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風鈴心語

    “老好人”是人們對一個人人格的讚許,因為他們對別人總是有求必應,哪怕自己會因此感到痛苦,他們也不會拒絕。對此,美國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認為,為人友善是應該的,不過在能力不足或自己繁忙時懂得拒絕也是應該的。不懂得拒絕的人並不值得讚美,因為其外表的友善掩蓋了一系列的心理和精神問題。巴巴內爾在其著作《揭開友善的面具》中寫道,這類人的病理狀態名為“看管人性格紊亂”或“友善病”。他們之所以表現得很友善,有可能存在天生的人格問題,如自卑或孤解,也可能是受到不好的家庭教育,如家教過嚴,從小就不敢頂嘴或辯解。

    在書中,布萊柯認為,一心當好人原來並非沒有問題,而是一種有害的心理疾病,它源自“好人”對自己個體價值的信心匱乏。渴望用對他人做好事來贏得外來的肯定與讚美,這樣的渴望一旦成為心理定式,就會嚴重降低行為者的判斷力和自控力,成為一種習慣和依賴。

    在美國,有一個叫“好人綜合症”的說法,所謂的好人,是那些對別人十分親切友善、十分好說話、有求必應、想方設法幫助別人、從來不考慮自己.並以此為榮的人們。對這些所謂的“好人”而言,當好人不但是一種習慣或行為方式,而且更是一種與他人建立的特殊人際關係。

    1.“老好人”是一種行為偏差

    老好人是一種行為偏差,甚至是生活或工作的某些方面出現了危機。老好人通常都是很普通的職員,他們工作十分努力,不過能力有限,於是,做好事成為他們博得別人另眼看待或讚揚的補償方式。這樣的人通常家庭或家庭關係可能有欠缺,童年得不到父母或兄弟姐妹的關愛,這會使他們更在意關係疏遠者對自己的好感,不惜付出自己的百倍努力,甚至也有人對家人態度很惡劣,對外人卻很好。

    2.缺少健康界限

    老好人並非好人一個人的事,往往會弄得身邊人也會困擾,甚至給他們帶來跟著受罪的感覺,而且好人的親疏還會給家人帶來傷害。對此,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要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合乎情理的行為,必須保持一定的“健康界限”。也就是說,每一位個體的人都生活在某種身體、感情和思想的健康界限之內,這個界限幫助他判斷和決定誰可以接納,並接納到什麼程度,為誰可以付出什麼,並付出到什麼程度。

    3.有時候會帶來壞情緒

    有時候,老好人的思想意識會給人帶來負面感情。比如當朋友需要你幫助,或者要求你週末陪她逛街,如果你做不到,就會感到內疚;假如領導需要你在工作時間做一些煩瑣的事情,你若做不到,則可能不僅會感覺到內疚,而且會擔心領導不高興。

    建議你有機會看看《揭開友善的面具》和《討好的毛病:治療討好他人的綜合症》這兩本書,感謝你的閱讀和關注,回答問題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學會做人適度、有分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