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薯片話梅
-
2 # 遊戲力親子
三歲多的孩子因為自主意識發展,喜歡跟大人對著幹,就容易被大人誤以為是不聽話,愛亂髮脾氣,愛造反等等!但是其實這種大人所謂的“逆反心理”不只是表面上的壞事情,而是好事!怎麼說呢?
我們來問問自己:你真的希望孩子什麼時候都聽話嗎?
下面是同一個孩子在兩個不同情景中的真實故事。
情景1:
爸爸開車帶遊遊(4歲)回家。停好車以後,遊遊要求從車庫的A口出去。A口好玩,但是繞遠,B口才是回家最近的路線。
但今天爸爸手裡拿了很多東西,因此希望走B口。
遊遊想方設法堅持自己:“我可以幫你拿東西。或者,你自己走B口,我走A口。”
如果你是遊遊的父母,手裡拿著大包小包,此時多半會有點惱火吧:這孩子為什麼就這麼不聽話呢!
情景2:
遊遊說:“不行,我已經跟果果約好了。”佳佳很不高興,威脅說:“你要不去我家,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了!”
如果你是遊遊的父母,那麼你會希望孩子接下來怎樣做?應該會希望孩子堅持自己吧。
我們有時候希望孩子聽話,有時候又希望他能有主見。這兩種希望矛盾嗎?
很多人會說,不矛盾呀。就是要教育孩子該聽話的時候聽話,該堅持的時候堅持呀。
可是現實中的事情並不這麼簡單,或者說並不如我們所願。
例如,在美國一份關於青少年吸毒狀況的調查中,我們就看到這樣一個引人深思的發現:
80%的孩子第一次吸毒是被同齡人拉去的。這些孩子當時都知道:這是一件不該去做的事。但是出於種種原因,他們抵抗不住同伴軟硬兼施的誘惑或者威脅,還是被拉去了。
也就是說,這些孩子知道要做的事是不對的,知道應該堅持不去,但是卻沒有堅持自己的能力。
堅持自己,不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氣”。
相信大家都會同意:要想能夠堅持自己,不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氣。(我們自己的經歷中就有很多證據。)
但也許,我們不瞭解另一個更重要的事實:
人腦中,“懂道理”和“有勇氣”,並不是同步發展,而是有先有後的。
誰先誰後呢?各個領域的專業研究一致認為:
第一,“懂道理”是一項非常複雜的能力,這個能力的發展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這一點並不新鮮,我們自己的人生已經告訴我們了。)
第二,“有勇氣”並不需要從0開始培養,它是人腦先天自帶的功能,在早年就開始自動發展。(我們之前的文章介紹過一些腦科學的發現)只不過“勇氣”發展的表現方式,就是我們經常為之煩惱的“不聽話”。
《遊戲力》中對此也有專門的闡述:
“幸運的是,天然的發育過程,有利於大部分孩子在適應這個世界的經歷中,獲得一波又一波積極的力量感。
第一波自信力,來自孩子在剛剛出生時,獲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第二波自信力,來自孩子在蹣跚學步時,發現自己可以對別人說”不“,並堅持自己的意見,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生命個體。
如果這種力量感得到尊重,受到愛的約束,而非被權威鎮壓,那麼成長中的孩子就可以維護他的自我認同,而不會傷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
“不聽話”不僅僅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和自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神經科學近年的研究結果也進一步印證了心理學的這個觀點。
例如,神經生物學家雅克·潘克塞普認為:探索環境,不斷突破既有的限制是動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
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在人腦的原始結構中,具有專門的神經生理結構,來負責這樣一系列的活動:不斷探索環境,如果遇到阻礙和限制,就儘量突破。如果被強加他人意志,就儘量反抗,擺脫控制,爭取主動權。(前提是反抗不會導致生命危險。)
因此,“不聽話”是動物(包括人類)的生存本能,而且這項本能具有重要的意義。潘克塞普把這項本能稱為動物生命力的發動機,挑戰困難的勇氣之源。其它學者更把這項能力稱為好奇心和創造力的源泉。
如果我們急於讓孩子早早“聽話”、懂道理,不僅不符合孩子生理發育的特點,更嚴重的是可能會阻礙勇氣的自然發展。
對於人類,另一個、也是更重要的生存能力是“合作”,但是主動的配合與被動的屈從是兩回事。
這個看法沒錯,更準確地說,生存的另一個能力,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的能力,是合作。不過,我們在這裡說的合作應該是“主動的合作”、“主動的服從”,這與“被迫的屈從”是兩回事。
也許我們會認為,自主和服從是相互對立,非此即彼的兩個極端。
但實際上,性格和心理的搭建,用“蓋樓”來比喻更加貼切。在“性格”這座大樓中,自主和服從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不過一個是在上層的高階能力,另一個是下層的基礎能力。
正如下圖顯示,“自主”是基礎能力。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上層的“服從”才是自主的服從,而自主的服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
對此,遊戲力有一個通俗的解釋:健康的心理意味著,我可以不聽你的,但是我決定聽你的。
能夠得到機會充分發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他的主動合作行為更好。
面對孩子“不聽話”,大部分父母的擔心是:“他現在就那麼淘氣(固執己見、不守規矩),再長大些可怎麼辦?”
而關於“保護孩子的自主感”,也可能會帶來顧慮:會不會把孩子慣壞了?他會不會得寸進尺?。
無論是親身經驗還是大量研究的結果都表明:能夠得到機會充分發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主動合作行為更好。尤其是到小學之後,孩子的主動合作行為相對會更加突出。
也就是說,對於孩子早年的不聽話,如果我們能以恰當的方式應對,那麼孩子長大以後不但不會“得寸進尺”,而且還會在應該合作的時候更加主動地合作(即便是在沒有任何外力約束的情況下)。
儘管“不聽話”會給我們造成不少麻煩,但是它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而且,必須強調的是,當孩子大發脾氣、滿地打滾的時候,更不應該透過滿足物質或行為要求來緩解情緒。
如果我們能夠認同:“不聽話”是成長的必經階段,並且具有重要意義。那麼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情境時,我們就不會認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問題,或者擔心“他長大了可怎麼辦”。
新的認識會轉變我們的心態,而在更加輕鬆的狀態裡,我們也更容易找到既保護孩子的”自主性”,又能讓孩子願意合作的方法。
-
3 # 阿拉丁丁同學
說孩子有逆反心理,無非是認為孩子就該服從權威,服從師長,要求孩子“聽話”。這就是要求孩子必須聽自己的,自己是正,孩子是反。
我不認為孩子就該聽父母的,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父母沒必要擺出家長的架子,在孩子身上享受制服他人的快感。
現在已經不是農業社會了,人學習長輩的經驗在社會中生存,同時慢慢成為下一個家長,控制下一代人。現代的社會,如果還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就可笑了,父母那點經驗,根本不足以指導未來孩子的人生,讓孩子服從自己,他們如何適應未來社會。
只知道聽家長話的孩子,走向社會也必然只知道服從別人,如果你想孩子以後過的委曲求全,就打壓孩子逆反心理吧,不要期望他在家服服帖帖的,一走向社會就能幹又有主見,爭氣有出息給自己養老吧。
另一方面,孩子其實是天然的喜歡討好父母的,一個三歲的孩子,就開始和父母對著幹,顯然是父母有問題,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和尊重。如果覺得孩子逆反,父母首先反思一下自己哪裡做得不好,再去想著如何解決比較好從。
回覆列表
什麼是兒童逆反心理經查詢:所謂的逆反心理不是一種異常現象,它是兩輩之間價值觀的不一致而產生的正常心理過程。一般來說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第一逆反期即兒童逆反心理期,發生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由於兒童自我意識地發展,說話、運動、認識事物能力的發展,他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有自己的主見了,所以跟父母的教育觀點就會產生衝突。第二逆反期是在青春期前後,從心理教育的角度來說,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但對父母來說,會覺得孩子在對抗自己。兒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孩子凸顯個性獨立的表現
兩三歲的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其實不用太擔心,這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有專家曾說過,孩子的逆反越強烈,長大後適應環境就越快,孩子的逆反就是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他不再聽取大人的命令,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
此時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獨立的意識在不斷增加,看待事情有自己的想法,想要獨立完成。但是,父母往往覺得孩子太小,能力不足,只會越做越亂,不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一手包辦。這時孩子就會產生不滿心理,一心想要表現的滿腔熱血就這樣被父母澆滅。因此有自己的想法,想要表現自己,或是想要“獨立”的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2,家長教養方式不當
一家人沒有在一起生活,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沒有一個孩子不渴望父母的愛,也沒有一個孩子不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兩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有的孩子會對比,為什麼別人都能在爸爸媽媽身邊,而我不可以。孩子心理會出現不平衡,再加上爺爺奶奶並不懂得疏導孩子的這種心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逆反心理。
嚴厲,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有些家長比較專制,孩子的事情都要以他們為主,他們說了算,不給孩子表達想法的機會,也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只會下命令,指揮孩子。
壓抑孩子的好奇心兩三歲的孩子,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看到新鮮事物,總想摸一摸,觀察觀察,探個究竟。但是有些家長並不給孩子這機會,覺得孩子事多,強行制止孩子的好奇行為。長期的這種壓抑,孩子就容易有逆反心理。
太過小心,反覆嘮叨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太過呵護,總是不放心孩子獨立做事情。不管孩子做什麼事情,總要插上一腳或囑咐個不停,這樣孩子很容易產生厭煩,就會有反抗的心理。
雖說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一種正常的心理,但是父母如果沒有合理的疏導孩子的這種心理,孩子就有可能不信任別人,看待事情容易產生偏執,長久以此,會產生消極的生活態度和自卑心理。
父母也需要正確的看待兒童逆反心理這一行為,不要抱有成見,更不要害怕。有些父母對孩子的逆反心理誠惶誠恐,孩子一有些自己的想法,就覺得孩子是在對抗自己,極力壓制,生怕稍有讓步,就對孩子有影響。但其實這樣對孩子的影響更大,父母越極力打壓,孩子的反抗就會越嚴重,越堅持自己的想法。
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孩子自己做主,自己選擇。就比如,孩子要穿哪件衣服他要選就讓他自己選擇,不要強迫他一定要穿你指定的那件衣服。
那麼面對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兒童逆反心理的處理方法(一)別理他,事情就會有轉機
昨天帶著兒子去午休,換衣服的時候,他脫了上衣就不肯穿上睡衣,光著膀子在床上翻滾。前幾天發燒剛好,又怕他著涼。看的我心裡一陣火,對著兒子怒吼:“快點把衣服穿上!”兒子笑嘻嘻的說:“不好,媽媽,我現在不想穿衣服。”聽得我火冒三丈,強行給他套上衣服。不料,兒子嚎啕大哭,又把衣服給脫了。
我深深地吸口氣,心理默唸:不管他不管他,他不穿就不穿,要是真生病了,讓他吃一塹長一智。我索性不理他了,自己拿本書看,結果過了不到五分鐘,兒子對我說:“媽媽,我要穿衣服。”
在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的時候,父母不要大發脾氣,批評孩子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糕,而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就像我一樣。這個時候,父母應該自己先靜下來,以不變應萬變,不理孩子,把他晾一晾。等孩子安靜下來了再教育。
(二)抱抱孩子,給孩子以溫暖
有時孩子的無理取鬧僅僅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想得到父母的關愛,尤其是那些父母特別忙的孩子。
朋友麗麗的寶寶就是這樣,麗麗和丈夫兩夫妻都上班,工作比較繁忙,經常早出晚歸。每到週末,孩子就黏著爸爸媽媽,一步也不讓他們離開,不然就是哭。孩子這時的哭鬧就是想要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我建議麗麗,要經常與孩子相互交流,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讓孩子感受到溫暖。
(三)激將法,刺激孩子內心的好勝心理
激將法可以充分發揮孩子的逆反心理,有時適當的使用,效果極好。比如,有時我兒子玩好玩具車不收拾,這時我就會說:“你不懂得車車的家在哪裡是不是,媽媽知道,媽媽要把車車送回家。”一聽到我要把玩具車送回家,他就會立馬去拿玩具車,嘴裡還會嘀咕:“我送車車回家,我送車車回家。”
孩子都有好勝心理,只要是他能做的事情你說他不會,他就會不服氣,就要做給你看。這就充分利用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不過激將法要合理使用,使用不當,就有可能適得其反。
逆反心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階段,家長不必慌張,正確看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學會兒童逆反心理的處理方法,你們將會很愉快的度過這個階段。
再跟你分享下我家寶寶識字的經驗吧,我家寶寶兩歲半的時候我就已經教他去認識簡單的漢字,但是自己教的又有點含糊,畢竟不是當老師的,之後我就在網上買了些帶圖的卡片和書本讓他認識,不過效果不明顯,花費大量時間,還容易損壞,
而且寶寶什麼都想往嘴裡塞,有些比較小的拼圖什麼的,就怕寶寶吃了,後來發現了一款APP【 貓小帥識字】,真心推薦大家使用,裡面有很多的冒險故事,還有把漢字變成有趣的動畫和圖形,我家寶寶特別喜歡聽,平常特別好動的他,一看這個就安靜的聽故事 。各種遊戲關卡讓寶寶重複學習漢字內容,加深記憶,讓我這個陪寶寶玩的麻麻都覺得好玩有趣。所以極力推薦你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