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牽手教育

    這樣的事情發生得太多,這個孩子的感覺就會越來越遲鈍

    豐沛的感覺並非小說家、畫家、導演和音樂家等藝術家的特權,而是我們每個人的天賦能力。如果你仔細觀察一個孩子,你會發現,年齡小的孩子,都有純粹而自然的感覺。

    所以,我們不是沒有感覺,我們只是在後來的成長中,把感覺給丟了。

    感覺丟失,首先是因為身邊最重要的親人不斷否認我們的感覺。

    譬如,一個孩子摔倒了,他哇哇大哭,照料他的成人趕上前把他扶起來,對他說:“不疼不疼,別哭了。”

    這已算是比較好的做法,更糟糕的做法是,照料者直接訓斥孩子說:“摔這麼一下就哭了,你怎麼這麼沒骨氣!”

    這些做法都是在否認孩子的感覺。摔倒了,覺得疼,這是孩子的感覺,但大人說,你不疼。這時,孩子的感覺就混亂了,他為了贏得大人的愛與認可,或者懼怕大人的疏遠與懲罰,最後傾向於否認自己的感覺,而認同大人的說法,不哭了,甚至覺得自己也不疼了。

    這樣一來,他就否認了自己的感覺。

    這樣的事情發生得太多,這個孩子的感覺就會越來越遲鈍。

    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譬如,冬天來了,孩子要出門,他已穿了一件厚厚的外套,但媽媽說:“天冷,再加一件外套吧。”“我不冷,穿得夠多了。”孩子回答說。“我都冷,你怎麼會不冷?!”媽媽訓斥他,並不由分說地又給孩子加了一件外套。

    再如,孩子已經吃飽了,但大人仍要他繼續吃飯。這些事情,都是在否認一個孩子的感覺。

    摔倒了,疼,這是他的“我”與這個世界的真相建立了關係,這種疼的感覺會自動讓他形成自我保護意識;降溫了,冷,這也是同樣的含義;吃夠了,飽,吃少了,餓,也是同樣的含義。

    這些所有的感覺,會自動牽引著這個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本相,令他知道該怎樣生活,怎樣自我保護。但如果他的這些感覺被否定,那麼他就只能依靠理性的教條來生活了,而感覺就會離他越來越遠。

    不幸的是,我們的感覺能力勢必會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壓制,勢必會有許許多多的人對你講,你不該這樣,你不該那樣,你的感覺是錯的,我們的看法才是對的,感覺是靠不住的,理性才是可靠的……結果,擁有豐沛感覺的人就鳳毛麟角了。

    那麼,怎麼恢復你的感覺?答案也很簡單——尊重它。

    讓孩子的感受,別在成長中磨滅,尊重孩子的感受。最快速的成長,是在經歷之後。

    如若你的心中湧動起一種感覺,那麼徹底放棄與它抗爭。不管它是什麼,你都可以由著它在你心中自然地遊走。如此,它最終會在你心中開花結果,而且一定是你意想不到的花,意想不到的果。

  • 2 # 寶媽愛靚妝

    做事要認真,如果忽略了細節,將對自己的信譽有影響,所有教育孩子做事要認真,切不能忽略一些細節,以免影響到事情的結局!做事先考慮後果!才能把事情做好!

  • 3 # 阿源講故事

    我現在在努力改變我在她心裡的印象,只要是合理的事情,我會答應並且要做到。

    答應她的事情有些沒有做到,她到現在都記在心裡。孩子現在提出 一些要求的時候,我答應了,她會表現出懷疑的態度,會跟我說:“真的可以嗎?”,這可能是我之前答應的事沒有做到,而在她心裡留下了懷疑的心理。所以,家長答應了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同時在考慮事情的時候,也要把孩子考慮進去,畢竟孩子也是家庭的一部分。

    我個人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有四點是需要注意的,做了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

    1、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如果父母答應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連父母答應的事情都會輕易改變,孩子也會下意識的模仿父母,學會去欺騙別人或者答應的事,會找各種藉口去逃避。

    2、經常指責、批評孩子笨

    孩子的作業在某些地方經常性的犯錯,你不下3次的提醒孩子,但孩子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那時父母就會覺得心煩,容易說孩子笨。孩子被指責及批評的次數多了,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她的心裡會對父母產生牴觸情緒,嚴重的可能會對父母產生怨恨。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尊重,父母朋友們,何不以朋友的態度對待孩子呢?

    3、把孩子賣了、不要你了的話掛在觜邊

    孩子是頑皮的,當孩子淘氣、摔壞了東西時,父母火氣上來,可能會對孩子說“信不信我不要你了?”、“信不信我把你賣了?”以此來嚇唬孩子。孩子此時多半會嚇得大哭,心裡也會產生恐懼,父母的這種行為會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不信任,可能以後會和父母之間產生距離。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帶來的安全感。

    3、“不行”的拒絕

    孩子想賣零食時,父母說:“不行”。孩子想出去玩,父母說:“不行”。不管孩子想要什麼,父母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不行”。父母在孩子提出 要求的時第一個回答就是“不行”,對孩子的獨立成長會產生嚴重的影響,長大後會變得無主見,一切等待安排才會做事。

    孩子以後的道路很長,從小不給予獨立的培養,長大後如何主動?

    4、“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你怎麼那麼差?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點時,總會不自覺的抱怨自家孩子的缺點,不分場合的擠對孩子,讓孩子學學別人。

    這種“看看別人家孩子”的指責與對比,會使孩子失去做好、學好的自信心。

    5、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孩子學習是重要,每天父母把孩子的生活鎖事收拾得一乾二淨,從來不用孩子做任何的家務,穿衣有父母幫忙,吃飯有父母夾菜,什麼事情也不用孩子做,只要孩子認真學習就行。

    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這種行為真的對嗎?孩子不親自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如何去理解生活的意義呢?家庭細碎的部分,也組成了人生的一幕。

    6、父妻之間的吵架

    夫妻之間的吵架,往往影響最大,也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孩子的感受。父母的吵架,讓孩子無助,怕失去爸爸或媽媽。

    現實的生活中,有太多離婚的夫妻,單親的父母或再娶或再嫁,留給孩子的都是最痛的傷口,孩子也容易產生自卑與孤僻。

    結束語:孩子也是家庭的重要成員,考慮事情的時候也要把孩子的感受考慮在內,尊重於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帶來的安全感,才能儘量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 4 # 一隻愛養鵝的小蝸牛

    孩子的感受會比成年人更敏感,且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敏感的事或物都不一樣,不管我們做家長的多麼認真、仔細,總會有不可避免的時候。

    有一次帶著三歲多的小寶出去玩,期間有個小朋友拿著自己的玩具,特別禮貌地問能否一起玩?但是小寶特別不高興的說不要不要,然後拉著我要去別的地方。我當時想著小寶怎麼能這樣,別人小孩那麼禮貌的過來找我們玩,還主動分享玩具,不自覺的聲音就大了起來,小寶聽見我聲音大了,突然就哭了,特別委曲。我當時也是一下子情緒就上來了,但是馬上冷靜下來問小寶原因,小寶告訴我,她今天不願意和小朋友玩,即使他有玩具,因為媽媽之前上班太忙了,她好久沒有和媽媽兩個人一起玩了,所以她今天只想要和媽媽兩個人一起玩。我突然意識自己最近這段時間是沒有好好陪她,且剛才自己的態度是多麼的惡劣,我看到她不願意和別人玩,想著她不合群,不懂禮貌,可是她心裡卻只想安安靜靜地和我一個人玩。我立馬向她道歉,然後安撫她並告訴她,她是對的,可以選擇只和媽媽玩。一直到她又開心的跳起來才緩了口氣。

    其實小孩子的世界很單純,心裡想什麼都能透過語言、動作表現出來,我認為家長偶爾有忽視都是正常的,關鍵是知道小孩被忽視之後有沒有很好的去溝通、彌補,從而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促進小孩的健康快樂成長。

  • 5 # 樺姐談養育
    一些事情上你會忽略孩子的感受嗎?

    說實話,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忽略孩子的感受的,因為,我們曾經也是被忽略過的孩子。當我們做了父母之後,就會無意識的就會去忽略孩子的感受。

    我認為,父母在這些事情上最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

    1、孩子成績考的不理想。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的分數不高,就會批頭蓋臉的一頓批評和責罵。完全不考慮孩子。其實,孩子的心裡已經很難受了,他在學校,可能已經被老師批評過了,或是被同學嘲笑過了,他是帶著委屈回家的。

    2、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很多家長最見不得孩子哭,尤其是男孩子。我們常學說“男子漢,不能哭的”“男兒有淚不輕彈”。其實,哭是孩子宣洩情緒的一種方式,孩子心裡難受,又不會用語言表達,所以只能用哭。

    3、當孩子表達感受的時候。“媽媽,我餓了”“媽媽,我感覺學習好累”,通常,我們說:“不是剛吃過嘛,怎麼又餓了?”“你累?我上班比你還累”,這些都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被忽略,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1、沒有同理心。經常被忽略感受的孩子,很難對他人有同理心。因為他不曾被別人理解,他就很難去理解別人。

    2、脾氣容易暴躁。孩子的感受如果經常被忽略,就沒有宣洩的出口,只能選擇壓抑。等到孩子慢慢長大,你會發現,他的脾氣也漸長。不是他本來就是脾氣不好,而是,情緒壓抑的太久,總是要有一個出口宣洩出來的,不然,他自己都會崩潰。

    3、不善於表達。孩子表達的想法和感受,每一次都會被否定和駁回。漸漸地,孩子就不想說了,然後,就變成了沉默寡言的人。同時,也容易變成一個暴力的人。因為,遇到衝突他不會說,不會表達,只有用暴力解決。

    4、哭鬧個不停。你會發現,有時我們去哄一個在哭鬧的孩子,怎麼哄都不行,其實,孩子哭鬧,只是因為自己的感受沒有被看見,沒有被理解。而不是事情,真值得他哭那麼久。當父母看到了他的感受,他感覺被理解了,自然就不會哭鬧了。

  • 6 # 家庭教育心法

    感謝邀請,注重孩子的感受比講道理更重要,舉幾個例子,有一次一個三歲的孩子跑過來說。那個狗咬我,我眼看著那個狗沒有咬他,但是他的情緒出來了,他哭了。我就抱著他說,我看看你是不是很害怕呀?我抱抱你吧,我看你咬哪了,他就好了,其實不需要講道理,只要接納他的情緒他就好了。

    第二個例子,一個小女孩兒上三年級了,被老師冤枉了,哭著回家,家長問老師怎麼冤枉你了?小女孩說,我沒有跟同位說話,他老是說我跟同位說話了,發我站了一節課。沒有讓同位站,她又嗚嗚的哭起來了,這時候如果這樣說,老師冤枉你,你很難受,我也感到你的難受了,如果是我的話,我也會很難受的,過來讓媽媽抱抱,媽媽在接納孩子的情緒,關注孩子的感受,而沒有急於去明辨是非,是否真的是冤枉了,是否真的是說話了,是否是老師對了?還是孩子對了?不去評判對錯,不去真正急於研究那件事情,先關注孩子的感受。這時候等孩子的感受平復下來了。媽媽說。我去找你老師他竟然冤枉我的女兒。這個時候,孩子說。媽媽不要去了,其實我也有錯?這當家長接納孩子的情緒的時候,關注孩子的感受的時候,孩子會自己反觀自己的行為的,會做出一個調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t培訓行業裡面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