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奧數看個飽
-
2 # 故事謎語劉書立
這是因為我在麗江直接接觸了,當地東巴和振偉和和錫鵬父子兩人,因為納西族的東巴是一輩輩往下傳的。我就和和錫鵬經常在一起,日子一久我們就成了好朋友,至今還有來往。
說起東巴文來很有意思,有點像象形文字,他們寫字根本不用筆,是用一種植物秸稈削尖直接蘸墨書寫,東巴文做為納西族最古老的文字,也是作為一種納西文化的載體,一直被納西族一代代的東巴向下傳授。
(我和納西族東巴一起)
說東巴文,我再回頭說一下麗江的東巴,東巴是納西族老師的意思,他們精通納西東巴文化。並且有的還懂醫術法術等等,被納西百姓崇為能和神對話的人。
再說哥巴文,哥巴文其實就是東巴文的一種,晚於東巴文,是東巴文一種音律的表現形式,又像我們漢字的繁簡字,有異工同曲的道理,就是說是東巴文後繁衍出的一種文字,說白了還是東巴文。
(我和東巴在玉龍雪山)
所以認識了納西族東巴文,也算認識了哥巴文,東巴文很有意思的,例如漢字男女或者夫妻,他們就畫兩個人在一起,一個戴帽子的,一個不戴帽子的,戴帽子的是女人,不戴帽子的是男人,因為納西族女人都戴個藍帽子。東巴文把家的寫法,就是畫出一個房子,當然這些字仔細看才能看出它的形狀。下面我給發幾張照片大家欣賞一下。
在中國滇西北金沙江上游,以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為中心的納西族地區,流傳著古老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和表音文字哥巴文。它們都是記錄納西語的文字。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東、西兩個方言。這兩種文字都用於納西族的西部方言區。
納西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公元3世紀時生活在今四川鹽源一帶雅礱江和無量河流域的“摩沙”人已經載入史冊。其後不斷分支繁衍,受吐蕃和南詔的統治,與漢、藏、白等民族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絡。元初,在今麗江正式建立府一級的封建地方政權。明代是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官知府的鼎盛時期。清初逐步進入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上世紀50年代初前已有資本主義工商業出現。
納西族稱東巴文為“森究魯究”,意思是“木石之標記”。一般認為,東巴文的產生和應用,約在公元7世紀左右。隋末唐初,納西族原有的巫教,受到吐蕃本教的影響,形成東巴教。納西象形文字開始為東巴教徒所使用。被稱為東巴教聖地的中旬縣三壩區白地鄉白水塘旁,存有明代嘉靖甲寅(1554年)年的一塊摩崖,為麗江納西族土知府木高的漢文題詩,頭兩句是“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詩末註明此地是“釋理達多禪定處”。“佛地”即白地,“一行僧”指白地著名大東巴時明,“釋理達多”即東巴教祖師丁巴什羅。阿明是白地納西族古代“葉”氏族的父子聯名第九代,東巴經中有以他命名的經書,白地尚存東巴教靈洞崇拜的阿明巖洞。從明代嘉靖甲寅上朔500年,為公元11世紀中葉(宋仁宗時)。由此可知,阿明是一個傳播東巴文化有貢獻的北宋時代的白地納西人。東巴文化開始形成的中心在白地。另據《元一統志》通安州(麗江)人物傳載:“麥宗、麼些人也,祖居神外龍山下(玉龍山),始生七歲,不學而識文字;及長,旁通吐蕃、白蠻諸家之書。麥宗生於13世紀初年(宋理宗時),“不學而識文字”當指象形東巴文,“吐蕃,白蠻諸書”即藏文和漢文。麥宗是納西族中有歷史文獻記載的通曉多種文字的第一個歷史人物。這時東巴文化的中心已經自白地移往玉龍山下的麗江了。
哥巴文的“哥巴”一詞,意為“弟子”,說明這種文字是由後世弟子們所創制;哥巴文中有大量象形文的縮寫字並借用不少漢字,說明哥巴文的產生晚於東巴文;從象形的東巴文發展到表音的哥巴文,符合文字發展的規律。另外,明修《木氏宦譜》阿琮(麥宗)傳有“且制本方文字”之說,當指哥巴文。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在今麗江上橋頭已有哥巴文的摩崖出現,說明至少在明代中期哥巴文已經流行。
東巴文是象形文字(也有認為是圖畫文字),它比原始記事的圖畫文字進步,但又比能系統記錄語言的表意文字原始。東巴文由象形符號、表音符號和附加符號構成,以象形符號為主。在象形符號中包括象形、會意、合體、轉意、指事等字元;表音符號包括假借字和形聲字;附加符號是各種點、線等不能單獨成字的符號。哥巴文屬音節文字,筆畫簡單,一個字表示一個音。但標音不標調,難區別詞義。又有一音數字和異義同字,難確解其義。流行範圍和寫下的經書數量,遠不及東巴文。
東巴文主要用於手寫東巴經,書寫方法和表意方法比較原始。絕大多數東巴經,並非每句逐字都寫出來,而是隻寫出一部分。因此,它在研究人類如何用原始象形文字記錄語言方面,很有學術價值。受東巴文影響而派生的文字變體和經書,尚有瑪麗瑪沙文、阮可經、魯魯經等,均流行在納西西部方言區內的某些支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