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臻貴

    魏延是蜀漢功臣,對蜀漢的建立與維繫都有功勞。

    魏延是劉備破格提拔,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比追隨多年的趙雲職權還高,而魏延也用他的付出獲得認可,魏延駐守漢中而蜀漢無憂。

    諸葛亮是審慎型領導,凡事親力親為,但魏延是變通型將領,能夠因時因勢克敵,性格差距使諸葛亮疏遠魏延,魏延也愈發對諸葛亮有微詞,但從史籍而言,並沒有魏延謀反的證據。

    魏延作為統軍將領,能夠禦敵於國門之外,楊儀主導朝政穩定民生社稷,兩者本應該和睦相處,但楊儀難以駕馭魏延,寧願濫殺功臣,不願蜀漢出現動盪,所以魏延是以諸葛亮的名義被冤殺。

    事實上子午谷奇謀是值得嘗試,若能突襲奪取長安,對於提振擁護漢朝士氣,即便失敗或者被擊敗,能夠以奇兵拖延住曹魏主力的方向,為諸葛亮奪取西北爭取時間,可謂是利大於弊,諸葛亮錯失時機很可惜!

    所以,根本沒有什麼反骨,無非是功高震主威脅到皇權,諸葛亮有本領能駕馭,所以留魏延衝鋒陷陣,楊儀卻並不能駕馭得了,只能自斷臂膀誅殺功臣。

  • 2 # 煙波天客717

    看過《三國演義》,新三國的人想必都知道。魏延是蜀國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去世之後蜀漢最厲害的大將。

    一直跟隨諸葛亮北伐,屢建功勳。

    但最後還是被諸葛亮設計殺害,但到底又是為什麼會被殺呢?

    在古代,反骨是什麼意思呢?

    反骨又叫枕骨,腦上面突出的地方叫腦構,耳後突起的地方叫完骨。

    在古代的時候,腦後有反骨的人都會被稱為不忠不義和將來會造反的人,當然最主要的一點是魏延的性格。

    建安24年,劉備自稱漢中王,治所定在了成都漢中作為成都的主要屏障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於是選擇誰擔任漢中太守成為了重要之重的事情。

    當時劉備麾下大臣都認為張飛最適合擔任漢中太守。

    最後劉備卻是選擇了魏延。

    一日,劉備宴請大臣,當大家的面問魏延,你準備如何鎮守漢中?

    魏延直接回答道,若曹操舉兵而來。吾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為大王吞之。

    據歷史記載,劉備沒有看錯人,在魏延鎮守漢中期間,魏延功勳卓著。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病死之前,召開秘密軍事會議,沒讓魏延參加,諸葛亮決定撤軍回成都時,魏延負責斷後,姜維作為副將,楊儀任退軍指揮,如果魏延不服從,接著按原計劃行事。

    對於這樣的退兵方式,不出諸葛亮所料,魏延很不滿意。

    諸葛亮之所以這麼做很大的一部分,你覺得自己病死之後,後主劉禪駕馭不了魏延。

    所以臨死前為了給自己的接班人,掃除障礙。

    所以不惜設計殺掉魏延。

  • 3 # 知常容

    站在一個人的角度,魏延之死是挺可惜的,這是一位對蜀漢忠心不二,而且是從劉備部曲出身,軍事才能也沒得說的一員大將,魏延的去世對於蜀漢將領方面來說的確是一重大損失,無論他的作戰經驗還是領軍打仗方面在蜀漢都是超一流的。

    所以對於魏延的死有二個字表示:惋惜。

    站在蜀漢穩定,蜀漢大局的角度,魏延必須死,沒得選。

    為什麼說魏延必須死?

    魏延資格太老了,諸葛亮一死,無人可以節制魏延,一個無法節制的武將是一個國家的危險訊號。

    諸葛亮在死前作了這樣的安排:

    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為什麼安排魏延斷後,因為魏延的忠心絕對沒有任何問題,所以不擔心他投奔魏國。不像劉封死前說悔恨不聽孟達之話投降魏國。魏延不會有這樣的想法,他是死忠。

    諸葛亮這樣設計是給魏延機會,如果真想處死魏延,諸葛亮會在生前拿下。

    這樣的設計就是讓魏延選擇,服從,則一切好說,不服從則自然手起刀落。

    魏延是一員戰將,他的政治情商是欠費的。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這是他的群眾緣。魏延的想法很簡單,諸葛亮死了,就應該由我接任。有這樣想法的還有一個楊儀。

    楊儀和魏延是死對頭,他們能夠在諸葛亮帳下相安無事,全靠費禕從中周旋。費禕從劉禪被立為太子之時就追隨,他的兒子娶了劉禪的女兒,他的女兒嫁給劉禪的太子劉璿。

    所以當時有好幾股勢力在這裡絞鬥,但是魏延對此毫無感覺,他本能認為自己就是接諸葛亮的班的。

    諸葛亮已經讓蔣琬接班,這一點劉禪同意了。蔣琬的資格比楊儀還要低,那怎麼辦?

    蔣琬連楊儀都鎮不多,別說是魏延了。楊儀是文官,亂也亂不了哪裡,但魏延手中有兵。

    從蜀漢的角度看,當魏延選擇帶兵繼續北伐之時,他就已經上了蜀漢必死名單。

    事實證明諸葛亮選擇蔣琬的眼光是對的。蜀漢繼續保持平穩。

    魏延之事發生之後,使得蜀漢對武將的節制成了一個傳統思維。不管是蔣琬,費禕,還是諸葛瞻第一個反應就是試圖對姜維進行節制。

    如果魏延不死並掌權,局面將會像姜維主政時期一樣,頻繁北伐掏空家底。

    當楊儀和魏延都說對方造反。這個時候劉禪問信誰?

    蔣琬當然說信楊儀不信魏延,因為楊儀比魏延容易搞定,不但如此,蔣琬還是怕楊儀,姜維等人搞不定,親率中軍從成都出發以防不測。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姜維其實就是魏延的翻板。

    一個集體只需要一種聲音,一個大局,這一點很多人會忽略掉的,因為只有一個聲音才能團結。所以魏延之死很可惜,但也必須死。

    以一將之死換蜀漢平穩,這筆帳很多人都會算,只是的確過於殘酷,又是沒有任何辦法,就如同當年劉備流淚殺劉封,諸葛亮流淚殺馬謖一樣。相信諸葛亮做了這次安排,在夜深人靜之時也會為魏延惋惜,長嘆和落淚,但是一切大局為重,刀還是必須落下。

    唉!

  • 4 # 月舞雲後

    在古人看來,身為臣子,就應該跟主上同進退。拿著主公的俸祿,卻行背叛之事,甚至殺害主公是為不忠不義。魏延就是這樣犯下大忌的人。

    如果魏延對自己的主上不滿,完全可以辭職不幹,直接離開就是,而不是在關鍵時刻反水。在這方面趙雲就做得不錯,趙雲曾在公孫瓚手下效力,得不到重用才離開的,但離開以後並沒有跟公孫瓚作對,這是做人的底線。關羽也曾不得已投降曹操,但有言在先,得知兄長訊息後就會離開,無論對曹操還是劉備,都沒有忘恩負義,這樣才是做人的楷模。

    很多賢明的君主,在收服大將之後,會主動避免手下人跟其舊日的主公正面為敵,也是基於上述理由考慮的。

    在三國,犯下大忌的人不止魏延一個,其中呂布更是連犯三次,被人罵做“三姓家奴”,極盡鄙視羞辱。只不過呂布乃當世雄主,一般人制不住他,所以才有多次機會。魏延一開始就被諸葛亮看得死死的,直到最後都沒機會反叛蜀國。

    這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也是魏延的悲哀之處。魏延咎由自取是一定的,他錯就錯在有能力卻不自立,不自立又不甘心居於人下,一生都毀在這種矛盾心理之下。

  • 5 # A-大人物

    魏延是蜀漢的開國功臣,更是在後期蜀國五虎上將殆盡的時候,成為後期蜀國的擎天一柱,說是腦後有反骨,純屬無稽之談,自從在長沙率眾斬殺太守韓玄歸降劉備以來,一直對劉備忠心耿耿,何來反骨,只不過,魏延的野心太大,而且和諸葛亮謹小慎微的戰略不和,諸葛亮怕自己死後,蜀漢無人能駕馭魏延,怕魏延把蜀漢提前折騰完了,所以才找了一個藉口,讓馬岱出其不意,斬殺魏延,並給他扣上,魏延要謀反,腦後有反骨的罪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沒有自殺過或者有自殺的念頭,是怎麼調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