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氣象資訊

    9月27日,在第67屆國際宇航大會上,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始人馬斯克發言道,SpaceX希望“火星運輸系統”能在10年內將第一批人類送往火星。飛船每次可運輸100名乘客,從地球出發到火星將需要80-150天。未來運送能力可提升至200名,飛行時間也將縮短至30天左右。

  • 2 # 如日中天哥

    所謂的太空旅行是指飛到哪裡?幾百公里?還是幾億光年以外?飛船什麼時候能達到ufo那個速度?需要多少年才能實現?即使飛船速度提升起來了,那又有幾個人的身體素質可以承受的來?夢想還是要有的,一旦實現了呢

  • 3 # 曾鑰泉

     2016年11月9日夜,新疆博湖縣博斯騰湖鄉,一個巨大的銀色氣球懸在半空,頂部距離地面有70餘米,從遠處望去,它下面吊裝的直徑2.5米、高3.5米、重量超過1噸的白色艙體顯得很小巧。

      這是深圳光啟集團(下稱光啟)自主研製的“旅行者”2號,目的是驗證未來將用於在臨近空間載人旅遊的飛行器。

      所謂臨近空間,是指距地面20公里—100公里的空域,位於天空和太空之間。迄今為止,除了飛向太空的航天器會偶爾穿越、極少數軍用飛機能短時間進入這一空間的底層之外,這片寂靜的空域仍然算是一塊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

      越來越多的創新公司看到了臨近空間的商業價值,谷歌、facebook、World View、Blue Origin等公司都在研製用於臨近空間的飛行器,也稱浮空器。光啟是第一個進入臨近空間俱樂部的中國公司。

      繼天空和太空之後,臨界空間正在熱鬧起來。

      一次充滿挫折的試飛

      中國首個臨近空間商用平臺——“旅行者”1號,由光啟在2015年6月,於紐西蘭成功放飛,到達設計高度21公里。那一次,在臨近空間完成了天地高速通訊、海事監控、光學監控等商用載荷測試。

      時隔17個月之後,“旅行者”2號要再訪臨近空間,相比“旅行者”1號,此次試飛最大的區別就是,增加了一個重達1噸的艙體,艙內還搭載了一套小型生命保障系統,攜帶一隻烏龜進入20公里以上的臨近空間,並返回地面。

      11月9日22時44分,隨著數根固定繩索同時釋放,“旅行者”2號掙脫了地球引力,逐漸加速向上,帶著艙體隱沒在深邃的蒼穹中。

      然而,成功放飛僅1小時後,光啟集團就宣佈,“旅行者”2號在升至12公里高空後,因部分通訊和控制系統出現故障,無法達到預定高度,指揮部發出緊急降落指令,進行回收檢測,查詢故障原因。

      此前,儘管試飛團隊做了相當充分的試飛準備,可試飛過程還是一波三折。

      在起飛前,“旅行者”2號受地面風速影響較大。這是此類大型浮空器所面臨的難點。提前一個月,試飛團隊就在博斯騰湖駐紮下來,掌握了大量的當地風場資料,並與當地氣象部門合作,確定了此次放飛的視窗期是11月6日。可是,接連出現的降雪和風速較大等不利天氣,只好一天天推遲放飛,直到11月9日風力小下來。

      不過,天氣可阻擋不了試飛團隊的雄心,因為浮空器有著誘人的優點。

      與衛星、飛機相比,浮空器最大的優勢就是持續使用比較便宜,而且是數量級的差別。如,飛機要想在某個區域持續服務,就必須不停地在上空盤旋,不可能停下來;要想保持在某個地區上空不斷有衛星,就必須建設全球星座或者把衛星部署到地球靜止軌道上。

      而浮空器有很大一個氣囊,充滿了氦氣,依靠螺旋槳的推力來克服空氣的阻力,可以依靠太陽能來提供動力,能低速水平飛行,可定點懸停,有點像日本動畫天空城堡一樣,可行可停在空中。

      當浮空器飄浮在20公里-24公里空間時,平均風速低於9米/秒,降低了對能源系統的要求,非常適合其實現持久的區域駐留。只要氣囊不漏氣,浮空器可以持續幾年在天上飄著。

      換句話說,如果在臨近空間佈置可操縱的浮空器來替代亞軌道衛星部分功能,完成各種以前只能靠衛星才能完成的工作,比如農作物產量估計、天氣預報、惡劣天氣預警、通訊中繼等,將會大大降低工作成本,提高綜合效益。

      於是,美國、西班牙、日本、俄羅斯、英國、德國等國,加大了對臨近空間進行探索的力度和頻率,紛紛展開各類臨近空間可操縱飛行器的研製。

      不過,目前的浮空器仍然以軍用為主。無論是國內外,民用浮空器也沒有形成產業規模,多在實驗室階段,還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東莞前沿技術研究院院長方東相信,民用浮空器也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因為網際網路和大資料技術發展迅猛,各種應用需求和應用載荷在不斷湧現出來。

      實際上,很多新技術的出現通常都是優先服務於軍事應用。隨著軍事應用技術的成熟和發展,然後再普及到民用領域。當初在紐西蘭放飛現場,光啟集團Quattroporte、光啟科學(00439.HK)董事會主席劉若鵬就注意到,旁邊的試驗場地就是谷歌的專案在試飛。

      

      (囊體結構)

      如果能降價,未來將爆發

      在未來臨界空間的商業場景中,提供平價太空旅行服務吸引了多家創新公司進入。

      在2001年至2009年間,俄羅斯一共將7名富豪遊客送往國際空間站,來趟太空旅行,住上幾天、十幾天,每人要付出2000萬至3500萬美元不等的費用。這無疑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旅遊花費。

      如果能降低太空旅遊價格,那麼令人神往的太空旅遊將會有爆發式的增長。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12年全球空中觀光旅遊約2000萬人次,對應市場規模超過百億美元。

      埃隆·馬斯克創辦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希望透過火箭的重複使用,來降低太空發射費用。他在2016年9月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上作了“把人類變成星際公民”的演講,一貫的語出驚人,Space X將開發大型火箭和飛船,將人類送往火星,實現火星移民。最終目標是將成本降低至美國普通住宅的房價,約20萬美元。

      英國的維珍銀河也測試可重複使用的“太空船二號”。“太空船二號”搭載2名飛行員和6名乘客進入太空亞軌道,軌道高度為160公里-320公里,幾乎可以達到載人飛船的軌道高度。公開資料顯示,該服務的價格為每個座位25萬美元。旅途中,乘客們能感受到幾分鐘的失重感和無與倫比的太空美景。

      還有Blue Origin、World View等創新公司,像光啟一樣,將目標鎖定在提供20公里-100公里範圍的臨近空間旅遊。嚴格說,由於臨界空間並未到達真正意義上的太空,頂多算低配版的太空旅遊。

      Blue Origin走的技術路線跟Space X一樣,透過安全、可靠、低成本地回收火箭,並重復使用火箭,來降低太空發射的成本。目前,Blue Origin已有四次發射,併成功回收New Shepard火箭的經歷。該公司宣稱,最快在2017年,將發射載人航天飛船,同時,乘客將有機會在2018年購買進入太空的門票。

      

      World View是一家位於亞利桑那州的太空公司,其以每張7.5萬美元的價格預售通往太空的船票。它與光啟一樣,採取了浮空器的方式。旅行者只需坐在巨型氣球吊著的豪華艙中,大約一個半小時就能到達30公里的高空,享受一次大膽刺激的旅程。

      “旅行者”2號包括浮空系統、密封載人艙系統、應急救生系統等,安全性和舒適性都照顧到了。此次“旅行者”2號所攜帶的艙體,在長度上按載人版的0.6倍尺寸縮比設計製作,因此,載人版的艙體空間是本次放飛的近5倍大,重量是2.33噸,艙內可乘坐6人,飛行高度可達20公里-24公里。

      利用火箭發射技術推出的載人太空旅行,過程中伴隨著失重、超重等,以及驚心動魄的速度,對旅客的身體條件和經濟條件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在劉若鵬眼中,浮空器系統有其獨特優勢,它以讓人像乘坐電梯或纜車一樣,平穩地升到臨近空間,對地球表面景觀一覽無餘,再平穩地返回地面。

      客觀說,超重和高速,確實會讓人感覺難受,失重狀態也可能會引起不適感,但太空旅行除了換個角度看世界,另一大樂趣其實就是失重體驗。在一定程度上,這是浮空器系統的一個缺憾。

      不過,劉若鵬認為,國內的浮空器將比國外公司的太空遊更加經濟,“一定比載人飛船的成本低很多。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降低門檻兒,不管是經濟上面,還是個人身體承受力上”。在單張船票的價格上,肯定是低於10萬美元。

      技術的瓶頸

      因知識和實踐積累都實在太淺,荷載能力、蒙皮材料等技術和材料,一直在掐著臨近空間飛行器發展的脖頸。

      在20公里的高空,“旅行者”2號上的氣球狀囊體,會發生巨大的形態變化,從水滴形膨脹成圓鼓鼓的。這是因為,隨著高度上升,大氣壓力下降,到20公里高度處,大氣壓力約為地面的5.3%,當外部氣壓降低後,囊體內外壓差越大,囊體就會鼓得越大。同時,臨近空間低溫、低壓、高紫外輻射和高臭氧濃度的環境,都在挑戰囊體的蒙皮材料。

      201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六院46所、中科院應用化學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發表的一篇臨近空間飛艇蒙皮的國內現狀分析論文總結,國內對於這方面的研製起步晚,而且現在真正投入研製工作的單位很少,產品效能和國外差距很大,重要原料全部依賴進口。

      現在,“旅行者”號的囊體均為光啟自主研發,在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的光啟空間材料中試基地加工、生產,並進行相關實驗。“旅行者”2號的囊體直徑近40米,體積約3萬立方米,厚度不到0.2毫米。

      如此薄的囊皮,竟然是由多層材料構成,有耐低溫層、防紫外線層、耐壓層、抗腐蝕層等,經過精密的工藝,把這些材料加工成囊皮材料,令其在擁有多種功能的同時,依然材質輕、強度高。

      從世界範圍看,不像飛機和衛星,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和大資料,這一領域還缺乏成熟的飛行平臺的支援,導致臨近空間飛行器的負載仍停留在較低的水平。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設計的“高空飛艇”,到2011年載重也僅為1814公斤,只與衛星量級相當,大型載荷一直是臨近空間飛行器的技術難點。

      “旅行者”2號的放飛,就顯露了部分短板。比如,對於放飛環境的風力要求過嚴,當風速超過5米/秒後,就不得不停止放飛了。實際上,5.5米/秒的風力為4級,屬於和風。

      在載人之前,搭載重量、耗氧量、體溫等與人類近似的大型哺乳動物上天,這是必須的動作。

      這可沒有阻擋住劉若鵬的計劃。在深圳的基地,載人版旅行者號已經初具規模,2.33噸的艙體,已經完成設計和建造,目前可以在地面模擬臨近空間的所有條件,接下來測試生命保障系統,主要解決如何保障處於艙體中的人員安全。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全世界該領域的人士去思考,由於臨近空間目前還只是一個學術概念,國際法尚未對其進行明確的界定,因此對其內涵、性質和法律地位都缺乏權威的、統一的認識。

      臨近空間作為介於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的特殊區域,其界定必然依賴於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概念的明確。事實上,國際社會至今未能就天空和外空的劃界問題達成一項全面協議,臨近空間也就更加難以界定了。

      World View的共同創始人和首席技術官Taber MacCallum撰文稱,隨著美國太空創新公司接近商業運作和行業的發展,監管體系也必須做出改變。他向美國國會提出了一個二級監管制度的建議,一是永久延伸現政策(使用“許可證”),另一個是透過更加強大的法規來保護航天參與者的安全,根據飛行器的具體功能或目的,來頒發“擴充套件許可證”。

      劉若鵬操心的是這個領域的技術瓶頸,還無暇顧及政策。他表示,對於臨近空間的飛行器發展,當地主管部門在氣象資料支援和空域批准方面,都給與積極的支援。

  • 4 # 首席科技官

    首先,拋開技術問題不談,太空旅行在道德人倫層面面臨的挑戰就很大,一系列不確定性可能引發的輿論危機過於敏感,即使有馬斯克之類的科技狂人願意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也很難推動。要知道,哪怕一次失敗的太空旅行,也會引發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甚至做出對這類科技企業的傷害性行為。

    其次,想讓太空旅行”普世“化,需要一整套嚴謹的規則體系和長時間的培訓週期,普通人想要太空旅行同時必須要系統化的學習在太空的生存法則和應急手段,同時為普通人提供培訓的專業化人才團隊也需要搭建,這不僅僅是一個時間問題,更多的是一個現實問題:普通人可以脫離工作崗位去參加數月的太空培訓嗎?一來一回,家庭的經濟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即使是平均經濟水平較強在美國,各類貸款加身的大多數普通人也沒有可能參與到太空旅行當中。

    最後,如何定義一次太空旅行?是指在太空艙中往返於地球內外,還是說到達目的地進行”觀光“?如果是前者還好說,可能那些有錢任性的人會選擇”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至於後者?我覺得只能說呵呵了!綜上所述,我認為太空旅行還不是我們普通人應該去憧憬的。不過還是那句老話,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 5 # 深空電報

    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只是說明中國的科技能夠達到載人航天的水平,送上的航天員數量最多3人,對於普通民眾而言,當然還是遙不可及的,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從美蘇太空競賽所在的年代1969至1970年代,到目前為止,只有不到10位太空遊客進入太空,載人航天技術的普及目前還沒有實現,進入軌道的花費依然高達數千萬美元。

    以馬斯克為代表的私企,正在研發可重複使用火箭,試圖從發射單價上降低,但對於普通民眾而言,依然是個天文數字。如果非要給個時間,筆者認為載人航天達到成熟階段需要至少要100至200年之後,這還可能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因為一次航天發射進入亞軌道旅遊至少20萬美元,中國的平均年收入大概在數萬人民幣,就算是10萬人民幣,要積累到100多萬人民幣需要10年,而且體驗的是2分鐘的失重。花100多萬體驗2分鐘,你願不願意?

    進入太空是人類的必然,科學家發現太空環境對DNA的改變可能並不是永久的。此外,在微生物方面,宇航員消化道細菌的變化呈現差異性,體內具有消化功能的細菌變動幅的較大,體內細菌的波動則較小。這說明人體要適應太空環境,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進行進化。目前這項研究還將繼續進行,觀察太空環境可能存在對人體的影響,對了,在太空待一年的你將比一直在地球上的你年輕,因為我們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脹。

  • 6 # 太空伊卡洛斯

    人類離進入太空旅行之前先要搞定亞軌道旅行,亞軌道的高度是在30至100公里,比較為代表的是維珍銀河公司。該公司即將開始第二次SpaceShip Two亞軌道航空器的動力飛行試驗。維珍銀河公司的CEO布蘭森在最近公開評論中指出,預計SpaceShip Two亞軌道航空器將在今年年底前進行一次亞軌道飛行,並且開始在六個月內實現商業運營。第一批旅客運送計劃中包括布蘭森本人。

    銀河維珍公司的行政人員也會進入亞軌道體驗,但不提供具體時間表。SpaceShip Two是由美國縮尺複合體公司的合資企業,現在歸維珍集團所有。維珍亞軌道航空器是維珍銀河於三月推出的飛行器,目前該公司還在研發Launcher One小衛星空中發射系統。該公司預計在2018年上半年進行首次發射,一旦Launcher One小衛星空中發射系統成功服役,將改變衛星發射格局。這些都是人類進入太空的前傳,首先要搞定亞軌道旅遊,然後才能進軍軌道旅行,比如國際空間站體驗。

    目前還不到10位太空遊客體驗過國際空間站,未來還將有月球軌道飛行體驗、火星飛掠旅遊等。人類離進入太空旅行可能還需要至少五十年的時間,才能實現上述所說的幾種太空旅行。如果是更長時間,比如前往火星殖民、前往太陽系之外,這樣的太空旅行,估計要數百至數千年才能實現。如果是前往另一個恆星系統,那估計要上萬年之後的事了。

  • 7 # 愛範兒

    不遠了,但要住進俄羅斯人蓋的太空酒店,你得先準備好6000萬美元。

    在 2015-2016 年間,“太空探索競賽”中出現了 SpaceX 等民營企業的身影。進入太空不再是國家們做技術角力的專屬戰場,一般人要實現“太空旅遊”,或許也非不能實現的夢想。

    近日,俄羅斯太空企業 Roscosmos 提出了一項新計劃。打算在國際太空站中建酒店的他們,或許能為人類的太空旅遊夢多增添些可能性。

    根據 Popular Mechanics 的報道,Roscosmos 已經公開了這家太空酒店的概念圖和計劃書,當中包括設計和預算報價等。他們打算在國際太空站上建一間豪華酒店,這酒店需要在太空站上增設一個新的模組才能成事,而這一部分將會有俄羅斯太空企業 RKK Energia 來完成。整個專案的報價,最高將達到 4.46 億美元。

    這家酒店的承載量並不大,裡面只會配備四個睡眠倉。這四個睡眠倉分別會有 2m³ 的空間,那個 9 英寸的窗戶可供住客觀看太空的風景。除了這個四個睡眠倉,酒店也只配備了一個醫療站,還有一個帶 16 英寸窗戶的休息區。

    Engadget 將這個酒店定義為“監獄”,其實也不為過。這家“離地奢華酒店”要放到地面的話,確實也連招待所都比不過。加上,太空旅遊的成本十分高。這家酒店住一週的房價大概是 4000 萬美元,另外還需要 2000 萬美元的行程附加費。這個價格,應該也只有那些億萬富商才能負擔得起吧。

    不過,這個太空酒店能不能建成現在也還是個問題。有訊息指出,這個計劃需要先有 12 名旅客已經願意繳付 4,000 萬的費用,先讓模組有錢可以建造,然後還要每年持續有最少 6 名旅客參加才能讓計劃在 7 年內回本。

    而且,雖然 RKK Energia 已經做好了第一部分的設計,但俄羅斯政府卻沒有為第二個部分買單,為計劃增大了難度。

    所以,這個計劃要實現的話,目測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但 Roscosmos 如果真的要實現的話,就要加快腳步了。因為國際太空站已經宣佈了會在 2028 年正式退役,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 8 # cnBeta

    據外媒報道,人類首家豪華太空酒店預計2021年發射升空,2022年開始接待遊客。這個叫做“極光空間站(Aurora Station)”的太空酒店計劃於今日由Orion Span在太空2.0峰會上宣佈推出。據悉,這個酒店一次最多能夠接待6名客戶。

    既然跟太空搭邊那費用絕對不低。在入住之前,消費者需要提交8萬美元的押金;每人旅行費用起步價則要950萬美元。現在這家公司已經開始接受另外它還承諾在沒能為預訂者提供對應服務的情況下提供全額退款。

    極光空間站除了6名遊客之外還能容納下2名機組人員。整趟旅程將持續12天時間,內容包括零重力體驗、太空種植等等。此外,空間站還將配備一個高速無線網路連線以及一個VR全息甲板。

    屆時,酒店將在距離地球200英里左右的高空執行。由於其每隔90分鐘繞地球一次,所以這意味著遊客一天當中可以看到16次日吹和日落。

    而在開啟旅程之前,遊客將需要接受Orion Span為期3個月的宇航員認證專案。

  • 9 # 梁六一

    還需要不短的時間,因為畢竟普通人的體質是需要進行鍛鍊提升,才能適應在太空中生活。同時,還需要接受一定的專業訓練才能應對突發狀況。小熙還是非常好奇太空的!

    來自15億光年外的問候,外星人,你好!太空,我們來了!

    【全文共1463個字,23張圖片,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與"外星人"對話?

    面對浩瀚的星海

    我們微小的像塵埃

    但我們無所畏懼,不斷探索!

    不論是各種麥田怪圈,還是若隱若現、迷霧重重的"UFO",都引發眾人對於"外星人"的好奇!

    9日,BBC報道稱,加拿大科學家接收到15億光年外的無線電訊號,且在短短3周內一共監測到了13個快速電波爆發,其中有一個非同尋常的重複訊號,與先前監測的另一訊號的內容特性相似。

    科學家都相當好奇這些不斷爆發傳送的訊號想表達什麼,正在分析中。而目前尚未得知這些訊號的確切位置及訊息內容。

    新聞一出,網友們的回答也格外可愛!紛紛表示,不要回答。可能網友是擔心如果是外星人的話,他們收到訊號會來地球參觀!

    對於未知,人類總是有著很多的好奇!好奇延伸出無窮的想象力!

    而對於無邊的宇宙,人類也創造出了很多影片。

    太空的歷練,人類的努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2013年震撼上映的《地心引力》

    當年這部影片可是贏得了十項奧斯卡提名,並奪得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7項大獎,是媒體和影評力讚的年度佳作。

    影片講述的是在美國太空站,宇航員馬特和女博士萊恩出艙修復望遠鏡時,衛星爆炸的碎片撞到了太空站,除了出艙的兩人,其他人全部喪命。

    僅存的兩人想方設法地想回到地球,而馬特為了萊恩,選擇了自我犧牲。最終,萊恩登上了返回地球的太空艙……

    從《地心引力》開始,有關"太空題材"的電影製造了無數次令人驚歎的觀影體驗。

    可能有部分觀眾會認為,這一切都是基於編劇的"腦洞"。但事實並非如此,部分影片是基於科學角度出發,存在一定科普價值;而也有影片包含了真實案例,感人肺腑!

    就像《太空救援》這部影片一樣!是根據1985年俄羅斯"禮炮7號"救援事件改編而成的。

    影片講的是位於外太空的"禮炮7號"空間站意外與地球失去聯絡,工程師維克托和退役宇航員弗拉基米爾臨危受命,搭乘聯盟號T-13尋找"禮炮7號"的蹤跡。

    但在經歷宇宙空間對接、太空艙寒流、空間站失火、太陽能充電系統失靈等一系列危機準備返航之時,卻被告知空間站即將被擊落。

    僅剩供一人使用的氧氣、被火燒傷的維克托,使得弗拉基米爾不得不選擇在太空中孤獨的面對死亡!

    不拋棄!不放棄!

    維克托選擇和好友一同奮戰,為了希望放手一搏!

    向每一位探索太空的勇者致敬!

    挑戰吧!太空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綜藝節目《挑戰吧!太空》?

    雖然是一個綜藝節目,但是其中包含了很多航天知識,也體現著航天工作者的不易!

    像一系列的測試,從6位明星志願者體驗的視角,就可以看出航天員訓練的難度、強度!要知道,真正的航天員所經受的遠遠超過節目中的程度!

    除此之外,還要保持常人難以忍受的高強度作業!

    百次要有首次的標準!

    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

    不是每一位接受訓練的航天員都能登上太空,但他們是不可缺少的最後一道防線!

    無論主份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

    一個任務的成功離不開千千萬萬工作人員溝通的努力。備份就是在我們的任務中,保證任務永遠不會倒下的最後一道鋼鐵長城

    在航天事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團結!

    在航天領域,個人絕對不可能凌駕於團隊之上。只有團隊的力量發揮得最大,才可以檢驗過程中的一個個非常細微細小的失誤,才可以保證任務的成功。

    每一次向太空的探索,都是無數航天工作者團結努力的結果!

    節目中,有一期曾講到了航天先驅們。

    700多人,不足27歲的平均年齡,都見證著中國航天探索事業的偉大發展!每一位航天員都做好了為航天事業犧牲的準備!

    向每一位為航天事業奉獻心血的工作者致敬!

    樹起擎天的豐碑,締造偉大的史詩。

    為一生工作而進行探索的人是幸福的!

    因為他無須再探索其它的幸福了!

    人類在不斷探索中前進。

    航天事業在摸索中發展。

    太空永無止境,我們仍在路上!

  • 10 # 唯惟誰維雅

    太陽系內旅行很不錯,太陽系外旅行將是難以逾越的夢想,在每個人的生命週期內,要實現恆星際旅行不單是科技極限的問題,是我們生命保障壞境系統和生命體本身的極限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新賽季雷霆開局三戰兩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