一定就要把30的預算花完。另外加錢這事是無止境的,加錢買A4L 40會想要不要再加點買45 4驅,畢竟那個算是A4L完全體。加錢買3系325會想要不要加成耀夜版,畢竟套件漂亮很多。這是個無底洞,所以量力而行,讓你加錢的人也不會自己掏錢給你加不是麼?
豪華品牌的優勢當然也不是說加錢買豪華品牌就一無是處,畢竟3系,A4L會帶來更多的面子,更精緻的內飾等等,不過這個也是一種需求,看題主是否在意了。
總結就是買自己喜歡的,沒毛病!
先說下一些i-MMD的特性。它在原理結構上相比起THS更加簡單,透過減速齒輪組、離合器,以串並聯的形式整合發動機、電動車/發電機兩個驅動部分,整個系統的性質更傾向於帶有發動機直驅功能的增程式電動車,搭配低馬力、高燃效的阿特金森汽油機和大馬力的電動機,能夠實現非常低的油耗,但是在平順性、高速表現、成本、可靠性上,它或許會有一些潛在的問題。當然,我們最後還是要用實際體驗的結果來說話。
▲i-MMD系統結構圖及三種不同驅動模式對比
首先給出答案,只有兩個字:真香。
毫不誇張地說,它是我在日常體驗中感受過最棒的本田車,沒有之一。注意,我指的是駕乘體驗,而不是它的效能或者駕駛樂趣。一開始上手時,它給我的印象就像是一臺調校非常完美的CVT車型。整套動力的輸出收放自如,猶如行雲流水一般,無論是平順性、還是動力的響應速度都是一流水準。然而,伴隨著儀表盤上的車速瘋狂飆升,整個加速過程毫無衝擊感,和傳統運動型車帶來的感官差異實在太大了。過了一陣子我才意識到,其實它的駕駛性無限接近於純電動車型。當然,哪怕真的用純電動車的指標來考核,它的動力體驗也是很棒的。只有大腳給油門時響起的帶有摩托車一般毛躁感的引擎轟鳴聲,才能勾起我對以前那個以“爆TEC”著稱的本田魂的回憶。
雖然沒有傳統的變速箱,但是它依然保留了方向盤後方帶“左減右加”標記的撥片,只是功能上已經分別改成了動能回收的加強、減弱的調節。熟悉控制邏輯之後,你會發現它們在控制車速時非常好用。整套系統的動能回收帶有四擋不同強度,最弱的第一擋下滑行效率堪稱一流,最強的四擋則非常適合跑高速後下匝道的減速過程。而且四個擋位下,動能回收的介入都非常自然,不會有過於突兀的減速感。而且能量回收的效率,感覺上的確比起單純用剎車更高一點,搭配容量僅有1.3KWh的小電池,甚至可以實現120km/h掛擋下高速匝道就充滿過半的電量。無論是偏好電動車單踏板操作的車主,還是喜歡傳統燃油車開法的老司機,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操作方式。
NVH的表現更是超班,徹底甩掉了我印象中老本田“顛吵硬”的帽子。低速下靜謐性一流不說,高速的風噪壓制也相當出色。另外,怠速停車時,發動機啟動充電雖然聲音略微明顯,但是震動非常小。為數不多的破綻,則在於中高速下路噪略大了點,不過這也和路面狀況有關,也就是說這套輪胎或許也有點“挑”路面。而且它沒有類似CAMRY混動那樣模擬AT擋位變化的機制,發動機轉速基本只和油門開度大小掛鉤,以至於全油門加速時,單調的發動機嘶吼顯得格外彆扭。但是瑕不掩瑜,這一代的Accord可以說是脫胎換骨,終於找回了一臺B級車應有的高階感。
當然,這臺混動Accord也不是沒有軟肋的,那就是跑高速的能力。首先,中高車速下,再加速時的響應性比起日常要稍微慢半拍。其次,正如之前預測的那樣,它的特性更像是一個增程式電動車,但是時速過100km/h後可以很明顯感覺到加速力道的衰竭,超過120km/h之後車速再拉昇就已經有些吃力了,比原本高速就不佔優的CAMRY混動還要略遜一籌。
雖然它的電動機和發動機是可以同時出力的,但是正如之前說過的那樣,受制於內部的減速齒輪組,以及電動機的轉速限制,發動機能夠配合的“視窗”非常窄。也就是說,看上去賬面上最大馬力有215匹,然而真能全數發揮的機會很有限。
透過觀察儀表盤的功率流變化,你可以發現發動機直驅車輪的時機非常短,基本出現在高速的穩態行駛上,更多的時候是介於電動機驅動、發動機充電驅動兩種狀態下的不斷切換。而發動機、電動機兩者同時直驅車輪的機會就更少了,基本上出現在車速60 km/h -80km/h時給油的某個瞬間。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它的加速表現就是一臺180馬力左右的電動車,中低速水平超班,跑高速有點萎靡。
動態模式方面,它額外帶有ECON(節能)、SPORT(運動)、以及EV(純電驅動)三種模式。ECON模式下的邏輯很簡單,就是限制中小油門開度下的動力輸出;SPORT模式就顯得有點彆扭,怠速、中低速下,它會維持一定的發動機轉速,而大腳給油加速的時候,音響竟然會自行模擬更渾厚一些的發動機聲浪,然而這實在有點雞肋。至於EV模式,我一如既往的不推薦。所以在我看來,除了市區行走適合ECON模式,其它時候維持系統預設狀態就可以了。
底盤調校反倒是繼承了本田的一貫風格,看似平易近人、然而有著很不錯的功底。更重要的是,Accord總算是找到行駛品質的高階感了。首先,雖然轉向的回正力度相比以前的老本田有所減弱,但是得益於可變齒比的轉向,整個方向盤打滿也不過2.3圈左右,比例相當緊湊,而且虛位很小,阻尼均勻、細膩順滑更是本田的傳統強項,雖然電子味偏重,但是依然保留了一定的極限可讀性。
懸架保留了一定幅度的側傾,但可控性很好,而且極限不低。濾震的更是出色,無論大小震動都能迅速處理乾淨。跑細碎路面的時候保持了很不錯的緊繃感,跑其他路面反而感覺不明顯,更多的是厚實感,但是也不會“露餡”,快跑起來時感覺像是一艘十分凌厲的氣墊船。這種調校風格甚至讓我想起了福特。
總體來說,這臺車給人帶來的刺激感、運動感並不強,但是內裡卻潛藏著非常高超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