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靈活的小胖醫生

    你好,

    人類的男男或者女女行為,男性比女性要高一點,這些有諸多因素引起的,並不能只考慮基因問題。

    第一,遺傳基因的因素:有研究表明影響人類男男行為的基因確實存在,比如xq28,wnt-4等基因,這些都可以引起,這是要首先考慮的因素。

    第二,人類中這些同志的特殊生活環境等影響因素,包括小時候自己丁丁角色錯亂,男孩喜歡和女孩玩,女孩喜歡和男孩玩等產生了角色認同,導致長大後出現這些行為。

    第三,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因素,由於孩子家長或者老師出於各種目的禁止異性接觸,從而導致心理發育障礙,可能會出現這些行為。

  • 2 # 水木中醫醫生

    性取向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各種性取向並無優劣之分。關於性取向的產生有很多種理論,當今絕大多數科學家、心理學家、醫學專家認為性取向是先天決定的,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發表的一篇科學文獻表明:長期的實驗記錄證明,同性戀是無法被“矯正”的,性取向無法改變。

    許多研究人員早已得出了較為一致的看法:同性戀有深厚的生物醫學基礎,同性戀者的性取向是由同性戀基因決定的,無法通過後天改變,不是一種選擇,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部分同性戀者在12歲時,就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同性戀者要在12歲~16歲的階段繼續探索自己的性取向並逐步確定下來,絕大部分同性戀者在20歲的時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戀者可能在40~50歲時,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並深信不疑。

    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同性戀者意識到自己性取向的早晚,與個人經歷、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有很大的關聯。這是因為異性戀在數量上佔據碾壓性的優勢,同性戀者很難在周圍充滿異性戀者的環境下,像異性戀者一樣從小認知自己的性取向。年幼的同性戀者充其量只會疑惑自己為什麼不像周圍人一樣對異性感興趣,但不會發覺自己是同性戀。這就是“後天同性戀”的由來,實際上這些“後天同性戀”只是過晚意識到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戀者罷了。當然,前提是這些人從未對異性產生過愛情和性慾,否則就是過晚意識到自己性取向的雙性戀者了。

    大部分心理學專家相信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是同性戀,但也更為隱秘低調。各個國家都做過同性戀人數的調查統計,但男女同性戀人數的差距每次都在發生變化。隨著不同國家社會對待男女平等和同性戀態度的不同,調查結果中同性戀人數的增減和男女同性戀人數的差距也在產生劇烈的變化。美國就曾出現過這樣的案例:在對男同性戀者嚴苛的環境下,調查結果中男同性戀者的人數比起前年急劇下降;而在男女不平等的環境下,調查結果中女同性戀者的人數會比男同性戀者少1~2倍。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紙面上的人數比例怎麼變化,現實生活中同性戀者的人數都不會產生較大的變化。

    中國在2004年首次公佈了同性戀的人數:根據衛生部統計,男同性戀的人數約為500~1000萬。同年,中國研究同性戀問題的著名專家張北川教授估計,女同性戀的人數也在1000萬左右。2006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再次公佈了男同性戀的人數統計,中國大約有2000萬左右的男同性戀者。2014年,根據科學研究院的平均統計,中國的同性戀人數可達7000萬,其中男同性戀者的人數在3500萬左右,女同性戀者的人數也在3500萬左右。

    在全球頂級智庫蘭德公司的最新同性戀人口比例調查報告中,美國有3.2%的男性和4.2%的女性是同性戀,也就是說,美國有1028萬左右的男同性戀者和1349萬左右的女同性戀者。而英國研究所調查表明,英國大約有5%~7%的居民是同性戀者。

  • 3 # 李淵明

    其實這種行為跟女性同志原理一樣,因為諸君並不理解生命在進化中需要經歷一個“投胎”的歷程,而且從生命誕生以來,都是從低階到高階,從簡單到複雜的進化。

    所以就有了所謂的同志,即前世乃是情人關係,到了今世,另一方投胎成為了與一方同性的人,但是情感依然存在,所以出現了很多會喜歡同性的人。

  • 4 # 星球知識局

    同性戀的各種後天成因,都可歸結為童年時期母親的過分溺愛。如果母親的角色空缺,祖母,外婆也是一樣。母親的過分溺愛有以下幾種原因與同性戀的養成接壤。

    一,深化了孩子的戀母情結。使得孩子對母性產生依賴,在今後確定自己的性取向時,自然把以母性為代表的一干女性全部劃歸界限之外給予尊敬而非情愛。

    二,抑制了父性的正常發揮。過分的溺愛母親背後總有一個或馬虎大意或糊塗懦弱的父親。父親在孩子的男性角色認同中的位置一旦缺失,他們的童年將失去了一個最好的男性榜樣,以至青春期到來時,他們幾乎不知道和女性的情愛是怎樣一種心理的感應。這在一方面又萌生了另一種心理的可能:尋找缺失的父愛。無論出於父子性格不和,或強母弱父,或早年喪父,種種原因,一旦父親的角色作用沒有充分的發揮,孩子在性成熟的過程中將會著力將它尋找回來。表現為對年長男性的依賴。

    三,隔絕了正常的社會交往中的性認同:不允許孩子與異性過分接觸,甚至不允許他經常出門玩耍,斷絕了他作為男性的各種本能的成長:野性,衝動,開放,等等,將他關在家中,使他每天沉溺於母親與自己的世界。男性的本能在此過程中漸漸為溫柔的暴力所抹平。

    四,各種以愛護為名義的囚禁,主要是為心理套上韁繩,將逐漸,緩慢,卻卓有成效的養成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使得他的性格趨於內向,自閉,自省,自戀。過分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為自己的存在而思考與擔憂。對自我的重視漸漸轉化為愛戀與依賴,從習慣到性別,以至在性物件的選擇時總是像尋找鏡中人一樣尋找與自己相象的人。

    與“自己”戀愛比與一個完全未知的茫然世界戀愛要安全的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pro和cs75plus哪個隔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