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電影審片官

    劉峰與何小萍作為群體一員,都曾認同過這個群體,都被這個群體傷透了心,都曾反抗,最後,都成了群體的犧牲者——何小萍發瘋、劉峰斷臂。

    從這個角度來講,馮小剛對這個群體的態度,又摻雜著部分批判

    這就是矛盾之處。

    一方面,群體是美好的、浪漫的、值得追念的;另一方面,它又消磨稜角、傷害無辜、抹殺正義。

    該怎麼理解呢?再光明的事物,可能也有它的晦暗之處?

    我們頗可以這樣說:《芳華》是一部用青春片手法拍攝的《飛越瘋人院》,它極不恰當地為精神恐怖、為人性壓抑,蒙上了一層浪漫的面紗

    除了追念,還有遺憾、有嘆息。所嘆的是,一個群體消失了,每一個群體成員,都遭到了拋棄。

    不妨設想,如果這個群體沒有解散會怎麼樣?最好的結果,就是這些曾經過欺侮何小萍的人,掌握權力,並活到一個我們意想不到的年齡。

    這,幾近驚悚。

    其實,除了何小萍和劉峰,片中濃墨重彩表現的幾個人的結局,都不糟糕。他們最終還是過上了優裕的生活。

    不同於《站臺》裡的崔明亮和尹瑞娟,自始至終,這些人都活在生活的「裡面」,搶佔著機會的先聲。

    他們本就不曾有什麼真正的友誼,多年後的再次相見,也只如不相熟的老同學一般,不冷不淡而已。

    馮小剛擅煽情,但他所犯最大的錯誤,就是不該讓我們在這樣的一部片裡,掉眼淚

    我由衷希望何小萍沒有跳過那段獨舞。因為,那些消失和死亡,於她而言,是好事。對待好事,應該慶祝,而非哀悼。這樣的舞,不跳也罷。

  • 2 # 鯤子的翅膀

    我本來還想去體驗一下“年代感”的,但看到的很多評論都說感動哭了,要多帶紙巾,范冰冰哭的“稀里嘩啦”等等。我就決定放棄了。就像我也沒看那部唐山大地震一樣。因為說真的,世界電影史上最優秀的作品幾乎沒有讓人哭的稀里嘩啦的。那樣不高階。與戰爭有關的著名電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美麗的心靈》或者中國的《鬼子來了》等等是我更喜歡的。

  • 3 # 與Winter的五百天

    生活總是讓人捉摸不定的,但是回憶不一樣,它就在你的記憶裡,從來沒有走開過,無論那是一段痛苦或者快樂的回憶,都會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芳華》這部電影,就是講回憶的,確切的說,它是講了文工團那一群少男少女的青春往事,表達的卻是馮小剛導演以及和他同一輩的文藝工作者的豐富情感,從電影的一開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標誌展現在熒幕上的時候,一股深深的時代感就感染了我。

    我很難去說這一部電影怎麼樣,在昨晚點映現場,大部分觀眾都是一些叔叔和阿姨,他們是帶著怎樣的心情來看這一部電影的呢?我無從得知,但是我想這部電影必然包含他們那一輩人對那段時代的記憶,並且我想這段記憶不只有大時代的動亂,還有那些關於一個團體的情感的部分。

    我想這種關於特定時代的情感,應該是馮導最想表達的東西了。

    1

    八一電影製片廠從1952年8月1日開始建廠,到二十世紀末進行內部調整,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年頭,在這段歷史,一切都是與命令和指揮有關的,那是一個純真的年代,人們不必去考慮未知的變數,因為人們的生活是已經被規劃好的——在《芳華》這部電影裡,何小萍的出身決定了她沒有說話的權力,因為父母離異,繼父對她不友好等因素,致使她成長在一個不健康的家庭之中,當何小萍離開了自己的家庭,來到了一個新的大家庭——文工團的時候,她以為噩夢都已經結束,但是其實並沒有,噩夢其實才剛剛開始。

    我對這段歷史知之甚少,從沒有看過嚴歌苓的相應作品,也從未接觸過文工團這一個團體,但是我知道人性,知道一些無論是哪一個時代的人都不會改變的本質,我想這個也就是讓何小萍變得痛苦和悲慘的主要原因了。

    在談到那段年代的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要了解一下這部電影究竟想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我想情感對於電影本身的意識形態的提升是很重要的,在這部電影裡同樣如此。

    在之後的那段戰爭年代裡,何小萍在前線奮不顧身的搶救那些傷患病人的時候,以及劉峰在戰場上奉獻自我的時候,其實這些情節都是那個時代裡最形象的一種詮釋。

    對於我來講,如果說前半段是在講文工團的那段回憶的話,那麼後半段所傳達出來的,則是與電影《鋼的琴》相似的一種對時代變遷的感慨。主人公劉峰和何小萍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人,他們經歷了太多,也放棄了太多,故事從文工團的記憶開始講起,到整個時代的改革為故事的終點,這樣的安排,表現出來的,是對一個時代的思考。

    很難說故事這樣展現一個時代究竟是錯還是對,但是相對於我們這些年輕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這段感情對於一代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2

    張藝謀導演的《歸來》餘溫尚未消退,《芳華》便已經匆匆而來,嚴歌苓的作品總是那麼火爆,甚至於幾乎她所有改編作品,總能獲得一個非常不錯的口碑,從陳沖的《天浴》,到老謀子的《歸來》和《金陵十三釵》,再到馮小剛導演的《芳華》...她的作品中的故事總能傳達出一種危機感或者是深深的情愫出來,無論是對體制的有力諷刺,亦或是對人性中溫柔的一面的發掘和強化,都讓人印象深刻。

    《芳華》也確實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它以穗子的講述開始,從何小萍和劉峰的情感線出發,展現了文工團少女少女半個世紀的情感故事,從它的故事裡,我看到了受欺負的何小萍,還有具有雷鋒形象的劉峰,以及那一個個有著生動面孔的文工團的成員們,他們組成了這樣一個看似和諧,實則危機四伏的文工團團體。

    我們確實可以說這是一個美好的團體,但是也不應該忽略存在於這個團體之下的某種既定形式——這一點嚴歌苓在自己的作品裡展露無遺,但是在電影中,則只保留了部分的故事情節,而將情感的部分替換為了馮小剛導演的情感了。

    這樣的改變是好是壞呢?

    所以你看電影的時候,很容易就會感受到一種錯位感——情感和故事存在著微妙的排斥關係,但是它不會太影響整部電影風格架構,而只是在思想立意上偏向於更寬容、更和諧的方面上去了。

    但是看完電影的我,仍然還是想說一句:這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3

    從文工團最美麗的時期到文工團解散,時代也跟著向前跨了一大步,我們很多人的父母親都曾在那個時代度過他們最美麗的年華,從服從調劑,到統一分配工廠,再到工廠倒閉,員工解散——這樣短短的幾句話,就是很多人幾十年的真實寫照,正如在那《鋼的琴》裡炸燬的煙囪一樣,一去不再復返。

    每個人都可以對一個時代做一個總結,但是沒有人能夠對寄託上情感的時代做上一個完美的總結——它是複雜的、偉大的、執著的、溫柔的,它是一個人生來必須經歷的,又或者是必須知道的,他們知道這樣的時代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也還有很多...

    但是對於他們自己來說,故事卻只有一個。

    ......

  • 4 # 戲精陳呆蘭

    小編有幸在馮導的最新電影《芳華》電影發行方之一——耀龍影城的點映場中購得一票。原本定檔國慶的影片,一波三折最終確定在12月15日上映。據馮導稱:電影一幀都未刪減,實在是個好訊息。電影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影片口碑爆棚,被譽為馮導電影生涯中最成功的一部作品。(以下內容劇透)

    影片以目擊者蕭穗子(鍾楚曦飾)的角度講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文工團劉峰(黃軒飾)和何小萍(苗苗飾)以及郝淑雯(李曉峰飾)、林丁丁(楊採鈺飾)等的故事,他們每個人的命運共同構成了不同色彩的“芳華”。

    文工團青春活力下的世俗詭譎

    從開篇伴著優美的旋律在舞臺上翩翩起舞的文工團女兵們曼妙的身姿、年輕的軀體,到後來浴室氤氳的蒸汽、半裸的軀體帶著青春的荷爾蒙撲面而來,不帶半點情色的畫面卻牢牢抓住觀眾的眼光。綠色的軍裝、筆挺的軍禮、紅色的小板報都一下將我們拉到那個歲月青蔥的年代。

    一切都以為那麼美好,然而在集體生活的邊緣中總是存在著各種欺凌和暴力。何小萍急迫的想給正在接受改造的父親寄一張軍裝照,在“借”室友的軍裝被發現後被人赤裸裸的戳破謊言、孤立;緊接著,游泳內衣事件後,女兵們紛紛將矛頭對準了小萍,罵她是妖豔賤貨,尊嚴破碎滿地;伴舞時,男伴朱克的侮辱、全隊的嘲弄,讓小萍最後一點自尊也失去了。

    從“活雷鋒”到“臭流氓”的轉變

    在小萍最難堪之時,是第一天送她而來的“活雷鋒”給她解了圍。這個充當郵遞員、吃餃子只吃爛皮、豬跑了都要管的“活雷鋒”劉峰,給她遞來了一根救命稻草。年年的學習標兵、三次立戰功、讓出了軍校深造名額、抗洪搶險中壓傷了腰,劉峰這樣一個擁有高尚的人格的革命戰士,在面對自己喜歡的林丁丁,抑制不住僅僅抱了一下,被人撞破,一下子淪為了被腐蝕的“臭流氓”。林丁丁的背叛引來了調查人員下流的栽贓,劉峰憤怒了,罵道:“我才沒有你們那麼齷齪!”,自此英雄被下放到前線。

    就像電影裡說的,我們誰都沒有想過如果我們的集體裡要是沒有劉峰的話會怎麼辦?我們都把他做的那些當做理所當然。劉峰的離去讓何小萍徹底對這個集體失望,這也為她的離去埋下了伏筆。在劉峰離去的前一天,何小萍當著朱克的面對劉峰喊到:“明天走的時候喊我一下,我送你!”這一句,讓我心懷澎湃!

    前線的烽火狼煙

    生死只在呼吸間的戰場,順著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將殘酷冰冷的戰爭表現的淋漓盡致。紅白交織的戰地衛生所,殘缺不堪的肢體,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這一幕幕,我是捂著嘴看完的。劉峰在戰場上失去了右臂,何小萍被戰爭折磨的精神失常。

    文工團的解散與故人重逢

    或許對主角浸入了情感,我亦已對這個大集體失去了感情。在文工團告別會上,大家觥籌交錯、泣極而歌、相枕而眠,我已是普通看客。蕭穗子戀著陳燦,卻被發現陳燦幹部子弟身份的郝淑雯捷足先登,一句我們門當戶對,一下子把我們拉回了現實。

    多年以後,郝淑雯去見蕭穗子卻遇見了劉峰,帶我們看到了革命英雄竟然被聯防大隊敲詐,領我們贏得和平付出犧牲的人卻活在了社會的底層。看到這裡讓人不免感到一絲悲涼。後來小萍問劉峰,“這些年你過得還好嗎?”,劉峰答,“這要跟誰比,跟地下的兄弟們比我敢說不好嗎?”時代在改變,年華在老去,唯獨兩人的善良沒有褪去。

  • 5 # 開屏映畫子非魚

    ▲《芳華》的這個場景讓我想起《出水芙蓉》,看過《毒太陽》的人就會明白,這樣華美的記憶對於《芳華》所要追憶的那個年代是多麼不恰當。

    馮小剛以前寫過一篇關於姜文的文章,裡面有一段話對比了自己和姜文的不同,姜文把電影當做一件神聖的事情,而“我基本上還處於把電影當飯吃,為了保住飯碗必須急中生智克敵制勝的檔次上”。他還很誠懇地說,“我的問題是怎樣才能達到好的標準,姜老師則不然,他的問題是如何能夠節制他的才華”。

    因為這篇文章,我對馮小剛有了好感。他起碼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這比很多拍爛片還裝大尾巴狼的導演要強多了。

    近幾年,馮小剛導演顯然吃飽飯了,開始拍有人文情懷的電影。問題來了,吃飽飯了,還能拍出有情懷的電影嗎?

    ▲這大概是《芳華》中最有情懷的一段,可惜電影並沒有結束在此時。

    答案是:依然很困難。

    一個人在飢餓的時候,情懷往往更真實一些,不會吝惜自己的羽毛,不會被傳世的妄想壓垮,也不會那些既得利益捆住手腳。飢餓和貧窮恰恰是創作的富饒之地,能夠讓藝術家創作出更純粹的作品。很多作家都是在貧窮和飢餓的時候創作出了自己最好的作品,當他們的生活日益豐饒,什麼都不缺了,他們想象的翅膀也就缺少了展翅的慾望。

    《一九四二》:整部電影都是對飢餓的記憶的重複,缺少掙扎與憤怒,它到頂了也就是一個飢餓版“活著”。一個什麼都不缺的人如何來想象苦難呢?他知道飢餓的人會想什麼嗎?他會讓飢餓的人奮力開啟一條通往溫飽之路嗎?

    《我不是潘金蓮》:一個反體制型別電影弄得體制內要參考和學習,中庸真是害死人啊。一個在體制內遊刃有餘的人如何從根子上來創作“反體制”型別的電影呢?

    《芳華》:老生常談的文革版“活著”,只不過因為活著的人在文工團裡青春貌美,就陡然生出了一種對特權時代的懷舊。甚至不如《我不是潘金蓮》,《我不是潘金蓮》起碼還有劉震雲老辣的作品做支撐,嚴歌苓的小說統治影壇真是一代中國產片的悲哀。

    《芳華》逃不出馮小剛的宿命:怎樣才能達到好的標準。這將是馮導一生要追問的問題。

  • 6 # 壹條電影

    《芳華》其實寫的是文工團裡的少數群體:被欺凌的何小曼,被神化的劉峰。整個故事立足於探討群體與個體之間的失調,思考關於被孤立的個體最後的悲涼。

    嚴歌苓在書中通過幾個事件來表現這些,先是何小曼的帽子事件、排練事件、胸罩事件、裝病事件、再是劉峰的標兵事件、排練事件、觸控事件、前線事件。這樣節點化的敘事就註定了,如果要用電影表達,則必須增加過渡的連貫性,簡化故事線。

    儘管這些小故事都有包袱,也經得起細想,可他們拼接的方式不夠好。馮小剛幾乎照搬了原著的敘事模式,用類電視化的藝術語言在拍電影,轉場僵硬,重點分散。嚴歌苓在早前的訪談中談到這部電影,但最後拍出來長達三個小時,最終剪成了現在的版本。所以影片的最後觀感,是過分匆忙,以及一種風格迥異的割裂感。

    匆忙是因為導演跟編劇,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捨不得扔,故事講得太滿,不敢留白;而割裂則是因為劇情的跳躍以及美術的風格不統一。這背後可能又很多局外人不清楚的周旋,也可能有片方的很多妥協,馮小剛導演自己現在也在微博開起了直播與影迷交流,試圖透過交流來讓影迷理解他的無奈與辛苦。

    但抱歉,電影是容不得場外解釋的。

    《芳華》是個好故事,馮導講得不夠好。馮小剛想講好這個故事,他想傾訴他的“女兵情節”,他想講時代的記憶,越戰老兵的悲涼境地,他想講人性,想講女孩子之間的勾心鬥角與革命友誼。他對整個故事有一種貪婪的渴望,像嚴歌苓寫何小曼時說自己反被故事駕馭了,馮小剛也是。

    《芳華》也有可圈可點的地方,那個六分鐘的戰爭長鏡頭很好,游泳池旁戲水的年輕人很美,何小曼最後在草地上的獨舞堪稱經典,演員的表演也都優秀,故事其實也表達得完整,可仍然不夠好,它沒有撐起來觀眾給它的所有期望。

    影片結尾時,何小曼問劉峰:“我能再抱抱你嗎?” 而後肖穗子的旁白起,給了他們一個圓滿的結尾,劉峰的大病得以治癒,兩人長相廝守。可我倒希望,所有的情感都終結於此,留給我最後一點想象的餘地。

  • 7 # 影視口碑榜

    馮小剛執導,流量小生黃軒主演,著名作家嚴歌苓編劇的《芳華》終於要在12月15日上映,原來劇中經典的內容還在,沒有被剪輯掉。

    《芳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劇本更是嚴歌苓親自操刀。所以,劇本可以敢打保證,劇情更不會爛到哪裡去,反而更是精彩無限。

    這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的電影,劇中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紅色思想流行的年代,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中,經歷著愛情萌發,人生動盪,甚至命運被改寫的里程。

    我看了片花,實在太美。美好青春、豐滿肉體、炫彩舞姿、幻滅光影,在鏡頭下恣意流淌,像是一場動人的訴說,美豔無比。姑娘們年輕的容貌,黃軒善良質樸的笑容,懷舊氣息濃厚的軍隊文工團。特別年代的故事,總會給人一場動人的視覺盛宴。

    那個年代所謂的好人模版,就是雷鋒。在電影中,劉峰就是身邊的活雷峰,無私奉獻,愛憎分明,深受大家的尊重,也深受大家的喜歡。卻因為一次觸控事件被集體拋棄,別人認為他猥瑣林丁丁。劉峰大聲反駁,我沒有。那聲“我沒有”很絕望,很悲慟,讓人一度掉在傷悲的氛圍中難以自拔。

    而從農村來的何小萍,遭到文工團女兵的歧視與排斥,總會流下傷心的淚水。長得很水靈的蕭穗子,豆蔻年華,少女懷春,嚮往愛情,默默地暗戀著文工團小號手,覺得世界上所有男人加起來都不及一個他。

    有不少網友表示,黃軒演活了劉峰,《芳華》將會成為他的實力派代表作。

    也有不少網友表示,美的驚心動魄,幻滅時才令人痛徹心扉。這是馮小剛的青春回望,卻實打實地拍到了觀眾的心上。

    甚至有網友表示,廣州點映時,觀看的人中,有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老兵,老兵淚流滿面的表示,這才是他們經歷的戰爭,這才是他們的青春。

    馮小剛拍這部影片也是下了血本的,2016年8月開始籌備,所有演員一個不落地進行集體訓練。比如:站軍姿、打揹包、陣列、打槍、舞蹈、樂器等等。《芳華》這部電影不僅是馮小剛的紅色青春,也是嚴歌苓的紅色青春,更是那些劇中人物的紅色青春。

    翻看了所有網上流出來的片花,影片中的戰爭場景宏大有力,戰爭帶給劉峰的也是血肉模糊的過往,所有演員都用自己的美好青春祭奠瞭如泡沫一樣的理想使命。戰爭是殘酷的,青春是易逝的,戀人的懷抱始終是溫暖的。

    有人說:“每個人的青春,終逃不過一場愛情。在這裡,有愛,有情,有喜,有樂,卻單單沒有永恆。”就如影片中的青春一樣,走過那段時光,就再也回不去了。

    《芳華》是一杯酒,喝著酒請把青春唱完;《芳華》是一封情書,請流著淚看完,這封寫給青春,寫給軍隊,寫給女兵,寫給劉峰的情書吧。

    韶光易逝,剎那芳華。靜等《芳華》上映的那一天,在“偶像版”的“血色青春”裡,找到失去的青春記憶。

  • 8 # 雲飛揚看電影

    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圍繞著“觸控事件”展開,以旁觀者“蕭穗子”的視角,講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川西地區文工團裡的青年男女之間的故事,勾勒出特殊年代裡一群本該在芳華年紀裡盛放的青年形象。和原著不同的地方在於,電影沒有花太多時間去塑造某個人物,即便是小說的主人公劉峰和重要當事人林丁丁,而是用大量的鏡頭語言建構一個群體,裡面的每個人物都不過是這個群體的一個側面。每一個人都是他者眼中的脆弱的形象,在大時代的洪流中儘量向前進,更有那個特殊年代的羨慕、嫉妒和恨,彼此的情緒糾葛,隨時可以將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升為關係到人生命運和政治前途的大事。很多觀眾將同情的目光投射到黃軒扮演的劉峰身上(黃軒本人的形象和氣質,遠遠超過小說,這也導致了觀眾過度的共情),而將林丁丁看做是一切悲劇的根源——如果她沒有翻臉不認人,劉峰與何小萍的命運就會有本質的不同,然而林丁丁是承擔不起這個重責的,她不過是歷史大局勢中的一枚螺絲釘,一枚起了毛刺的螺絲釘。

    電影《芳華》的前半部分,盡力去營造一群朝氣蓬勃、熱情洋溢、如花兒一般美好的文工團員們的日常生活,臉上的絨毛清晰可見,身姿和舞步都讓觀眾可以回憶起中學時代的正面詞彙,但也不過是向歷史和青春的刻奇。甜蜜蜜的時光,永遠難以長久,以“觸控事件”為轉折點,在影片後半部分,幾個主人公的命運卻發生了巨大改變。這件事的兩個主要人物:劉峰(黃軒飾)和林丁丁(楊採鈺飾),尤其是劉峰的人生,幾乎完全走向毀滅。即便在他人(特別是在新時代繼續成功的權貴二代們)看來劉峰與何小萍有著淡然的幸福,其實質是繼續剝奪了他們在新一套社會規則中尋找美好生活的可能,而林丁丁則“庸俗的”成為嫁到海外的“中年油膩女”。劉峰的悲劇,表面上看來是由林丁丁的拒絕而直接導致的,何小萍的悲劇似乎也和林丁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樣看來,似乎所有矛盾都集中在林丁丁一人身上。那麼,林丁丁就是一切悲劇的根源嗎?

    林丁丁有有黛玉的嬌氣,無黛玉的骨氣。在嚴歌苓《芳華》的原著中,對林丁丁的刻畫是像“林黛玉”一樣的人物:她成長在上海的小資產家庭中,體弱多病,走路如弱柳扶風。原著中有一段對她的描述:“有種上海女子天生自帶的嬌嗲,手腳輕微地不協調,像小兒麻痺症落了點兒後遺症,而這不協調給了她一種稚氣,看她走路跑操人都會暗暗懷著一點兒擔憂:可別摔了。”也正因為她體弱多病,才使得她常常被“帶病堅持工作,輕傷不下火線”的褒獎包圍,在群體裡總是被人保護和照顧。除此之外,她也愛哭,總是梨花帶雨惹人憐,這樣看來,確有著一股“黛玉”的嬌氣。

    但同時,林丁丁也是個十分矛盾的人物,她一面看起來“天真無知,那麼一把歲數,你說阿爾巴尼亞人愛吃山鷹,所以叫山鷹之國,她也會圓眼睛一瞪:’真的呀?’”;另一方面她又“成熟世故…她允許醫生和幹事同時追她,不過是給他們面子。還有,女人誰不虛榮呢?多一些追求者,多一些珠寶,都好,都是打扮。” “她做著大多數文工團女兵共同的夢:給一個首長做兒媳。”從這方面看,她又是一個無知、膚淺、愛慕虛榮的女人,完全沒有黛玉博學清高、恃才傲物的風骨。

    楊採鈺飾演的林丁丁,卻精準地抓住了林丁丁骨子裡的東西,呈現了一個與原著不同卻更有風味的林丁丁。她膽小、懦弱,但不乏善良。當得知何小萍偷拿自己軍裝時,她雖和眾人一起指責奚落,但當郝淑雯一群人要將這件事報告上級時,她立即制止“算了,給她一次機會吧”。她不是像郝淑雯那樣帶頭欺凌弱小、張揚跋扈的人,也不會像蕭穗子那樣正義凜然、勇於挺身的人,更不是像“劉峰”那樣默默奉獻、雪中送碳的人,她只能是一個在特殊年代處處如履薄冰、謹小慎微地保全自我的人,雖自私世故但無意損害他人。“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終究在這個故事中,林丁丁是最關鍵的觸媒,觀眾記住了林丁丁,也就是楊彩珏演的到位。

  • 9 # 窗外的白楊

    馮小剛說:“拍了一部30年沒人敢拍的電影,因為我是從部隊出來的,我覺得應該做點兒什麼。”

    這部電影毫無疑問,是馮導向軍旅致敬的影片,我們當過兵的人都有軍旅情結,作為軍人出生的他也不例外。《芳華》在國內的首次公開放映,馮小剛表示:“中國軍人應該被尊重,被崇拜,成為榜樣。”我不知道,別人看這部電影的當時的情景什麼樣的,但這部電影我是在熱淚中看完的。

    對於拍攝這部電影的原因,馮小剛說:“拍了一部30年沒人敢拍的電影,因為我是從部隊出來的,我覺得應該做點兒什麼。”我們從馮小剛的賀歲片看到他現實題材的片子,感覺他拍得越來越深刻了,也越來越有擔當了,不去博人一樂,娛樂至死了。因為是軍人出身,從去年的《我的不是潘金蓮》開始,到現在的這部《芳華》,他的“老炮”味十足,只有這“馮大炮”有這個膽子,能把社會問題揭露得這麼深刻,當然過程也很坎坷,電影修改、延期都經歷過了,這是需要勇氣的,他正憑著軍人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執著精神抗了下來。

    這個社會需要“憤青”,有時也需要他這樣的“噴子”,他們敢於揭短亮醜、敢於捅破膿包,讓那些醜陋的、陰暗的、腐爛的暴露在太Sunny下,這樣才會有新生。這個社會不但需要歌功頌德,也要有自我反省、反思。“功勞不講少不了,問題不講不得了”、“掃帚不到,灰塵照例自己不會跑掉”就是這個理。

    我看這部電影時,電影院裡大多是年輕人,且還有不少的學生。有的人認為這是反應父輩的故事,怕沒有“代入感”,我想是多慮了,從這部電影中他們也能感受一下烽火連天的戰鬥歲月和父輩們的激情燃燒的年代。這部電影,我要想說的太多,但電影中何小萍的四次敬禮,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次敬禮,劉峰剛把小萍接到文工團。為了表示自己也是一名軍人,也是向劉峰幫助表示感謝,所以她向劉峰敬禮。這既是她一個身份轉變,也是成為一名軍人的自豪。小萍剛來,她不會敬禮,雖然動作有點稚嫩,甚至有點象“投降”,但這是她是由衷的高興與感激。之前,她沒有享受到家裡的溫暖,卻受到他們的百般欺侮,更得不到尊重,自以為到了部隊後會重新開始,她滿懷信心而來,對部隊對自己未來充滿憧憬,感覺是一次重生。

    第二次敬禮,是她剛到宿舍,向“舍長”敬禮。這使我想到,跟我剛來部隊時一樣,看到老兵都喊“班長好”,看到幹部都叫“首長好”,熱情與Sunny始終洋溢在臉上,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但是她們沒有接受小萍的敬禮,認為她是新來的,還沒有穿軍裝。這其實也是這個集體的沒接受她這個人到來,這也預示著她來到這個新的集體,今後日子不是一帆風順的。果不其然,部隊也是小社會,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部隊裡也要食人間煙火,也講究家庭背景,她到這裡來的第一天開始就被當成笑柄。無論她怎麼努力,但是人家就看不起她,這是她沒有想到的。

    第三次敬禮,當好人劉峰遭受誣告時被調走,她向他敬禮送別。劉峰一個文工團的“活雷鋒”,這麼好的一個典型,經常做事蹟報告,每天都在幫人做好事,“大家反而都習慣於他的好,大家也從未想過一天沒有他會怎麼樣”。沒人吃的壞餃子他吃、甚至連趕個豬這樣的事,都他來做。但當好人最後向自己一直深愛的女人丁丁求愛時,卻讓他遭受了不白之冤。“卑鄙是卑鄙者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單純的他只看到了丁丁這個女人家庭背景顯赫,一直在她面前是個自卑者,卻沒有看到她內心見異思遷,隨性揚花,會陷害自己的醜陋。

    但就這麼好的人,卻沒有好報,受人誣告,卻沒有人站出來幫助說話,面前的一大堆證書和榮譽證明不了一個人的清白,只能扔到垃圾堆裡,這是很好的諷刺。被人誣告了,只相信丁丁的一面之詞,沒有任何人同情他,幫他說話,想過他以前的付出,甚至都跟他劃清界限了,這難道是一個好人的“下場”?最後只有小萍這個純樸的善良的姑娘是相信他的,並來送他,向他敬了個禮。這個禮,我想更多是對他這個好人信任,對他人品的認可。同時,她看透了、受夠了,看到好人落到如此境地,她的心死了,她要跟這個無情無義的集體決裂,揮手告別。

    第四次敬禮,那是在1991年後,劉峰和小萍多年後,第一次見面來到蒙自看望過去犧牲的戰友,這時的劉峰已經傷了右臂,不能敬禮了。這時是小萍莊嚴地舉起了右手,行了標準的軍禮,向所有長眠在地下的英烈致敬,也是向過去戰鬥歲月致敬。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像小萍一樣的人,他們來這裡看望過去並肩戰頭的戰友或者親人。英雄不會孤單,人民不會忘記。生活中有再多的不如意,想開就好,正像好人劉峰說得,現在有什麼好不好的,看跟誰比呢,跟犧牲在這裡的人比肯定是好的。是的,這個社會要跟比誰比?是跟人比錢多嗎,看看現在有錢就是成功,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與羨慕,不管他以前是“龍”還是“蟲”,有沒有給國家與社會做過什麼貢獻。

    在部隊,我最喜歡的是敬禮動作,經常也拿著鏡子練敬禮,每次看到不管誰敬禮,我都感覺到有一種神聖與莊嚴感。地方上人看待部隊也是一樣,看到敬禮首先想到是軍人,認為這動作,才是最帥氣最“軍人”的形象。每次抗震救災後,那裡的小朋友拿出他們最崇高的敬意就是向軍人敬禮。這個社會需要尊重軍人,軍人需要社會的尊重。不能到了最危險時候才想起軍人,那才是真正的危險。

    正如書的作者嚴歌苓書裡說得那樣:“一代人的芳華已逝,新一代人在新的時代幕布下,演著截然不同卻又同樣悲喜的故事。”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演員,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但我最想演的是劉峰,我想信好人劉峰才是這個時代的底色。

  • 10 # Y電影

    戴著鐐銬跳舞,也可以很美

    馮小剛導演的《芳華》就是如此

    上映於12.15號的《芳華》,僅僅3天,總票房就已突破3億,單日票房更是遙遙領先、穩居第一,照目前這個勢頭下去,票房突破十億指日可待。

    然而更讓人欣喜的是,電影《芳華》不僅在票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口碑更是節節拔高,短短3天時間就已經在網路上掀起了一股對“那年青春”的追憶熱潮,馮導的匠心之作所幸沒有被辜負

    豆瓣評分

    先說說兩個閃光點

    題材

    說實話,《芳華》從立項到開拍再到上映,每一步都像是行走在萬仞險峰間的一根鋼絲繩上,電影能夠順利公映就已經讓人出乎意料之外了。近些年,國內的知名大導演像張藝謀、陳凱歌等都已經很少再拍關於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而像賈樟柯導演的電影又大多無法在國內公映,只有馮小剛接連執導了《集結號》、《1942》、《我不是潘金蓮》這樣諷刺意味濃重的現實主義電影,其中的難處可想而知。如今的這部《芳華》更是連踩雷區,雖然馮導的主題一向不在於拷問或者追責歷史,但即便是不加粉飾的講述過往,也不是隨便哪個導演能做到的。

    電影中那段長達6分鐘一鏡到底的戰爭戲,逼我們不得不直面殘酷的戰爭,我們只聽到呼嘯在耳邊的子彈聲、轟鳴的炮火聲、被子彈擊中的慘叫聲、被火焰吞噬的哀嚎聲,在眼前的只有被炸彈爆裂開的血肉模糊、被子彈帶走的一個個年輕生命。這樣的尺度已經很大了,但是你可曾在電影裡見到與我們的戰士戰鬥的另一方?你可曾在電影中聽到我們的戰士是在和誰作戰?

    選角

    電影《芳華》中除了男主角黃軒外,馮導大膽的啟用了一大批新人,也就是後來被稱為“馮女郎”的幾位女主角。本來看到這幾位雖然青春靚麗但是從未亮相過的新人時心裡還“咯噔”一下,生怕新人演員青澀的演技讓電影失了味道,但是驚喜的是在觀影過程中她們的表演一點都不讓人齣戲,自然流露出的青春感洋溢在整個大螢幕上,在光影的藝術中深深觸動了所有人的心臟。

    特別是電影中戲份最重的女主角苗苗,她飾演的何小萍是整部電影裡形象最為飽滿的角色。剛開始被黃軒所飾演的劉峰帶到文工團的拘謹和開心,到後來因為“偷衣服”事件而被整個文工團集體排擠的可憐和無助,又到最後去往前線成為醫務兵後的堅強和成長,每一個部分都能讓觀眾有新的感受。甚至後來她在月光下穿著病號服的那一段獨舞,被眾多網友認定為電影中最美的場景之一。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我怎麼了,可能因為你走了,但苗苗還沒有回來。

    ......

    如果所有演員在演戲的時候都能仔細琢磨自己的角色,稍稍沉浸在角色中感受角色的喜怒哀樂,那我們的影視劇會不會就能少很多辣眼睛的作品問世

    再來說說《芳華》的一個小缺憾

    “差一點”的情感

    《芳華》是一部講述一代人青春的電影,相信不僅是馮導的故事,也是千千萬萬個和馮導一樣經歷了社會動盪的那一代人的青春故事。電影用的是群戲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角色,看得出馮導是想用這些不同性格不同階層的角色在面對時代洪流時不同的個人命運來表現一些東西的,但群戲有著自己天然的弊端,面面俱到難做但主次不明卻易成,而《芳華》就是如此。

    無論是主角劉峰還是何小萍,他們坎坷的命運才是最抓觀眾內心的戲份,然而就在感情要噴湧而出的時候,鏡頭卻又轉向了文工團。即便是文工團眾人臨別之際哭的撕心裂肺,但對於大批年輕的觀眾而言,他們更在意的是主角啊。

    劉峰和何小萍的經歷都充滿了悲劇色彩,裹挾在時代鉅變的洪烈中,個人的命運如浮萍一般,即便是都有著不同於常人的過往,但最後卻似乎都過的不盡如人意。兩個人在之後的無論是生活還是感情,馮導都未著墨過多,特別是雙方都隱忍的感情直到最後也沒有一個爆發點,讓觀眾總是覺得差了那麼一點,即便是回味,也多是惆悵多過了然,實在可惜。

    剎那芳華,紅顏易老。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點淺見了,如果你也想去了解一下那代人的青春,那就去看看《芳華》吧。

    喜歡就關注梅姨,嚴禁抄襲,已維權。

  • 11 # 九點聊音樂

    最近被芳華刷屏,看簡介內容感覺不錯,請問看過的夥伴們如何評價?

    今天我來點評下馮小剛馮褲子導演把。影評網上到處都是你可以去看的

    在這個電影上映前呢,網上流傳了一段極度醜化馮小剛的文章,說他是北京底層衚衕世界的馮褲子,混跡於一群部隊大院乾乾子弟中間,靠著一把鼻涕一把淚博取同情上的位。

    然而電影上映的失敗因為某些原因要求刪減,推遲檔期,其中各種原因都不知道的中國圍觀群眾屬性就要發揮出來了,這個時候大家就會職責馮小剛炒作。

    其實當時我就沒相信他會是去炒作,根本沒必要,他也可以像現在騙錢的電影把非誠勿擾從第一部拍到十八部,接地氣的賺錢沒有錯,然後他拍了 1942 講述了民族苦難,和中國幾千年來官僚體制的冷漠,他拍了我不是潘金蓮,如何把一個離婚婦女的小事逼成了天大的輿情。如今他又拍了芳華,那些噴子和說他炒作的現在可覺得臉疼?

    看看其他的導演,有人忙著買春有人忙著離婚有人忙著如何把綜藝改成電影,有人想著騙錢

    我只能說辛虧還有馮小剛,這真的是極大的諷刺,一個導演頂著政治,歷史,戰爭民族體制人性和階級去拍攝各種電影。

    你還有什麼資格去說他的不是?

  • 12 # 音樂先聲

    一代人的芳華,從不需要被記起,也永遠不會忘記。大家可都去影院看過《芳華》這部電影呢?《芳華》是一部從頭到尾不知溼了觀眾多少眼眶的電影,也是一部在各個年齡段都能引起或多或少共鳴的電影。正是因為有這樣一部好的電影的上映,才會讓我們有更多的反思。

    首先,這部電影雖然講述的是70年代文工團少男少女們的青春故事,但它裡面卻蘊含著馮小剛導演和他同一輩的文藝工作者的豐富情感,具有頗深的年代感。影片中關於特定時代的情感表達,是馮小剛導演對於自己情感的傾注。

    其次,臺詞簡單明瞭接地氣,演員演技線上,沒有什麼主角光環同時也沒有什麼大奸大惡。雖然鏡頭言語是平實的,但《芳華》卻用劇情打動了所有觀眾。對於一段不可忘記的歷史,這部電影確實稱得上是中國產良心鉅作。

    最後,電影折射出了很多問題,而這些地方很值得回味和反思,雖然生活環境生活年代不同,但卻能從電影中看到身邊的影像卻比比皆是。

    所謂悲劇,就是把一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觀眾看,而在那個變革的時代,它的一切美和惡都經得起一再表達。套用這部電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臺詞: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芳華》之所以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是因為它排除了年齡、審美和文化上的差異。再多的話也說不完《芳華》的全部,所以一定要去電影院看上一次才可以!

  • 13 # 電影鯊

    昨天剛刷完這部《芳華》,失望澆滅希望,困惑多過感動。誰誰君真是看不懂這些大腕兒間的互相吹捧,請問各位大佬們:《芳華》好看?到底好在哪裡?

    ——

    戰爭場面:

    這段長達6分鐘戰爭長鏡頭,小剛導演曾自誇:“全世界範圍裡,我這是獨一份兒”。的確,誰誰君也沒膽量對著至少30+演員的聯動、N個爆炸點、一刀未剪的一鏡到底叫板,但我真的想說,小剛導演,既然您的藝術追求已經達到這樣的高度,如此難得的戰爭場面,為什麼就不能配上更符合背景的臺詞設計呢?為什麼您竟能容忍黃軒振臂高呼著讓人無比出戲、空洞幼稚的口號“跟我走!”“跟上我!”至少3遍以上?誰誰君真的很難想象,這樣含糊不清的臺詞竟然是出現在影片里正規軍的戰場上,我嚴重懷疑馮小剛導只顧著在攝影技術上創紀錄,臺詞乾脆讓演員們臨場發揮了。至於黃軒進了草叢,從騾子身上取下彈藥(或補給)又原地折回,後來還領著戰士們衝進草叢,恕誰誰君眼拙,依舊沒看清其邏輯關係。

    ——

    愛情故事:

    舞蹈演員穗子和小號手陳燦的愛情應該是條主線,可以看出馮導對這個故事從一開始就是有心鋪墊的,女生對男生的愛慕,男生對女生的照顧,關鍵時刻,當男生受傷不能再吹小號,好一段唯美MV奉獻上女生越過泳池越過街道的慢跑,為男生送去私藏的金飾。可到影片後半段,男生說是別人的就是別人的了,陳燦完全成了個沒心沒肺無厘頭的存在,女生也心大的很,撕碎一封情書就當啥事兒沒發生過,實在弔詭。

    劉峰對林丁丁的愛,在敘事上是流暢正常的。原本就喜歡加上鄧麗君的催情,馮導對林丁丁的驚訝和劉峰的衝動分寸拿捏得還是挺準確的,戰友的那句“你怎麼能腐蝕活雷鋒"也說得過去,可以算作助燃林丁丁揭發劉峰的原因。壞就壞在後來加上的一段穗子的旁白:一個做盡好事的人,佔盡一切美德的人,突然告訴你他惦記你很多年了,你感到驚怵,幻滅,噁心,辜負。偶像千好萬好,跟他接吻恐怕接不了的,會噁心了偶像,更噁心了她自己。誰誰君覺得這應該是嚴歌苓小說裡的句子,句子是不錯,它可以被放進小說裡,讓讀者慢慢咀嚼,慢慢去體會劉峰的人性和身為”偶像“的悲劇,但放在電影裡,誰誰君建議,當人物深度與劇情產生不了互動,牽強地為表達深度而表達,不如清清楚楚地只將劇情交代清楚更重要,別讓旁支細節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

    道德標準:

    三觀不正!

    誰誰君生平最反胃兩件事兒:一是女人犯花痴,二是男人搞自戀;

    看完了《芳華》,我不得不在這兒寫上一句:馮導的自戀已經上升到了三觀盡毀的地步。

    如果說他之前的《老炮》買了情懷自了戀,但最起碼還能讓觀眾們感受到老炮們對自尊的奮力堅守、對自己那個年代價值觀的一再堅持。到了《芳華》這兒呢?

    在男主劉峰與女主何小萍多舛的人生路上顛沛流離,與他們共享“芳華”的那批始作俑者們:

    正義慈愛的政委——親手將何小萍推向陣地前沿;

    幹練嚴肅的舞蹈老師——表面批評,實則對何小萍遭受其他團員欺負的事兒不聞不問;

    高發劉峰的林丁丁——遠嫁海外,生活富足;

    帶頭欺負何小萍的郝淑雯——家庭圓滿,對兒子無盡寵愛;

    和劉峰稱兄道弟的幹部子弟陳燦——哥兒們遭難,他就像在處理和穗子的戀愛關係時那樣,再一次不見了身影;

    明哲保身的穗子——成為知名作家,名利雙收。

    馮導在這些人的身上著墨刻畫的美可一點兒不比倆主角少,誰誰君一時間真就恍惚了,此《芳華》要講的,到底是一直與人為善、不求回報的劉峰、何小萍的“芳華”,還是這些市儈小人們的“芳華”?馮導的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誰都不必接受批判,誰也不必愧疚自責,並且誰都還是過得理所當然,讓誰誰君完全看不到導演的立場和角度在哪裡。

    可能還真有人會說,不是啊,這些市儈小人們只是得到了他們眼裡所謂俗世的滿足,只有劉峰和何小萍才真正獲得了真正幸福。誰誰君想請你捫心自問,你真心覺得像他們這樣被世上的惡辜負到千瘡百孔,被俗世的風摧殘到只剩一口氣苟延殘喘,這叫做得到了真正的幸福?

    ——

    主旨不清:

    馮小剛的雙重道德標準直接導致影片主題混亂。

    看到劉峰與何小萍被雙雙下放時,你可以說《芳華》講的是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衝突;

    看到劉峰與何小萍一個失掉右臂一個精神失常,你可以說《芳華》講的是小人物被命運捉弄;

    看到劉峰被林丁丁舉報,穗子被王燦拋棄,你可以說《芳華》講的是殘酷的青春浪漫史;

    加上沒交代過程而顯得的虛假空洞的友情。(不到何小萍突兀地喊出那句“劉峰,明天我送你”,我都不知道劉峰已經被孤立成那副樣子。)

    還有之前提到的因為結尾太過倉促而顯得虎頭蛇尾的愛情。

    馮導在這部片子裡的注入的感性大大蓋過了理性。如果說影片是以人物為主線,馮導情懷太重,根本脫不開那些mtv大場景,如果影片主打情懷,角色設計又何必如此沉重複雜?無論怎樣的作品,都得有個輕重,主次不是嗎?

    最後,誰誰君辛苦揣摩出,小剛導演大概真正想說的只能是:

    一些人命格不好,天生賤種,我對你們的遭遇深表同情,但也請你認命吧。因為這就是爾等的“芳華”。

  • 14 # 董力12

    也可以說是觀後感吧,也可說是胡言亂語,但自已還是想對大家談談個人對電影《芳華》的幾點看法與感受,也算是評價吧。先說不足,:一,《芳華》應該說是一部好看的小說,但不能說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只是覺得讓嚴歌衿自己編劇,未免對自己的作品難以取捨,一般說真實,完美,當然嚴編是希望少修改,照舊最好,這樣時間就加長後來具說馮小剛導演忍痛割愛,三個多小時生生地裁到二小時出頭。象草原紅太陽等精段。這樣就覺得有點拼助,象一些不關緊要的故事情節,要麼一筆帶過要麼棄捨不用,時間不允許。二,觀後感覺,象看了一部文藝片,一部軍事題材劇,塑造的人物有點多,不是男女主角劉峰,何小萍的愛情線單純,明瞭,而是人多情景多讓人不知該關注誰。同情誰。三總感覺有點虎頭蛇尾,前面場面宏大,又是歌舞又是殘酷的戰爭場面,而到結尾只不過是冷靜的車站,借別人之口略述主人公十幾年的坎坷經歷。有點人隨事,而不是事隨人。四,總覺得有用今天的觀念去套路當年的事情,,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軍隊有嚴格的紀律。男兵與女兵之間那有象現今開改,男兵再是高幹子弟也不敢吊兒郎璫,,這也許就是套路吧。再肯定不凡:馮導拍《芳華》選有材是選得好:嚴歌吟也算是回憶錄吧,一個是文工團藝朮一個是對赿自衛,馮小剛導演杷這兩者發揮到極致。這樣也勾起506070代經歷過人的關注。二選了大部分當年人們喜愛的文藝:如沂蒙頌。秀金編,草原紅太陽,還有歌曲,絨花等每每勾起那代人的回憶。三,馮導拍這芳華也是拿出十足勇氣的。剛人性化,也揭露了現實中的不平與醜惡,挑戰舊觀念。四還有些好的細節。如偷軍裝照像,。車站擁抱。悲劇結局,這也許是劃時代的進步吧。總之。《芳華》還是亮點額多,值得一看的,反正我是當中流淚了。

  • 15 # 軍歌響亮

    電影《芳華》一部跨時代的傑作,真實反映了那個"特殊"年代的軍人形象,反映出人性的本來面目,即使是在部隊同樣存在高幹子弟的優越感,而從農村入伍的戰士,特別是象何小平這樣有"家庭問題"的戰士,剛入伍時都會有自悲感,自信心不強,總怕被別人瞧不起,他們在部隊是最能吃苦的戰士。

    軍隊是個大學校,大熔爐,戰士經過大熔爐的提煉,所有的戰士都被煅造成親如兄弟的戰友,特別經過戰爭的洗禮,使軍人更加懂得戰友情的真正含義。

  • 16 # 靈魂大叔

    馮導的這部作品可能真的無法用言語評價,只能說這可能又是電影史上的里程碑,

    影片以1970年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一群正值青春芳華,滿懷理想的文工團成員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變數的人生命運的故事。在上映前,很多社交媒體都颳著“馮小剛耍Flop”的風氣。加上他最近的一些微博上比較陡峭的言論,正負新聞交雜,導致人們對她的新作品都多多少少有些許疑問。

    我也不例外,我是抱著看出“吃文革冤魂人血饅頭”,這樣比較悲觀的態度走入影院的。

    令人欣喜的是,這部電影並沒有撲街,故事的完整性很好,看的出馮導的野心與用心。談到當初招募演員的時候,馮導的免整容的選角要求,馮小剛稱,如果是現代戲,那可能就是不免整容,都說芳華是老炮的青春,馮小剛的大時代,在我們所處的那個大時代是這樣的面孔。

  • 17 # 春天的風521

    作為一名70年代出生的人,我們親眼目睹了那一場南疆之戰,從小我們就受到教育是越南人背信棄義和蘇聯人勾結在一起來侵略我們,事實也是如此。記得小的時候我和母親親自去火車站歡迎從越南前線回來的駐軍,那個場面真是激動人心,芳華再現了那一個時代的場景,不過只是從文工團團員的角度去看待這場戰爭,但是即便如此也勾起了我們對那段時光的回憶,片中血肉橫飛的場景絕不誇張,因為筆者小的時候有個親戚在部隊當兵,回來介紹的情況更加慘烈,戰爭太殘酷,還是和平好,祈禱世界和平。

  • 18 # 向偶像致敬300

    這個呢大家也許都知道前任三吧,這個在假期出現的兩部感人電影之間的一部,這個呢我們說一下這個電影還有一部呢就是我們的芳華了。這兩部電影呢在我們眼中還是芳華好看,這電影呢是我們的好看的電影,所以呢在我這裡我覺得訪華好看,也感人,給我看的眼淚都流出來了,所以呢我覺得這部電影呢還是可以。謝謝

  • 19 # 新浪財經678

    這部電影呢我在這裡給大家說一下嘛,這部電影呢主要是一部情感大片,他呢主要是在講述的是80年代兩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可是就是這個故事呢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在重重打擊之後這裡面的主角呢也是紛紛被打敗,最後講述的是兩個人的分開,這電影我覺得還是挺好看的一部電影嘛,得到許多人的讚許。我的答案呢希望得到題主採納,謝謝。

  • 20 # 影視圈Magazine

    當年看《芳華》,曾寫下這樣的話:

    青春不是年華,是心境,是無邊的憧憬,

    是恢弘的想象,是生命的深泉在湧動,

    是熾熱的感情,是美麗的象徵,

    是無窮的希望,是力量的綻放,

    是勇氣的勳章。

    《芳華》是馮小剛的青春,也是他的記憶,所以,影片中傳達的也是關於青春的訊息。

    當時看《芳華》時,根據影片本身,我客觀評分是7.5分。

    但是,當我將影片細細回味,並與現實中馮小剛的性格和曾經的作品以及社會現狀結合起來後,我想,我會給它滿分。因為在我看來這部有關揭發資訊和嘲諷在裡面的影片,值得深究,從中可以感受到馮小剛對於現實的委婉的傾訴和展現,無論馮小剛本人私生活作風如何,歸結到這部作品上來說,絕對值得尊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期間你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