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順的一帆
-
2 # 亮哥笑了
今年一月,億光電子組織資深老員工去臺灣旅遊!我們20人在臺灣玩了7天。感覺臺灣風景不錯,天很藍,水也很清!在夜市感覺地上很乾淨!買東西都是排隊的!
在海邊拍的!
在阿里山拍的
-
3 # 鳶尾凌礫
對
臺灣的認識,感覺還挺複雜的,分階段來說吧。在最初的時候,我眼中的
臺灣就是那些遊記照片中的樣子,有美到不真實的鵝卵石和清水斷崖,有吃不完的夜市和讓人饞嘴小吃。是九把刀筆下《那些年》的樣子,有幼稚的男孩和說起話來嗲嗲的女孩, 有各種激情熱血不成熟,也保留著骨子裡的浪漫和純情。是周杰倫唱出的《七里香》的樣子,安靜,唯美,有濃濃的鄉土風情。
-
4 # 520我的夢想
由於從小在課本上聽過臺灣省,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神聖不可侵犯,從小就聽說臺灣是“亞洲四小龍”,經濟比大陸發達,對臺灣充滿了好奇和羨慕,覺得那是一片人間仙境,當我越來越大就對臺灣越憧憬,在2010年,公司組織去臺灣七天六夜遊,當時真把我興奮壞了,
二十幾年的期待終於要變成現實了,當輪船從廈門坐到金門,踏上金門那刻,心中無限感慨,我是福建泉州人,金門原屬於泉州,這二十幾年來金門離我那麼遠,卻又那麼近,在金門一天參觀完金門刀廠,買了一些金門貢糖,下午坐飛機飛往臺中,當飛機飛越臺灣海峽那一刻,我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當飛機降落到
臺中機場,我覺得太神奇了,我居然來到了臺灣這個祖國的寶島,臺灣的城建方面不如大陸的二線城市,但臺灣人非常注重環保,在日月潭和中臺禪寺,非常乾淨,沒有一點垃圾,在這一個禮拜我們除了參觀日月潭和中臺禪寺,
一路往北我們還參觀了國父紀念館,故宮博物院,臺北101,野柳地質公園,處處是中華文化的烙印,讓我們備感親切,所到之處都叫我們祖國同胞,儘管蔡蔡英文上臺不斷地在搞一些小動作,在破壞兩岸得來不易的和平局面,但我相信經過兩岸華人共同的努力,臺灣在我有生之年一定會回到強大的祖國母親的環抱!
-
5 # 黑水黃衣藍面叟
看過一個影片,是一個訪談節目還是脫口秀類的記不太清了,裡面女嘉賓說“我們臺灣的通訊特別厲害,如果欠費了,交上話費十五分鐘電話就可以繼續使用了”,如此可見,其實臺灣早已被大陸甩在後面看不見尾燈了,更加可悲的是她們還並不知情,以為大陸還處在有錢人才能吃茶葉蛋的狀況,落後並不可怕,可悲的是無知。
-
6 # 魂舞大漠
臺灣自李登輝上臺走向不歸路,陳水扁搞了一次環臺手牽手,現在的形勢,不只美國手裡牌一張,日本藉以禍我之心也很明顯,打的話民心難以收拾,不打礙難統一。以為給自己樹個敵人不錯,只要不懈怠,藉機完成軍隊建設,它是獨不出去的。
-
7 # 大家覺得多大了
先不談論政治 本人喜歡饒舌音樂 我覺得臺灣饒舌比大陸要棒很多 流行說唱有周杰倫 潘瑋柏 純說唱 熱狗 蛋堡 頑童 國蛋 都很不錯
-
8 # qaqq
沒看過政治那些前臺灣在我心目中還是中國寶島。。。裡面有日月潭。。。我記得小學有篇課文是日月潭的來著應該是那時候記住臺灣的吧。。現在臺灣在我心目中是負責搞笑的省份。。。。無論政治軍事還是某個政治人物。。
-
9 # 湘平古珍郵館
臺灣畢竟比大陸向世界開放得早,2000年前臺灣人的國際視野的確比大陸人要開拓。以集郵來說,十多年前我也是專門收集新中國郵票,而開始收藏研究世界古珍郵票就是受到一個臺灣出名郵票收藏家的影響,在他半賣半送給我的上萬枚(其一生六十年的珍藏)世界各國最早期珍郵之後,我才知道世界古珍郵這個當時中國郵市收藏的冷門,卻是世界各國郵票收藏家追求的熱點。我從此深深地迷戀上了世界古珍郵票的收藏和研究。現在老人家早就回臺北了,不知是否還健在否,至今還很想念他。現在大陸發展如此之快,大陸人的國際視野已與臺灣人沒什麼區別了,但我希望此生能早日見到臺灣迴歸的那一天。
大家好!
-
10 # 史圖行者
1.中華文化的印跡無處不在。臺灣對中華文化儲存較好,如廣泛使用的正體字,以及老一輩人對中華文化的尊崇,體現在很多細節之處。全臺遍佈的孔廟及各類文化廟宇,反映了自明鄭開臺以來,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
2.生活平靜而有尊嚴。即使是街頭的小攤小販,只要做好一門手藝,是可以平靜而悠閒地生活的。人與人之間透看一絲尊重和溫情,社會沒有明顯的很重的戾氣。服務方面可比肩日本,讓人感到細緻而周到。
總體來說,臺灣社會很適合過一種小確幸式的生活,就像《海角七號》中描繪的那樣,如果能夠少一些政治惡鬥,應該是個比較宜居的島嶼。
-
11 # 千帆遠澋
溫柔,這是我對臺灣的第一印象吧。臺灣的溫柔,就是那種你下了飛機都能發現這個空氣都是溫溫柔柔的感覺,然後你會聽到當地特有的聲音,臺灣人的聲音比較軟綿小聲,很多甜美的姑娘和帥氣的男孩子都會在學業之餘,到街頭小巷的便利店打工,那他們這種充滿青春氣息而又甜美的聲音,總是給人一種很溫柔親切的感覺。包括我在臺灣吃的很多食物,我個人覺得是偏甜的,當然臺灣甜品也是比較有名的,所以待在臺灣幾日,這種溫柔的印象會深入其心。
其次,我覺得我眼中的臺灣是親切的,可能是因為語言溝通沒有障礙,所以去了臺灣,大家都好像並不陌生,每一個遇見的人,都是非常的熱情,會指引你怎麼玩怎麼吃怎麼走,所以這種感覺非常好。
另外,我覺得臺灣是比較自由的。在臺灣的大街小巷,廣告語是鋪天漫地,他們的報紙言論都非常自由,甚至經常會有大型的遊行,基本上參加這種遊行的大多會是各個高校的學生,學生們在學習時間都可以集中到一起,然後進行遊行宣揚,這種民眾表達自己訴求的方式,確實是自由的!
最後要提一句關於臺灣的旅遊業,臺灣的旅遊業還是做得很不錯,他們很多地方都有著一條龍的旅遊服務,就是說一個人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你根本不需要提前預定,因為一下了車,就會有很多出租車司機會提供你包車形式的一日遊玩,司機就是當地導遊,邊開車邊介紹一個地方的特色,就連住宿酒店都會給你一個不錯的建議。當然,酒店和他們也是有合作的,所以酒店也會提供這樣的服務。真是這樣便利,所以我覺得在臺灣,可以玩得很盡興,而且很省心!
-
12 # 使用者67498973657
我沒去過臺灣。但我知道臺灣是什麼樣子的。
他們的民眾很熱情,你去商店買個東西,他會先給你倒一杯熱茶;說話也很好聽,林志玲就是一個代表;你在很長很長的公路上走的時候,開車的哥們會停下來,問你要去哪裡,看能不能載你一程,總結起來叫:有人情味。他們逢年過節要去廟裡拜佛,上到馬英九、下到漁民,每年都要去拜拜佛,這叫習慣好,心中有佛,人都壞不到哪裡去;他們還喜歡在陽明山旁邊的湖裡游泳,幾個老傢伙在那裡聊黃色段子。他們還喜歡談政治,聊馬英九的屁股和胸圍,哪天在哪個場合講了一句假話,為什麼是假話。他們每個老百姓都有機會參政,只要他會吹牛逼、講故事,還能讓你深信不疑。臺灣,有好也有壞。
其實,我最喜歡的是臺灣的女人。她們跟大陸的潑婦比起來,溫柔的不得了。講話還能進入你的耳朵、穿透你的心,隨時有勾引你上床的本領。
-
13 # 蔡信鴻
臺灣的人現在依照對大陸友好指數分成了三代人,1970年前的為第一代,1971到1990為第二代人,1990後的為第三代人,臺毒最多的是第一代人,保持中立較多的是第二代人,比較親中的是第三代人,也是最斯文,思想最開放的一代人,所以大陸一步步做到和平統一的目地,而且根據我的觀察,那些整天喊著武統的全都是自私自利,思想暴力扭曲,心中住著魔鬼的人,但是在現實中又會偽裝成愛好和平的模樣。當局為啥不武統,還不是因為炮仗一響,死傷無數,多想想會有多少無辜者喪命吧,多想想子孫後代吧,說不定有天你的後人會遇上生命危險,但是隻有臺灣人能救他,可惜的是那個能救他的人早在多年前死於武統的戰火之中。命運安排了我們同根同源卻被大勢玩弄,即使隔著海異地生存,但在未來我去臺灣會感到心安,臺灣的人們來到大陸也會感到心安,心安之處即故鄉,未來的我們都是老鄉。
-
14 # sandwang20008
或許你最早了解的臺北,都是從歌詞裡面來:“冬季到臺北來看雨”、“忠孝東路走九遍”、我想要一個人去陽明山上看海芋,拍偶像劇”。不知道帶著情歌與情愫來到臺北以後,你看到璀璨的101大樓與隔壁的四四南村、看到誠品書店24小時絡繹不絕的讀書人、看到夜市裡令人垂涎三尺的臺式小吃,會不會覺得,這就是你的臺北?
除此以外,臺北故宮中還擁有與北京故宮氣質絕然不同的藏品;北投散發著硫磺味道的街頭深藏著木造圖書館;國父紀念堂每小時都會上演令人眼花繚亂的換崗秀;永康街上的牛肉麵店飄出濃郁湯底的香氣;平溪線上既有高傲的貓村,也有寄託著幸福祈望的天燈緩緩升起…… 無論你選擇用怎樣的方式靠近、瞭解臺北,都會得到一個溫柔的答案。
臺北市,臺灣省省會,簡稱北市,臺灣省最大城市,也是臺灣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位置在臺灣島北部,臺北盆地中央。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東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柵以南丘陵區,北包大屯山東南麓。東西最寬處20.5公里,南北最長約28公里。轄16區,面積272平方公里,人口265萬餘。臺北歷史悠久,歷史遺蹟眾多,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有人類居住,1875年(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建立臺北府,意為臺灣之北從此有“臺北”之名,統管臺灣軍民政務,從此逐漸成為臺灣的政治中心。境內河流屬於淡水河流域。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通常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次年2月為冬季。海陸空交通發達。產業發展齊全迅速,收入高。臺北與周邊衛星市鎮所連結而成的臺北都會區,是臺灣人口最多的都會區。其作為臺北都會區的發展核心,也是臺灣最國際化的城市。臺北是臺灣的核心城市,全島規模最大的公司、企業、銀行、商店均總部設在這裡。
基本資訊
中文名:臺北市
外文名:Taipei city
別稱:北市
所屬地區:中國 臺灣省
下轄地區:中正區、萬華區、大同區、中山區、松山區、大安區、信義區、內湖區、南港區、士林區、北投區、文山區
建立時間:1920年
面積:2717997平方公里
人口:268萬(2013年)
GDP:5225億人民幣(2013年)
地理位置:北緯25度02分0秒、東經121度38分0秒
友好城市:高雄
著名景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
地標建築:臺北101大樓
市花、市樹:杜鵑花、榕樹
地域名人:陳水扁、林志穎
機場:臺北松山機場
電話區碼:02
郵編區碼:222
政府駐地:臺灣省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
火車站:臺北車站
行政類別:省會,地級市
地方方言:閩南語、客家話
著名學校:臺灣大學、政治大學、臺灣師大
現任領導:郝龍斌
氣候條件: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市長:柯文哲
歷史沿革
依據轄內的芝山岩遺址所得到的最新考古研究,臺北市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有人類居住。也就是,當史前時代,臺北仍為一個大湖泊時;僅有諸如圓山,芝山岩等高地浮現當時,就有其人類活動。他們食後所棄烏蜆殼、蠔殼、鐘螺殼及川蜷螺等半鹼水性和海棲性貝殼類成為貝冢,除此,亦有陶器、石器、骨器等遺蹟。
根據記載,臺北最早為原住民中凱達格蘭人(屬於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開始有漢人來到此地。從17世紀初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海岸開始,歷經荷治時期與鄭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蕪而未有大規模開拓,被統治者視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和永、陳憲伯、戴天樞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地方,成為臺北盆地開墾活動的開端。“大佳臘”之後多寫作“大加蚋堡”,源自平埔族語“tagal”。
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特別是茶葉)買買茶興起,先是艋舺(今萬華)成為重要貿易據點,然後是大稻埕後來居上,臺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此後官方決定在艋舺與大稻埕間的田野地,興建臺北府城作為行政中心。
臺北一名始見於清藍鼎元所撰“紀竹塹埔”,略曰:“竹塹埔寬長百里,行竟日無人煙。野番出沒,行人過此,視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經之地,其地平坦,極膏腴,闢田疇,可得良田數千頃。臺北民生之大利,又無以加於此。”此文所指之臺北,係指竹塹以北之臺灣北部地區而言。光緒元年,清廷允許建臺北府,光緒八年臺北府城興工,乃有專稱臺北城內為臺北。公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在此建立了臺北府,統管臺灣行政,從此就有“臺北”之名。1884年,臺北府城城牆及5個城門正式落成。1885年臺灣建省,省會位於橋孜圖,但是實際上是在臺北。劉銘傳擔任臺灣省首任巡撫,開始建設大稻埕至基隆與新竹的鐵路,加強郵電、道路等基礎建設,並將臺灣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設置於城內(現址為中山堂),臺北市的雛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繼任巡撫邵友濂正式將省會由橋孜圖(今臺中市)移至臺北,從此逐漸成為臺灣的政治中心。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
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臺北府城城牆及西門,以原臺北城範圍內的區域(日本人稱為“城內”)作為官方廳舍集中地以及來臺日人的商業活動地帶。並利用拆除後的城牆原址闢築4條3線道路,興建自來水及下水道系統,並分階段進行“市街改正”計劃,街道的建築風貌略為西化;另外也新設公園綠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築,臺北市逐漸具有現代都市的形態。日本殖民統治初期,仍以原有的兩座衙門作為臺灣總督府,成為日本統治臺灣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臺灣總督府新廳舍落成為止。
1920年行政區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內三市街為基礎,設立臺北市,隸屬於臺北州。1938年,進一步將松山併入臺北市。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臺北市成為省轄市,隸屬於臺灣省。臺北市政府於194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設於建成區長安西路。管轄區域:東為臺北市松山區中坡,位於東經121°35′16″;西為雙園區加蚊子(西園町),位於東經121°28′43″;南為大安區六張犁,位於北緯25°0′19″;北為中山區大直;位於北緯25°5′25″。本市四境均為臺北縣的各鄉鎮毗鄰。東與內湖鄉接壤,西以淡水河為界,與鷺洲鄉相隔,東南與深坑鄉為鄰,西南隔新店溪與中和鄉板橋鎮相望,北隔大直山與士林鎮相接。面積為66.9872平方千米,人口328591人。管轄大同、延平、中山、建成、古亭、龍山、松山、城中、雙園、大安等10區。
1950年臺灣省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臺北市行政區域照舊。臺北市管轄松山、大安、古亭、雙園、龍山、城中、建成、延平、大同、中山等10區,人口155133人,面積為66.9872平方千米。管轄區域:東為臺北市松山區中坡,位於東經121°35′17″;西為雙園區路二段底,位於東經121°29′5″;南為古亭區羅斯福路四段底,位於北緯25°0′46″;北為中山區大直;位於北緯25°5′46″。中心位置為城中區“臺灣省政府”大廈,位於東經121°31′,北緯25°3′。本市東與臺北縣內湖鄉、南港鎮接壤,西以淡水為界與三重鎮相隔,東南與景美鎮、木柵鄉為鄰,西南隔新店溪與永和鎮、中和鄉及板橋鎮相望,北隔大直山與士林鎮相接。市政府設於建成區長安西路39號。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次年,依地形自然形勢及水源需要,以淡水河、新店溪為界,將臺北市原有轄區及臺北縣的南港鎮、內湖鄉、木柵鄉、景美鎮,以及陽明山管理局所轄計程車林、北投兩鎮一併劃歸臺北市,分別改製為南港區、內湖區、木柵區、景美區、士林區、北投區。(注:1968年7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臺北市除了直轄其他十四區外,士林北投兩區是透過陽明山管理局管轄的。北高兩市的區一樣是屬於鄉鎮級,但陽明山管理局是屬於縣級,且非派出機構,真正算派出機構的是市區。)
1990年,臺北市行政區重劃,將原來16區調整為12區,合併龍山區、雙園區及古亭區西側為萬華區,合併城中區、古亭區為中正區,合併景美區、木柵區為文山區,將建成區、延平區併入大同區,將松山區南半分割為新設定的信義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臺北市位於臺灣北端,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被新北市環繞,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東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柵以南丘陵區,北包大屯山東南麓。東西寬處20.5公里,南北長約28公里。經度東經121.6度,緯度北緯24.9度。
地形
臺北市中心區域位於臺北盆地底部,大屯火山群(休眠火山)位於市區北邊與臺北縣接壤處,整個山系於市區內大致向南延伸並趨緩,直抵圓山、大直與內湖等地,是臺北市境內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為1120米,次高的大屯山為1092米,山系中心地帶與北投側的外緣地帶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區東邊的內湖、南港與南邊的木柵多為丘陵地形。標高約300多米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則橫亙於信義、南港兩區之間。
水文
臺北市境內的河流屬於淡水河流域。淡水河主河道以及自淡水河分出的新店溪流經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峒、大稻埕)、萬華、公館、景美等地的市區邊界(淡水河主河道往西南續接大漢溪)。
基隆河於關渡一帶自淡水河分出,流經社子、士林、大直、內湖、松山、南港後出臺北市境續流經新北市汐止、基隆市暖暖等地。過去因河道極為彎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士林段、內湖段和一小段南港段的河道皆進行過截彎取直工程。
景美溪於景美一帶自新店溪分出,流經景美、木柵至臺北縣深坑。
雙溪於士林、北投交界一帶自基隆河分出,磺溪再由雙溪分出,雙溪流經芝山岩、外雙溪等地,磺溪則流經石牌、天母等地,上溯大屯山系的紗帽山、大屯山。
氣候
臺北市位於北緯25度線附近,北迴歸線以北,又因為是在海島上,地處東亞大陸與太平洋之間,受乾冷的蒙古高壓與暖溼的太平洋高壓互動影響,形成了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海洋的調節,其氣溫比同緯度大陸地區高2~5℃,尤其在秋冬季節,此特點尤為突出。
從緯度來看,臺北位於北迴歸線以北,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2.4℃,年降雨量為2100多毫米。每年7-9月為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五分之二。
5月底至9月為夏季,氣溫炎熱潮溼,溫度約為25.2℃-28.6℃。10月至11月為秋季,溫度約為22.2℃-24.2℃。12月至2月為冬季,氣候較冷,溫度約為15.3℃-18.5℃。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而寒冷多雨,但很少有低於零度的氣溫出現。但從各月平均氣溫來看,卻酷似熱帶季風氣候,表現在:長夏無冬,只有熱季與涼季之分:通常4~11月為熱季、12~次年3月為涼季。有時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氣候變化影響,涼季期間也會出現忽暖忽冷的現象(如2005年2~3月蒙古高壓帶來的強烈冷氣團,使得臺北的溫度少見地降至攝氏5.6度,鄰近臺北的淡水更出現攝氏3.9度的低溫)。
由於臺北位於東亞季風帶內,因此氣候也受東北季風影響。也因為有東北季風的影響,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不足而斷流的問題。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氣候特徵:因為市區主要位於臺北盆地中,氣候也深受盆地地形影響。夏季由於盆地周圍的高山而不易使熱氣排出,使得市內的氣溫通常較周圍的地區高出攝氏1~2度。進入冬季後,市區周圍的山地與丘陵地較容易形成地形雨。每年5月前後,由於蒙古高壓與太平洋高壓交會形成鋒面,使得臺灣進入梅雨季節,此時臺北的降雨天數也會增加。夏季也經常會因為上升氣流旺盛,形成午後雷陣雨。
重要產業
工商業
以臺北市為中心,包括臺北縣、基隆市和桃園縣在內,形成了臺灣最大的工業生產區,區內製造工業的產值約佔全島的45%左右,其中臺北市和臺北縣約佔3/4。
臺北市擁有各類工廠企業達5萬餘家,產業工人約30餘萬人。自60年代中期以來,臺北市工業發展和佈局逐漸走出該市的範圍,形成了以臺北市為中心,包括基隆、新竹兩市和臺北、桃園、新竹、苗栗、宜蘭5縣在內的全省最大的經濟區。其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25%,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5%。這裡集中了全省工業企業總數的45%,商業、金融等服務業公司的50%以上。全區已建成的工業區共有33個,佔全省已建成的公、私立工業區總數的40%,工業區佔地面積達4000公頃,佔全省工業區佔地面積的36%,形成了臺北、桃園、竹苗三個工業帶。
臺北市的工業發展具有下列明顯的特點:一是以勞動力密集型的輕紡工業為主位;二是中小型工廠多,其中,100人以下的工廠佔全市工廠總數的70%以上;三是除食品等部分工業外,所需原材料均依賴進口;四是多數產品以外銷為主。形成了“進口原料一加工一出口”這樣的加工型工業生產形態。
臺北市商業之繁榮居全省之冠。全省較大的工商、金融、貿易等機構的總部和總公司大多聚集在臺北市。目前,全市的大小商店、商場、購物中心已發展到5萬餘家,形成了遍佈全市各區間的商業網,其資本額和年營業額均佔到全省的一半。從事商業和服務業的職工佔全市就業人口的60%左右。商業分佈已由過去集中在市中心少數幾條主要街道上,擴充套件到全市各個居民社群。
文教
臺北市是臺灣的文化教育中心。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師範大學、中興大學、東吳大學、臺北醫學院、文化學院等集中於此。全市共有大專院校25所,在校學生10餘萬人,佔臺灣大專學生總數的1/3。科研機構和圖書館、博物館、廣播電臺、電視臺、電影院、報社、通訊社、出版社、雜誌社的數量和規模均居全省第一位。素有“杜鵑花城’雅號的臺灣大學,是全省規模最大的一所綜合性大學,佔地180公頃,設有43個系,46個研究所,在校學生約l.3萬人。臺灣大學的前身是1928年創立的“臺北帝國大學”,1945年臺灣光復後改稱臺灣大學,是全省歷史最悠久的大學。
臺灣省的科研中心“中央研究院”位於南崗區,共有數理、生物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14個,擁有專業科研人員約3000人,是臺灣最高的科研機構。臺灣省最大的博物館---中山博物館,也稱“故宮博物院”,位於郊區的外雙溪畔,建於1956年,佔地16公頃。主體是一棟四層仿古的宮殿式建築,正院平面呈梅花形,碧瓦黃牆,雕欄玉砌,巍峨壯觀。該院收藏原北京故宮和南京中央博物館等處的文物25萬件,還有從民間陸續收集到的文物25萬件,以及從香港、美國等地購回的中國文物15萬件,總計約65萬件。
臺灣最大的圖書館“中央圖書館”,位於南海植物園,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宮殿式建築,設有參考室、期刊室、善本室、官書室、圖片室等,全部藏書達40餘萬冊。其中有珍貴的宋版圖書200餘部,元版圖書200餘部,明版圖書6000餘部。此外還有甲骨殘片、漢簡、寫經卷本、金石拓片等。另外,全省最大的藝術館、歷史博物館、科學教育館,以及體育場、體育館等文化體育設施也都集中的臺北市內。
臺北市也是臺灣省的醫療衛生中心。全省規模最大,醫療裝置最先進和完善的兩家大醫院,即臺灣大學醫學院附屬的“臺大醫院”和軍隊所屬的“榮民總醫院”均設在臺北市。這兩家醫院擁有的病床都在1500張以上,擁有各級醫師2000餘人,平均每日門診量達5000人次。臺北市另外還有76家公立、私立大小醫院,擁有病床約15000張,私立中、西醫診所2600餘家,每萬人擁有西醫師為18人,位於全省第二,每萬人擁有牙醫為6.4人,為全省最高,是全省醫療條件最好的地方。
旅遊業
臺北府城北門,即承恩門,是臺北城僅存的一座城門樓。圓山文化遺址,早在1897年即為人們所發現,有上下兩個文化層。上層主體是堆積厚度達2米以上的貝冢層,含有大量人類食用後丟棄的貝殼、獸骨和使用後丟掉的器具,如石斧、石鋤、石鑿、骨箭頭等。下層文化層出土有繩印文的陶器,據測定距今已4500年以上。臺灣考古學者推斷,原始文化可能從今日廣東省的海豐到廣州之間的沿海地帶遷移至臺灣的。這兩處都被列為臺灣省一級古蹟。
坐落在蘭州街的孔子廟,原在文武街,興建於清光緒五年 (1879),1925年移建至現址,廟貌肅穆堂皇,每年孔子誕辰都在這裡舉行規模盛大的祭典。
坐落在廣州街的龍山寺,為全市古剎之一,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是由福建省晉江安海相龍山寺分靈來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殿被毀,1953年重修。全寺分為前殿、正殿和後殿,殿堂四周的龍柱都是由整塊的石材雕成,大門兩側的石壁上雕刻著山川人物、花鳥魚蟲,栩栩如生。正殿的圓頂雄偉壯觀,彩釉繽紛,陶瓷燒製的連臺戲文,色彩豔麗,金碧爭輝。殿堂奉祭的觀世音菩薩的佛像巍然端坐在蓮花臺上。龍山寺和位於大同區的保安宮及位於長江街、貴陽街交叉處的清水巖,又名祖師廟,並稱為臺北市的三大名剎,香火鼎盛。
臺北市還有劍潭寺、霞海城隍廟、金龍寺、圓覺寺、樟山寺、法藏寺、善光寺、情人廟、關渡宮、指南宮等近代和現代建築的著名廟寺。
臺北市西北部的“陽明山大型自然公園”,佔地1456公頃,建於1986年5月,具有觀光旅遊、生態保護和學術研究等多種功能。公園內劃分為生態保護區、特別景觀區、一般管制區域和遊憩區。在全省已建成的五大自然公園中,陽明山公園雖然面積最小,但其特殊的火山地貌景觀及蘊藏的地熱、溫泉、硫磺和一些特殊的動植物資源是其他幾座大型自然公園所沒有的。
交通運輸業
臺北市是臺灣陸路交通和省內航空的中心,扼控全省鐵路、公路交通運輸和航空交通業務的樞紐。
從基隆至高雄縱貫臺灣島西部的縱貫鐵路、南北高速公路、環島公路均從市區而過,把臺北市和臺灣西部主要市縣、航空港、海港及工業區連成一體。全省陸路交通大動脈——縱貫鐵路,1979年全線實現電氣化,使行車時間比原來縮短一半,從臺北市至高雄市僅需4小時。
臺北火車站是全省三個特等站之一,是最大的混合樞紐,負責駛向南北各地的客貨列車編組作業,僅客運列車每天南北對開就有40多對,其客貨運量均居全省首位。1991年臺北松山至臺北縣板橋長4400米的鐵路線路實現地下化,臺北市火車站改擴建工程完工,使市內交通得到進一步改善。
南北高速公路於1978年全線通車,其中,從臺北市至臺北縣三重市長16.5公里,路面寬43米,為8車道,是全線最寬的路面,有內湖、松江路、重慶北路、圓山、臺北市5座交流道,供車輛進出高速公路。
位於臺北松山區的松山機場,是臺灣省內航線最多的航空港,機場內有東西向的水泥跑道1條,長2600米,寬60米,並附有5條滑行道及9萬平方米的停機坪,可供波音巨型客機使用,每小時最多可起降飛機30架次。松山機場在1979年以前為全省國際空港,桃園國際機場建成啟用後,改為省內航空港,闢有至高雄、花蓮、臺東、臺南和馬公的航線。
除老市區仍以7-8米寬的2車道為主外,新建的市區道路和郊區道路都在4車道以上。另外,臺北市與周圍的衛星市鎮有5條交通走廊,即臺北至三重、蘆州;臺北至三重、新莊;臺北至板橋、土城,臺北至永和、中和;臺北至景美、新店等。全市公、私立汽車客運公司闢有100多條公共汽車路線,擁有大型客車約4000餘輛,通達市內、郊區和鄰近市、縣,交通方便。
觀光農業
臺北市農業生產條件較好,早年曾是全省重要的農業區,盛產稻米和茶葉。近年來,由於全市人口激增,工商業迅速發展,工業區、住宅區不斷向郊區擴充套件,使郊區的農業生產已基本解體。只有內湖、北投地區仍有部分農業生產,其中除少數農戶仍種植水稻外,多數農戶已成為蔬菜、茶葉、果樹和花卉生產專業戶,並和旅遊觀光業相結合,闢建成“觀光茶園”、“觀光果園”等。其中,著名的有“木柵觀光茶園”,茶樹栽培面積約15公頃,是全省鐵觀音茶的惟一產區,共有茶農50多戶,可以四季採摘,尤以春茶質量最好。遊客可以隨時入園參觀、品茶,茶園四周青山翠谷,景色秀麗宜人。“士林觀光農園”由50多戶農民經營,主要產品為番茄、甜椒、甘藍、敏豆等蔬菜和柑橘、花卉,也對遊人開放。“北投觀光柑橘園”位於大屯裡,出產柑橘的產期與眾不同,成熟期為冬季,此時該省北部地區大多多雨,只有大屯裡氣候乾燥,有利於柑橘成熟,味道也特別甘美。每年柑橘成熟期,遊人只要繳足費用,不但可以入園參觀,而且可以隨摘隨吃,不加限制,走時可以零售。北投湖山裡有一座“觀光花圃”,佔地28公頃,由50餘戶花農經營,栽培的花卉以杜鵑花、菊花、素心蘭等為主,產品除供全市外,還有外銷。陽明山還有一座“臺北花卉試驗中心”,佔地24公頃,除作花卉觀賞、樹木栽培試驗外,還負責提供臺北市綠化美化所需的花卉、樹木。
交通狀況
公路
國道
大臺北地區目前共有五條國道經過,其中為高速公路的有:國道1號(中山高速公路)及其高架側線(汐止五股高架橋/五股楊梅高架橋)、國道3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5號(北宜高速公路/蔣渭水高速公路)與國道2號(桃園內環線/機場支線);為快速公路的有國道3甲(臺北聯絡線)。
快速道路
大臺北地區快速道路眾多,大部分路線坐落於臺北市境內,新北市部分路線已經納入省道系統之中。
臺北市區的快速道路包括新生高架道路、建國高架道路、環河南北快速道路、水源快速道路、東西向快速道路(市民大道)、天母快速道路(堤頂大道平面段)、環東大道(高架)、洲美快速道路與信義快速道路。新北市部份則有新北環河快速道路、西濱快速公路(臺61線)、東西向快速公路萬里瑞濱線(臺62線)、八里新店線(臺64線)及新北市特二號道路(臺65線)等。
計劃路線方面,共有芝投公路(連線洲美快速公路及跨越關渡平原到三芝,全長19.8公里,由交通部公路總局主辦,工期預計4年)、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淡水臺2線外環道路)等。
省道
臺北市有部分道路已經納入為省道系統之一部分,分述如下:
臺1線:起點(行政院前,中山忠孝路口)—忠孝西路一段(與臺3線共線)-北門橋-忠孝橋—三重
臺1甲線:起點(行政院前)—中山北路一段-民權西路-臺北橋—三重
臺2線
臺2甲線:金山—陽金公路(馬槽)-竹子湖路-陽明路-格致路-仰德大道-福林路-中山北路五~二段(中山民權路口)
臺2乙線:起點(臺北大橋頭)—重慶北路三~四段-中正路(百齡橋)-承德路五~七段-大度路—淡水
臺3線:起點(行政院前)—忠孝西路一段-中華路一~二段-和平西路二~三段-華江橋—板橋
臺5線:起點(行政院前)—忠孝東路一~七段-研究院路一段-南港路一段—汐止
臺9線:起點(行政院前)—中山南路-羅斯福路一~六段-新景美橋—新店
鐵路
臺灣高鐵起點位於臺北,已於2007年3月2日正式通車,臺北到高雄最快只需1個半小時,縱貫線經過臺北市,市中心的臺北車站、東區的南港站以及西區的板橋站是三大驛站,各級列車均停靠,班次密集,相當方便。
臺北是臺灣鐵路的發祥地,早在清代即有鐵路自大稻埕分別通往基隆及新竹。日治時期除了將清代興建的鐵路改變路線,行經萬華以外,還興建由原臺北後站分歧的臺灣鐵路管理局淡水線、由舊板橋車站分歧出的中和線以及由萬華車站分歧的新店線鐵路。淡水線已經於1988年停駛,並於1990年代初全面改建為臺北地鐵淡水線;中和線原是運煤的貨運線,因為沿線居民反對以及煤礦逐漸用罄而停駛。新店線則由於鉅額虧損,加上配合道路拓寬而於1965年廢止。新店線之軌道已經改成汀州路及部分的羅斯福路。 臺灣鐵路管理局西部幹線(縱貫線)於大臺北地區設有基隆、七堵、南港、松山、臺北、萬華、板橋、樹林等多座車站,其中臺北車站為大眾運輸轉乘樞紐;臺北市段鐵路皆已經地下化或高架化。
高速鐵路
2007年1月5日開始通車營運的臺灣高速鐵路,在大臺北地區共設有南港、臺北、板橋三個車站。板橋站在通車當日啟用,臺北站在2007年3月2日正式啟用,南港車站則於2015年啟用。這三站都與臺鐵縱貫線及臺北捷運共站。
航空
從高雄小港、臺中、嘉義、臺南、屏東、花蓮、臺東、馬公、金門、馬祖等地的機場,均有班機直飛臺北松山機場。自從東京羽田空港直航班機與兩岸直航包機於2008年開通後,松山機場擴大營業範圍為國際機場,計劃轉型為商務機場。
松山機場座落於臺北市松山區,為一座中型機場,目前由中華民國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臺北國際航空站、中華民國國防部空軍松山基地共用。本來是臺灣地區唯一的國際機場,但自1979年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時稱中正國際機場)啟用後,松山機場曾經限用於國內航線;爾後為提供商務的便利,再開放予兩岸和日韓客機,或國內外政要專機起降。若是桃園機場無法降落時,除了轉往小港機場降落外,有時國際線班機也會改由松山機場降落。松山機場亦是兩岸包機航點之一。
地鐵
臺北捷運(即臺北地鐵)營運路線總長度114.6公里,營運長度110.1公里,營運車站共96站(官方計為101站),平均每日運量已達160萬人次。此外,亦有可以共通使用於捷運、市區聯營公車、短程客運與公營停車場的非接觸式IC智慧卡—悠遊卡;並實施公車與捷運間的悠遊卡雙向轉乘優惠制度。
臺北是全臺灣第一個建有地鐵(MRT,Mass Rapid Transit,臺灣稱作捷運)的都會區。整個臺北捷運系統服務範圍涵蓋臺北市全部行政區與新北市部分地區。目前新北市板橋區、中和區、永和區、新店區、淡水區、土城區、三重區、蘆洲區及新莊區已有地鐵路線行經,未來則規劃興建新路線行經汐止區、樹林區、三峽區、深坑區、鶯歌區、五股區。
營運中的路線包括:
文山線和內湖線(棕線)
淡水線、信義線(紅線,含新北投支線,目前與新店線以橫渡軌連通)
新店線(綠線,含小南門線營運區間、小碧潭支線,目前與淡水線以橫渡軌連通)
中和線、蘆洲線和新莊線(橘線)
南港線、板橋線和土城線(藍線)
興建中的路線有:新莊機廠、信義線東延段、松山線、土城線延伸頂埔段、環狀線及萬大線
另外尚有南北線、三鶯線、安坑線、淡海線、深坑線、社子線、民生汐止線等仍在規劃中。
市內交通
公交車
臺北市至2007年為止,整個大臺北地區的營運中的公交路線共有421條,平均每日載客161萬人次,並有8成以上的中短程路線加入了聯營公車系統。
公車是臺北市最重要、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公車之路線多達300多條路線,行車間隔分成四種等級,並實施棋盤式便捷公車路線網,方便轉車及搭車,另外還有11條休閒公車行駛路線(假日行駛)及18路的小型公車路線,讓市民搭車更為方便。
計程車
臺北市計程車數量眾多,隨處可見,計程車車身色彩為黃色,起跳價格為NT$70元,每超過350米加跳NT$5元。
根據2008年9月底的統計,臺灣計程車數量最多的地方是臺北市,一共有31,040輛,比1995年開放計程車運輸合作社申請後的3萬9千多輛減少,主要的原因在於臺北捷運各線陸續通車,使市民和旅客對計程車的需求逐步下降。
目前登記在臺北市的計程車數量約有3萬輛,新北市也有相同數量,兩者相加佔去全臺三分之一的比例,每日載客超過一百萬客次,以人數計算可有臺北地鐵的規模,然而卻有空車率過高(75%以上),市場過度競爭的問題,在臺北市區隨處可看見並未載客的空出租車滿街跑。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0年,臺北市行政區重劃,將原來16區調整為今日的12區:中正區、萬華區、大同區、中山區、松山區、大安區、信義區、內湖區、南港區、士林區、北投區、文山區。
即:
合併龍山區、雙園區及古亭區西側為萬華區
合併城中區、古亭區為中正區
合併景美區、木柵區為文山區
將建成區、延平區併入大同區
將松山區南半分割,另行設定信義區
次分割槽
自2000年起,在各區之下增設次分割槽,作為輔助的行政區劃。各區依據實際發展情形,配合各里特色,劃定4~7個次分割槽,將具有鄰近特性,文化、歷史特質類似的數個裡集結起來,以求有效利用鄰里資源,並凝聚居民向心力,相互合作以共同推展市政建設。至2006年8月臺北市共有68個次分割槽。
轄區
臺北市行政區劃為12區,當中以南港、內湖為臺北市東區;大安、松山、信義、文山為南區;中正、萬華為西區;士林、北投為北區;中山、大同為中區。
人口
截至2012年1月,臺北市總人口2,652,959人,人口密度為9760.71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居臺灣第二位。
經濟
臺北市在臺灣經濟體系中,扮演金融、媒體、電信營運中心的關鍵性的角色。產業方面,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隨著高所得而來的高消費能力及產業結構變遷,統稱為服務業的第三級產業佔臺北市整體產業比重近達九成。當中包含批發、零售、貿易、餐飲、金融服務、運輸倉儲、通訊、工商服務等。服務業的盛行,讓臺北市成為一座生活必需品相當容易取得的城市。某大型超商總經理曾說:“臺北市有一個世界級的特色,就是便利商店密度世界第一名。” 另外,臺北市科技接受度相當高,以資訊高速公路(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為目標的臺北,有線上網率、無線上網率等指標,都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對新事物的嘗試和一窩蜂的特性並不限於科技方面,歷年來出現的像是葡式蛋塔(1999年)、HELLO KITTY娃娃(2002年)、樂透(2003年)、動畫角色磁鐵(2005年)、甜甜圈(2005年)等“鬱金香式”熱潮即為一例。 產業分佈於臺灣其他都市(如新竹、高雄等地)的中、大型企業,大部分都將總公司設於臺北市,形成了臺灣最大的工業生產區和商業區。 勞動力狀況:到2006年3月底為止,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213萬,勞動力有118萬6千,就業者有114萬,失業者4萬7千,非勞動力94萬4千;勞動力參與率55.7%,失業率3.9%。 在外籍勞工方面,到2007年7月底為止,臺北市有49,251名外國專業人員(所謂的白領外勞),數量是全臺灣最多的;而所謂的藍領外勞則有36,778人,也是全臺灣第三多。
觀光遊覽
臺北市是臺灣北部的遊覽中心,除陽明山、北投風景區外,還有省內最大、建成最早佔地8.9萬平方米的臺北公園和規模最大的木柵運物園。此外,由私人經營的榮星花園規模也相當可觀。劍潭、北安、福壽、雙溪等公園,也都是遊覽的好地方。臺北市名勝古蹟頗多,其中臺北城門、龍山寺、保安宮、孔廟、指南宮、圓山文化遺址等處,均為風景優美,適宜遊覽的好地方。
臺北市位於臺北盆地中央,以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與臺北縣為界。若由空中鳥瞰臺北市,棋盤式的道路系統、交錯聳立的參天高樓、星點狀的公園綠帶,以及終日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確是讓人辨識這座城市的絕佳指標。
循著淡水河、基隆河迤邐蜿蜒,北邊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陽明山公園,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態教室,更是大臺北的後花園,四季各有不同風情韻致;坐落在臺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大安森林公園,則堪為典型的城市綠洲,加上週遭人文、藝術活動頻繁,是都市人紓解身心的好去處。南區的木柵山區,登山健行之外,還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閒情。
肩挑島內文化龍頭地位的臺北市,也擁有為數可觀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廟宇、古蹟等。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是島內外首屈一指的藝術寶庫,對街而立的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展現原住民文化樣貌;圓山周邊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大龍峒保安宮、臺北孔廟、行天宮,刻劃著濃厚的人文活動軌跡。大稻埕和艋甲是匯聚臺北移民血汗的歷史街區,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廟、龍山寺、華西街,是想要了解老臺北不可不到之處。
寸土寸金的臺北都會,西門町、東區、天母、士林、公館等商圈林立,傢俱街、書店街、電腦街、婚紗街、花市、玉市等各種專賣街、市集,也是大都會細緻分工下的產物。而街頭巷尾一家家咖啡廳、泡沫紅茶店、KTV、卡拉OK、PUB,華燈初上後,閃爍的霓虹妝點出不夜城的景象,讓臺北的夜晚展現另種風情。
臺北故宮博物院
博物館外觀仿北京故宮博物院,採用中國宮庭式設計,氣勢宏徫,美輪美奐。博物院收藏品共70萬餘件,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玉器、漆器、雕刻、織繡、滿蒙檔案文獻最為豐富。
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
建於1919年,其建築是當時流行的文藝復興維多利亞風格,造型對稱五層樓建築物中央,立起一座象徵權威的高塔。是臺灣地區領導人接見外賓、辦公的地方。
國父紀念館
建於1972年,是一座仿宮殿式設計,巍峨宏徫,內有一座可容納3000名觀眾的多功能大會堂,可舉辦音樂、舞蹈、戲劇等活動。另外還有藏書30萬餘冊的孫逸仙博士圖書館及中山公園。
龍山寺
古稱艋舺的萬華是臺北市開發最早的地方,清中期與臺南、鹿港並稱為 “一府、二鹿、三艋舺”。而龍山寺創建於艋舺開拓之初,主祀觀世音菩薩,是臺北市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
陽明山公園
位於臺北盆地的東北方,公園主要以大屯和七星火山群為中心,因此各種特殊火山地形景觀及地質構造便成為一大特色。因崁腳斷層造就很多溫泉如:馬糟溫泉、北投溫泉、行義路溫泉等。每逢春季,園內各山植物開花遍野,蔚為奇觀,吸引不少客人特意去欣賞遊覽。
士林官邸
士林官邸佔地5.2頃,原屬日據時代總督府園藝支所用地,國民政府遷臺後乃選是作為總統官邸,至1996年臺北市政府收回官邸用地,開放給市民參觀。官邸內公館為蔣中正及其夫人居住、辦公、宴客地方,他倆在此共住了26年。官邸旁遍植各式園藝,是一個休憩賞玩之處。
忠烈祠
在圓山飯店東側,佔地約1600坪,氣派雄偉的廟堂,奉祀為國犧牲的烈士,由於景色清幽,整點並有換衛兵儀式,常吸引觀光客來觀看。
中正紀念堂
坐落基地東邊,背臨杭州南路,坐東向西,遙望大陸。三層臺階高十四.五公尺,主體強高二十四公尺, 斗拱至寶頂尖高三十一.五公尺,合共七十公尺。大門高十六公尺,重七十五噸,為青銅鑄建。 正堂分上下兩層,上層平面為四十公尺見方,四角各突出七.五公尺,後方居中立蔣中正坐姿銅像, 以供瞻仰。
西門町
是指由成都路、中華路、漢口街、昆明街卯涵蓋的商業娛樂區,為臺北市另類次流行文化的代表。
華西街夜市
位於龍山寺西邊的華西街夜市,是觀光客來臺必到之處。夜市囊括各式風味小吃,從山產至海味,一應俱全。
士林夜市
為臺北最有名的老夜市,主要消費物件以學生為主,除各式風味小吃外,還有很多最流行之服飾、精品等各式店鋪。時髦追新族到此,絕不空手而回。
臺北觀音山
臺北近郊名山,山形猶如橫臥的觀音像,莊嚴地矗立在淡水河南岸八里地區,與北岸的淡水市鎮、大屯火山群相望,為淡水河口的著名地標。觀音山的海拔不高,卻相連著18座小山峰,最高的硬漢嶺也不過612公尺,山區步道密佈穿梭,為臺北市西郊最熱門的登山去處之一。山上座落著不少名剎古寺,並可溯溪觀瀑、觀鷹賞鳥、眺望半個臺北和壯麗的大屯山列,是一處豐富的自然觀賞去處。
城市榮譽
2002年世界資訊科技大會-傑出公共部門獎。
2006年年度智慧城市-首獎城市。
2006年第二屆無線社群-最佳政府應用獎。
2006年,非政府組織世界通訊端協會旗下的組織智慧社群論壇,選出臺北市為2006年“年度智慧城市”首獎。同年並獲得美國無線因特網協會頒贈第二屆無線社群“最佳政府應用獎”。
臺北獲得2012中國特色魅力城市
文化教育
臺北市的教育資源與臺灣的其他縣市相比較為豐厚、優渥。1900年代,臺灣第一座西式小學就成立於芝山岩一帶(即今日計程車林國小)。隨後普設於臺北各地的國語傳習所、公學校、小學校更奠下了臺北的教育根基。
1950年代,許多位於臺北市,投入龐大教育經費的國中、高中與大學,更成為臺灣北部甚至全臺灣的“明星學校”,在高中或大學聯合招生制度盛行時,尤其明顯。特別是明星高中的第一志願、前三志願或國立大學的熱門科系,每年都有相當激烈的入學競爭。即使在聯招幾近廢止的今日,這種情形仍舊延續著。
臺北市轄下所有的大學有2所,分別是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和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及一百六十餘所的公私立中小學,此外還有兒童育樂中心、社會教育館及動物園,並在各區設立運動健身中心、社群大學、圖書館等,提供市民休閒育樂與學習進修的機會。
臺北市高等院校:
國際學校:
臺北美國學校 恩慈美國學校 臺北歐洲學校 伯大尼美國學校 臺北復臨美國學校 臺北道明外僑學校 臺北日僑學校 臺北北韓僑小學
大專院校(公立):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臺北市立大學 國立陽明大學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國立臺北大學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國防大學 國防醫學院
大專院校(私立):
淡江大學 天主教輔仁大學 東吳大學 銘傳大學 實踐大學 世新大學 大同大學 中國文化大學 臺北醫學大學 中國科技大學 中華科技大學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臺北海洋技術學院
宗教信仰
由於具有移民社會的屬性,以及臺灣最大都市的地位,宗教上呈現蓬勃而多元的發展。雖以佛教與道教為主,但也有全臺灣最多的基督教人口與穆斯林。
以佛教與道教為例,臺北佛教廟宇登記有案者為107間,道教為154間。寺廟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隨閩、粵移民由故鄉迎來的神佛,1950年代之後,許多臺灣中南部居民移居至臺北,亦將其神靈請至臺北設分靈,所以祭祀以媽祖、王爺、菩薩居多。臺北地區的佛道教寺廟數量之多,冠於北臺灣,其教派之廣,幾乎涵蓋各神佛,堪稱臺灣宗教的總彙。
社會
科技
臺北市科技接受度相當高,以資訊高速公路為目標的臺北,有線上網率、無線上網率等指標,都在世界主要城市中名列前茅。對新事物的嘗試和一窩蜂的特性並不限於科技方面,歷年來出現的像是葡式蛋塔(1999年)、HELLO KITTY娃娃(2002年)、樂透(2003年)、動畫角色磁鐵(2005年)、甜甜圈(2005年)等“鬱金香式”熱潮即為一例。
體育事業
臺北小巨蛋臺北市曾舉辦許多國際性大型競賽,例如: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2004年世界盃五人制足球賽、威廉瓊斯杯國際籃球邀請賽、臺北101國際登高賽、2004年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臺北國際馬拉松比賽(包含國道馬拉松)、IAU世界盃超級馬拉松比賽…等;2009年聽障奧運亦由臺北市取得主辦權。另外還有許多國內性競賽,例如:“健康活力·運動臺北”十二行政區路跑賽、新光摩天大樓登高大賽、三商巧福杯路跑賽、舒跑杯路跑賽、中正杯錦標賽(範圍涵蓋各類運動)等;超級籃球聯賽則固定於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體育館(俗稱“白館”)進行例行賽。
大型體育場館方面,目前有天母棒球場以及臺北小巨蛋;主要供棒球比賽使用的大巨蛋已初步動工;市立體育場亦準備拆除改建。除此之外,各行政區的區級休閒、運動中心也漸次啟用或著手興建;每年並由各區的體育會舉辦不同規模的路跑競賽,以利於提升運動風氣。
榮譽市民
李昌鈺、張忠謀、林百里、施振榮、柯文昌、陳文文、陳珠璋、朱臺深、湯靜蓮、沈竹雄、黃秀雄、靳秀麗、林旺
現任市長
郝龍斌,在2006年12月8日的臺灣台北市長選舉中,以較大優勢(越15萬張選票)擊敗包括謝長廷,宋楚瑜,李敖在內的多為候選人成為新任的臺北市長,任期至2010年。
舊城改造
臺北市有高達三分之一的建築是屋齡超過三十年的老舊建築,許多老舊房屋沒有消防通道,萬一發生火災,連消防車難以到達。除此之外,這些老舊公寓沒有電梯、沒有消防、經常漏水、老鼠蟑螂不時出沒。
無論是出於公共安全還是從居民自身的居住環境來看,臺北市都需要對這些老舊公寓進行改造。
比起其他亞洲國家大都會,臺北市是一個景觀相對平庸的城市。除了缺乏地標性建築,林立的老舊公寓,夾雜著大量的鐵窗、鐵皮頂蓋和各式違建,在在使得這座城市顯得其貌不揚。根據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統計,臺北市有30.02%的房子屋齡超過30年,其中不易更新的四、五層樓又佔80%(約29萬戶),以每戶四人計算,相當116萬人。許多老舊房屋沒有消防通道,消防車難以到達,導致救災困難,再加上車位不足,亂停車現象屢見不鮮。
很對於一些未達到拆除重建程度的房屋,由於所住地段價較便宜,建商改建利潤不符成本,住戶更新仍需付費。政府建議市民向都市發展局申請外觀修繕補助,最高可達總修繕經費的75%或上限新臺幣1000萬元。整建維修部分,臺北市府也委託“崔媽媽基金會”為社群進行專業輔導,有需求民眾可透過臺北市府都市更新處申請,或接洽“崔媽媽基金會”。
臺北市現在比例最多的四樓、五樓的舊公寓,未來將會被二十層左右的高樓所取代,在容積過高的情況下,原有的都市設計規模將不足應付,臺北市公園綠地、學校、公共運輸、水電供應系統…等。
文化
臺北節日
陽明山花季
時間:每年春節後至清明前。
地點:陽明山公園。
活動:“陽明山花季”被臺北人票選為臺北慶典之首,可見其在臺北人心中之重。花季多以櫻花、杜鵑及茶花為主題,參觀範圍以中山北路、福林路,經仰德大道至陽明公園為中心軸線,串聯起沿途的景點。為了豐富旅遊內容,陽明山公園的佈置與造景也更為加強,讓每處景點都大有看頭。
交通:搭乘公交車260、108、109、110、111(假日)在陽明山下車。
臺北燈會
時間:每年元宵節前。
地點:中正紀念堂。
活動:臺北燈會是每年農曆年節的重要活動之一。依照當年生肖設計的主燈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展覽區裡參展的各式大型花燈亦多展現各參展團體的特色與主題。臺北燈會過去多在中正紀念堂周邊舉辦,也延伸至信義區,讓整個臺北城都顯得繽紛燦爛。
交通:搭乘捷運新店線在中正紀念堂下車。
臺北國際書展
時間:每年2月。
地點:臺北世界貿易中心。
交通:搭乘捷運板南線在市政府站下車,轉乘接駁專車即可抵達。
臺北國際電腦展
時間:每年6月、12月(臺北資訊月)。
地點:臺北世界貿易中心。
活動:跨越25年曆史的臺北國際電腦展,早已躍升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規模的電腦專業展,每年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十萬專業人士參與這場盛會。除了靜態的展出外,主辦單位也會精心策劃各項科技與藝術的豐富節目,讓參觀展覽的人每年都有一個全新的體驗。
交通:搭乘捷運板南線在市政府站下車,轉乘接駁專車即可抵達。
臺北溫泉季
時間:每年10—11月間。
地點:新北投地區。
活動:臺北市北投區主辦的臺北溫泉季,在每年秋冬季登場。北投溫泉的歷史可追溯至1896年,歷經百多年發展,已變成兼具歷史、文化、自然的遊憩點。溫泉季期間,臺灣溫泉協會會特別結合多家旅館推出特惠方案,所以趁此機會呼朋引伴一起泡溫泉,是秋冬旅遊的最溫暖選擇。
交通:搭乘捷運淡水線在北投站下車,轉乘新北投線在新北投下車。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
時間:2010年11月6日——2011年4月25日。
地點:基隆河臺北市段河岸(圓山公園、美術公園、新生公園、大佳河濱公園等地)。
活動:臺灣第一個正式獲得國際園藝家協會(AIPH)認證授權舉辦的A2/B1級國際園藝博覽會。
地域文化
臺灣各族裔的母體文化與全球文化在臺北市薈萃。不論是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或是濃厚閩南、舊都城風情的艋舺龍山寺與剝皮寮、臺北客家義民祭、完整儒教祭祀規儀的釋奠典禮與融合中國各地風土民情的眷村文化、國粹與新住民文化等。清領時代、日本統治時代與戰後時代等,大時代的浪潮也為臺北市留下大量豐富的近代史物質遺產。 臺北是亞洲的流行音樂重鎮,也是華語流行音樂、文化創意、娛樂產業的樞紐中心。民主社會的多元開放風氣促使臺北文化活動活絡的一大優勢。藝術、娛樂等文化創意活動密集頻繁、藝文表演場與展覽場地亦居全國之冠。除了流行音樂有國際團體、演藝人密集訪臺演出,每晚也都有不同的本土舞臺表演團體,同時在臺北市各場地個別巡迴公演。表現風格多元化,有醒世、創作實驗、冷僻、同樂、音樂、歌仔戲等劇別;主題不限政治、宗教、文化、社會,面向跨越地域之分。未來從士林臺北藝術中心、臺北城市博物館、臺北之門、華山藝文特區、松山菸廠文化園區與南港北部流行音樂中心等地標建築,將連結成一條L型城市文化創意軸線。
由於具有移民社會的屬性,以及臺灣最大都市的地位,宗教上呈現蓬勃而多元的發展。雖以佛教與道教為主,但也有全臺灣最多的基督教人口與穆斯林。以佛教與道教為例,臺北佛教廟宇登記有案者為107間,道教為154間。寺廟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隨閩、粵移民由故鄉迎來的神佛,1950年代之後,許多臺灣中南部居民移居至臺北,亦將其神靈請至臺北設分靈,所以祭祀以媽祖、王爺、菩薩居多。臺北地區的佛道教寺廟數量之多,冠於北臺灣,其教派之廣,幾乎涵蓋各神佛,堪稱臺灣宗教的總彙!
-
15 # 落星山
對訪客而言,臺北人似乎溫文爾雅,禮貌有加。沒有什麼戾氣。與電視上看到的那些差別很大。在臺北所見,女人身材基本上都適中,沒有見肥碩或者另類的。 從基因角度而言,中國各省,臺灣女人(主要是臺北,臺灣南部不詳)應該算是蠻漂亮的了。 為什麼呢:1,他們的父輩都是從中國各省去的,地區差別很大,有雜交出精品的優勢。2,那些跑去臺灣的,基本上是有錢人住臺北,以前的中國,有錢人才能討得漂亮老婆,所以遺傳的也是不錯的。3,經濟發達,化妝普及,稍微打扮,出來就不會影響市容了。 當然,這些都是表相。總覺得臺灣人對待大陸人,有種自以為是的高傲在裡面,總覺得你們是劉姥姥。一是源於我們此前的經濟差別。二是我們對臺人奉若上賓寵的。
-
16 # 得亮1
我老了沒有去過臺灣。只是小時聽老師講臺灣是中國一個美麗的寶島,物產極豐富⋯產糖要知那時的孩子聽了糖字那是多麼誘人!很深刻。改革開放後才聽到影片上看多了起來。看看現在中國大陸那裡還不美、不一般了。有多好現在可能談不上了但臺灣是中國一角華人民不會忘記的。總有一天解放軍一定會在臺駐守衛戍⋯⋯年輕人定會見證輝煌的一刻。
-
17 # 臺灣房產網
臺灣經濟發展水平非常之高,人均GDP與GDP總量均超大陸所有城市,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強一線城市。但是這樣非常發達和繁華的城市,房價卻只有1萬出頭。我們認為臺灣房產被低估,非常具有投資價值。
臺灣擁有獨特的醫療、人文、經濟環境,買入臺灣房產後可自由進出臺灣。
-
18 # Sabrina旅食世界
想要了解一個地方,最好是去那個地方旅遊,想要深度理解,就要在那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
很多來臺灣玩過的朋友都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我在臺灣生活了很多年,我覺得不全然是如此,臺灣也有漂亮風景和美食小吃,更重要的是這裡的生活步調適中,很多國外旅客來臺灣玩後,就捨不得離開,甚至長期居留在臺灣,因為他們喜歡臺灣的食物、悠閒的步調,他們享受他們在臺灣的生活。
在我眼中的臺灣,雖然大家常常吵嘴、爭執,但我相信就像一個家庭中的家人們一樣,吵完就好,大家還能彼此改進,因為大家都存在著相濡以沫的感情。
-
19 # 沙漏遺愛
來說說你眼中的臺灣是什麼樣子的?我覺得臺灣想象中的那麼好,但也沒那麼差。和長三角一帶生活水平類似,基礎設施要差一點。
我身邊臺灣人很多。應該還算有所瞭解。我有好幾個之前嫁臺灣人的妹子都離婚了。臺灣人蠻自我感覺良好的,還生活在過去,以為大陸和以前一樣,但是來過大陸的年輕人好很多。
臺灣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強於中西部而弱於東部沿海,不要去看它的GDP,每個國家和地區的GDP計算方式是不一樣的。中國GDP常常被網友噴注水,但按國際的計算方式看,中國是低估了的,人均15000美元左右的國家沒一個生活水準是高過中國的。
來說說你眼中的臺灣是什麼樣子的?我認為今日的臺灣已是吳下阿蒙,早已褪盡了當年亞洲四小龍的芳華!對此觀點你有異議嗎?
-
20 # 丫遊記
丫丫曾經四次旅臺並環臺遊,累計旅居近4個月時間,我想我對臺灣的瞭解會比一般人要深刻一點。我眼中的臺灣尤其是臺北,既古老又摩登,既開放又守舊,有著非常奇妙又和諧的矛盾統一,這裡先簡單講兩點。
1、臺灣很多地方“破舊”的超乎你的想象。這裡彷彿還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大陸。當年大批次華人遷入發展,最開始是什麼模樣,很多地方至今還是老模樣。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民眾在這裡擁有莫大的權利,關於一個老房子是否要拆除,或者高速公路要不要建都離不開民眾投票,甚至可以吵吵嚷嚷一兩年還完全沒有推進,所以當內地以日新月異的速度高速發展,臺北的一些老區卻始終以舊顏紮根“冥頑”不化。
但也因此,臺灣保留了大量的古蹟和傳統,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匠心”,很多傳統的技藝在大陸或許越來越失傳,但是在臺灣卻相對儲存很好,所以很多人說中國的文化和根被保留在了臺灣。
2、臺灣是非常人本的地方,有一句宣傳語“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在臺灣能感受到十足的人情味。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在內陸看到有人倒在路邊你都要擔心去扶一把會不會就被碰瓷了,大家都是能省麻煩就省麻煩。而在臺灣旅行,只要攤開地圖會有人主動上來為你提供幫助,如果你要去的地方他不清楚甚至會主動下載app幫你進行導覽,如果跟你順路也會親自為你帶路。
在車站上遺失過一次墨鏡,結果火車上的人主動幫我聯絡車長,查詢失物認領電話,而回程的時候,果然找回了墨鏡。臺灣的社群義工也非常普及,到週末經常會看到街頭為流浪狗募集捐款,為保護環境自發宣傳的。
以人為本,同時也非常注重自己的權利,如果你想排隊不守規矩,在臺灣絕對會被大聲指出;如果你在公共場合拍照,也會有人來說明,請不要拍攝人,會侵犯到肖像權。
回覆列表
在最初的時候,我眼中的
臺灣就是那些遊記照片中的樣子,有美到不真實的鵝卵石和清水斷崖,有吃不完的夜市和讓人饞嘴小吃。是九把刀筆下《那些年》的樣子,有幼稚的男孩和說起話來嗲嗲的女孩, 有各種激情熱血不成熟,也保留著骨子裡的浪漫和純情。是周杰倫唱出的《七里香》的樣子,安靜,唯美,有濃濃的鄉土風情。
對臺灣的第一印象就是是“舊”,感覺這裡的城市用了好多年,修修補補,有保留了幾十年、上百年的老建築,也有新修的高樓大廈; 有80年代臺灣電影裡的老火車站,也有高大上的高鐵站;有窄小的老街,破舊的老店,賣著最傳統的商品和美食,也有燈壁輝煌的商場,賣著潮流品牌。雖然看著舊,但走在大街上,看到的都是乾淨整潔街道;走進建築裡,人性化設施處處可見,而且設計體現著對弱者的關愛,比如哺乳室、輪椅充電器、夜間婦女候車間等等。臺灣,就在這一新一舊之間,傳承著傳統文化,也接軌著世界潮流,體現著對人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