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王朝,它最大的特殊之處,便在於恢復了已經被廢止上千年的殉人制度。早在朱元璋在位之時,這種殉人制度便已在朝廷中流傳開來。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爽(也就是秦王)死後,朱元璋便命秦王的兩名王妃陪葬,以使自己的兒子行走於黃泉之路上也有人陪伴。   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他的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根據朱元璋生前的遺囑,朱允炆命後宮沒有生育過的嬪妃一起陪葬。命令剛下達便在朝廷引起了混亂,哭天喊地的聲音不絕於耳。 一個貧苦出生的的皇帝怎麼會幹出這事?
14
回覆列表
  • 1 # 一米八的皮卡丘

    人殉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殘酷的制度之一,它興盛於幾乎整個奴隸社會。

    在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於殺死奴隸用於祭祀或者葬禮的記載。

    由於殷人尚鬼,每逢出兵、祭祀等大事,不但要用龜甲占卜吉凶,還要用人祭以求上天護佑。

    據考古學者統計,在迄今為止發現的殷商甲骨文中,提到人殉的地方多達3065條,其中有1920條提到了人殉的數目,統計後總共多達13052人,而其餘1145條雖未提及人數,保守估計也應近萬人。

    人殉現象不光是一種單純的迷信活動,它還可以是不同等級的奴隸主彰顯自己身份地位的方式,即以人殉的數量作為自己權力的象徵。

    比如《墨子》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天子、諸侯殺殉,多者數百,少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少者數人。”

    不過,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生產工具”所能創造的價值越來越高,使得人們對於生命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在百家爭鳴的思想背景下,人們對人殉的反思也越來越多。

    於是,陶製或木製的俑開始取代人,成為新的殉葬工具。比如現在我們所能見的秦陵兵馬俑便是如此。

    但是,這並不代表人殉制度徹底終結,它的幽靈仍然在四處遊蕩,並且不時顯露出自己的猙獰。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認為“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於是,這些沒有子嗣的嬪妃都被其坑殺。

    與這些妃子有同樣命運的,還有修建秦陵的工匠們,為了防止他們洩密,胡亥命人封閉墓道,估計有數以萬計的工匠活活被殉葬於秦陵之內。而要弄清他們的準確數量,恐怕要等到秦陵發掘的那一天。

    秦以後,殉葬之風逐漸式微。從漢末開始,由於中原長期戰亂,經濟蕭條,厚葬逐漸向薄葬轉變,人殉更是躲進了歷史的犄角旮旯,只在少數極不開明者的身上出現。

    所以,隋唐以及兩宋,我們已很難在史書中發現大量人殉的案例,當然,像阿史那社爾自願為唐太宗殉葬、王才人自願為唐武宗陪葬的極個別例子還是有的。

    但是,忽必烈入主中原以後,人殉制度再一次抬頭,在《元史》中,多有殉葬的記載,如“順德馬奔妻胡閏奴、真定民妻周氏、冀寧民妻魏益紅以夫死自猛殉葬,並旌其門。”殉葬這種野蠻的制度死灰復燃,竟然還獲得了元朝官方的認可。

    而更令人惋惜的是,當年以“驅逐韃虜”為己任的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不但沒有遏制人殉復生的勢頭,反而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他在明朝首開人殉的惡例與先河。

    公元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駕崩,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按照爺爺的囑咐,建文帝將朱元璋40名嬪妃殉葬:

    “按太祖孝陵。凡妃殯四十人。俱身殉從葬。僅二人葬陵之東西。蓋洪武中先歿者。”

    按照明朝的規矩,皇帝的喪事7日內必須辦完,因此,在殉葬的40人中,除了2名早先已經死亡外,其餘38人均應是在這幾天之內被迫自盡或被逼服下水銀、毒酒而死的。

    朱元璋開了明朝人殉的壞頭,他的兒子們也一個個遵循效仿之。明成祖朱棣駕崩時,殉葬的嬪妃也多達30餘人,其中甚至有一名來自北韓王朝的李妃。當時李妃哭爹喊娘,請求讓她回籍,可是卻被無情拒絕,李妃被逼以三尺白綾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明仁宗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極短,僅有半年多,但為他殉葬的妃嬪也有7人。

    之後的明宣宗,亦有10人為之殉葬,其中一個名叫郭愛的妃子,此時僅僅入宮20多天就遭此劫數,她在死前,含淚寫下了這樣的絕命詩以控訴毫無人性的人殉制度: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失吾親 而歸兮,不足較也;慚餘之不孝也,心悽悽而莫能已兮,則可悼也。”

    既然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人殉制度已經式微並且走向消亡,為何明太祖又要在大開殉葬之先河呢?

    其實,這是朱元璋制度設計中的重要一環。

    在《明史》中,我們可以找到這樣的答案:“明太祖鑑前代女禍,立綱陳紀,首嚴內教。”

    朱元璋針對漢朝、唐朝後宮干政、外戚專權的歷史教訓,對自己的后妃們採取了一系列嚴密管控措施,而人殉則是其中最後的也是最狠的一招。

    我們以李淑妃為例。在後宮中,除了馬皇后,朱元璋最為寵愛的是李淑妃。她不僅生下了朱元璋最為器重的兒子太子朱標,其自身也聰明賢惠,德才兼備,深得人心。

    關於李淑妃的死,歷史上有兩種版本,其中有一個版本是: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大病一場,眼看就要熬不過去了,他恐怕將來李淑妃控制朱允炆,干涉朝政,於是就把李淑妃叫到床前,逼其自行了斷。

    只不過,歷史跟朱元璋開了一個大玩笑,李淑妃死後,朱元璋竟然大病痊癒了,又在後悔中活了一年多才壽終正寢。

    但是,朱元璋的人殉並未因此而罷手。在李淑妃死後,郭寧妃頂替她管理後宮事務。隨著1398年朱元璋的駕崩,她也沒能逃脫被賜死殉葬的命運。

  • 2 # 冰雨丁元晨

    慘無人道

    愛民如子記載帳,

    封建思想也沒忘,

    妻妾必須都帶走,

    死後活人來陪葬。

  • 3 # 閱讀舊時光

    朱元璋作為一代開國君主,出身一個赤貧的農民階層,後人生逆襲當上皇帝,按道理更能體會人間疾苦,生命不易,那麼他死後為何讓這些嬪妃陪葬,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和朱元璋的出身有關。

    朱元璋出身於一個赤貧的農民階級家庭,從小家裡一貧如洗。雖然後來人生逆襲當了皇帝,掙下偌大的家業,但是骨子裡農民階層小農思想的侷限性根深蒂固,這是長期生活環境耳濡目染出來的,並不會隨地位、階層改變而變化的,老朱臨死前,骨子裡那種自私自利思想冒出來了:我一個草根,現在如此成功,馬上要死了,總要帶點什麼見列祖列宗,彰顯我的成功吧?如何彰顯呢?美女財寶啊。所以就帶一幫美女下去陪他了。

    二、朱元璋想給子孫留下一個乾淨、純淨的後宮關係。朱元璋死後,這些女子留居宮中是個麻煩,朱元璋在世時,擔心那些文臣武將,功高震主,自己的子孫鎮不住,殺掉了一大批。現在太子死了,孫子繼位,畢竟還很年輕,再留下這些妃子,從倫理上講都是奶奶級別的,孫子如何處理好和這些奶奶的關係?自己死後,這些妃子畢竟年輕貌美,深宮寂寞,萬一出現個別妃子淫亂後宮,那真是皇家醜聞啊,如果再出現個別妃子干政,和外戚勾結禍國,這些事都有可能發生,這給自己的孫子將帶來太多的麻煩?朱元璋想給自己的孫子留個乾乾淨淨、純潔簡單的後宮關係,一門心思治理好國家。

    我覺得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三、朱元璋擔心這些妃子洩露一些皇家秘密。朱元璋作為一個帝王,腹黑太多,那麼多文臣武將一個個倒下,這些妃子常年待在朱的身邊,多少會知道一些不為人知的幕後醜聞、秘聞,一旦這些妃子留在世間,萬一某天某個長舌婦傳一些訊息出去,都將掀起滔天巨浪。這些慘死、冤死、逼死的文臣武將後代一旦知道真相,輕的口誅筆伐,重的謀反禍國,這都是一堆麻煩。朱可不想自己死後給自己惹麻煩,被反攻倒算。也不給大明留下麻煩。

    綜述,以上三點原因,我想是朱元璋讓這些嬪妃陪葬的最主要原因吧,也許也會有其他一些原因,譬如,朱元璋勤儉節約,留下這些妃子養老也是一筆龐大開支等等。最後我想說,作為一個帝王,他有他的考慮,但是如此剝奪人的生命權是對人尊嚴的踐踏,是對生命的漠視,終將被人唾棄,留下罵名。

  • 4 # 曉肥俠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對於這位大人物,我們並不陌生。他驅逐胡虜,建立明朝,平定天下,拯救了漢民族,讓漢族人民擺脫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

    而且這位草根皇帝登基之後,仍然保持著勤政愛民的作風,直至死亡,這一點在歷史上很少有皇帝能做到這一點。朱元璋出身貧農家庭,小時候靠給地主家放牛為生,差點被餓死,做了皇帝后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他非常痛恨貪官。

    在他起義之時,就和人民群眾走的非常近,廣收義子義侄,招賢納士,廣採眾議,而且治軍嚴格,在軍事上重用劉伯溫、朱升這樣的牛人,在治國上又重用李善長、宋濂等人。做了皇帝后,天下太平了,日子越過越好了,但是他仍然勤奮刻苦。

    起義時讓李善長給他“日講”,做他的老師,以彌補自己兒時欠下的課程。做皇帝后仍然讓劉伯溫給他“日講”,勤於學習,還勤於政務。朱元璋有個好體格,不但打仗勇猛,處理國事也很“猛”,在這之前朝廷是有丞相的,到了朱元璋這裡給廢了。丞相干的活,好大部分他幹了,以至於每天批閱200多份奏摺,精力是出奇的充沛。

    可能小時候被元朝害的太慘,所以他做皇帝后對官員管理很嚴格,尤其對貪官處理更狠。朱元璋當政31年,先後發起6次大規模肅貪,殺掉貪官汙吏15萬人。而且為貪官還經常用法外之法,剝皮揎草的方式來警告官員不要再貪。

    剝皮揎草就是把貪官的人皮剝下來,用人皮製成鼓或者填入稻草製成人皮稻草人,立於衙門門口或者當地土地廟的門口,用以警告下一任官員,切勿貪贓枉法,不然他們就是你們的結果。

    根據佛教傳說,“剝皮楦草”是地獄當中對罪大惡極的靈魂施行的酷刑,朱元璋為了肅貪啟用了這個狠招,所以朱元璋在歷史上狠是出了名的。除了對貪官殺,對功臣也殺,據說明朝第一功臣徐達,就是朱元璋有意毒死的。

    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之前跟隨自己打天下的猛將會造了兒子、孫子的反,所以在自己死前一定要把有可能會造反,或者有能力造反的功臣殺掉。第一功臣的徐達,背疽病情加重,而這個病無法吃鵝,偏巧此時朱元璋賜給徐達蒸鵝,徐達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就吃了下去,不久就死了。

    貪官被朱元璋殘殺,是罪有應得;功臣被朱元璋殺害,是政治需要,就跟漢武帝死前為了防止鉤弋夫人亂政,賜死她一樣;但是朱元璋臨死前,下了一道遺詔,讓自己的所有嬪妃在自己死後,給他殉葬,這一點如果發生在秦始皇時期還在我們理解範圍,發生在明朝朱元璋這個出身布衣,深知民間疾苦的皇帝身上,總是讓我們感覺太殘忍了。

    《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朱元璋所有嬪妃中只有一位張美人因女兒寶慶公主只有三歲,才幸運的成為唯一一位免於殉葬者。

    朱元璋重新開啟的殉葬這一殘忍制度,直到明英宗才廢止。想想那麼多正值青春年華的妙齡女子,就這麼陪著帝王去了陰森、黑暗的地宮是多麼的無人性啊,這些女子不知怎麼咒罵這些帝王呢!

  • 5 # 嵩中劍

    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被視為真龍天子,幾千年來一直愚弄著天下百姓,歷朝歷代皇帝享受盡人間所能享受的一切,但人的慾望始終是慾壑難填,死後還夢想在陰間繼續享受人間生活,所以朱元璋隨然草根皇帝出身,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和人們的封建思想觀念,所以朱元璋不可能改變當時殉葬之規。

  • 6 # 琴緣61

    他想在閻羅王面前炫耀,美女如雲。他怕下世孤單寂寞,需要嬪妃們陪伴,日日歡歌起舞,夜夜歡娛夢香。所以朱元璋要嬪妃們,一起殉葬。

  • 7 # 鄭書喜

    為什麼痛恨貪官,愛民如子的朱元璋臨死讓嬪妃全部殉葬?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寒門,自幼和普通的勞動者一塊成長。朱氏家族屬於當時元朝最底層受苦受難的普通百姓,當朝的社會制度,沉重的苛捐雜稅,讓廣大的勞苦大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掙扎在死亡線上。這樣的社會制度,迫使朱元璋造反起家,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朱元璋立志推翻元朝,冒天下之大不違,率領朱家軍東征西殺,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橫掃元軍,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黃冠加身,榮登明朝開國皇帝明太宗寶座。在治理朝政中,朱元璋反腐昌廉,深得眾多平民百姓的好評,是一位有功德的清廉明君。然而隨著皇宮生活的奢侈,朱元璋逐漸忘記了他的初心。這就是人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人的思想行為品德也慢慢蛻變,腐化墮落荒延無恥的生活習慣逐漸滋生,到後來站在勞苦大眾對立面。朱元璋利用手中至高無尚的權力,為所欲為,嬪妃殉葬也就不足為奇啦。

  • 8 # 邱邱先生養兒日記

    朱元璋這個人從小是個窮孩子,家裡房無一間,地無一隴。父母去世連安葬的地方都沒有,還是當地一個土財主發善心給了他一塊地方,安葬了他的父母。

    朱元璋年輕的時候過的太苦了,要過飯,到過和尚,最後跟隨義軍造反九死一生才終於得到了天下。一下子單身農奴把歌唱了。

    因為他小時候很窮所以他有著極強的佔有慾,我的就是我的,誰也不能碰。那些後宮的妃子已經被看成是老朱自己的財物了,自己要死了,當然要把她們殺了去陪自己才是最穩妥的。

    朱元璋十分的痛恨貪官,他制定了歷史上最殘酷的法律來懲治貪汙,他給官員制定最低的薪酬。朱元璋對官員無情,對自己的子孫後代確實好的很。皇家子孫一出生這一輩子都拿國家的俸祿, 啥都不用幹。他對百姓好,那是還要指望著那些黎民百姓來供養他的皇子皇孫呢。

  • 9 # 牡丹梅花鑫森淼

    為什麼《明史》沒有這樣的記載?《明史》是清朝張廷玉等人編修的,如此重大的醜惡殘酷的歷史事件,清朝臣子有什麼必要為朱元璋隱瞞?

    《明史》中,朱元璋只有一位皇后,就是馬皇后,有封號的妃子十三人,其中三位妃子:成穆貴妃孫氏、淑妃李氏、寧妃郭氏地位僅次於馬皇后,淑妃李氏在馬皇后死後掌管後宮,寧妃郭氏在淑妃李氏死後掌管後宮。

    洪武七年九月,成穆貴妃孫氏三十二歲病死。她沒有生兒子。

    另外十位妃子:胡充妃、遠定妃、郭惠妃、胡順妃、韓妃、餘妃、楊妃、周妃、趙貴妃、李賢妃。

    還有一些生了兒子沒有封號的妃子。《明史》沒有記載她們殉葬的故事。

    《明史》朱元璋的本紀中記載朱元璋臨死前遺詔:治喪祭奠儀式的物品,不要使用金玉。天下官民,哀悼儀式舉行三天之後,皆免穿素服,不要妨礙嫁女娶親。各位藩王只在封國哀悼,不要到京師。

    遺詔中還有一些其他的內容,但沒有要妃子殉葬的說法。

    開國皇帝去世只哀悼三天,三天之後就恢復正常,不妨礙嫁女娶親。這裡沒有特別的派頭,沒有過多的繁文縟節,沒有盛氣凌人的各種規矩。朱元璋臨死都不願意因為他的死而影響百姓的日常生活,又怎麼可能下令讓他的妃子殉葬?

  • 10 # 腦洞編劇王小小

    朱元璋本是一位放牛娃,小時候叫朱重八,這個朱重八說真的,因為因為結識了因為他妻子的父親這樣的高層關係,這就讓這位本不出名的讓朱重八找到了一個機會。

    當然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也是有的,元朝也不例外,因為元朝內亂,讓朱八重有機會開創了自己的朝代。

    朱元璋的心眼本來就是很小的,朱元璋在死之前,就把當初陪朱元璋打天下的人,大臣全部殺了。

    朱元璋的這些妃子,朱元璋死後,不可能把這些妃子留給別人的,所以,他知道了,以前呂后亂政,還有唐朝武則天這樣的女人,都從幕後走到前臺。所以,朱元璋是不可能讓他們再次有機會,想呂后和武則天這樣的女人那樣。

    朱元璋不但把開國大將殺了個乾淨,所有的妃子都陪著朱元璋一起下葬,這是朱元璋一切都算好的,為了給朱允炆安心登基,朱元璋把一切可能干預的人統統殺光,他不可能在走後把妃子留給朱允炆來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 11 # 大海里的方舟

    朱元璋,明開國皇帝,濠州鍾離人,在今天的安徽省境內,幼名重八。朱元璋小的時候日子特別窮,給地主放牛,父母給地主種地,後來父母和哥哥相繼去世,都沒有埋葬的地方,還是好心的鄰居施捨了他一塊讓他埋葬他的父母哥哥。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對他加倍償還,免了他家的賦稅,並且贈了他地產,還有錢財。

    朱元璋在位年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抑豪強;解放奴婢,抓教育,興科舉,輕徭薄賦,懲治貪官,史稱洪武之治。

    關於他的高度評價為:“自古能君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但朱元璋對自己身邊的嬪妃的做法,有些不敢讓人苟同。有記載,碽妃因為早產,提前一個月生了孩子——朱棣,碽妃於是很不幸,被活活將其燙死。

    有一年,在宮外的河裡發現一個未足月的孩子,就把懷疑之人殺死。後來又覺得不對,因為他的這位妃子已經近50歲了。

    《明會典》記載,

    “太祖四十妃嬪,惟二妃葬陵之東西,餘俱從葬。”

    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進行嬪妃人殉。

    《李朝實錄》記錄如下:

    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三十多位妃子就餐後,被帶到殿內,"哭聲震殿閣"。殿內放了三十多張"小木床",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準備好的繩子,末端結圈,"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有兩個北韓籍女子,一為韓氏,;一為崔氏。仁宗進來與她們"辭決",韓氏跪倒在地,請求回國,因為家裡還有老母親需要奉養。但是沒有得到允許,韓氏臨死時,大喊道:"娘,吾去!"

    據這份記錄,三尺白綾結束了這些女人的生命,至於其他說法說是灌水銀而死,活埋,喝毒酒與這份記錄不符。且考古發現裡面均為白骨,不符合水銀中毒死亡的症狀。

    有資料表明,生育過的嬪妃,出身高貴的,則被倖免,張美人在其內,但不是唯一。

    還有一種說法是張某人當時生育了一個女兒,特別乖巧可愛,很討朱元璋的喜歡,有一天讓女兒帶著女兒去看望朱元璋,朱元璋大喜。

    朱元璋說自己快不行了,結果他的女兒淚水連連搖著朱元璋的胳膊說不讓他死,要他永遠活著,朱元璋看到女兒淚水漣漣的樣子,想到了自己悲苦的童年,如果把女兒的母親賜死了,那麼他自己的女兒,就像自己當年一樣,沒人疼沒人愛了,所以就把張美人放在了殉葬人的名單之外。張美人得到倖免,也算是萬幸了。

    嬪妃殉葬,大肆殺戮功臣,就是為孫兒朱允炆掃清障礙,避免諸如呂后等時期的外戚干政等問題。但估計他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死後不幾年,他的兒子朱棣就篡權奪了皇位。

    不論怎樣,朱元璋讓萬惡的人殉制度抬頭,這一點就做得非常的不地道,註定被後人所唾棄。

  • 12 # 另類文史

    另類君解題^_^

    朱元璋“痛恨貪官”和“愛民如子”是出於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悲慘經歷。他從小父母雙亡,做過地主家的奴役,做過和尚,甚至還做過乞丐,社會底層的各種悲慘遭遇他都無縫對接,嚐了個遍。

    對於他這樣的資深屌絲而言,對貪官汙吏的痛恨是無以復加的,從他本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端倪:

    朱元璋,諧音“誅元璋”,“璋”字在古代是“法度、決斷、懲戒”的意思,所謂“一個璋,雙圭臬”即是此意。

    圭臬在古代就是人類之間相處和做事的鐵律。

    上文可以說明朱元璋對貪汙腐敗的元朝是何等的切齒痛恨,所以說老朱痛恨貪官絕非沒事兒找事兒,這是有感情基礎的。

    再說“愛民如子”。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農民出身奪取天下的成功典範,從一個目不識丁的孩子,華麗蛻變為九五之尊,這不是開掛,而是浴火涅槃的重生,箇中悲苦絕非常人所能想象。

    小結:自幼貧苦的朱元璋對貪官的痛恨,以及對窮苦百姓生活的感同身受,這兩種體驗都沒毛病,而且合二為一。

    再說“活人殉葬”。就像他痛恨貪官和愛民如子並存一樣,這種殘酷的做法和青少年時期的慘痛經歷也一樣息息相關。

    朱元璋一路走來,有千萬個死於非命的可能,然而他都憑著頑強的毅力和卓越的才能堪堪避過,所謂九死一生,對他而言已然是既定宿命。

    就像匈奴朝不保夕九死一生,所以要把既有的財產發揮到極限一樣,朱元璋也會如此。

    匈奴人所做的,是把所有財物務甚至包括老婆都作為遺產傳給孩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昭君在匈奴王死後又下嫁給匈奴王的兒子(非親生),而她的繼任丈夫死後,又不得不下嫁給原配匈奴王的孫子。

    同理,朱元璋還算文明一些,僅只是讓自己沒有生育過的妃子們殉葬,以補償有生之年一貧如洗的窮困歲月。

    一句話:補償心理。

    另類君一己之見,後會有期。

  • 13 # 使用者6161899116

    朱元璋痛恨貪官,基於“天下都是他家的資產,貪官就是偷自家的東西的奴僕”這種兇殘地主老財的心理。

    至於說朱元璋愛民?能說出讓天下百姓“都做安安之餓殍”的人,他會愛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走出因為自己過失而失去寵物的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