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風45
-
2 # 老餘侃大山
清政府對英國的戰爭,不是皇帝支援或英明能夠決定的就算是中國曆代王朝最厲害皇帝在世都無法改變鴉片戰爭的結局,因為這不是人力,戰術的差距這是時代的差距,當中國還處在農耕時期時,英國卻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的國家,毫不誇張的說,此時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都毫不為過,農耕文明對上工業文明的結局可想而知,當我們還在舉著大刀,喊著刀槍不入的時候殊不知人家一個子彈就可以千里之外去你的性命,所以說就算是道光全力要和英國打也是沒有用的,差距太大了,不是一個時代。
-
3 # 歷史眾相
鴉片戰爭爆發後,大清王朝面對“英夷”的挑釁進攻,朝堂上的臣子們一個個都是大義凜然的主戰派,聲言要把“英夷”打得片帆不留,彰顯天朝的盛世國威。道光帝更是為這場戰爭定下了一個調子:只准勝不許敗,只准戰不準和。正是有了這樣一個政治主基調,一個預定的唯一答案,使得戰爭從開始一直到最後結束,道光帝都是在聽著臣子們的謊言中度過的。
如在戰爭之初,道光帝任命皇室宗親奕山為“靖逆將軍”,拿著朝廷的三百萬兩白銀軍費,率領多位朝廷的軍政大員和七省大軍奔赴廣東的戰爭最前線,結果如此一個龐大豪華陣容依然沒有抵擋住英華人地進攻,落得一敗塗地。英華人不但要求清軍撤出廣州城,還要賠款600萬,奕山對這些條件是全部照辦,英華人這邊安撫了,可如何應對道光帝成了擺在奕山及前線官員們面前的一道棘手難題。對於如此的一個戰場失利,前線的官員們深知若要把實情彙報給道光帝,難免會被嚴厲問責,弄不好還會把命混丟。
為了前途和生命著想,官員們開始了集體造假。而這位造假的當家人就是奕山,在其給道光皇帝的戰報中早已沒有了清軍失敗的一絲痕跡,而是說經過官兵的浴血奮戰,英華人被打得落花流水,擊沉、焚燬英國軍艦各一艘重創英夷。此外,奕山還列舉了554位政府有功人員的名字,讓大家同享撒謊帶來的“褒獎”。看到這份戰報,道光帝欣喜若狂,大筆一揮,重重嘉獎提拔了這批“英勇之士”。道光帝的這個舉動讓前線官員嚐到了造假的甜頭,極大刺激了他們的造假風,紛紛以造假為“時尚”。
於是乎深處紫禁城的道光爺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的前線捷報,縱使是戰爭之餘的談判也被手下的臣子們粉飾為“天朝上國”對“英夷”至高無上的恩典,反正“勝利是偉大的,談判也是光榮的”。恐怕道光帝至死都不會明白,大清王朝的“虎狼之師”怎會敗到夷人手裡,不僅讓國門洞開還要割地賠款,成了“天朝上國”的奇恥大辱。
其實那些從京城被派到前線的“主戰”官員們本不想造假,也想把英華人打得落花流水讓他們夾著尾巴逃跑了。可當這些官員深處第一線見識了英華人船堅炮利後,早已沒有了朝堂上紙上談兵高談闊論的氣勢,都變得蔫頭耷腦沒了威風,畢竟他們都明白拿著手中的大刀長矛靠著人海戰術根本就打不過英華人。更別說還有很多將領是貪生怕死之輩,面對英軍經常是望風而逃。於是鴉片戰爭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朝廷中的主戰派一到前線紛紛變成了主和派,最後只剩下了根本不知戰爭實情的道光皇帝還在那裡猶猶豫豫的“主戰”。
可無論是前線的文臣還是武將都不敢說實話要主子去言和,那會打到道光帝的痛處,讓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大損,會讓主子及其領導下的天朝上國顏面掃地。不撒謊說實話輕則官位不保,重則不是蹲監作獄就是被流放甚至是人頭落地,如此的一個政治風險使得官員們只得對道光帝不斷地去撒謊。正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善於揣摩聖意是官員的必修課,不能投其所好,把主子的脈把握準,是很難在官場有個美好的政治前景的。既然不能說實話,那隻能是練就一番撒謊的膽量去哄騙萬里之遙的主子一個人高興,讓其沉浸於謊言的精神快感中。因此與其說是臣子們欺騙了道光帝,倒不說是道光帝手中的專制權力欺騙吞噬了他,自己坑了自己!
-
4 # 人生賽後宮獨孤求勝
鴉片戰爭百年辱,
虎門銷煙世代書。
如果道光皇帝堅持對英戰爭,鴉片戰爭的結局肯定會改變!
1,英國雖然經過工業革命,軍艦上安裝了蒸汽機,以及軍艦上大炮的數量多可以靈活移動開炮,英軍的滑膛槍比清軍的鳥槍也效能優良,在武器裝備上佔有優勢。但是他們的優勢主要是體現在海上,如果在陸地城市攻堅戰上面,英國的軍艦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再加上英國是遠征軍,總兵力只有幾千人。而清朝的總兵力在百萬人以上!因此清朝在人力物力方面佔有絕對優勢!
2,英國軍隊是海上遠征軍隊,打不了持久戰!如果英軍佔有了幾個城市,清軍採取圍而不攻,斷絕英軍的水源糧草,英軍必敗!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荷蘭侵略軍隊所採取的軍事策略也是這種方式。最終打敗了侵略者!
-
5 # 至尊寶娛樂
道光皇帝堅持對英戰爭,鴉片戰爭的結局情況不會有任何改變。戰爭一定是以失敗告終,道光和英國的鴉片戰爭,表面上是一場因為鴉片的貿易發生的戰爭,其實說到底是一個高緯度和一個低緯度的戰爭。無論從軍隊體制,金融制度,或者武器的科技,英國都領先了清朝一代,清朝不輸才怪呢,就算道光皇帝一直打到底,也不會打敗英國,因為清朝落後的貨幣金融制度根本就支撐不起戰爭的消耗,如果打下去,清朝別說打敗英軍,也許自己的統治都不穩定了。
別說清朝的軍隊武器真的挺落後的,鴉片戰爭基本是冷兵器為主,火器使用的少,制度還是以前那一套。英軍可是現代化的軍隊啊,一水的火器,現代化的管理制度,所以打起來,出現了幾百英國士兵能打幾千個清朝士兵的現象。都說戰爭打的是後勤,打的是金錢,打的是國家金融能力的輸血,而英軍能輕鬆戰勝清朝,就是英國的金融貨幣制度比清朝領先一代,足夠維持軍隊的消耗,而清朝還是那套白銀製度體系,就決定了清朝後勤輸血有限的很,往往一個大的戰爭,就會拖垮整個國家的經濟,大戰爭是需要一個先進的金融體制作為後盾的。
道光上位時,他手裡接過來的的朝廷是個爛攤子,乾隆那個敗家子導致清王朝開支過度,儲備銀兩耗盡的局面,緊接著嘉慶朝發生白蓮教起義,開支更是巨大。到道光皇帝上位時,清王朝真是窮得要死了。都說道光皇帝摳門,他摳門也是沒辦法,他不懂什麼發展經濟,只能靠勤儉節約的方式讓國庫有錢,恢復元氣,正是靠著道光節約摳門的政策,道光又重新儲備了一千五百多萬兩白銀。所以鴉片戰爭前期,道光還是信心滿滿的,我有錢怕什麼和英國打啊!只是道光低估了英軍,高估了自己啦!
道光面對的可是領先一代的對手。同清王朝的銀銅二元制貴金屬貨幣體系不同,英國已經進入到比較成熟的虛擬信用貨幣時代了,樹立了英鎊的霸權,形成了強大的金融能力。說簡單點,就是英國發行的是紙幣支付制度,不用白銀銅錢支付,紙幣支付好處太多了,只要英國國家銀行實行黃金本位體系,儲備一定量的黃金,就可以印製超過十幾倍等值的紙幣,紙幣多好啊,大量的紙幣依託國家信用大量發行流通,不就可以輕鬆的籌集資源材料等等嘛,可以輕鬆的發展本國的工業啊,說白了,紙幣可以能夠高效的集中資源進行經濟的建設。
對比清朝的金融制度實在落後啊,清朝還在用白銀和銅錢的貴金屬支付,吃的虧太大了,就製造成本就高了去了,紙幣只要一臺印鈔機就可以大量的印鈔票了,而白銀還要去挖礦,這成本太高了。就是說鴉片戰爭一直打下去,英軍能迅速的用紙幣調集戰爭資源,而清朝卻用白銀去集中資源,可是清朝的白銀資源可是有限的,用完了,怎麼去賣武器裝備啊!如果發行紙幣,不就很好解決事情了嘛,問題是清朝沒有建立起一套現代化的虛擬信用貨幣金融制度啊!買東西都是靠白銀作為貨幣去買,本來全世界的白銀生產就少,清朝的白銀儲備也是少的,大部分集中在老百姓手裡。
結果鴉片戰爭打起來,道光之前一下子儲備的一千五百多萬兩白銀全花光了,沒錢了,戰爭如果要打下去,肯定要加稅,搜刮老百姓家裡的白銀嘛,道光是可以加稅,不過會引起農民的激烈反彈,引發社會矛盾的激發,本來農民就過的不好,還要加稅,是讓農民活不下去啊,所以最後肯定爆發農民對抗清王朝的起義,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後來鴉片戰爭賠款不就是清朝沒錢了,任意加稅,導致後期的太平天國起義嘛!
總之鴉片戰爭,道光皇帝打下去還是會輸,除了清朝的軍事效能落後,就是清朝的貨幣支付制度不可能維持一場大的戰爭開銷,白銀多了還好說,可是道光皇帝那時的國庫白銀還是不多的,支援不了和英軍的持久戰如果一味堅持打下去,經濟的崩潰必然要加稅,加稅必然引起農民起義,清王朝那時還保不保的住還難說呢,別說去打了!戰爭檢驗的是一個國家的實力,實力卻要先進的制度來管理,清王朝太落後了,落後只能捱打啦!
-
6 # 武士盜
堅持下去,英國必敗,兵少道遠,也是一次賭博,見情況不好,就會撤退,不會來二次進攻,可怕清朝自己,沒有對戰略沒有清醒的認識,連英國在哪裡都不知道,國庫也沒有什麼錢,自己先堅持不住
-
7 # 小歷史課堂
題主好
我認為還是會輸掉!
如果道光帝對英國的態度十分強硬,決心和英國戰鬥到底,那麼清朝會取得短暫的勝利
首先雖然英國的武器裝備是優於大清朝的,但是畢竟實在中國的土地上,人力,物力,輿論導向等等因數都是有利於清朝的,前提是道光帝願意帶頭做表率,英國會在戰爭前期輸得很慘。
不過再到後來英國就會加大對於清朝的入侵,因為清朝的市場是強於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透過戰爭來贏得市場的回報是非常豐厚的,雖然戰爭期間英軍會付出更大代價,但是清朝畢竟是農業國家,無法與當時最強的工業國家進行對抗。戰爭的結果就是清朝先贏後輸
最後一點:清朝無論當時願不願意進行戰爭,都是必輸無疑,因為歷史規律這個“東西”選擇了英國,已經開始拋棄清朝了
-
8 # 浪淘沙84055
個人認為:如果道光皇帝堅持抗擊英國帝國主義的侵略,鴉片戰爭的結局是可以改變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英國侵略者雖然船堅炮利,但從某種程度上講,打仗就是打後勤,當時英軍從海上補給一次,需耗時數月之久,這無異是英國侵略者的的致命弱點,至少是一個重要的不利因素。不僅如此,而且武器雖然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卻並非決定因素,戰爭的決定素是人而不是物。
每當說起鴉片戰爭來,便會連想到三元里人民的抗英鬥爭。廣州人民抗英鬥爭的勝利表明,英國侵略者並非不可戰勝,如果道光皇帝能夠知人善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同仇敵愾,抗擊外侮的話,則英國侵略者必敗無疑。
-
9 # 一起說歷史621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場戰爭改寫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程序。之所以會爆發鴉片戰爭,是與當時世界的大背景分不開的。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急需要豐富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因此把目光瞄向了中國。當時中國還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經濟以小農經濟為主,兵器基本上還是冷兵器,而且也沒有建立現代化的海軍國防,交通極其落後,鴉片戰爭爆發,清政府半個月才得到訊息,陸陸續續從全國開始調兵,但是由於交通不便,增援的軍隊數量有限。所以最後以中國失敗告終,簽訂了《南京條約》。而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依然是記吃不記打,仍然沒有建立海防,中國東南沿海依舊是有海無防。1956年英法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進軍路線和第一次鴉片戰爭幾乎一模一樣,清政府依然是倉皇應對。最後以中國戰敗告終。所以說當時清政府不改變落後的制度,不致力於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力量,歷史傾全國之力,也不能戰勝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
-
10 # 小卒過河拉大車
我們常說歷史沒有假如,就是這種假設類問題非常難回答。因為每個人心中假設出來的前提條件都不一樣,但往往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道光皇帝堅持對英戰爭,他本人不是後世穿越過去的,沒有帶著任何金手指是吧。他本人還是他本人,思想上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只是想保住大清王朝這口氣,所以要堅持對英戰爭。
好吧,在這一假設前提下,我的判斷是鴉片戰爭中國依然會輸。
首先,鴉片戰爭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對腐朽沒落的封建王朝進行的戰爭,雙方在科學技術、戰略部署、戰術水平、武器裝備、戰鬥技能都存在著代差!明白嗎,是代差。
只靠一個戰略層面的指揮者堅定戰鬥信念,雖然會把戰爭可能拖長,但最終還會在強大的先進理念面前敗下陣來。
鴉片戰爭之前,大清王朝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麻醉之中,沒有人睜開眼看世界,外面是什麼樣,人家是怎麼打仗的,大清朝沒有人知道。
就算大清朝有百萬大軍可又能如何?一群綿羊能打過獅子嗎?
在道光皇帝堅持戰爭的情況下,英國艦隊很可能依舊北上天津,佔領中國沿海的港口城市,恫嚇戰術無效的話,就會進軍北京,那可能會發生地面戰爭。道光可能會去承德也可能堅守在北京。
如果英軍在地面戰鬥中打不下北京城,就需要增援。英華人需要中國這個擁有巨大人口的市場。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到這個世界上,每個毛孔都滴著骯髒的血。
為了300%的利潤,資本家可以出賣靈魂。那麼為了動輒十倍以上利潤的東方市場,各位覺得英軍會因為短時的失敗就灰溜溜地回去嗎?
看看世界歷史,英國在開拓全球殖民地的過程中,不是沒有遇到過激烈的抵抗,可無一例外都是用大炮和刺刀征服了那些落後的民族。
所以落後就要捱打永遠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
11 # 張傑談史
如果道光皇帝堅持對英戰爭,鴉片戰爭的結局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英緬戰爭,第一次英緬戰爭是在鴉片戰爭之前,緬軍給予了英軍較大的傷亡,然而還是和英國簽訂了不怕的條約,不久後英國進行了第二次英緬戰爭,直接導致了緬甸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第二個例子,是義大利對衣索比亞的征服,第一次是在19世紀末期,這次義大利沒有得逞,失敗了,但是第二次在20世紀30年代,義大利成功了。
這兩個例子,生動說明了前近代國家,利用冷兵器是沒有辦法與已經開始資本積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近代國家相比較的。
而清政府當時就是一個沒有進行近代化發展的國家,面對英國,即便是一時取得勝利,但是長久下去,還是失敗。而要改變這個命運,就像是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轉變國家的色彩。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基因實在是太過於濃烈,在這種情況下,祖宗之法不可變,是不會帶來任何意義上的進步。
所以即便道光堅持對應作戰,可能戰爭的程序會發生變化,但是不變的還是結局。
-
12 # 南柯一夢己半生
我認為不是道光皇帝堅持與否的問題。因為道光雖貴為皇帝但他只是統治階級的代言人,而清朝統治階級做為少數民族入侵,骨子裡就有“意外收穫”之感,和元帝國類似,相對與維持自已的統治地位,割地賠款都是疥膚之痛,兩害相權,統治階級絕沒有戰鬥到底的決心和意志。清末慈禧的“寧與友邦,不予家奴”的思維就是這種利益選擇的延續。同時清政府統治的基礎就是暴力支撐的“奴化”,經過一百多年的閉關鎖國和思想禁錮,民眾矇昧,知識分子奴性十足,民族意識己淡漠到極點,無論是甲午還是八國聯軍入侵,都閃扇無數中國民眾為侵略者提供勞務的身影。不是民心不可用,而是清王朝先天得國不正,統治期內又不專注發展,只滿足於把民眾封鎖於農耕社會的圈子裡,如沒有外部侵略,勞動力水平低下是有利於封建統治的,但在工業革命後的西方列強恃科技之力遠征入侵,清王朝統治必然如雞蛋一般碎裂。
-
13 # 臣默讀歷史
第一次鴉片戰爭從1840年開始,清朝打到到了1842年8月,從廣州到廈門,到舟山,到鎮海,到寧波,到吳淞口,到鎮江,最後,英國指向了南京城,打了近3年。清軍戰敗,如果和英國打到底,會如何?
英華人的裝備比清軍好的多,但是清軍人數多,只要清軍將士用命,清政府依靠人數優勢是至少可以拖垮英國軍隊的,所缺少的只是當時清政府的決心。如果清朝和英國全面開展,英華人是不可能投入太多的陸軍。因為英國總共就那麼多人口,僅有的陸軍要維持他在全球殖民地的利益和安全,所以在鴉片戰爭中英國只會在海軍投入比較多的戰艦。而清朝很多土地在內陸,英軍根本無法威脅到這些地方,所以清朝只要死磕,英國是根本無法打敗清朝的。
英國很多人認為攻打清朝是一個沒有利益的事情,所以國會投票時雙方票數不相上下。當時清政府堅決的話,戰場僵持,可以讓國會投票撤出軍隊。
但歷史不能假設,清軍戰敗,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14 # 當代曹植
如果道光皇帝堅持對英戰爭,鴉片戰爭的結局仍然不會改變!
1,英國雖然經過工業革命,軍艦上安裝了蒸汽機,以及軍艦上大炮的數量多可以靈活移動開炮,英軍的滑膛槍比清軍的鳥槍也效能優良,在武器裝備上佔有優勢。但是他們的優勢主要是體現在海上,如果在陸地城市攻堅戰上面,英國的軍艦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再加上英國是遠征軍,總兵力只有幾千人。而清朝的總兵力在百萬人以上!因此清朝在人力物力方面佔有絕對優勢!
2,英國軍隊是海上遠征軍隊,打不了持久戰!如果英軍佔有了幾個城市,清軍採取圍而不攻,斷絕英軍的水源糧草,英軍必敗!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荷蘭侵略軍隊所採取的軍事策略也是這種方式。最終打敗了侵略者!
但是,清政府對英國的戰爭,不是皇帝支援或英明能夠決定的,就算是中國曆代王朝最厲害皇帝在世都無法改變鴉片戰爭的結局,因為這不是人力與戰術的差距,這是時代的差距,當中國還處在農耕時期時,英國卻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的國家,毫不誇張的說,此時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都毫不為過,農耕文明對上工業文明的結局可想而知,所以說就算是道光全力要和英國打也是沒有用的,差距太大了,不是一個時代,即便贏了一兩次,但最終還是輸。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英緬戰爭,第一次英緬戰爭是在鴉片戰爭之前,緬軍給予了英軍較大的傷亡,然而還是和英國簽訂了不怕的條約,不久後英國進行了第二次英緬戰爭,直接導致了緬甸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第二個例子,是義大利對衣索比亞的征服,第一次是在19世紀末期,這次義大利沒有得逞,失敗了,但是第二次在20世紀30年代,義大利成功了。
這兩個例子,生動說明了前近代國家,利用冷兵器是沒有辦法與已經開始資本積累走資本主義道路的近代國家相比較的。
而清政府當時就是一個沒有進行近代化發展的國家,面對英國,即便是一時取得勝利,但是長久下去,還是失敗。而要改變這個命運,就像是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轉變國家的色彩。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基因實在是太過於濃烈,在這種情況下,祖宗之法不可變,是不會帶來任何意義上的進步。
所以即便道光堅持對應作戰,可能戰爭的程序會發生變化,但是不變的還是結局。
綜上,如果道光皇帝堅持對英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會更持久、更激烈,但是最終的失敗仍然屬於清朝。
-
15 # 奢華乾脆面
不會改變,工業打農業,本身就是降維打擊。之所以有隻要清政府堅持抵抗就能勝利這樣的錯覺,是我們史書特別是教科書描述方式造成的。近代清末歷史是我們中華民族低谷的歷史,寫史書及編纂教科書的人也是有民族情結的,在描述中會有傾向,突出清政府的無能才是失敗的根源。清政府之前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打敗仗籤城下之盟,不是實在打不過,沒誰願意籤這個條約。落後就要捱打,這個理我們得認,不找藉口理由,只有真正認清這個問題,才能對得起我們近代付出的昂貴學費。
-
16 #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在我看來縱使道光皇帝堅持下去,鴉片戰爭的結局也絕對不會改變。反而由於外患引起內部的不穩定,這樣有可能加速清朝滅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清朝的敗亡是早已形成,只不過鴉片戰爭是導火索罷了。
下面我們深刻分析一下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鴉片戰爭發生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 ,戰爭的結果是清朝政府在南京和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了屈辱的近代史歷程。儘管從經濟勢力、軍隊素質及軍隊裝備上來講 ,中國處於劣勢 ,但中國進行的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 , 而且擁有本土作戰的巨大優勢,然而一個擁有 4 億人口、 80餘萬常備軍的泱泱大國,竟然敗給一個遠涉重洋、先後投入兵力不到 2 萬的英國。這其中的原因,啟人深思 。
一、 小農經濟體制落後。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無力造就船堅炮利,小手工業的經濟模式是封閉性的,消耗型的,無需高科技、高生產力。封建統治者的財富多用於屯田、享受等,不願用於擴大再生產,用於置機器、創實業。
2、小農社會只能造就政治上的腐敗, 清朝政府、清朝官員、清朝軍隊俱都腐敗。
3,、小農觀念形態的泥淖, 在認識價值觀取向上, 崇古尚祖,把古人的實踐當成真理的標準,妨礙社會進步。在經濟價值取向上,為符合小農社會的要求觀念形態便有了重農抑商的因素,導致中國雖然有資本主義萌芽,卻沒有資本主義。這種落後封閉的經濟土壤中 ,最容易滋長因循守舊 ,虛驕自大 ,閉關鎖國的思想。
二、 戰爭中決策猶疑不定。
鴉片戰爭中,道光皇帝的決策依據,一方面是前方各地的奏報,另一方面是中國封建統治者長期以來形成的天朝權威對蠻夷之徒的本能。清政府上下從皇帝到將軍、督、撫,和戰方針不定,說戰沒有切合實際的作戰方法,在整個戰爭過程中 ,清政府對英國侵略者今日議戰 ,明日議和。戰和舉棋不定 ,忽戰忽和 (三戰三和 )。他們既想戰 ,又沒勇氣戰 ,既想和 ,又嫌侵略者胃口太大 ,不甘心和。這些搖擺不定的方針和決策極易導致兵心不固。
三、 軍事海防的落後。
社會制度的腐敗和經濟技術的落後, 反應在軍事上, 就是軍事制度、軍隊素質、武器裝備等一系列問題。 十九世紀時, 西方炮艦政策應運而生, 清政府卻戰備廢弛。
1、傳統的國防戰略重陸輕海,海防觀念缺失,帶來了海軍建設的落伍。從清建國伊始 ,海防觀念缺失和海權意識薄弱就從各個方面體現出來 ,它直接影響了清朝的海軍建設 ,使之不能與世界發展同步。 清朝賦予水師的海防任務主要是消滅海盜和國內敵對武裝 ,清代水師雖然在有外敵入侵的時候 ,要承擔起反擊侵略的任務,但這並不是水師的主要職責。這樣 ,清代水師就不能像西方海洋強國一樣 ,決勝於海上。而是更多地駐守陸地 ,這樣勢必會造成清代海上武裝力量的落後。
2、水師體制落後,束縛了海上力量的發展。
從清朝水師組織體制、 兵役制度、 選將制度和職責的內容來看 ,帶有很強的封建性,水師體制的落後是十分明顯的。除此之外 ,它還存在與此相關的幾個嚴重弱點:
(1)指揮系統互相掣肘 ,‘高度分割。
(2)部隊編制的分散 ,難以應付大規模的海戰。
(3)缺乏集中統一指揮的艦隊。
(4)水師建設重內輕外。
(5)劃界巡洋的會哨制度 ,限制了水師航海能力 ,削弱了國家海防力量。
3、水師裝備原始落後,影響了海軍戰鬥力的發揮。
清水師的裝備 ,包括戰船、武器兩大部分。
(1)鴉片戰爭時 ,水師戰船,無論大小 ,均為木製 ,船身無金屬包裹 ,極易腐爛。動力主要為人力划槳搖格 ,另輔以桅帆 ,機動效能很差。甲板上大多沒有防衛設施 ,有的雖有竹排釘制的人字罩篷 ,卻“斷不能遮蔽槍炮”戰船的式樣、質量承襲明制 ,因循泥古 ,不求改進。“各省水師戰船向照部頒定式”。只能在海邊巡查 ,不能放洋遠出。
(2)清朝水師配備的武器有兩大類 ,一是火器 ,二是冷兵器。火炮為泥模鐵鑄 ,十分粗糙 ,內含泥沙 ,極易炸裂。火槍的問題亦類似火炮。 冷兵器一類 ,則為用於近距離作戰的刀、弓、矛等。這對於近代戰爭來說 ,是根本不實用的。
4、水師內部腐敗,使海軍難以禦敵。
(1)訓練荒疏。水師官兵逃避訓練,投機取巧。
(2)水師將士腐敗,清代水師最大的積弊就是冒糧扣餉。
5、水師官員缺乏海洋知識,制約了水師的建設與發展。
1726年高其倬在《奏請設法操練水師將弁兵丁》 折中建議透過打破劃界巡洋的辦法來改變水師將士海洋知識缺乏的狀況 ,從而提高水師的戰鬥力。 雖然此觀點得到雍正帝的肯定 ,但後來卻不了了之 ,清代水師將士缺乏海洋知識的狀況也一直沒有改變。這種狀況只能束縛海軍的建設與發展。
6、和平時期水師訓練嚴重不足。
清軍平時的訓練十分鬆垮。 名為水師 ,而划槳搖格、 轉帆掌舵及拉工操炮等技藝已完全荒疏。訓練的荒疏還表現在各級軍政要員對英軍入侵一直缺乏警惕 ,尤其是沿海疆吏聞警不備。平時訓練的嚴重荒疏 ,使當時清朝水師成為一支極腐敗的軍隊 ,不堪侵略者之一擊。
7、戰術陳舊。
(1)沒有建立島嶼、海岸、城塞梯沐縱深防禦體系。
(2)沒有做到進攻與防禦的結合 ,做到以防為主 ,防中有攻。
(3)沒有據情采用適當的戰術。 沒有充分利用山川、 海灣的複雜地形 ,展開戰術 ,死板地與英軍硬拼。
(4)沒有重視協同作戰。清軍既沒有注意沿海各省的協同和軍民協同 ,也沒有注意水面艦船和岸防火炮的協同 ,以及各省水師船隊的配合和水師與鄉勇間的配合。
四、 盲目愚昧。
1、戰前,清政府對英國政府的侵華陰謀毫不瞭解, 從而導致指導思想的根本錯誤,盲目輕敵,註定了戰敗的結局。
2、鴉片戰爭中,戰事三起三落,清政府對敵情嚴重不知,打不知為何而打,停不知為何而停,完全處於被動局面,糊里糊塗打了大敗仗。清王朝始終以“天朝上國”自居,一方面對自身力量盲目自信, 一方面對作戰對手英國的地理位置、 人口、發展、狀況等基本知識及其戰略意圖一無所知。當時的清王朝從上至下處於一片混沌中,由於長時間與世隔絕使清政府對世界大勢一無所知 ,對當時世界各國地理位置“若迷路之子 ,指東謂西”。根本不知道“天朝上國”之外是什麼樣的世界。
五、 封建統治者的腐敗。
1、封建統治者不是真的仇視漢奸, 特別是一到了所謂的議撫時, 漢奸成了他們利用的寶貝。清政府中一心一意宣傳敵人強大,曲意求和的大員們,是中國喪失抵抗外來侵略的能力,實行失敗主義、投降主義的他們才是真正的漢奸。
2、封建統治者敵視人民群眾 ,心中最大的敵人是民而不是夷,即使在同“外寇”作戰的時候,仍然認為“防民甚於防寇” 。以民為敵的政策 ,清政府失去了賴以取勝的根本條件。以民為敵的愚民政策 ,導致國民憂患意識淡化 ,清政府失去了戰爭取勝的原動力。清政府和民眾的嚴重對立失去了人力、物力、地利等客觀和主觀上的優勢 ,喪失了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的內聚力 ,最終招致戰爭失敗。
3、清朝統治者內部上下相欺。 作戰失利後,前線將帥為了減輕罪責, 保住官位,不惜誇大敵情,謊報戰果,而這種結果直接影響了道光皇帝對敵情的判斷。
4、清政府撤掉了能夠抵抗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的林則徐等賢明重臣的職務 ,任用對外妥協投降 ,賣國求榮的琦善等庸劣之輩。在軍事上 ,清政府任人唯親 ,重用毫無軍事才能的皇家子弟抵禦英寇人侵。
5、清政府妥協投降的賣國政策。 以道光皇帝為首的一群昏憒糊塗的清朝統治者執行的投降妥協的賣國政策代替抵抗自衛的政策 ,使中國在戰爭中的各種有利形勢化為烏有 ,並且直接導致戰爭在本不該輸的條件下卻以慘敗而告終。
六、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
1、“閉關自守”政策在客觀上也沒起到半點民族自衛作用 ,相反,只有作繭自縛。“鐵鎖銅關”有效地抵制了西方資本主義商品的傾銷 ,阻止了中國商品的出口 ,壓抑了中國資本主義的成長 ,妨害了中國國力的提高 ,但卻未能制止煙毒的泛濫。
2、對中外正當經濟、 文化交流的限制 ,不僅經濟上“中外均無裨益” ,而危害之大莫過於兇暴地剝奪了華人民睜眼看世界和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文化豐富自身的機會,直接造成了“人跨駿而我騎驢” “人操舟而我結筏”的落後狀況。
七、滿人對漢人的歧視和不信任加劇內部不團結
在清代因為要符合作為征服者的身分,滿族人 無論其門第或社會地位如何,都是不準經商或務農的。他們僱用漢人耕種田地,從佃戶那裡獲取地租收入。悠閒和寄生的生活培養了懶惰和放縱的習性。曾經是清朝開國時滿清軍隊骨幹的旗人獲得三倍於漢族兵丁的餉銀,他們的特權地位及其必然的養尊處優, 令到原有的尚武氣質出現了驚人的退化, 到雍正朝時期 (1723-1735 年),他們已退化到不再能上陣打仗的地步了。
他們不去習武,而是做一些賭博、聽戲和鬥雞的放蕩勾當,附帶放一 些高利貸和開典當營生。他們不僅不能履行保衛王朝的職責,甚至還成了社會的寄生蟲,而且是數量極多的寄生蟲:滿軍旗、蒙 古軍旗和漢軍旗的旗人連同他們的家眷人數大約有 150 萬。
這種滿漢二元結構,一方面造成了滿人的歧視和不信任,另一方面無疑加劇了滿漢之間的對立矛盾。
八、 英國的政治經濟制度、軍事上的優勢。
英國經過政治上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經濟上的工業革命後 ,迅速崛起 ,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和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強國。 在鴉片戰爭中 ,它船堅炮利、裝備優良 ,又擅長水戰 ;而中國船不堅、炮不利、裝備甚差 ,水兵更不強。
鴉片戰爭的失敗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封建政治經濟制度的腐朽落後,當時中國的封閉性,清朝軍事的腐化衰落,以及英方面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遙遙領先等幾個主要原因造成的。
-
17 # 鬱琰無忌
我認為如果道光皇帝堅持對英戰爭,結局一定會改變。原因如下:
雖然在當時英國的裝備整體實力比清軍強,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畢竟是個剛剛完成工業革命的小國家,而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處於世界霸主的位置也很長時間了,就單單一個人數,就足夠能拖垮英軍,裝備再精良,但假如清朝當時軍民團結一心,共同抵禦外敵,那打敗英軍是沒什麼不可能的,即使不能完全打敗,也可以戰個平手,打消英華人妄圖在中國實現不正當貿易的野心。
軍隊不怕弱,古今中外,實力弱戰勝實力強的例子很多,你有優勢,就必然也有劣勢,比如英國的海軍是很先進的,但是陸軍就比較薄弱了,所以只要當時統治者有堅決迎戰的決心,派一名有能力統領全軍的統帥,再根據敵我雙方在軍事,人數,裝備等實際情況制定可行的作戰計劃,我想結局一定會改變。
-
18 # 好印象影視策劃
如果道光堅持抵抗,即使打贏了戰爭,但是清朝也很難進步!
第一:清朝統治集團不夠進步,不思進取,內部已經朽了。
第二: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間這麼長時間,清朝幾乎沒啥大動靜。
第三: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到甲午戰爭這段時間清朝進行了大規模的洋務運動,但是力度太小,治標不治本。
即使道光打贏一兩次小範圍的戰爭,只是運氣,戰爭到底考驗的還是綜合國力!
我認為,當時的清朝需要至上而下的有力度,大手筆的持續改革才能使清朝在新時代擁有機會!
-
19 # 晉國小青年
如果以結局論來看,不會改變,這是一種先進制度對落後制度的必然勝利,此時新興的資產階級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上都已經完全領先腐朽不堪的封建專制制度了。如果道光帝堅持對英戰爭,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會延遲戰敗的時間,但是不會改變任何局面。
-
20 # 舊事舊人歷史說
鴉片戰爭:堅持就是勝利!
公元1840年已然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大英帝國,悍然對清朝發動鴉片戰爭。歷史已成必然,這場戰爭擁有112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3億多人民的大清帝國失敗了!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由此綿延數千年屹立不倒的中華帝國,任人宰割的從此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如果1842年道光皇帝堅持對英戰爭,堅持抵抗到底最終結果會如何呢?
我想在這裡做一個大膽的推測和比對,那就是如果道光皇帝堅持對英戰爭日本侵華戰爭的失敗,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就是英國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最終結果。有學者認為中英鴉片戰爭中國必敗無疑,因為落後的農耕文明根本無法抵禦先進的工業文明。當然,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以上帝視角觀察那段歷史,中國的失敗就是必然。可是鴉片戰爭是一場戰爭,道光皇帝作為當事者,他根本不會明白什麼必然不必然僅僅從當時的來看,如果他堅持到底還是有可能贏的。口說無憑,筆者列出幾個原因供大家參考思慮。
雖然英國侵略者悍然發動了鴉片戰爭,但是這僅僅是由於部分議員的衝動,英國並沒有做好長期戰爭的準備。他們派往中國的遠征軍,也不過才區區幾千人。儘管他們攜帶著堅船利炮,可是這些堅船利炮對中國而言,雖然有一定的殺傷力但卻不具使中國一蹶不振的必殺力。在鴉片戰爭的最初階段,經過林則徐的精心安排,即使英軍船堅炮利,也不得不知難而退。如果道光皇帝堅持對應戰爭,做好充足的戰備,即使中國武器落後,區區幾千英軍也不足以令人多勢眾的清政府喪權辱國。
雖然當時的清政府,政治上已然很腐敗,但是還沒有腐敗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只要道光皇帝一聲令下,還是有很多仁人志士願意報效國家;雖然當時清政府的兵馬戰鬥力已經急劇下滑,但是還沒有下滑到真的如同任人宰割的綿羊一般,如果道光皇帝一聲令下在近90萬的正規軍中挑選出最精銳的10萬大軍對英作戰還是有必勝的把握的,因為英軍只有區區幾千人。
如果當時道光皇帝堅持對英作戰,那麼英國也許會放棄這場因為鴉片而發動的戰爭。雖然當時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確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但是它仍處於近代工業化國家的初級階段;當時的中國雖然是一個極其落後的農業國家,但無論是從國力還是經濟實力,等各方面而言,中國和英國的差距並不是天差地別的。
總之,如果道光皇帝能堅持抵抗到底,就算英國是隻老虎,也能把它身上最尖利的兩顆牙拔下來,讓它無從下口。堅持就是勝利!這是毛澤東主席在寫完《論持久戰》之後說的第1句話。可是,昏庸無能的道光皇帝,卻不懂得這個道理,這個淺顯易懂的道理。所以中國必敗無疑,因為歷史已經成為已定的事實。
回覆列表
鴉片戰爭總共有兩次,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1842年,簽訂了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賠款、開放港口通商和割讓香港島,是英國向滿清走私鴉片而引發的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英法聯軍之役-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共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瑗琿條約》,割讓外東北,以及後來的西北和海參崴、庫頁島,圓明園也是在這個時候被燒的。道光皇帝在位時間發生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的起因和背景這裡就不介紹了,開始道光皇帝是派林則徐到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也不負眾望,查禁了2萬多箱鴉片於虎門銷燬。結果是英國以少數兵力(不到2萬)通過幾次戰役,從廣東打到南京,打敗了清軍,客觀上有敵人武器的技術優勢和戰術的運用得當,主觀上有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開始道光皇帝是主張對英開戰,他以為英國也是蠻夷,打到後來他也開始怕了,才有了後來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道光皇帝要是統一思想,選用合適的將領並堅持對英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贏的機率還是很大的,但從清政府整個腐朽的制度、大批無能腐敗官員以及認不清世界技術發展的趨勢來看,即使贏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會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