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諸葛亮的學識在曹操處定能大有所為,為何諸葛亮不去投靠曹操呢?
8
回覆列表
  • 1 # 木無夏

    我說一點個人看法。

    第一,看看諸葛亮自己的想法,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相國,樂毅是戰國時期著名將軍,顯然諸葛亮的志向就是“出將入相”,出將入相意味著才能和權力的結合,那麼諸葛亮其實也是有野心的人,不大可能只做個一般的大臣。

    第二,當時的情況下在誰手下合適呢?曹操手下人才濟濟,況且曹操本身就是一個傑出人才,而孫權這方面,他內有張昭、外有周瑜,而且張週二人又與孫家關係非同一般,諸葛去了恐怕也在這二人之下,恰恰劉備此時不缺攻城略地的武將就缺運籌帷幄的謀臣,劉備本人也有志向,諸葛只要去了就能夠得到重用。

    第三,作為一個儒生,而且是純儒,諸葛亮有強烈的正統觀念,這一點,是他做出這種抉擇的根本原因。劉備是劉氏宗親,有劉氏血統,屬於“正統”,而曹操和孫權,都屬於“非正統”,是“亂臣賊子”。諸葛亮進行關係著自己生前命運和身後名聲的重大政治抉擇時,只可能選中劉備,而不能選中曹操和孫權。

    而且是劉備找到諸葛亮,不是諸葛亮找劉備,如果沒有劉備,諸葛亮出不出山還不一定呢?

  • 2 # 儂行蓋碗茶

    東漢成規,徵辟本州本郡的大族做掾屬。這種地方政權和地方世家大族的合作秩序,在東漢末年的紛亂後遭到擾壞。琅琊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堂兄弟)分仕於三家,便因亂世而宗族子弟流離。還有一例,潁川荀氏避亂冀州,仕於袁紹。

    荀彧、孔融這樣的名士投靠一方諸侯時 ,從不是形單影隻,而是攜家帶口,與宗族、部曲相伴而行。像李典、許褚投奔曹操時,部曲皆有幾千人。論及當時的謀士、將領們,不可忽視其身後的宗族背景。

    然則,其時世家豪強與軍閥的合作紐帶,卻也因亂世而愈加堅固,呈現明顯的地域特徵。如袁紹與河北豪族(逢紀、田豐、沮授)、劉表與荊州豪族(蔡瑁、張允)、孫氏與淮泗、江左豪族等。

    曹操起兵,同族的曹仁、夏侯惇等人相隨,糾集沛國譙縣鄉里少年幾千人。初時無多少地盤勢力,靠鎮壓黑山起義軍,封東郡,以東郡程昱、陳宮為幕僚;191年,荀彧轉投曹操。後曹操又靠鎮壓青州黃巾,升為兗州牧,掌控黃巾三十萬眾。此為後來曹統一北方的奠定基石。曹的崛起因素中,與荀彧為代表的潁川郡望合流至為關鍵。荀彧先後為曹舉薦了荀攸、鍾繇、郭嘉、陳群、杜襲、戲志才等潁川名士,後始稱雄一方。

    曹與世家大族的合作,因其個性與具體政策,其間也有波折。曹因殺邊讓,而引同為兗州名士的陳宮、張邈怨恨,二人趁曹征討陶謙,引呂布入主兗州。

    劉備一世梟雄,早期各處輾轉流離,雖稱漢室宗親,但幾無世家大族青睞,追隨者如關羽、張飛、糜竺、孫乾等人,都沒有顯赫背景。後劉佔據荊益,始與地方豪強靠攏。其中,以馬超分量最重,劉備陳表獻帝封漢中王時,馬超位列舉薦者第一位。馬超,扶風人士,馬援之後。東漢末與曹操相爭於潼關,割據一方,投奔劉備之時,也是撼動時局。

    諸葛亮、龐統人稱“臥龍”、“鳳雛”,事實上也僅是限於南陽、襄陽名士圈子(龐德公、司馬徽、黃承彥、徐庶等人)中的雅號。劉備寄居荊州,往南陽三顧茅廬或許是順道求賢,若劉不奔荊州,兩人幾無交集的可能。

    諸葛氏是琅琊望族,然諸葛亮父母早逝,幼時與弟均隨叔父諸葛玄投奔荊州劉表,後諸葛玄過世,失去依靠,便隱居於隆中,已是沒落士族。

    曹操選才方面雖“不拘一格”,但仍依賴與世家大族的合作。人傑如郭嘉者,也難以企望得到荀彧、司馬懿那般政治地位。況且其時,曹操已統一北方,在曹陣營中,幾無多少沒落士族的政治上升空間。也因此,諸葛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但若要有更廣闊的政治舞臺以施展才能,仕於劉備這樣的新興軍閥當是更好的選擇。

  • 3 # 李玉廣

    據我梳理常年接觸相關歷史發現,當時的諸葛亮應首先很有可能考慮過投奔曹操,但也應很快就將這個念頭徹底拋之腦後了。

    原因,其實很簡單,諸葛亮不出世便罷,一旦出世就要出將入相,要不然“每日自比管仲樂毅”幹嘛。曹操家大,業大,手下人才太多。

    諸葛亮去,應還是會有所作為的,但基本不如跟一窮二白的所謂皇叔劉備,有後來那般作為。

    順便說一句,諸葛亮後來入相確實做到了,主要是推動孫劉聯盟與治理蜀漢,但至於出將,在軍事上的作為,就幾乎為零,都是後來小說家羅貫中幫他打的,不足為信也。

    至於不投曹操這一點,在正史《三國志》中的《隆中對》一部分有明確涉及。

    不信的話,可看看選摘出來的相關原文: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 4 # 使用者6624936983

    當時曹操身邊謀士眾多,如荀彧,許攸等等。諸葛亮再去,就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而且曹操已經透過官渡之戰確立了自己的強勢地位,雖也渴望人才,但是還沒有到十分緊急的時候。這時候,一個什麼功績都還沒有做出的諸葛亮,能不能得到重用都未可知,思維縝密如諸葛亮,不會不知道其中的利害。而與之相比,劉備什麼都還沒有,急需良才,所以才有三顧茅廬,不是因為劉備就禮賢下士,曹操就無法做到,而是劉備更著急。

    另外,就是曹操本身,眾所周知,他多疑,荀彧一生為曹操勢力做的貢獻數不勝數,最後也只落得自殺結局(當然,這是後話,只是透過這個說明曹操的多疑)。劉備就沒有這些特點,儘管後來白帝城託孤,大家說也是不信任或者擔心諸葛亮會謀反,但是總體來看,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還是處理的比較得當。

    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操的名不正言不順,古代士人對正統看的很重,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極大的促進了他的鼎立之勢,但是,畢竟有點我們說的不正規。劉備雖然是一販賣席子的,但是搭上個身份就夠了不是,至少人家是正宮,而且是經過獻帝親認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他在三國時期的合法性。

    這是我能想到的原因。

  • 5 # JohnHung107073466

    諸葛亮不去投靠曹操,很明顯想做分裂國家大丞相(三國)。若投靠曹操,他的性格與曹定火水不相容被陷殺。加上曹營謀士人才如雲,容不下亮也。

  • 6 # 九州歷史

    諸葛亮在隆中,實際上一直觀察著天下大事,也一直在挑選主公,良臣擇主而事。諸葛亮出山時才二十多歲,非常年輕,曹操的謀士群已經形成,即便投曹,未必重用。曹偉所處中原區域,人傑輩出,諸葛亮年輕時的好基友在曹操處並不受重用,萬年嘆曰:“魏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 7 # 康夫大大

    諸葛亮之所以背井離鄉一家人從老家逃難到荊州,都是靠曹操大人的屠刀所致,對諸葛亮來說曹大人就是殺人不眨眼的小鬼子,侵略了自己的家園屠殺自己的鄉親,但凡有點良心的就不會去追隨這樣的劊子手好不?

    而劉備是當時唯一被公認能與曹大人對抗一下的英雄,所以諸葛亮心目中最值得效忠的物件只能是劉備。

  • 8 # 紅塵醉無憂

    諸葛亮與劉備與曹操之間,就如同現在人選擇應聘單位,是一個道理。諸葛亮認為劉備是一代賢主、漢室後代,根正苗紅。而且又可以自降身份,三次光顧到他家來請他出山。誠意滿滿。所以就欣然接受了劉備這種求賢若渴的賢主形象,甘願為之效命了。

    而曹操呢,雖然三國中是最強大一方,但名聲不好啊,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啊。在心裡對其是排斥的。而且,當時諸葛亮雖然也是名聲在外有一號了,但當時的曹操身邊也已經有了許莜等一大批謀士。論資排輩,即使諸葛亮去了曹操的大營,也坐不上第一謀士的位置。對於諸葛亮這種心高氣傲的人才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相反,當時天下傳言,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臥龍即是諸葛亮。所以,諸葛亮自認為靠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輔助劉備奪得天下。因為哥自信啊~~

  • 9 # 流年未逝已成殤10

    那是因為曹操身邊的謀士太多了,而且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他投靠曹操,爭不過那些曹操身邊的謀士,就算把剩下的那些勢力都打下來給曹操,他也不會在曹操那佔多大地位。而且江東情況雖然不如曹操,也差不到哪裡去。所以他寧願去支援幾乎一無所有的劉備,因為劉備會把他放在一個非常高的位置上。說什麼為了大漢江山,其實都是扯淡,還不是也為了自己。

  • 10 # 蔣小志

    看了很多答案,其實和大多數分析諸葛亮的人們一樣,都是根據結果去推原因。因為後來劉備得勢了,稱帝了,所以諸葛亮的眼光是毒辣的、超前的。我認為這樣的分析方法不太合理,因為我們面對的歷史人物是個真實的人。既然是人就一定有七情六慾,一定有喜怒哀樂,一定有柴米油鹽。所以我的觀點,我們不能倒著去分析這段歷史,而是應該追尋一下諸葛亮的成長過程,挖掘一下他和曹操的淵源。首先,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徐州(這個地名略重要)人。9歲喪母,12歲喪父,是個苦命的孩子。14歲的時候,被叔父諸葛玄收養,諸葛玄時任豫章太守,諸葛兄弟幾個也就跟隨叔父住到了豫章。曹操,生於公元155年,20歲時舉孝廉。192年大破黃巾軍,收編了30萬兵馬和上百萬的人口組成了青州兵,曹操的勢力開始擴張。在192-193年的期間裡,諸葛亮和曹操經歷了同樣的一件事——喪父。諸葛亮喪父讓他徹底成了孤兒,而曹操喪父卻引來了一場屠殺。因為陶謙的部下殺了曹操的父親,曹操一怒之下發兵徐州,並發動了他生平第一次屠城。

    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徐州的難民中,就有剛剛喪父的諸葛亮。對於一個13歲的孩子而言,親歷屠殺總是悲慘的童年回憶,總會造成難以磨滅的陰影,而這個心靈創傷的造就者就是曹操。徐州屠城後,諸葛亮追隨了自己的叔父。不過他的叔父諸葛玄可不是叱吒風雲的人物,僅僅是一名站錯隊的小官員。雖然當時的諸葛玄是豫章太守,但卻是袁術任命的。後來朝廷又派了一名叫做朱皓的幹部,也幹豫章太守的活,地方官員怎敢對抗中央的命令?於是豫章太守的官職就給了從京城派來的同志,諸葛玄站錯了隊只能另謀出路,他帶著幾個孩子投奔了劉表,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生活也就開始了。那個時候的南陽是張繡和賈詡的地盤。諸葛亮即便再與世隔絕,那也是個小官二代,也會對政壇上的八卦略知一二。從他躬耕開始的時候(197年)正是曹操和張繡你來我往,一攻一受,乾的熱火朝天的時候。當年殺我們全村的那個人追過來了,而且還睡了一寡婦,而且還是我們這兒說話算的那個人的嬸子。只能說這大大加深了諸葛亮對曹操的憎恨程度。鄙人文字功底和google功底都極其有限,所以論證過程和論據的充分性都存在極大的漏洞。不過我倒是覺得有時候我們看待這類問題可以換一種思路。如果不是根據結果去判斷最初的動機,而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分析,也許會看到一件事的另一個角度。比如,很多人認為德川家康早年投奔織田信長是因為德川家康慧眼獨具看出了織田家日後定能飛黃騰達,可是卻忽略了早在竹千代和吉法師年代,兩個人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締盟或許真的沒有人們說的那樣,攜手共商大事稱霸天下。很可能就是因為哥們扛不住了,你要不要拉兄弟一把?是死是活咱哥倆一起走一趟試試!

  • 11 # 腓立比68

    這個話太長。曹操集團是新興力量。新興力量就要重分利益,就是土地,權利。這就要侵犯原來上百年形成的利益既得者。而這些利益既得者早就透過聯姻,師生,上下級等等形成了一個權益聯盟。新興曹操集團打破了這個聯盟。也確實曹操也打破了多年來形成的君臣禮儀。既得利益受損或威脅的人,明著不敢,就暗著,或是說服周圍勢力,袁術,袁紹,馬超等討伐曹操,所謂"漢賊不兩立"是以表面的利益為說辭,實際上是地下的利益之爭。諸葛亮以前應該是個富裕胡,後來到了劉表這裡。肯定聽了不少關於曹賊的事情。。。。

  • 12 # 蒼茫大地顧煒斌

    孔明不去依附曹操,原因如下:一是一場意外的屠殺。孔明早年隨叔父長期居於徐州,當年刺史陶謙為拍孟德馬屁,派部將率五百士兵護送操父去許昌,不料曹父財產露白,加之曹父吝嗇苛刻,引來殺身之禍,後五百人落草。曹為報殺父之仇,攻佔徐州並屠城,徐州是孔明的第二家鄉,恨死曹操;二是曹氏手下謀士如雲,荀彧荀攸郭嘉司馬懿鍾繇等一等一的謀士也難以計數,孔明去投奔只能是錦上添花,無法做到雪中送炭;三是孔明成年之後,曹操差不多掃平北方群雄,孔明去投也難以成就功名,而孔明平素之願就是每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王佐之才會陷於英雄無用之地;四是孔明傳統儒家,心中有漢室正統的想法,他是良臣擇主而仕,這個主以劉姓為佳。而劉備則是他的最佳主公。劉備皇室貴胄,手下有關張趙等一干一等一的武將,而無一等一的文臣,劉備在土大夫和百姓中極有人望,劉氏公司有一定實力,有董事長但無最佳總經理,公司有曹操孫權等對手環伺,瀕臨滅亡,但有好經理即轉危為安,甚至宏圖大展,正便於孔明施展平生所學,於是孔明投奔了老劉,最後和曹操孫權三足鼎立,他成了漢大丞相,成了歷史一大傳奇。

  • 13 # 貓眼觀史

    很多人說如果曹操赤壁之戰不敗那麼早就統一中國了,這也不無道理,如果當時諸葛亮在曹操身邊很有可能是另一番景象,記得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曹操已經同意了北方,如果這個時候諸葛亮去投奔曹操,那麼劉備就不會那麼快強大起來,而取荊州更是易如反掌,養精蓄銳只需要滅了東吳即可。再加上曹操本身也是個軍事家,文韜武略冠絕當世,任人唯賢更是舉世皆知。諸葛亮的到來簡直就是如虎添翼。但是為什麼諸葛亮卻沒有投奔曹操,二是投到當時非常落魄的劉備那裡呢?

    一:首先要在諸葛亮角度去分析諸葛亮雖有抱負,但是並不會主動投入誰的門下,從他的性格以及作風來看,諸葛亮一直在經營自己,抬高自己的身價,諸葛亮沒出山前就已經小有名氣了,要要的是能看的其他,還能重用他的主公,所以劉備三顧茅廬,確實值得感動,也很誠懇。諸葛亮的性格決定,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比較喜歡獨權,也就是說擁有絕對的權利,就算劉備在的時候,只要諸葛亮的決策,劉備從不懷疑,諸葛亮也很清楚,如果不給我發展的舞臺我情願回去種田,因為諸葛亮有信心幫助劉備統一天下,但前提是必須絕對的按照我的思路,擱曹操能同意嗎?事實證明要不是劉備滅東吳亂了諸葛計劃,後面的事就不會是那樣發展了,一步步幫劉備實現了三分天下,實力強大了卻被劉備一下弄到解放前。還有諸葛亮應該是看不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劉備又自稱是皇室正統,這就讓他有了搶奪天下的理由,諸葛亮也就是名正言順的輔佐漢室,自然也不會被他人說三道四。二:再從曹操方面去看

    曹操選才方面雖“不拘一格”,但仍依賴與世家大族的合作。人傑如郭嘉者,也難以企望得到荀彧、司馬懿那般政治地位。這是曹操自己所看重的,他認為你投靠我就必須要有資本,你沒有家族背景我要你幹嘛?徐庶雖說有才,曹操也並沒有很重視他,幾次要獻計曹操都打斷了。

    再就是曹操身邊謀士如雲,諸葛亮來了想分一杯羹難是不難,但是並不會特別突出,會和在劉備手下,所有人都聽他的嗎?會有自己的心腹嗎?不會的,曹操有分寸,一旦越線立馬就有對應的措施。

    加上曹操此時已經實力強大,佔據北方,諸葛亮愛來不來,反正我也不會去請你來,身邊之前又有郭嘉荀彧等人,自己也是一流的決策者。

    其實還有最後一點,有句話叫“道不同不相為謀”,說的就是兩個人的性格,諸葛亮和曹操放在一起,從性格上來說就有衝突,諸葛亮雖然不喜歡劉備的假仁義但絕對不會喜歡曹操的真小人,曹操欣賞諸葛亮的才智,但絕對不喜歡他的獨斷專一。

  • 14 # 刺蝟歷史

    漢朝末期,政局動盪,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皇親劉備經徐庶指點,瞭解到諸葛亮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決定三顧茅廬……

    正是這三顧茅廬,諸葛亮從此便義無反顧的投身到與劉備匡扶漢室的大業中去了。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選擇當時更有勢力的曹操?而是選擇了一沒背景,二沒多少人馬的新野一縣呢?

    其實,在諸葛亮選擇主公時,也是有所思考和顧慮的。

    第一,在當時,曹操與孫權已是有權有勢,人才濟濟。就算諸葛亮選擇二人,也不會得到特別的重用,最多也就是成為謀士的一員而已!自己的人生抱負,自己的人生理想實現的機會可能性就非常小了。

    第二,雖說劉備此時只是一小小洲牧,但他是漢室宗親,對於自己想要復興漢室的目標是有正當的旗號的,那麼諸葛亮選擇他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匡扶漢室,也就更容易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再者,劉備此時無權無勢只算是個破落戶,但是隻要諸葛亮在此時跟隨劉備,那麼自己一定就是劉備的第一謀士,一定會得到重用,相比去曹操或其他人那就更有價值和意義了!那個時候只要有才華的人都想有機會施展自己的能力,那麼劉備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

    第三,也是感謝劉備三顧茅廬恩澤,在之後悲壯的《出師表》中可以看出,諸葛亮是想報答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恩!其實,可以想一想,如果是曹操的話,他會三顧茅廬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曹操是如此的愛才惜才。但諸葛亮就不一定走出臥龍崗了,因為諸葛亮對於曹操的一些做法是很有成見的,例如,挾天子以令諸侯,因個人恩怨屠城殘殺百姓使年少的孔明逃難,遠離家鄉。所以諸葛亮是痛恨曹操的。

    所以,諸葛亮並不會選擇曹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網球運動員王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