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覺得道家文化為國粹,退可修身,進可助人。只是不知如何開始。
5
回覆列表
  • 1 # 兒時的記憶26

    “道可道,非常道",道被人從嘴裡說出來的時候就已經不是道了。雖然說出來的並非是道,但它與真實的大道卻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你要是想抓住老子所說的那個道,還就得先來了解一下書本上所說的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這就是老子讓人們領略到的他的那個大道,它是其大無外、其細無內的一種狀態,我們又該怎樣去說清它呢?還好我們人類進化的已經比較完善了。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來認識這個宇宙瞭解這個世界,目前來看地話,好象只有我們人類能夠做到。

    "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魚在水中,水在魚中。道去人死,水乾魚終"(出《西升經》)。就象是老水牛泡在水中的樣子一樣,我們可曾有一刻離開過道?睜開眼晴看時它是道;支起耳朵聽時它也是道;張開嘴巴你來呼吸,這同樣還是道……,道就在我們的身邊,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罷了!

    自打人類有了語言,用它來判別事物屬性的那一刻開始,“概念"這個詞語就誕生了。世界一下子被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我們透過眼、耳、鼻、舌等器官感受到的這個現實世界,剩餘的那一部分就是隻有透過我們的思維才可以連結起來的那個虛無世界。一個是眼見為實,而另一個卻是虛無縹緲,但它們都真實地存在著。

    眼見為實的世界大家都很好理解,理解最深入研究最透徹的人恐怕就是那些科研人員了。對於“虛無縹緲"的另一半世界,我們可是不得其門而入呀?莊子曾經講過一個寓言故事:南海的帝王叫做倏,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混沌。南海和北海的帝王時常來混沌這裡聊天,混沌每次都是熱情款待。時間一長,為了感謝混沌的盛情,南海和北海的帝王商量好,將要給生來就沒有七竅的混沌開鑿出七竅,好讓他幸福快樂地生活下去。於是他倆給混沌開始鑿起了七竅,一天一竅連續鑿了七天,七竅鑿好了,混沌卒。

    七竅開了還能叫混沌嗎?混沌狀態就是悟道者應該進入的狀態。"形而上者之謂道,形而下者之謂器",道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實存在著的東西,人看不見它並不代表它就不存在,而那些看的見的相比較而言,卻都是低階的東西,這就是對"無中生有"的最好詮釋。人類再說一萬年“道",也還是說不清楚,想要學道的你只能是站在自己的層面上,用你自己的視覺來觀察這個宇宙、這個社會,或許唯有這樣做才能夠叩開大道之門吧。

  • 2 # 誠信於您雜項收藏

    謝謝邀請個人認為,想學道家文化也好,或是學佛修行也行,都得問心結合實際,不影響自家的家庭,依自身的環境而修,修道學佛先修其心,重義懂孝道尊師友,為人處世遇事多善舉,和諧於人真誠於友,少造惡業多修善果。【老子講道】【佛陀觀塵】【道骨仙風】

    個人意思認為,就是說想學道家文化,或是在學佛修行,入門都得按心自問,而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修行即是修心,不影響自家的家庭運轉,同不影響經濟來源收入,同個人的自身義務積任上,依自身的環境而進行修行探研,修道學佛先修其心,待人於善樂於助人,重義懂孝道尊師友,為人在世處事多善舉,和諧於人真誠於友,別為小事去爭強,自然是遠離惡業,多收的一定是善果。天生石頭有乾坤,賞石品石即是道,有緣者賞之奇石,無緣者醜陋石頭。

  • 3 # 新風堂堂主

    鄉人拜讀《道德經》之一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也許是自小喜歡神話故事的緣故,所有莫名其妙的就對道家文化比較感興趣。當然,道家和道教是兩碼事情。

    總是愧於自己文化淺薄,不敢輕易去翻看《道德經》。年前,讀了一遍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就一些以前似懂非懂的文字有個大概的瞭解。2017年正月初七開始,又仔仔細細的通讀了一遍。順便手抄《道德經》全文,整整三天,期間未有進食,只是喝些茶水抽抽菸。也算別有一番滋味。

    讀書,現代人喜歡說“古為今用”,但是,很多人卻喜歡只看古人說了什麼,而不去考量古人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語境,所謂“斷章取義”是也!

    華夏戰亂,前前後後至少400年。老子感於百姓生活疾苦,故倡導道家學說。有關時代特性,在後面的單章中將詳細聊聊。

    老子挺好玩,提出這些學說,卻不著書立說讓世人皆知。偏偏騎著頭青牛準備西出函谷關避世。合當有事,這函谷關的關卡領導尹喜,對老子的學說十分崇拜,很想悟道,但是悟性不夠,一看老子要出關,想著機會來了。就開老子玩笑“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財”。老子沒錢。尹喜說沒錢就別想過,不過實在沒錢也行,那就把你的學說給我寫下來。老子沒辦法,只能修文五千字來湊過路費。

    隨時出世,隨時入世,老子如是!

    有才有道之人,必愛玩,尹喜如是!

    傳說孔子問禮於老子,被罵出。嬉笑怒罵,此二子如是!

    道法自然。

    鄉人拜讀,讀到啥寫啥,誰又真能讀出啥?

  • 4 # 博山廬

    道家文化源流很長,現代社會秉承西式教育,年輕人的國學功底真的不高,所以這份書單由簡到難,堅持做下去,打一個好地基沒問題。

    真的不提倡亂了序列,小學生琢磨大學生教材(天賦異稟不在此列)。

    道家文化(其實是華夏文化)可以分成兩條路,經學與緯學,現代說法是一條會從“術”,一條會治“學”,無論哪一種,前面的基礎必須打好,不打好基礎學術,會沉迷魔道,後果難測,網上有很多人現身說法啦,不贅述;不打好基礎治學,會陷於空談,道學變成玄學,也是會陷入一種偏執孤立中,那就可惜了題主的真誠初心。

    推薦的第一本書,是《三字經》

    《三字》經用來開蒙。

    開蒙就是掌握學習方法,開蒙就是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三字經》被很多人低估了,還被拉到了《弟子規》一個檔次,大家學習國學有一個要義可以記著:但凡為《XX經》的東西,都是不可小覷的東西,要細細琢磨。

    “人之初,性本善”開篇,性本善的性如果理解了,那麼回過頭看道學典籍,會明白很多。

    時代演變了太久,很多的字詞本意都和過去不同,要學習古時候的文識,得把自己“穿越”到古代,比如“性”本善,講的是生之質。

    《三字經》講清楚了性的概念,後講到了學習方法:學之以專,學之以序,學之以勤。

    題主是聰明的,提問是“從何學起”,這便是心中有“學之以序”的概念,有了這個概念,題主學習任何知識,都會穩健。

    推薦的第二本書,是《禮記》

    剛剛講到要“穿越”到道家文化發源的時代——古代,開蒙之後,就可以“穿越”了。

    《禮記》是十三經中全面瞭解周秦古代文明的一本全書似的整合,顯得很細碎,但是很全面,涉及那個時代各種層面。

    想讀懂春秋戰國諸子,需要了解那個時代到底人們咋生活的,所以《禮記》雖然是儒家經典,但是因為記載了很多類似風俗的東西,價值對於我們來說很高。

    並且,會有閱讀的順序,先讀《大學》、《中庸》,再讀《學記》、《樂記》,然後的順序就不寫了,太多了。

    推薦的第三本書,《詩》《書》

    這是古代文人用典隱申比喻的根源,算是文明的根基。讀了這些,再去讀老莊列管,周易,乃至道教諸經道論等等會簡單很多。

    如果說禮記是背景教材,這兩本就是文字教材,而詩書的本意都暗合道德,畢竟都是三代之學,雖然側重不同,但是源頭是一個。

    到了第四步,就是一個道家的系列著作啦

    一循儒。經世為用,那麼就是《論語》《孟子》《荀子》《春秋》《三禮》《周易》這個套路。

    二循道。參究天道,那麼就是《老子》《莊子》《管子》《文子》《荀子》《關尹子》《列子》等等。

    走儒以子為輔,走道以儒為輔。

    道家與儒家同出於華夏,兩家就像擰麻繩一樣,交錯在一起,看似分開,後來又擰在一起。所以這裡都是放在一起說的,不管怎麼樣,大體上就是這個順序,快則三年,慢則五年,就會打下牢靠的根基,學什麼都會順手許多,也不會走得太偏。修行不修行的無所謂,按照上面的道理做個棟樑沒問題。

    第五步,開始自修吧

    這個時候,對於文明的根基已經有了相當的理解,要是搭配能力的訓練完成,完全可以離開師門自修了,其他的答案裡所列的各種書目也可以這時候開始看,可以全面深入各種方術。

    我指的是漢書藝文志裡的方,所以包括經方。

    《黃帝內經》這個時候最合適,至於其他的術數,也就不再具體列出。這個時候出門參學各位學有專長的大師,就像大家選專業一樣了。

    同時,要入道的同學,就可以全面參學道教的經典了,這個法子是古代道士遺留下來的,

    以上,希望有幫助

  • 5 # 金志南

    這個問題說說我的見解,想學道家文化要看你是關注的哪方面,如果只是學術研究,建議你去看《道藏》,但是這套書書目眾多,可能窮其一生也看不完,那就看它的簡化版《雲笈七籤》,此書分上中下三部,從道教的起源、發展、各類功法等等,介紹的非常詳細,對於研究道教文化是很好的一個辦法。如果是想要學道(修道),那就建議你拜個道士師父去學,道教以及中國很多傳統的文化講究一個傳承,尤其是道教,沒有傳承,即使拿到了方法也修不成,但是現今的人們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出家修行,但是又想修道,那可以拜入正一門下,平時可以過普通人的生活,在家就可以修行,只是在一些重要的日子,以及食物方面有些忌諱就行了,我就是這樣的。至於什麼是正一、全真,自己百度一下就知道了,如果還不明白,可以諮詢我。

  • 6 # 紹煌

    可以結合周易讀,《道德經》能從周易裡面找到許多對應的哲理,下面我隨便挑幾個段落說明一下個人理解,供參考。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句話裡,很明白的窺視了老子的思維邏輯,我不清楚連山易歸藏易,也就不述了,這裡說說周易的坤卦,坤為地,為民,為陰柔、為厚德載物,老子提倡效法大地的品質,不計個人得失的境界,遵循天道規律而為,也就是“無為”,那大地是怎麼無為的呢?為便以理解,這裡就對比說明一下吧。

    《道德經》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其中“不敢為天下先”,與在坤卦的“先迷後得主”能找到對應,因為坤卦是“利牝馬之貞”,這裡用母馬追從公馬來寓意大地貞正地順應天道(乾卦),因為大地失去了天道的正確引導,就會迷失方向,所以不敢為天下先。

    注意,很多人認為乾卦是帝皇的象徵,就理解成民眾要無條件的順從君王,這是隻知其一,片面的理解,民眾是要順從君王的引導,但君王也是被限制的,因為要保持“乾健”,比如乾用九說“群龍無首、吉”,說的就是君王不能玩弄權謀以首領自居,而是要像天道規律一樣,懂得自己的責任,把大地(民眾)引向正確的道路上。(天法道)。

    坤卦的“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說的就是老子極力推崇的“德”,因為西南是坤卦的方位,也就是坤卦的品質“厚德載物”,東北是艮卦的方位,艮是山,這裡用隱喻的手法,說明了人不要像東北方位的高山(艮)一樣鋒芒畢露,讓人望而止步,因為這樣,會喪失朋友,而要像西南方位的大地一樣厚德載物,才會得到人們的擁護。

    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說的就是人要懂得自然規律,才有智慧的有所行動。(道法自然)

    再如,坤六四。括囊,無咎,無譽。括囊,以紮緊袋口為象,意示人要收起自己的私慾、鋒芒,不考慮個人得失,不會因害怕自己的過失而不為(無咎),也不會因自己的名利私慾而肆意而為(無譽),也就是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思想。

    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這句話可以從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找到對應,德就跟學習一樣,一個人首先要有強烈求知的慾望,若無心向學,是無法成才的,強求不來的,強迫別人接受“德”,也是一種無德,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站在道德制高點的“德”是一種無德,就好畫素質高的人,不會說自己有素質。

    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這句話可以從河圖洛書看到一絲蛛絲馬跡,河圖有10數,而洛書只有9數。這是因為,河圖的十,分解蘊含在洛書的9個數當中,1到9每個數都包含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娃育兒很累人,媽媽們該如何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