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翁子涵

    嘲魯儒

    唐代:李白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背景:

      《嘲魯儒》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末年李白移居東魯不久,有人認為此詩作於開元二十五年(727年)。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兗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過數十里之遙,正是“盛產”儒生的地方。李白來到這裡,見到大批“魯儒”,一旦與之交接,心所鄙之,因此寫詩以諷。皓首隻能死守章句。問他經國濟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墜入煙霧。腳穿遠遊的文履,頭戴方山的頭巾。沿著直道緩援邁步,還沒抬腳,已掀起了塵土。秦相李斯不重用儒生,你也不是達於時變的通儒叔孫通,和我原本就不是同流。什麼適合時代的形勢都未曉得,還是回到汶水邊去躬耕吧。

    我比較喜歡 詩末六句,是詩人對魯儒的評論,並且將自己擺進去與魯儒加以對比,在這種對比中表達自己的積極用世思想。詩中採用了以古喻今的寫法:當年秦始皇曾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沒收天下的《詩》《書》等儒家之書,誰敢違抗,就施以黥刑,並被罰去築城。當時,那些褒衣博帶的儒生確是吃了苦頭。李白對魯儒們說:正像秦代那些儒生們的可悲遭遇一樣,你們這些人斷然得不到朝廷的器重;我雖然也崇奉儒學,但卻要效法叔孫通,幹一番輔弼朝廷的事業,絕不與你們為伍。你們既然對時務一竅不通,那麼,就請回到老家的汶水邊上種田去吧!結尾二句的嘲諷是極其辛辣的,令人如見魯儒們的窘態,和李白飛揚跋扈的神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宏偉理想所迸發出的精神力量。▲

  • 2 # 使用者振華

    《嘲魯儒》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唐開元末年初遊東魯時所創作的一首諷刺詩。原文如下: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諷刺的物件是東魯(今山東)的儒生。魯地有儒者雖皓首窮經,卻死守章句,不懂經邦治國之策。李白自視有“經濟之才”與“王霸大略”,或曾受到某“魯儒”的輕視和嘲笑,故以此詩反譏之。詩末第六句,是《嘲魯儒》中最好的一句。詩人對魯儒的評論,並且將自己擺進去與魯儒加以對比,在這種對比中表達自己的積極用世思想。詩中採用了以古喻今的寫法:當年秦始皇曾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沒收天下的《詩》《書》等儒家之書,誰敢違抗,就施以黥刑,並被罰去築城。當時,那些褒衣博帶的儒生確是吃了苦頭。李白對魯儒們說:正像秦代那些儒生們的可悲遭遇一樣,你們這些人斷然得不到朝廷的器重;我雖然也崇奉儒學,但卻要效法叔孫通,幹一番輔弼朝廷的事業,絕不與你們為伍。你們既然對時務一竅不通,那麼,就請回到老家的汶水邊上種田去吧!結尾二句的嘲諷是極其辛辣的,令人如見魯儒們的窘態,和李白飛揚跋扈的神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宏偉理想所迸發出的精神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孝,除了愛、敬、順三個以外,還有什麼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