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天體是由人工研製並用運載火箭或航天飛機發射到宇宙空間的飛行體。執行規律與自然天體相同或基本相同。
人造天體包括宇宙飛行器和空間垃圾等。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髮展,人類研製出了各種人造天體,這些人造天體和天然天體一樣,也繞著行星(大部分是地球)運轉。
人造天體的概念可能始於1870年。第一顆被正式送入軌道的人造衛星是前蘇聯1957年發射的人衛1號。從那時起,已有數千顆環繞地球飛行。
人造衛星還被髮射到環繞金星、火星和月亮的軌道上。人造天體用於科學研究,而且在近代通訊、天氣預報、地球資源探測和軍事偵察等方面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
1957年以來,世界各國向宇宙空間的發射已達三千多次,被送上空間執行軌道的人造天體也已有一萬多個。人們向月球和太陽系行星發射的宇宙飛船,已有200個左右,其中一部分飛船是載人的。
人造天體的研製和發射,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繞地球飛行階段。從1957年開始,原蘇聯、美國等國相繼發射無人駕駛的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飛行,不斷改進人造天體的製造發射技術,進行各種空中實驗,為發射載人飛船和登月飛行,作了充分了準備。
第二是載人宇宙飛行階段。1961年,原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駕駛“東方1號”,首次進行環地球一週飛行之後,成功地返回了地面。從此以後的20多年間,載人航天飛行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中,太空停留時間最長的達273天。
第三是登月飛行階段。1959年1月,原蘇聯“月球1號”飛出地月系,成為第一個人造太陽系行星,同年10月,原蘇聯發射的“月球3號”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使人類首次看到了月球背面的面貌。1966年2月,原蘇聯發射了首次在月球著陸的“月球9號”。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的載人登月成功,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足跡。
第四是發射行星探測器階段。發射行星探測器,對太陽系各行星進行探測,獲得了大量影象、資料等珍貴資料。原蘇聯發射的“先驅者10號”探測器,已於1983年6月飛出太陽系,成為第一個銀河系人造天體。
第五是建立空間站階段。為了開發、利用近地空間和月球,人們發射圍繞地球執行的永久性、半永久性大型人造天體,以此作為人類登臨太陽系其它行星和飛出太陽系的基地。
人造天體發展的下一步目標,是人類登上火星、木星等太陽系中的大行星以及小行星,進行行星際載人飛行,並進一步向太陽系以外更遙遠的太空飛行。
在宇宙空間基本上按照天體力學規律執行的各種人造物體。人造天體包括航天器和空間垃圾,空間垃圾包括廢棄的航天器、運載火箭末級殘體和碎片等。
人造天體是由人工研製並用運載火箭或航天飛機發射到宇宙空間的飛行體。執行規律與自然天體相同或基本相同。
人造天體包括宇宙飛行器和空間垃圾等。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髮展,人類研製出了各種人造天體,這些人造天體和天然天體一樣,也繞著行星(大部分是地球)運轉。
人造天體的概念可能始於1870年。第一顆被正式送入軌道的人造衛星是前蘇聯1957年發射的人衛1號。從那時起,已有數千顆環繞地球飛行。
人造衛星還被髮射到環繞金星、火星和月亮的軌道上。人造天體用於科學研究,而且在近代通訊、天氣預報、地球資源探測和軍事偵察等方面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
1957年以來,世界各國向宇宙空間的發射已達三千多次,被送上空間執行軌道的人造天體也已有一萬多個。人們向月球和太陽系行星發射的宇宙飛船,已有200個左右,其中一部分飛船是載人的。
人造天體的研製和發射,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首先是繞地球飛行階段。從1957年開始,原蘇聯、美國等國相繼發射無人駕駛的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飛行,不斷改進人造天體的製造發射技術,進行各種空中實驗,為發射載人飛船和登月飛行,作了充分了準備。
第二是載人宇宙飛行階段。1961年,原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駕駛“東方1號”,首次進行環地球一週飛行之後,成功地返回了地面。從此以後的20多年間,載人航天飛行得到了迅速發展。其中,太空停留時間最長的達273天。
第三是登月飛行階段。1959年1月,原蘇聯“月球1號”飛出地月系,成為第一個人造太陽系行星,同年10月,原蘇聯發射的“月球3號”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使人類首次看到了月球背面的面貌。1966年2月,原蘇聯發射了首次在月球著陸的“月球9號”。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的載人登月成功,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足跡。
第四是發射行星探測器階段。發射行星探測器,對太陽系各行星進行探測,獲得了大量影象、資料等珍貴資料。原蘇聯發射的“先驅者10號”探測器,已於1983年6月飛出太陽系,成為第一個銀河系人造天體。
第五是建立空間站階段。為了開發、利用近地空間和月球,人們發射圍繞地球執行的永久性、半永久性大型人造天體,以此作為人類登臨太陽系其它行星和飛出太陽系的基地。
人造天體發展的下一步目標,是人類登上火星、木星等太陽系中的大行星以及小行星,進行行星際載人飛行,並進一步向太陽系以外更遙遠的太空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