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下千城
-
2 # 幸容sh
邏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是目前知識創業界的大神,一場跨年演講就能吸引幾十萬人同時線上圍觀,可他眼裡的知識大神卻是吳伯凡。
吳伯凡畢業於華人民大學,哲學碩士,一個微胖眼小的老男人,愛讀書,記性好,抄著一口蹩腳的普通話,卻能把神學、哲學、財經、生活的任督二脈打通。
和梁冬做的“冬吳相對論”一度成為很多人的精神鴉片,在“得到”開設的專欄“伯凡.日知錄”,目前訂閱人數接近5萬,光在得到上的年收入就近600萬以上。
知識改變命運,在這個知識付費時代,讓一群讀書人站上了時代的風口。
如果你也想多讀書,但是卻苦於不知道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推薦你看《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不僅教你怎麼讀,如何記,還能將知識轉化成自身能力。
01
怎麼讀
有目的:
心理學上有個吸引力定律,據說當你想買一輛黃色的車,會發現路上黃色的車莫名多起來;當你想懷孕的時候,會發現路上走著的孕婦突然多了起來。
吸引力定律的原理在於:你的思想、你的感覺和你所面對的現實,他們之間是一致的。
所以拿到一本書,先花5-10分鐘來思考看這本書的目的。當我們帶著明確的目的去讀書時,你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那些你想要搜尋的資訊上。
然後快速瀏覽,重點看書的序言、目錄、後記,這樣可以讓你迅速明白該書想要表達的觀點和主要論據。
會提問:
概覽全書後,花上5-10分鐘來提出問題,比如:“本書最重要的三點是什麼”、“那些資訊對達成目標有幫助”、“哪些內容對下次寫作或演講有用”等等。
時間意識:
讀書,一定要有時間意識,比如在固定讀書時間,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閱讀量,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
二八法則:
一本少則十來萬字,多則幾十萬字的書,想要掌握全部內容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用二八原則來做取捨。
一本書裡重要的內容通常集中在20%,在這20%裡再挑選出最最重要的20%,你會發現一本200頁的書,最重要的也不過是8頁而已。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重要的內容就是那二十八個字: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終效、不斷更新。
“輸出”意識:
想要閱讀有效率,還得有“輸出”意識,向家人朋友轉述書中內容和寫書評都是“輸出”好辦法,教是最好的學,當你能把一本書向別人表達清楚明白,自己也就更好地掌握了它。
閱讀是個終生習慣,不僅多讀還要什麼都讀,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大象螞蟻,什麼都可以讀。
02
如何記
很多人發現書讀得不少,但是記住的不多,Why?
如果讀完沒留下記憶,這和沒讀過是一樣。
為把握全書和鞏固記憶,不僅要多複習,還要懂得做筆記。
大巖俊之推薦兩種筆記方法:摘抄和思維導圖。
關於摘抄,可以在摘抄原文的同時,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想,這樣以後回顧的時候不僅能看到作者原文,還能看到自己當時想法。
而思維導圖可以很好地整理思路,大幅度提高構思水平,學會總結和取捨,同時也能提高記憶力,最為重要的是讓我們一目瞭然從一張圖上看到整本書的架構。
思維導圖可以手繪,也可以下載各種APP來做。
我自己是兩個方法都在交替使用,看完一本書,找畫思維導圖,把握書本主脈絡,然後把最重要的內容摘抄下來,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方便隨手翻,常複習。
03
付諸行動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記為難;能記不難,能用為難,這是清代文學家張潮對讀書的總結。
為解決行動難的問題,大巖俊之列出三個具體步驟。
步驟一:確立行動目標
讀書,能將書上知識付諸行動才是閱讀的最終目的,在具體行動前,明確行動目標是首選,最好將行動目標用“何事、何時、多少”等具體數字來表示。
比如看完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我給自己設定的行動目標就是:一週看一本書,同時完成一篇書評。
步驟二:想象達成目標的樣子
為了鼓勵自己堅持寫下去,事先我會想象自己達成目標時的樣子:一週一本書,一年就能看52本書,擁有52篇書評,如果再將其付諸知識付諸行動,一年後的自己一定比現在更自信、更智慧通達。
步驟三:找到現實是目標的差距,細分小步驟
明確現在的位置就知道自己與行動目標的差距,然後找出填補差距的具體方案。
比如我現在的狀態是十天完成一篇書評,要想達到一週一篇的目標,就得在以下這些方面做調整:增加閱讀時間、提高閱讀時的專注度、做好筆記、固定寫作時間、向書評大咖學習寫作方法等。
經過思考,發現此時最需要是增加閱讀時間,於是決定上班路上不再刷手機,改為看書。試行幾天,發下很有效,上下班路上看兩小時書,回家就可以直接寫了。
“我這輩子遇到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人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這是查理.芒格對巴菲特的評價。
有道是:不怕別人比你聰明,就怕比你聰明的人還比你努力,看看股神巴菲特,咱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讀書呢。
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與書絕緣的那一刻;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從“愛書如命”的那一刻算起。
願你學會如何閱讀,並就此愛上閱讀!
-
3 # 歲月的詩與遠方
讀書的目的有消遣、收集資訊和獲取知識。
如果是消遣,就不需要技巧了,愛怎麼看怎麼看,但如果是為了收集資訊、獲取知識,從而提高自己,還是需要懂一些閱讀技巧的。
給你推薦幾本提高閱讀能力的書。
想快速閱讀,推薦《快速閱讀術》,作者一年讀700本書。
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書都需要仔細閱讀,有些書快速閱讀也能收集到資訊。
書中提出了一種讀書方法叫“流水讀書法”,顧名思義,像流水一樣快,因為有時候我們只要知道觀點就夠了。
透過看序言和章節,可以瞭解哪些需要讀,只讀需要讀的部分就行了。
讀過就忘,推薦閱讀《如何有效閱讀一本: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作者提出筆記讀書法,讓筆記管理讀書生活。
如何讀過能記住書中內容,那就是記筆記。
“蔥鮪火鍋式”是一種記錄讀書筆記的方法,將書中的精華部分和自己的感想“燴”成一鍋美味。
但記筆記不是目的,目的是將書中精華變為自己的。所以要積極輸出,可以透過講述或者寫書評的方式。
有些書比較難,不增強理解力就很難讀懂,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幫助增強理解力。
讀完,卻不能理解書中內容,這樣的讀書對我們一點幫助也沒有。
閱讀是有技巧和方法的。 越有技巧地閱讀,收穫就越大。
讀書是分層次的,願意讀書的人肯定達到基礎閱讀的水平。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是檢視閱讀,也叫略讀,透過看書名和序言瞭解書的型別;透過目錄、索引幫助我們瞭解書的結構和範圍;透過把全書翻一遍,瞭解整本書的脈絡。
在略讀過程中要留意主題和論點,再把結尾讀完,透過這種快速閱讀,有些書的使命就完成了,而我們生活中讀的大多數書都只需快速閱讀即可。
第三個層次是分析閱讀。
分析閱讀就是去透視一本書,瞭解整本書的內容是什麼,以及作者想表達的主旨是什麼,他的理論支援又是什麼。
這就要求我們在做分析閱讀時,要找出書中重要的篇章和關鍵的詞、句子,找出作者的觀點和論述,理解整本書的結構和規劃,從而理解作者從哪些方面來闡明主旨。 弄明白這些才能知道,這本書和我們有什麼關係,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幫助。
如果想要對一個主題有更多瞭解,可以做主題閱讀。
書讀過,不代表就變成自己的,只有經過思考,內化成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
讀完講述閱讀技巧的書,也不可能一下子提高閱讀能力,還要進行練習,不斷實踐。但磨刀不誤砍柴工,一旦獲得技巧,以後的提升就迅速了。
-
4 # 左岸繁花
1.選書
讀中學的時候,我很喜歡看各類暢銷書,尤其雞湯類的,更是如獲至寶。後來看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之後,才認識到看書要買自己真正需要的。
日常生活中,要隨時隨地記錄下遇到自己感興趣的書。這樣可以避免自己買到不需要的書。
2.讀書、做筆記
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僅僅只讀是不夠的。做筆記,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本書。並且,當我們以做筆記的前提去讀一本書時,我們的讀書效果也會更好。
對此,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給出的方法是:通讀,將有用的那頁折角;通讀完成後,重讀折角的地方,若依然覺得有用,可以再折一次;再讀被折了兩次的地方,這次如果還是覺得好,就還再折一次。
3.運用書中知識
知識,會越用越活。不然的話,就算我們知道了一堆知識,長時間不運用,這些知識會慢慢被我們遺忘的。
我以前看書,特喜歡追求數量。不僅如此,我還喜歡向同學炫耀,自己又看了多少本書。但是事實上,這些書我雖然看過了,但是不到一個星期就忘得差不多了。當然也就談不上掌握書裡的知識了!
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正確的做法,看完一本書,最好給這本書做一個比較細緻的思維導圖。然後寫書評。
不然,一味的輸入不輸出,再多的知識也只是樣子貨。
閱讀一本書,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我們自己。所以,一切都以吸收的知識為為主要目的。不可盲目追求數量。寧可慢,不可快。這樣的話,等到要運用某本書裡的知識時,可以直接在腦海中調動。而不是又回過頭去重新看著本書。
回覆列表
讀書
1、傳統的選書方法
要讀書,前提是要有書可讀,而書不會自己跑到我們面前,所以首先要選會選書。雖然讀書是自律的一種形式,但與抽菸、喝酒、打麻將等形式相比,讀書並沒有兩樣,它們都屬於興趣、愛好的劃分類別,只是社會賦予了讀書更加積極的含義,而賦予了抽菸喝酒相對不積極的含義。
但並不是愛讀書的人就一定是積極的、向上的,也不是所有愛讀書的人都是充滿學識、具有思想和一定人格魅力的。這就好比並不是愛抽菸、喝酒的人就一定是不積極的、不向上的一樣。
因為長期讀書的人,他的思想、行為一定會受到他看的書籍的影響,所以,所讀的不同種類的書會對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甚至影響一生的作用。
關於書籍種類的劃分,目前相對比較統一,如常見的文學、歷史、社科、經管、勵志等等,噹噹、亞馬遜、京東等各大圖書平臺的分類基本如此。關於如何選書,已經達成共識的選書方法大體分為四個:
第一,找這個領域的專家或優秀的人推薦。第二,找權威或共性的書單,如各大公號、出版社推薦的書單。第三,基於自己喜歡的書向外延伸閱讀。第四,結合自己的欣賞水平、知識儲備、能力等進行選書。
這幾個方法都很有效,而且也的確是我個人在讀書過程中都採用過的方法。但既然是覆盤階段,除了鞏固自己已經知道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發現和挖掘自己不清楚或不知道的知識,甚至徹底顛覆自己,站在與以往對立面的角度去思考,逆向思維下,可能會有新的發現。
2、另一種選書理論
我們都提倡,讀書、選書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情況去選書,那怎麼結合呢?有一句經常看到也聽到的話:方法終究是方法、工具始終是工具,最關鍵的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XX之路、XX方法、XX工具、XX模式、XX……
這是一句非常正確的廢話,但它沒有告訴我們選書的方法。不過,這句話闡釋了一個隱藏的含義:一切行為應該基於社會角色。
社會角色是社會學領域的一個概念,百度百科的定義是:社會角色是指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範與行為模式,它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它構成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
拋開過於學術化、專業化的術語,用通俗的語言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者一定的社會角色,常見的社會角色如學生、職員、部門主任、總經理、父親、兒子、老師、醫生、培訓師等以職業、身份、標籤。
當一個人具備了充當某種角色的條件,去擔任這個角色,並按照這個角色所要求的行為規範去活動的時候,這就是社會角色的扮演。人類具有群居屬性,也就是社會屬性。那同樣,我們在選書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到這點。
因為,我們無法擺脫現實社會,無法擺脫社會角色。我們選書、讀書、學習,都是為了輔助自己,更好地扮演這個社會角色或這些社會角色。所以,從這個最終目的出發,來選取自己要讀的書,或許會更加高效。
基於社會角色的選書方法3、一個栗子
理論部分闡述完了,那如何基於“個體社會角色”來選書呢?建議分三步:第一步,列舉自己扮演哪些社會角色。第二步,為了扮演這些角色,需要具備的能力、素質。第三步,針對每個角色的要求,選擇要讀的書。舉個栗子吧,普通上班族“小明”:
第一,列舉社會角色。小明目前扮演的社會角色有很多,管理諮詢師(工作)、跑步愛好者(生活)、父親(家庭)。當然,還有很多角色,在此不一一列舉。
第二,列舉角色要求。管理諮詢師的工作要求其具備基礎的管理學知識、表達技能、報告撰寫技能、演示講解技能等;跑步愛好者要求其具備基礎的運動知識、人際社交技能等等;家庭中父親的角色要求其具備教育理念、與孩子溝通等知識。
第三,確定閱讀書單。在工作領域可以讀管理類經典書籍、諮詢類書籍、職場技能書籍(可細化)。在生活領域,可以讀跑步、運動、健身、裝備類書籍、雜誌。在家庭領域,關注育兒、教育、孩童成長、學習等書籍(可細化)。
最後,選書的方法有很多,每種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多種方法搭配組合,可能這次選書適合跟隨興趣,下次選書就可以結合社會角色,再下一次可以找大咖推薦亦或看權威書單等等。
從現在起,設計出屬於自己的閱讀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