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bumCover(A站產品猴,15年小眾音樂愛好者,2年音樂自媒體人)
認真講,
聽音樂我影響過3個人。
兩個男孩一個女孩,
他們現在都特喜歡音樂,
知道自己要什麼,
有能力去探索新的型別。
我認真的想跟你們分享一些我自己的心得。
(1)定向搜尋
什麼叫定向搜尋,就是你朋友告訴你一個樂隊或者藝術家的名字,你去拿著答案去搜索。
使用產品:
http://xiami.com
(1)曲庫維護,透過機器演算法,蝦米可以判斷這首曲目是否是具有人聲。
(2)權重的判斷,相同的名字,會將音樂人的權重大於曲目。
(2)音樂探索
這個時候會更加偏重一些,對未知領域音樂的探索。
douban.fm;
http://pandora.com
請注意,我說的是,音樂探索,不是音樂推薦。
(3)音樂推薦
找你身邊比較pro的朋友。人工推薦。
為什麼機器演算法不叫音樂推薦?
比如你聽了一首林憶蓮《詞不達意》,機器會分析兩點,
一:林憶蓮
90s歌手,“噠噠”排隊的就會有,葉倩文,陳慧嫻,劉美君,關淑怡,祁美雲,林珊珊“;再匹配一下《詞不達意》,就會有相關情歌排在佇列中。
這不是推薦,這是為給你懶的解決方案。
當然,不會這麼簡單的就下次給你推薦我剛剛說的那些,這需要一定的頻次。需要一定的頻次告訴機器,“你是誰”。
當機器知道你是誰之後,就會找出千千萬萬個“你”,把你們聽的曲子互相分享—“協同過濾”。
在你長期使用xiami推薦,網易雲推薦,之後。你會“被定義”。
“你”後面會打上標籤:
#METAL# #JAZZ# #TECHNO#
在那個時候,恭喜你。你已經被圈住了。
你會在某個音樂領域內深耕,直到把這個領域裡的每一首歌都聽完,從而對這個領域失去興趣。
直到有一天你說出:
“我是聽英式的”
這種錯覺式的話。
曾經和JING.FM的研發大佬聊過一次大天。
大致音樂推薦邏輯大概會是很多很多邏輯線綜合在一起的一個音樂演算法:透過機器判斷曲目中的配器音色;這首曲目的創作時期;音樂人受誰的音樂影響;音樂型別會參考此類音樂史的位置;透過歌名去對網際網路中進行輿情監測;還會參考此時此刻的時間,是否符合等等等等等等等超級複雜的綜合邏輯分析。
但是哦,
結果差強人意。
因為這樣無法衡量準確度,原因是:音樂欣賞是主觀的,我怎麼知道準不準。
機器音樂推薦並不存在,因為沒有標準。
所以目前音樂推薦,我推薦找你身邊的朋友。
這部分內容,需要建立在“音樂藝術不存在高低,但是存在欣賞能力的高下”基礎下進行探討,並不存在裝逼。
(1)不自己給自己打標籤
如上述,機器會給你定義標籤,所以更不能自己定義自己。
這位朋友最後一塊兒拼圖是:Oasis的現場?哦不過她已經看過Liam Gallagher的現場了。
(2).有精神核心的音樂
當最初被某種型別的音樂吸引,一部分是因為音樂背身,另一部分是因為音樂背後存在的精神核心。
就好比我:
我第一次聽說“黑金”,是初一,同學說了一句“黑金屬,納粹,殺人,燒教堂等等(人工推薦的重要性)。
這部分有精神核心的音樂的確會吸引人,但是聽久了會發現這部音樂驅動核心和你本人也許並不契合。
快放棄。
但又或者高度契合。
那麼恭喜你,你得到了寶貝。
(3).粗礦模糊的概述音樂對你情緒的影響,並且分類。
音樂會引導人的情緒走向。當沉浸在音樂傳達出的情緒中,我自己來形容的話:“恭喜你,你中了音樂人設下的圈套“。
比如:PostRock;ShoeGazing;民謠;atm black metal ;suicide black metal
這種赤裸裸就是要挑逗你情緒的音樂。
要能清晰的知道他們要給你帶來啥。
並提問自己:
你喜歡的是
情緒?
音樂?
碩珍的,給我首曲子讓我猜是TOE和LITE的,我真分不出來,但是情緒走向大概是一致的。
記錄下這些情緒,當你需要的時候,選擇想要的表現方式,
去從這些品類裡去拿。
(4).型別音樂中的先驅和頂尖。
這部分內容很好解釋,聽先驅會知道這種型別的音樂的早期模型是什麼樣的,先驅想要表達什麼。(技術或者情感。)
然後聽頂尖,聽聽看這個型別的音樂被誰玩兒到了頂尖,或者說公認的非常好的的狀態。
比如98年Mashuggah開始玩兒某種型別的音樂,後來是誰制霸了地球。
排在中間的那些音樂人,當然也會有經典之作,去他們的profile,找最熱。
(5).器樂演奏大師。
器樂大師一點兒沒病沒有,一點兒毛病沒有...從吉他貝斯鼓這些樂器去聽,這個也最簡單啊。
比如知乎上的問題:
“電吉他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樂手都是誰?”
“吹口哨,打響指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樂手都是誰?”
也是朋友推薦給我的,本田雅人,一個日本的薩克斯手,做jazzfusion的。內個下午都在顫抖。太牛逼了太瘋了。
延後沿著本田雅人相關推薦音樂人..........
矢野沙織
也是一個薩克斯大師,其中她有一首曲目《TICO TICO》是IN3,"悶你守門員的臉“那首說唱的bea。
就很有趣。
(6).買音樂雜誌。
現在各大音樂網站,你可以看成是一個一個超級大的supermarket。音樂雜誌的編輯會考慮到受眾的群體層次,選擇不同層面,不同型別的音樂給你。
音樂網站是你的supermarket,雜誌是你的超級導購。
(7).參加線下的Livehouse。
(8).按廠牌
爵士廠牌:https://www.douban.com/note/621171682/
NUCLEARBLAST 耳痛這種相對極端的音樂廠牌。
(9).透過單曲找到專輯,整張專輯按照順序聽。
(有個採訪是張有待關於聽音樂是單曲還是專輯形式的有興趣的可以搜一下)
Peace!
文:AlbumCover(A站產品猴,15年小眾音樂愛好者,2年音樂自媒體人)
認真講,
聽音樂我影響過3個人。
兩個男孩一個女孩,
他們現在都特喜歡音樂,
知道自己要什麼,
有能力去探索新的型別。
我認真的想跟你們分享一些我自己的心得。
工具的選擇(1)定向搜尋
什麼叫定向搜尋,就是你朋友告訴你一個樂隊或者藝術家的名字,你去拿著答案去搜索。
使用產品:
http://xiami.com
(1)曲庫維護,透過機器演算法,蝦米可以判斷這首曲目是否是具有人聲。
(2)權重的判斷,相同的名字,會將音樂人的權重大於曲目。
(2)音樂探索
這個時候會更加偏重一些,對未知領域音樂的探索。
使用產品:
douban.fm;
http://pandora.com
請注意,我說的是,音樂探索,不是音樂推薦。
(3)音樂推薦
找你身邊比較pro的朋友。人工推薦。
為什麼機器演算法不叫音樂推薦?
比如你聽了一首林憶蓮《詞不達意》,機器會分析兩點,
一:林憶蓮
90s歌手,“噠噠”排隊的就會有,葉倩文,陳慧嫻,劉美君,關淑怡,祁美雲,林珊珊“;再匹配一下《詞不達意》,就會有相關情歌排在佇列中。
這不是推薦,這是為給你懶的解決方案。
當然,不會這麼簡單的就下次給你推薦我剛剛說的那些,這需要一定的頻次。需要一定的頻次告訴機器,“你是誰”。
當機器知道你是誰之後,就會找出千千萬萬個“你”,把你們聽的曲子互相分享—“協同過濾”。
在你長期使用xiami推薦,網易雲推薦,之後。你會“被定義”。
“你”後面會打上標籤:
#METAL# #JAZZ# #TECHNO#
在那個時候,恭喜你。你已經被圈住了。
你會在某個音樂領域內深耕,直到把這個領域裡的每一首歌都聽完,從而對這個領域失去興趣。
直到有一天你說出:
“我是聽英式的”
這種錯覺式的話。
曾經和JING.FM的研發大佬聊過一次大天。
大致音樂推薦邏輯大概會是很多很多邏輯線綜合在一起的一個音樂演算法:透過機器判斷曲目中的配器音色;這首曲目的創作時期;音樂人受誰的音樂影響;音樂型別會參考此類音樂史的位置;透過歌名去對網際網路中進行輿情監測;還會參考此時此刻的時間,是否符合等等等等等等等超級複雜的綜合邏輯分析。
但是哦,
結果差強人意。
因為這樣無法衡量準確度,原因是:音樂欣賞是主觀的,我怎麼知道準不準。
機器音樂推薦並不存在,因為沒有標準。
所以目前音樂推薦,我推薦找你身邊的朋友。
如何找到自己喜歡的音樂?這部分內容,需要建立在“音樂藝術不存在高低,但是存在欣賞能力的高下”基礎下進行探討,並不存在裝逼。
(1)不自己給自己打標籤
如上述,機器會給你定義標籤,所以更不能自己定義自己。
這位朋友最後一塊兒拼圖是:Oasis的現場?哦不過她已經看過Liam Gallagher的現場了。
(2).有精神核心的音樂
當最初被某種型別的音樂吸引,一部分是因為音樂背身,另一部分是因為音樂背後存在的精神核心。
就好比我:
我第一次聽說“黑金”,是初一,同學說了一句“黑金屬,納粹,殺人,燒教堂等等(人工推薦的重要性)。
這部分有精神核心的音樂的確會吸引人,但是聽久了會發現這部音樂驅動核心和你本人也許並不契合。
快放棄。
但又或者高度契合。
那麼恭喜你,你得到了寶貝。
(3).粗礦模糊的概述音樂對你情緒的影響,並且分類。
音樂會引導人的情緒走向。當沉浸在音樂傳達出的情緒中,我自己來形容的話:“恭喜你,你中了音樂人設下的圈套“。
比如:PostRock;ShoeGazing;民謠;atm black metal ;suicide black metal
這種赤裸裸就是要挑逗你情緒的音樂。
要能清晰的知道他們要給你帶來啥。
並提問自己:
你喜歡的是
情緒?
音樂?
碩珍的,給我首曲子讓我猜是TOE和LITE的,我真分不出來,但是情緒走向大概是一致的。
記錄下這些情緒,當你需要的時候,選擇想要的表現方式,
去從這些品類裡去拿。
(4).型別音樂中的先驅和頂尖。
這部分內容很好解釋,聽先驅會知道這種型別的音樂的早期模型是什麼樣的,先驅想要表達什麼。(技術或者情感。)
然後聽頂尖,聽聽看這個型別的音樂被誰玩兒到了頂尖,或者說公認的非常好的的狀態。
比如98年Mashuggah開始玩兒某種型別的音樂,後來是誰制霸了地球。
排在中間的那些音樂人,當然也會有經典之作,去他們的profile,找最熱。
(5).器樂演奏大師。
器樂大師一點兒沒病沒有,一點兒毛病沒有...從吉他貝斯鼓這些樂器去聽,這個也最簡單啊。
比如知乎上的問題:
“電吉他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樂手都是誰?”
“吹口哨,打響指領域最有影響力的樂手都是誰?”
也是朋友推薦給我的,本田雅人,一個日本的薩克斯手,做jazzfusion的。內個下午都在顫抖。太牛逼了太瘋了。
延後沿著本田雅人相關推薦音樂人..........
矢野沙織
也是一個薩克斯大師,其中她有一首曲目《TICO TICO》是IN3,"悶你守門員的臉“那首說唱的bea。
就很有趣。
(6).買音樂雜誌。
現在各大音樂網站,你可以看成是一個一個超級大的supermarket。音樂雜誌的編輯會考慮到受眾的群體層次,選擇不同層面,不同型別的音樂給你。
音樂網站是你的supermarket,雜誌是你的超級導購。
(7).參加線下的Livehouse。
(8).按廠牌
爵士廠牌:https://www.douban.com/note/621171682/
NUCLEARBLAST 耳痛這種相對極端的音樂廠牌。
(9).透過單曲找到專輯,整張專輯按照順序聽。
(有個採訪是張有待關於聽音樂是單曲還是專輯形式的有興趣的可以搜一下)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