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創聞聯播

    人類在最初的原始時代,與自然爭鬥只為了獲得生存資料,後來形成了部落與國家,部落與國家之間的爭鬥還是為了獲得更好更多的生存空間與生活資料,社會總處在動盪之中,爭鬥與貪鄙不斷,並沒有獲得想要的生活,這時聖賢開始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要這樣?如果繼續爭鬥下去,人就會越來少,沒有了人,要這些東西又有什麼用呢?聖賢想要社會有秩序,就象天地的執行一樣“地勢坤,天行健”生生不息,自然有序。韓非子認為“故安國之法,若飢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 意思是所以給國家帶來安定的法律,像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一樣,是不用命令而自然需要的。這就是道法自然的內涵,一是國家律法是自然之“道”在世俗世界的演化,或是“道”在人類社會的體現與具相。二是民眾對國家律法的依賴成為自然而然的事,對國家律法的切身需求如同對衣食的需求,而且這種需求是急切必須的,如同“飢而食,寒而衣”一樣。

    一切聖明的君主對依法治國都有很深的認識,帝制時代並不代表國家沒有依法治國,其實人們早就認識到“依法”的重要性,即使是在沒有“道”的概念之前,原始時代的先民對部落的管理就有了規則與規矩。後來國家產生了,生存與生活資料豐富了,最早的國家律法雛形也隨之產生了,再後來“道”的概念與理論被聖賢提出來,國家律法也隨之上升到並歸納入“道”的理論中。韓非子說“先王寄理於竹帛.其道順,故後世服。”意思是先王把法令書寫在竹帛上,它的道理順應了客觀規律,所以後人都能信服。這是對國家律法的定位,就是要順應客觀規律,什麼是客觀規律就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社會安定進步的需求,君主對國家的長治久安的渴望。國家律法就是要順應這樣的客觀規律,才能被民眾信服,民眾才能自覺自願的遵守。“故安國之法,若飢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於竹帛.其道順,故後世服。”

  • 2 # 支支吾吾

    故安國之法,若飢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於竹帛,其道順,故後世服。今使人去飢寒,雖賁、育不能行;廢自然,雖順道而不立。強勇之所不能行,則上不能安。上以無厭責已盡,則下對“無有”;無有,則輕法。法所以為國也,而輕之,則功不立,名不成。

    以給國家帶來安定的法律,像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一樣,是不用命令而自然需要的。先王把法令書寫在竹帛上,它的道理順應了客觀規律,所以後人都能信服。如果讓人們去掉飢寒時吃飯穿衣的自然需要,即使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也做不到;違背客觀規律,即使沿用先王之道也行不通。強制人們去做勇士也做不到的事,君主就得不到安寧。君主以永不滿足的貪慾去搜刮已被搜刮盡的民眾,民眾就會回答說“再也沒有了”;民眾一無所有,就會輕視法令。法令是用來治國的,一旦被輕視了,君主的功業就不能建立,名聲就不能獲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駿530推出後能否超越哈弗H6成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