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名之無敵
-
2 # 有德行遠無私路寬
繳械投降?!華為完全是靠市場自己發展起來的民企,應該幹什麼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是華為自己決定的,而不是美國政府決定的!這叫霸權,欺凌,無恥!
-
3 # 硬玩科技
華為作為一家世界級的通訊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可以說是整個華為的核心機構,企業的生命力是否富有活力,以及是否能夠走得長久,技術創新是必要因素。其次形成一個產業鏈條,能夠促進企業更好的發展,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衍生行業。
其實如果華為僅保留研發機構做技術研發,除去裝置生產工廠的情況下,單靠賣技術華為也許還是能夠生存的,但是是否還依然能夠像如今,強大到一些國家需要從國家層面出臺政策打壓。
因為這就涉及到一個保密的問題,核心技術的研發過程是我們不為所知的,從設計到試驗再到生產,是一個極具漫長的過程,那麼當技術研發成功後,就要移接至硬體中才能體驗它的效能,那麼技術及硬體都由自有企業完成,就是一個全秘化,如果只有技術,其他元件或外殼設計由其他工廠代工就是半秘化。
那麼有人會質疑,產品公佈之後不就相當於將秘密公開了麼,可是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在你模仿我的過程當中,我已經開始了研發新的技術了,我永遠都快你一步,而你永遠在模仿我的腳步,這就是針對於科技研發團隊的生存意義。
為什麼要有核心技術與技術的區分,就是因為核心技術是永遠不會向外公佈的,而一些大家都掌握的技術,甚至可以合作共同開發不斷提高,就像安卓系統開源一樣,安卓系統能夠走到今天,是世界各個國家的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而並不是谷歌一家的成績。
但是華為的通訊技術與手機系統相比,技術的難易程度有著千差萬別的難度,所以華為手機雖然一些元件中有一定比例是由其他元件廠商提供,但是華為的核心通訊技術裝置自我生產能力要高於手機。
結語
華為僅憑技術研發依舊可以生存,但是生存的質量,以及生存的時間,還有待考量。
-
4 # zjhaar
笨蛋!自己的生產線倖幸苦苦旳建立起來為什麼不要?就好比你買了一臺車,然後放著不用,還在問我走路的速度是否比開車快。
-
5 # 老狼48440790
華為能不能靠賣智慧財產權(技術)一直生存下去?決定華為用在智慧財產權開發上的資金和每年智慧財產權的更新進度。決定華為的經營方式。華為如果真的想靠賣技術一直生存下去,華為一定會在智慧財產權的開發上加大投入上下更多的功夫。相信華為一定能成功。
華為是一個綜合型的高科技私營企業,它不會以單一靠賣智慧財產權為生。任何一個大型企業的發展,都會有自己熟悉的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華為的產品涵蓋範圍非常的廣。產品覆蓋了無線接入網丶核心網丶傳送網丶軟體丶寬頻接入丶資料通訊丶手機系列等等,應該說只會在這些方面發展,不會去除裝置生產機構。
-
6 # 小柳聊聊兵
筆者認為,就算讓華為僅保留科研機構,去除裝置生產機構,以華為目前的科研能力,依靠賣技術完全可以生存,就在前幾天,華為已經公開對外表示,他們已經不需要依靠從美國進口任何晶片,這就說明,以華為目前的研發能力 完全可以滿足其裝置生產機構的關鍵晶片需求。
出於技術保密的原因,外界很難知道華為核心技術的研發過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華為在5G技術上領先美國至少3年以上,領先歐洲3到5年,這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親口所說的,任正非曾表示,就算華為不生產5G裝置,僅靠出賣手中的智慧財產權,也可以使華為吃上很長一段時間。
由此可見,這句話能從任正非口中說出,就說明他對華為的技術研發實力底氣十足。筆者認為,華為作為一家綜合型的高科技民營企業,其研發機構就是華為的最核心,也是該企業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的根本所在,華為的科技創新能力目前更是世界級的。
從全世界範圍來看,能每年能夠拿出25%以上的企業利潤用於研發,還真沒有幾家,而華為就是這幾家當中的一家,因此有理由相信,華為完全有能力依靠其技術研發來養活自己。
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華為的產品覆蓋面非常廣,不僅涵蓋了資料通訊,網路傳輸,軟體,寬頻,就連手機這個副業 也被華為推向了世界。這就說明,華為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的產業鏈,而這套產業鏈,可以更好地促進整個企業的發展。
-
7 # 叫獸科技說
眾所周知,華為是一家通訊業務為主的公司。雖然華為起步比較晚,成立了只有30多年的時間,但是還發展的速度相當的快,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在很多年之前就成為了全球第一大通訊公司,全球前50名的電信運營商中有45家採用華為的通訊裝置,華為服務著全球30億人的網路。華為的手機業務依靠華為集團多年積累的技術,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連續很多年位居中國第一、全球前三,在2019年超過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
如果讓華為僅保留科研機構,去除裝置生產機構,僅靠賣技術,華為還能生存嗎?答案是肯定的,華為一定可以生存下去,並且也會有一個不錯的發展。
華為之所以成功,離不開持續的研發投入,在近十年內華為研發投入超過6000億元,僅2019年華為研發投入為1317億元,位居全球第五名。同時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表示,華為今年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預計今年研發投入可以衝進全球前二,大概1500億元,從目前華為每年研發投入來看,是非常有可能。
俗話說的好,“有投入必有回報”,華為每年高額的研發投入為華為帶來了很多技術,同時華為也申請了很多的專利,2019年華為在中國的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第一,共授權4510件專利,將近排名第二的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兩倍。不僅是在中國,華為在歐洲也申請了很多的專利,在2019年華為在歐洲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超過三星、LG、高通、愛立信、索尼等公司。華為累計專利授權74307件,申請中國專利64091件,國外專利申請48758件,其中90%以上均為發明型專利。
從專利申請量上看,華為擁有很多的專利,即使華為不去生產裝置,僅靠專利就可以讓華為生存下去。
華為主要在什麼方面有專利呢?華為是一家通訊公司,在通訊方面,毫不誇張的說只要從事通訊的公司或多或少的都會用到華為的專利,就連蘋果也在使用華為的專利,蘋果使用著超過700件的華為專利。
在5G方面,華為更是擁有絕對的話說權,華為擁有全球最多的5G標準必要專利,也就意味著只要是5G裝置都會用到華為的專利。即使在歐美國家的打壓下,華為也拿下了91份5G商業合同,位居全球第一位,由此可以看出華為在5G方面的實力。
目前吵得非常火熱的wifi6技術,華為也擁有很多wifi6的專利,並且華為的員工是wifi6標準的主席,也就是隻要只用wifi6技術的手機以及路由器都在使用華為的專利。
總結華為不僅在5G與WiFi擁有大量的專利,華為在藍芽、NB-iot等方面也擁有很多的專利,華為是當之無愧的科技公司。華為僅僅憑藉多年積累的專利,即使不生產裝置也可以讓華為生存下去。
華為既擁有大量的專利,又在生產裝置,才使得華為發展的如此迅速。所以歸根結底,擁有核心技術才是根本,無論怎麼樣都會有一個很好的發展。
-
8 # 科技民兵
華為內部是有純科研機構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2012諾亞方舟實驗室”,外界簡稱2012實驗室。這個名字是任正非親自起的,他對2012實驗室的期望就是如果有一天華為大廈將傾,那麼2012實驗室能保留華為最先進的理論和技術,等到洪水退去,就可以重建華為!但是,如果像你所說,華為僅僅保留科研機構,那麼基本是死路一條。原因有三個:
原因一:科研的大部分內容,短期都無法盈利華為的2012實驗室是一個很大的範疇,主要任務是搞新理論研究和基礎軟體研發,如定製Linux、CPU、資料庫等,下屬單位有中央研究院(包括諾亞方舟,夏農實驗室等)、中央軟體院(下面有高斯,尤拉,羅素等實驗室)、研發能力中心,中央硬體院、海思等。2012實驗室持續為華為所有產品提供最新的技術,以促進其商業成功。
典型的例子就是海思,在2019年之前,海思都是作為“備胎”存在的,華為為了支援海思研發晶片,持續多年投入重金來構建能力,所以從商業角度看,海思是一個典型的商業失敗的案例,因為連續多年不盈利。你想想看,這種科研機構,可能活下去嗎?
原因二:脫離了生產實踐,科研成果很難轉化成商業利益繼續拿海思舉例,大家比較熟悉的海思晶片是用在手機上的麒麟990之類的晶片,事實上,海思涉獵的晶片領域非常廣,包括機頂盒晶片、射頻晶片、伺服器晶片、安防晶片等等領域,海思在國內都是Top3的玩家,中國使用者家裡的移動、聯通、電信機頂盒中的晶片,超過70%都是海思的Hi3798XX系列。
華為剛開始並沒有打算做手機,但是為了向運營商證明基站的能力,不得不研發手機來進行演示,算是陰差陽錯進了手機行業。同樣的,海思晶片也不是一上來就成熟的,為了催熟晶片,華為花了很大力氣來打造晶片生態,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做產品來整合,華為機頂盒就是這麼來的,因為別人不敢用,不願用,那麼就只有自己先催熟。因此,如果只做純科研,大多數技術都只是實驗室裡的一個個資料而已,無法轉化成商業成果。
原因三:即便是純科研機構,華為2012實驗室也有盈利指標事實上,華為2012實驗室也有盈利指標的,只不過內部不過分強調而已。華為2012實驗室的錢從哪來?從各個產品線來,誰用我的技術、誰需要我提供支撐和預研,誰就給錢!這就是華為的管理之道,不能白用別人的技術,哪怕大家都是一個公司的,那也要親兄弟明算賬。所以,華為員工的收入差距很大,有的產品線不賺錢,那麼還得靠兄弟部門撥點錢發年終獎;而有的部門分賺的盆滿缽滿,年終獎可能是其他部門的幾倍。
綜上,如果把華為改造成純科研機構,那麼肯定是無法生存的,只有超前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才有價值,而這些價值短期內又無法兌現成商業收入,所以只花錢不賺錢,換誰都是死。此外,科研成果到使用者手裡的產品中間還需要進行工業設計和生產實踐,如果沒有這些的話,所謂科研就是鏡中花、水中月。
-
9 # 肇俊武
我覺得,該問大開腦洞,雖然描述的是一種並不多見但存在已久的現實,對華為儘管是總體不宜卻又是也有一些益處的,對國家以至世界倒是會增強了普惠性。何況,還可透過探討,從中獲得一些感悟。
僅有科研機構,僅靠賣技術,即純而又純的技術驅動型公司向來就存在。
1 “設計華為”一家
華為若是僅保留科研機構、去除裝置生產機構,僅搞技術的話,就可叫做“華研”了,全稱宜為“華為通訊基站和智慧手機設計研究公司”,下文稱作設計華為。
(1)必變
僅搞技術帶來的變化巨大,比如下述2個方面。
——業務銳減。不再自產和外售產品,而是轉變為向國內外相關廠商提供關於上述2個領域產品生產的技術服務,不失華麗地轉身為全球性/全球化設計商。
——規模銳縮。科研隊伍幾乎是整體留下,包括國外部分;生產崗位必定是關鍵以及主要的留下,留下的人員則是清一色關鍵,優中選優,作為“樣機”工藝和加工“快速反應部隊”的成員;按常規必須有的試驗和裝配及其裝置,也是選擇關鍵的;銷售隊伍成員僅僅留下適合於推銷設計技術的;機關部門自然是減幅最大之一,必定是分外精簡、格外精幹。
(2)不變
不變即保持,比如下述2個方面。
——業務領域。仍然是至少3個,除了通訊、手機,還有物聯。之所以說至少,是因為華為大機率會死磕半導體領域,在這個方面擴充套件、鑽深原有的業務,比如擴至晶片代工技術、深至晶片框架技術,旨在扭轉自己原來所受到的制約,讓新的自己走得更順、更遠。這就是說,不變中有變。
——專案確立。最大的不變是科研和設計立項。如同過去和現有的設計商,華為的科研和設計當然都由需求催生,這是決定生身立命的前提性條件。一方面,華為一定會堅持由現實顯在的確定性需求引領自家科研和設計,以確保不會盲目投入、科研、設計,所謂不見兔子不撒鷹,自然用協議、合同來保證;另一方面,華為一定會堅持用創造性科研和設計引領他家未來潛在的需求,這是由於華為原來就連基礎性、前瞻性技術也研究,旨在實現對需求的引領,即創造需求,讓自己始終不可替代、技壓群芳。
2 “華為技術”多家
(1)眼下
華為一開始依靠賣技術,首先的依靠一定是離開了自己的通訊供應商華為、手機生產商華為、物聯運營商華為,雖然是各自獨立,卻長期形斷實連、唇齒相依、不離不棄,事實上形成了一個鏈條、合成了一個集團,心心相印、環環相扣。這自成一體的3家一開始也必須僅僅、緊緊依靠設計華為,包括也尤其是在國外,不是借名頭,而是倚技術,當然也倚重華為原有的“人脈″,通訊運營商、手機老使用者。
大嘴餘承東,應該是手機生產商華為的頭。人是不情願離開老東家的,更不會願意離開設計華為的技術,首先是海思晶片技術。
(2)近期
就中國產通訊基站而言,單單說中興通訊,就算在全球目前也已經夠強,如果買了華為的通訊技術包括國際領先的5G,當然就不擔心再被壓得差一點兒倒下,如果再買了華為的晶片技術呢?當然,還必須把華為的機制特別是狼性尤其是高層的大格局、遠眼光也拿來,還有,必須自我賦予任正非只拿那麼一點點股份的高情商,就必將在國內的國有企業中雄起,並可望成為繼華為之後的世界通訊最強、世界手機三強之一,終於一雪恥辱、終報一箭之仇。
就中國產智慧手機而言,O、V、M以及聯想等至少是會得到華為麒麟晶片設計技術了,高階之路不再漫長。對於買不再做手機因而不再是對手的設計華為的技術,將爭先恐後,分分鐘離開高通,畢竟骨子裡是支援國內自主技術的手機廠商。
至於在物聯方面,由於華為退出了萬物互聯產品領域,屆時,將唯有小米有條件並且更為無條件地採用設計華為的鴻蒙系統,如虎添翼,實現了智慧家居的集散成系,至關重要的是有了靈魂;如果鴻蒙此前已經更換了安卓而作為了手機作業系統,同樣會分分鐘擇定,急急定製,助力生態構建則是主動積極的,包括HMS。
(3)長遠
所謂長遠,不過是我為了強調設計華為在賣技術上一定是以國內優先的,國內畢竟是華為唯一性的可靠基地。
作為全球化的設計商,設計華為甚至會不分先後地面向包括美國廠商在內的全世界有關商家推銷自己的技術,一個都不想少。
當然,無論對國內,還是對國外,該收的專利費一定是都去收,不客氣是無一例外的,即使時間和精力仍然緊張,即使透過打官司。
3 華為生存良好
(1)主因
由以上,已經可知即使僅靠賣技術,華為應該也能生存,還必定生存良好,而且一定仍能活長、難被替代,依舊在國內和國外榮耀著,還有,將大減內擠、罕有外壓,比現在舒坦多了。
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科技上既有的底子厚、技術高、成果豐、專利多、潛力大。而在這樣的豐厚基礎上專門搞科研了,既不操心產品生產,又不費力產品銷售,更不操心產品的售後服務,業務量和相應的管理量豈止少了一半,更會一門心思搞科研了,而業務單純,客觀上本就大大有利於專注,科研和設計效率會高出以往。
(2)輔因
已知,技術值錢、專利錢大,2019年任正非當時要把5G技術全套賣給美國,被估了多少錢?我忘了,反正是鉅額,華為擁有的核心特別是關鍵技術在全球屬於不是一般般的多,核心專利就更多了,大不了價格和收費比高通低一些甚至很多。
還已知,技術需求多多、連連,無時不有,何況,華為是面向全球的,特別是,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的製造商和生產商都已經格外重視和盼望獲得引領性的技術,這樣的技術一直是稀缺的,佔比很小,儘管任正非以前說過華為還未曾有過“理論發明”,但發明專利卻又不是一般的多。
又早知,中國製造體系健全、優勢突出、能力強大。
我知道,華為絕無可能僅靠賣技術,也知道誰都不會去建議,更不會去強迫,有華為這樣的一個用技術支撐產品、用產品支撐銷售的"雙驅動″和綜合型高科技跨國公司,更好。
回答完畢,感謝題主!
-
10 # 通訊一小兵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沒有裝置生產的華為,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在中國,如果僅僅是科研的話,可以說是死路一條。
僅僅科研,沒有產品,科研進度也會大大的減慢。就科技研發而言,如果僅僅是在實驗室進行的話,研發進度也會大幅度的減慢。而且就通訊業而言,實驗室研發,很多現場的問題根本都無法實現。理論和實際的結合,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際上從3G時代開始,中國就是全球最大的試驗場,很多的新功能,軟體的新版本都是在中國的現網上進行的。
而華為的裝置的效能的提升,很多也是現網發現了問題,解決了問題。
就無線這塊,華為和三大運營商合作的網路最佳化,也加速了華為的研發。就技術支援而言,華為一直保持著現場和研發的對接。
歐洲的裝置廠家的技術在4G 5G時代,逐步的被中國的裝置商超越。這裡有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就在於歐洲的運營商的基站密度小,使用者也少,很多的功能在他們看來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在中國,純研發企業,也很難有足夠的利潤支援。中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還是沒有達到一個相應的高度。如果華為僅僅是一個科技研發機構的話,那麼它的專利即使被國內的廠家使用,華為也很難收取到足以支援他繼續研發的專利費,在中國專利費的收取還是相當的困難的。
其實就是專利費大戶的高通,它如果沒有晶片的生產作為背景的話,收取專利費也沒有這麼順利。蘋果公司之所以對高通低頭,也是因為Intel無法提供給蘋果效能達標的5G基帶的原因,否則的話高通和蘋果的專利官司還有的打。
科技的研發,最終也需要轉化為產品。一個技術被實驗室研發出來,還需要轉化為具體的產品才能面向最終的使用者。在中國,其實也有很多實驗室的專利,因為找不到廠家應用而被束之高閣。在中國,很多企業並不熱衷於研發,而是希望賺快錢。從這方面來說,華為如果不生產具體的裝置,僅僅作為基礎科技的研發,成果也會遠不如華為自己生產。
研發本身也是一件很燒錢的事兒,華為生產裝置也是補充研發資金。科技的研發,其實很多時候也是有"試錯"的,並不是全部的研發都會成功,裡邊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就目前來看,華為的通訊裝置銷售、手機等終端的銷售,取得的利潤,很大一部分都揉入了科技的研發,這也是華為在這些年來逐步的發展成為了通訊業裡的巨頭的原因。
總而言之,就華為本身而言,生產裝置也好,生產手機也好,裝置現場的調測最佳化也好,都可以從各種角度來支援華為的研發。如果華為完全的不生產裝置,而僅僅是研發的話,華為慢慢的也就衰落了,所以華為也不可能成為一家僅僅是研發的科技機構的,中國還是很需要生產裝置的華為的。
-
11 # 好人長安君
題主的意思,應該是說華為純依賴專利授權費用,而非工業製成品銷售生存,想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華為能否生存下去。我認為肯定可以,只不過那種情況下的華為也就不是現如今我們所認識的華為了。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麒麟系列晶片,其實華為海思只是設計部門,它的成果就是晶片技術。如果華為自己沒有消費電子部門,不生產智慧電視、智慧手機、膝上型電腦等產品的話,我想很多消費電子企業應該都樂於市場上出現高通的競品,同時也讓企業多一個選擇。中國產手機廠商也很可能會走上雙晶片的發展道路(即一部分用高通,一部分用麒麟),這種情況出現的機率相當大。
並且這並不只是假設,在安防晶片領域,中低端的供貨海思已經成規模;在智慧電視領域,海思晶片因為華為直接參與競爭,市場份額較之此前是有所下降的。
這都體現出市場一個規律:市場排斥“既充當參賽選手又充當裁判”的企業,而一旦選定了某一個角色,那麼市場也會相應地給與它在某一個領域的正向反饋。
在華為內部,華為海思不是唯一的技術研發部門,甚至可以說,華為海思只是公眾輿論曝光度較高的存在,在技術研發方面,華為有2012實驗室,這是個足以與阿里達摩院比肩並且已經幫助華為實現巨大利潤跨越的研發機構。
華為在5G通訊技術上巨大的專利優勢,以及由此為基礎開展的各類研究——公有云、大資料、物聯網、智慧城市、無人駕駛……基本上都具有不錯的商用基礎。
所以從現在開始,如果華為砍掉終端產品的生產銷售,僅依靠技術也能生存很長一段時間。
問題在於,如果真的這樣做了,華為將進入惡性迴圈,它對於市場的影響力和技術對於標準的改變都將大大降低。
我們必須要清楚一點,華為能夠擁有今天的技術優勢,其直接原因就在於華為的產品服務所提供的巨大利潤支撐著花費巨大的科研。華為為客戶提供的是全域性式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設計、產品、應用、使用這一整套流程所涉及的東西全部搞定,這裡邊如果只有最基礎的技術,那麼華為也無法直接面對客戶,遑論取得如此大的市場,更遑論獲得如此體量的利潤。
所以如果砍掉生產環節,那麼華為將沒有產品,也就沒有以產品為核心的服務,更不會有如此大的市場與規模龐大的客戶群體,也就不存在巨大的利潤,再往下延伸,科研機構將無錢可養,勢必會越來越萎縮,最終結果不言而喻。
這就相當於一個健全的人,你非得卸一根胳膊一條腿,在和平年代雖然過的艱苦一點,也能過得下去,但在危急時刻,他的生存能力必然會因此受到致命打擊。
這就是我的見解,技術和產品製造,華為缺一不可,在這一點上,華為消費電子事業群的崛起對華為的巨大提升已經證明了一切。
以上。
-
12 # IT老菜鳥
華為極端的情況下,最後的道路就是題主說的道路,去除裝置的生產機構,靠賣技術生存。這種極端的情況也就是華為遭受了美國的各方面的打擊實在是生存困難,這個時候,華為是由可能轉為技術供應商。
其實按照正統的華為內部的說法,這叫生態,華為提供技術,基於華為技術的生態企業完成最終成品的開發銷售。這個生態當然包括軟體和硬體的,即使華為不再生產裝置,華為的硬體晶片研發能力和軟體技術的研發能力還是存在的。
世界上有沒有純粹靠賣技術生存的公司?當然由,ARM不就是典型的不生產具體產品,而是靠技術生存的公司。所以如果沒有裝置生產,那麼必須要玩生態。
生態這個詞,最近好像經常出現。我們看到不管是華為哪個產品線都在提生態。華為的鯤鵬晶片在全國各地搞生態合作,包括河南黃河鯤鵬、浙江普天鯤鵬,在湖南、在重慶很多地方鯤鵬的生態都在全面建立。
不僅僅是鯤鵬,包括昇騰系列晶片,物聯網,雲,各行各業華為都在搞生態,甚至我覺得如果事態進一步發展,華為的手機晶片說不定都會開放,至少華為的電視晶片早就有了開放的版本。
華為的鴻蒙也在走生態,除了華為自家使用之外,比亞迪、奇瑞等很多公司都在和華為合作。HiLink更是主打AIoT生態,因為AIoT受美國的影響最小,是未來的核心產品。
所以華為早就未雨綢繆了。
所以如果華為有這一天,那麼一定是遭到了非常嚴重的情況,我覺得華為現在在中美科技戰的風口浪尖,這種情況不是不會出現,所以華為現在才一直在主打生態。最不濟華為作為一個區域供應商和生態供應商存在一段時間。
那麼出現這種情況,華為能不能活下去?
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華為的規模會銳減,至少龐大的研發和市場體系的員工會減員很多。因為一個技術供應商是不需要那麼多人力的。當然作為基礎技術研究的海思、無線等部門有可能會增加研發人員,因為華為肯定會轉型為研發提供方案為主。
因此,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華為的業務會發生大的轉型,華為涉及的行業會大大增加,因為生態就是為全行業的合作伙伴提供服務。華為將轉型為銷售自己產品到銷售合作伙伴的產品
當然,即使遇到這種情況,未來華為的發展也不一定不好。因為如果華為不做產品,就不會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由於海思本身還是國內絕對領先的IC企業,到時候受到中國產化的感召,海思的晶片會比現在的銷量大的多,這種情況下,海思成為全球領先的晶片大廠也不是沒有可能。
-
13 # 莫苦求不得
我感覺你這個問題完全是無稽之談,為什麼要放棄自己的強項,僅僅是因為讓美國感到威脅就要自廢武功嗎?從來沒有一個順從的奴隸可以得到大家的尊重。華為不可能放棄終端業務和通訊裝置業務,別假設了,這是一個投降派的假設
不願意說難聽的,但提出這個問題的,潛意識裡在賣國
回覆列表
很可笑,生產就不要技術麼?臺積電就是最好的證明,特別是高技術產品的生產一樣是高技術。別把無知當榮耀來秀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