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氣333
-
2 # 中行偃1
答:在《三國志·典韋傳》中,有記載:原文是“太祖討呂布於濮陽。布有別屯在濮陽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襲,比明破之。未及還,會布救兵至,三面掉戰。時布身自搏戰,自旦至日昳數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陳,韋先佔,將應募者數十人,皆重衣兩鎧,棄楯,但持長矛撩戟。時西面又急,韋進當之,賊弓弩亂髮,矢至如雨,韋不視,謂等人曰:“虜來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懼,疾言“虜至矣”!韋手持十餘戟,大呼起,所抵無不應手倒者。布眾退。會日暮,太祖乃得引去。”
典韋和敢死隊員們一起不用盾牌️,穿兩層重鎧甲,持長矛和撩戟。撩戟?不是小戟!類似於投槍的兵器。
這種兵器謠傳好像龐德也用過。它是軍種之一,投槍類。根據典韋的戰鬥過程,10步左右的殺傷力,典韋的精準度一般!5步基本已經到眼前了,你再打不著,對不對?長矛就可以派到用場了。
應該是古代軍隊傳統的訓練的專案之一,就像投手榴彈,遠近自己掌握,怎麼掛弦兒老兵代代傳承。用不著什麼名師傳授!典韋膂力過人,力氣大用撩戟得心應手。
當兵之前,典韋已經開始用這種武器了。《三國志·典韋傳》“典韋,陳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過人,有志節任俠。襄邑劉氏與睢陽李永為讎,韋為報之。永故富春長,備衛甚謹。韋乘車載雞酒,偽為候者,門開,懷匕首入殺永,並殺其妻,徐出,取車上刀戟,步去。永居近市,一市盡駭。追者數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轉戰得脫。由是為豪傑所識。”一手拿刀、一手持撩戟,幾百人沒有敢靠近的。
-
3 # 使用者蘋果聖人
三國猛將,繞不開的典韋,可以說是曹魏大營第一猛。其戰力與虎痴許諸不相上下,其飛戟殺人更是一絕。
其使用最精彩絕豔的一次,曹操被呂布大軍追殺,半路殺出典韋保駕護航。
他把八十斤的雙戟住地下一插,大叫“主公勿憂”,讓過曹操,順手便取來十幾支小短戟,對左右說,敵人到了十步開外再叫我。然後,冒著箭雨,迎向追兵。呂布的十幾個騎兵追了過來,旁邊人大叫,"只有十步了",典韋絲毫不顧,呼道:"到了五步再叫我",過了會兒,又有人大叫"只有五步了",典韋這才寄出飛戟,這飛戟就象長了眼睛一樣,一戟一個,片刻之間,秒殺了這十幾個騎兵。嚇得其他敵人聞風喪膽……
然後,典韋回過身來又操起雙戟,翻身上馬,奮力殺敗赫、曹、陳、宋四員大將,救了曹操。
可見典韋把飛戟的絕活玩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讓我們來看下短把飛戟,他不像呂布的方天畫戟,是長兵器。
其形狀大概類似於今天的標槍,上面帶個月牙,象把小匕首。只是短了點,分量也不會太輕,鋒利無比,否則,焉能貫穿敵人的鎧甲。
這玩意要使的好要具備兩個條件:
1,臂力過人,才能有殺傷力。
2,準頭足,才能戟無虛發,命中敵人。
所以從典韋的出身來看,他是草莽英雄,任俠豪傑,而且天生神力,所以具備了使用飛戟第一個條件。
他的兵器是大戟,暗器是飛戟,可見他對戟的偏愛,對戟的使用有一定的天賦 。在反覆多次的實戰中,殺敵無數,慢慢有了準頭,因而練成了這門絕技。就像北宋歐陽修的《賣油翁》,他認為百步穿楊也沒什麼,和他經常倒油一樣,只是手熟而已。
所以推斷飛戟絕活是自學成長,而非名師傳授。名師點拔的再好,不具備以上兩點條件,那也是白搭。
典韋仍忠義之士,宛城一戰,因丟了雙戟,(被胡車兒所盜),飛戟又不能無數次使用,因此戰力大減殺。他提著敵人身體做武器,仍殺的敵將聞風喪膽,死了半響都不敢上前。
"張繡事刃於愛子",兒子,侄子死了,曹操不哭,獨哭愛將典韋。可見典韋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和第一謀士郭嘉也不遑多讓了,左膀右臂啊……
-
4 # 古梁鏞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三國演義》小說,典韋的飛戟神技是自學的還是名師傳授呢?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因為這是人的一種本能。
很多人受武俠小說的感染,認為任何軍事將領,特別是上戰場衝鋒陷陣的人武功都特別高,其實不然,正所謂“一力降十會”,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浮雲,而典韋正是力量型選手的代表人物。
典韋簡介。
典韋為人重情重義,從小便身負虎威,早年間為朋友報仇親自手刃仇人,提著仇人的首級大搖大擺走在大街上,仇人的親戚朋友有一百多號人,遠遠跟在典韋后面,雖然滿目憤怒,但是沒有一個人敢於上前挑戰典韋。
夏侯惇曾經奉命為曹操蒐羅人才,一次打獵的時候,親眼見典韋具有“逐虎過澗”的本領,非常吃驚,普通人遇到老虎九死一生,躲都來不及,但是典韋卻追著老虎在山林中奔跑,可見典韋的兇狠,因此夏侯惇將典韋招攬到麾下,後來推薦給了曹操。
典韋后來跟隨曹操四處作戰,有一次颳大風,軍中高大的帥旗搖搖欲墜,幾個人都扶不住它,典韋聽到訊息後,一個人單手就把高大的帥旗穩穩舉起來,直到大風停歇,曹操聽聞此事後,不得不驚歎,典韋真乃古之惡來。
由此可見,典韋確實力大無窮。
典韋飛戟故事介紹。
典韋飛戟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曹操被呂布率軍圍困,無法突圍,關鍵時刻典韋殺出重圍來到曹操面前,護衛曹操前行,在這次戰役中,典韋展示了其“飛戟”的超凡本領。
典韋飛戟技能分析。
透過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來,典韋平常作戰的時候,使用的雙戟是長戟,但是他需要施展“飛戟”神功的時候,使用的是特製短戟,這種戟他可以拿在手中,等到敵人靠近到一定的距離,典韋把手中的短戟投射出去,一人一戟,全部命中。
如果典韋一次一手投射一根,那麼這種本領也沒什麼特殊之處,典韋的飛戟之所以被稱為“神功絕技”,就在於典韋手中同時拿著十幾個鐵戟,同時投射,十幾支戟分別命中不同位置的人,命中率百分之百,這種投射手法就非常神奇了。
典韋的這種飛戟技能,來源於師傳還是自學,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根據典韋的性格表現來看,很明顯讓典韋去拜師學藝有點不現實,因為典韋屬於力大無窮,性格耿直,腦袋一條筋,他與人作戰,向來講究“鬥勇鬥狠”,和“鬥智鬥勇”不同,屬於那種殺的紅了眼不要命的型別,同時典韋脾氣不好,不怎麼合群。
因此典韋“飛戟”的本領,應該是自學成才,何況在典韋之前,歷史上並沒有什麼用戟的高手,同時,投射是一種人類行為本能,比如走路遇到狗,我們會自然而然拿手裡的東西投射出去,同樣,歷史上最著名的投射大力士,當屬張良僱傭刺殺秦始皇的無名大力士。
典韋力氣非常大,投射的距離更遠,威力更大,所以他的飛戟技能屬於自學本領。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
5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典韋的武藝屬於名門大家的傳授。
喜歡看三國的朋友們都有一個疑問,《三國演義》中有很多武藝絕倫的猛將,在疆場上大殺四方,所向披靡,但令人奇怪的是,原著中絕大多數時候都沒有提到他們的師承。
書中說到投師學藝的很少,只是知道夏侯惇曾經有過老師,還因為維護老師的尊嚴而殺了人;馬超是名將世家(伏波將軍馬援之後),也許受到家族的教益;孫策的父親孫堅也是一員虎將,也許學到了些本領。其他人則沒有什麼拜師學藝的記載。
這就讓人費解了,難道說只是因為這些人身體素質好,天生就武藝高強?恐怕也不見得。世上力氣大的人挺多,一力降十會,但缺乏教練的指導,也難以成為格鬥高手。
正史上沒有相關記載,演義上也不提,咱們就只能從其它方面去尋找依據了。根據歷史小說《前傳·三分策》的記載,很多名將都是有其師承淵源的。
書中說,在東漢時期,幷州雁門一帶有張姓大族。這支張氏族人的先祖出了個著名的人物――聶壹。大家知道,聶壹是位壯士,當年漢武帝與匈奴對抗,曾經派聶壹以商人的身份深入匈奴境內,與單于聯絡,假意為其帶路率兵到馬邑進行擄掠。漢武帝命漢軍主力埋伏在其必經之路上,準備將匈奴主力一網打盡。結果行事不周,匈奴單于在聶壹的引領下帶兵前來,臨到馬邑時發現了端倪,立即殺害了聶壹,倉皇退走。為防匈奴的報復,聶壹的家族遷到了幷州一帶。所以說張氏一族那都是壯士之後裔。
張氏族人對本族的年輕後輩們的教育非常重視,開塾學,請武師,格外培養。到了東漢後期,張氏一支中出了兄弟三人:長兄張傀,二弟張偃,三弟張儉。
老大張傀字孟禮,他是個武術大師,身懷絕技,祖傳戟術出神入化。張傀非常善於教授徒弟,他是有教無類,廣收門徒,能夠根據徒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發揮其自身優勢。
張傀的開山大弟子就是典韋。典韋少年時節便投在張傀門下拜師學藝。張傀發現典韋這個孩子身體素質非常好,身高體壯,膀大腰圓,天生一身神力,上山打柴,能負千斤之擔,獨臂能將五丈高的樹幹立起。典韋的彈跳力還特別好,兩丈餘寬的山澗一躍而過。
根據典韋膂力超群的特點,張傀傳授給他一套“惡來雙魔戟”的特殊本領,發揮其力量優勢,併為其專門打造了一對重達八十斤的大戟。但典韋有個缺點,他的一雙大手關節粗壯,不適合練習箭術,雖然射得很遠,但精準率很不理想。張傀就又教給典韋一套“夜摩飛戟”的暗器功夫,以彌補其中遠端攻擊力的不足。
因此典韋后來在沙場作戰,衝鋒陷陣的時候就使用一雙大戟進行搏殺,勢不可擋,如果敵人相距較遠,典韋則施展出飛戟絕技,用隨身攜帶的小飛戟擲殺敵人,百發百中,例不虛發。
張傀的第六個弟子也很著名,他就是東吳第一勇士――太史慈。太史慈身材高大,靈活矯健,虎體狼腰,還有一雙修長的猿臂,唯一的不足之處是力量比較小。根據太史慈這些特點,張傀認為他力量不足,不適合使用短兵器,於是就教授給他一套“水火槍法”,又發揮其猿臂修長的優點,教會他“八面神射”的箭術。同時還將“夜摩飛戟”的絕招也傳給了他。這樣的話,太史慈在遠、中、近三個距離上都具備了強大的殺傷力。
所以說,張傀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武術巨擎,曹魏和東吳的第一勇士都出自於他的門下。
許多朋友看過我以前的一些文章,其中提到張傀的二弟張偃字仲伏,是個文士,他的妻子鳳茹夫人是槍術大師,一杆大槍世上無十合之敵;三弟張儉也是個戟術家,他一生只收過一名弟子,就是呂布呂奉先。關於他們的事情,咱們以後逐步慢慢道來。
回覆列表
典韋是獵人,獵殺兇惡猛獸,功夫驚世駭俗。典韋的武功,是其獵人職業練就的,就象現代的某些職業病,,,,《三國演義》裡面,很多武將的武功,來自其職業工作而練就,,,,,比如:典韋殺虎,張飛殺豬,,,,,整個《三國演義》裡面,只有夏侯惇是拜師學武的~~夏侯惇自幼拜師學武,14歲時,有人辱罵其師,大怒,把罵師者給殺了,然後,出逃家鄉,曹操回鄉,招兵買馬,起事鬧革命的時侯,投奔曹操,得到曹操重用,做了一員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