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之意
-
2 # 婉兮歷史
天子攆下首善之區發生如此驚天錯案已經造成不可挽回的輿論影響,只有康熙親自去方能平息百姓的怒火以及挽回在百姓當中的口碑,這件事康熙去的簡直是太是時候了,這可比發諭旨大快人心的多,康熙爺處理這些事情總是能恰到好處,這就是帝王心術啊!
這個張五哥被當成宰白鴨險些被斬一事這是清朝建立以來從未發生過的大事,從地方到京城牽扯了太多的官員,而這事歸刑部管不說,刑部還是太子胤礽掌管的部門,本來胤礽在黃河發大水以及追繳國庫欠款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聖心,現在太子的刑部又出現這樣的冤假錯案,可以說這個案件大白於天下之時就是太子被廢之日。
胤禛在鄔思道的指點之下最後靠生病躲了,只有八阿哥胤禩在佟國維的指點之下,不僅接下了這個差事還誘審肖國興一心想要扳倒太子,康熙最後給八阿哥的評價就是兩句話“其心可誅,其心可誅”,太子胤礽畢竟做了三十多年的儲君,太子一旦被廢這可是牽扯國本的大事,所以為了警示太子,康熙提拔張五哥為御前侍衛,康熙這招實在高明啊。
-
3 # 玄坤文史
康熙四十六年,黃河發大水,胤禛和胤祥奉旨到江南賑災籌款,當時就借宿在張五哥家裡,後來被劉八女的手下知道了想來劫財,雙方大打出手,最後胤禛喝退了劉八女等人,但是張五哥一家卻因此得罪了劉八女。
後來胤禟的門人任季安犯事了,就和劉八女合謀讓張五哥去定罪,從後來的結果看,張五哥應該不知道這頂的是死罪,所以才有了張五哥的妹妹阿蘭不遠千里去找胤祥求救這事,胤祥本就是個性情中人,自然就應下了這事。
不過這件事關係重大,後面肯定牽扯到八爺黨,所以他先去想去找四爺胤禛商議,胤禛的建議是這個事必須管,還要鬧個驚天動地。第二天就在張五哥要被處決時,十三爺胤祥趕到阻止了行刑,接著康熙皇帝也趕來了,救下了張五哥準備重新審理這件案子。
為什麼康熙皇帝要親自來刑場救人,胤祥在找胤禛商議對策時,說了一句話,這件事從縣府道司一直報到刑部,中間一定牽扯到一大批人。這句話非常關鍵,張五哥這個案子,審理核查的層級很多,不是一兩個層級的官員參與了,但是竟然沒有一個人發現裡面有冤情,這才是讓康熙皇帝不得不親自過問的原因。
鄔思道怎麼評價這事,清朝建國從未有過的冤案,康熙皇帝一到場,馬上就發現了這張五哥根本就是冒名頂替的,為什麼這些官員卻看不見,刑場的官員不是先詢問張五哥有沒有冤屈,而是以翻供想要治張五哥的罪,這也印證了康熙皇帝的猜測,這後面一定牽扯到了不少的官員。
管著刑部的是太子胤礽的手下,張五哥定罪的任季安是胤禟的人,如果不是胤禛,胤祥插了一腳,張五哥被殺了這諷刺的是康熙治下的清朝腐敗黑暗,這是最讓康熙皇帝窩火的,地方官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讓康熙皇帝意識到吏治上出現了很大問題。
古代行刑為了達到威懾作用,都是公開的,所以康熙皇帝親自到刑場也是為了表達一個態度,不只是為了救張五哥,而是讓百姓們知道自己是絕對不容許治下出現冤假錯案的,他隨胤祥一起趕赴刑場,也是因為意識到這件事很嚴重,必須要親自過問,也提前給參與此事的皇子們提個醒。
這件事表面上看是官員腐敗引發的,但是仔細追查就不難發現,後面還有皇子們也參與其中了,這個時候皇子們明爭暗鬥愈演愈烈,太子出現的紕漏更是讓康熙皇帝寒心,所以他在這事後,讓胤禩,胤祥來重新審理這件事,也是為了搞清楚太子背後到底還有多少問題,胤禩一黨是否別有用心。
透過這件事,康熙皇帝得到了一個忠誠的僕人,也看清了胤礽的無能,胤禩用心險惡,在百姓心裡也留下了明君的形象,他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胤禛,胤祥在康熙皇帝心裡也加分不少。
-
4 # 嗔痴歷史觀
《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確實是製作比較精良的,尤其是對於一些歷史細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做得十分到位,雖然說其中也有一些細節是和歷史不對應的,但並不影響其整體對歷史的一種展現。
在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十分讓人覺得意外,那就是康熙專門去法場營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張五哥,對於康熙這種身份而言,明明一個手諭或者一道聖旨就解決的事情,為何自己要親自去呢?
康熙救張五哥話說張五哥原本是一個普通人,因為其妹妹阿蘭的原因,所以胤祥見過張五哥,並且有些印象,這是一個十分老實正直的人,也就是因為過於老實正直,結果被捲入一樁大案當中。
九阿哥胤禟門下有一個大財主任伯安,其有一個弟弟叫任季安,這個傢伙犯了死罪,所以想要找一個人頂罪,在劉八女的串通與攛掇之下,最後任季安找到張五哥。
張五哥因為曾經欠過劉八女的父親劉太老爺的恩情,所以也就直接答應下來,他以為僅僅就是去牢裡蹲幾個月,卻沒曾想這次劉八女以及任季安,實際是要他去頂命呢。不明所以的張五哥就這樣被弄走了,等到恍然大悟的時候,早已來不及,等待自己的只有問斬的處置。
張五哥的妹妹阿蘭得知這個訊息之後,到處找人去幫忙給自己的哥哥伸冤,但是沒有人敢也沒有人願意幫忙,眼看就要絕望了,這時阿蘭才想起胤祥,從而大老遠來找到胤祥,跟胤祥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胤祥一向是十分正義的漢子,聽到阿蘭這樣說,立馬行動起來去找到父親康熙皇帝,康熙一聽胤祥說完,火冒三丈,直接跟隨胤祥就去到法場,在場的人都驚呆了,康熙一到那裡就喊“朕來負責此事”,審理案件的人都被嚇慘了。
原本就是這樣簡單的一件事情,康熙完全可以寫一個手諭交給胤祥帶去法場,就搞定了,為何康熙卻要專門親自去法場一趟呢?我們繼續深入分析。
案件牽連太多要是單純只是看這個案件的結果,我們會覺得其實沒有什麼嚴重的,就是一個普通的冒名頂替償命的事情,可是我們來了解一下清朝當時審理案件的流程,當時的刑部是由太子胤礽負責管理的,康熙只是對最後蓋章這個環節進行管理,其餘瑣碎的事情,都交給胤礽負責。
在胤礽之下,還有個縣、州、省級官員,一個案件的審理,是需要從地方逐級上報,最後才到太子胤礽那裡,太子看完之後,再交給康熙,這樣複雜的程式,居然可以讓一個命案出現冒名頂替的現象,這其中究竟有什麼秘密呢?
很明顯,這其中牽涉到最嚴重的就是錢權交易,也就是貪汙腐敗,前邊說過,任季安是胤禟的財主任伯安的弟弟,之所以這件事情,能夠從地方一直錯到太子胤礽那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任伯安已經將所有關係疏通好了,透過自己背後的九阿哥胤禟的權力關係,層層打點,才能保證事情的最後進行。
可是問題又來了,作為刑部的主管太子胤礽,為何會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呢?難道是太子胤礽也參與到了這場貪汙交易當中,還是說胤礽做事如此不認真,連這種簡單的問題都沒有發覺?
不管是哪一種,最後的問題都會集中到太子那裡,要是身為康熙的接班人,居然公然參與到貪汙和錢權交易當中,那康熙怎麼放心把江山交給胤礽呢?就算不是因為胤礽參與其中,那如此明顯的冤假錯案,胤礽居然不能發現,以後國家交給他康熙又怎麼會放心呢?
這是康熙所擔心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胤礽是否和這個案子有關係,還有這個案子背後的操控者是誰?也正是因為康熙想到這些層次的問題,所以康熙斷定這件事情交給下屬去幹,恐怕是很難搞定了,因為涉及到太子以及皇子,下屬為了頭頂的烏紗帽,斷然是不敢得罪的,既然下屬無法進行審理,自然就需要康熙出面了,要不然也沒有人敢進行審理。
康熙出面樹立朝廷形象作為一個皇帝而言,除了上邊那些問題的擔心與思考之外,康熙還有更加重要的問題思考,那就是關乎國家和朝廷形象的大事情。如今這件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居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發生這種草菅人命的事情,康熙自己也是難逃其責的。
康熙代表著國家的形象,也代表著最高的威嚴以及權力,要是康熙遇到這樣的事情,還無動於衷,只是寫一個手諭叫下人去辦,想必那些清朝的子民,一定會徹底心寒的,對於一個國家,尤其是統治者而言,康熙十分明白,這些民心的重要性,所謂得民心者的天下,要是失去了民心,大清怕是要完啊。
出於這方面的考慮,康熙當然要去到法場,自己以最高統治者的身份出現,在場的百姓就會看到康熙,康熙的一舉一動百姓都看在眼裡,也正是康熙這種嚴懲不貸,絕不姑息的態度,讓百姓對大清王朝的統治繼續抱有希望,要是康熙不出現,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同時,對於那些審理此案的官員,因為康熙的出現,也會有所領悟,對案件的審理才會更加嚴格,對於貪官汙吏是一個震懾,對於清官和想要找回公道的人而言就是一種鼓舞,對自己的兒子們而言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讓他們不敢再胡作非為。
康熙就這樣,透過自己的出面,最終順利解決了這件事情,並且還將張五哥弄到自己身邊成為一個侍衛,這樣忠心耿耿和正直的人,正是康熙所需要的,要是張五哥繼續回到民間,也說不定還會遭遇什麼不測。
結語康熙是一個十分聰明且公平公正的皇帝,在《雍正王朝》中,也確實透過這些簡單的細節凸顯出來康熙的這些優良品質,同時把九子奪嫡的那種殘酷性表現了出來,不得不說確實是一部不錯的作品!
-
5 # 論述古今
四阿哥胤禛剛結束追筆欠款的差事不久,阿蘭就找到了十三爺,哭著對十三爺說,我哥明天要在菜市口問斬了。別哭,你慢慢說: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犯了死罪,劉老爺就讓我哥去頂罪,說頂多幾個月,任季安的哥哥江南鹽道任伯安大人就會設法將我哥保出來,結果明天我哥就要被問斬了,十三爺你可要救救我哥呀!
事關重大,十三爺也不敢擅自做主,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十三爺先是到刑部見張五哥瞭解情況,又連夜來到了四王府商量對策。四阿哥說,要不鬧就不鬧,要鬧就往大了鬧。
第二天,京城菜市口,一切準備就緒,隨著刑部黃大人的一聲令下,劊子手開始行刑,當刀舉過頭頂的時候,十三爺快馬趕到,並連聲說道,犯人有假,停止行刑,這個時候黃大人也下來了,問十三爺,這幾個犯人都是三審三決定罪的犯人豈能有假,秋決大典耽誤時辰了誰能擔待。
只聽不遠處一聲:朕來擔待,至此張五哥的性命才算被救下。
康熙為何不直接發一道諭旨,而是親自要去法場呢?
一,此事牽扯到太子,事關重大,康熙想親自了解事實的真相。
十三爺在瞭解事情真相之後,先去了刑部見了張五哥,緊接著又來到了四爺府,四爺說,要不鬧就不鬧,要鬧就往大了鬧。而這個往大了鬧就是將這件事告訴皇上,只有這樣,案子才能從審,張五哥才能救下,否則,誰也阻止不了。第二天一大早十三爺就進宮將事情的原委告訴了皇上。皇上也認為這是一件天大的冤案。而且當時康熙不是沒有想到讓十三阿哥帶著聖旨去就行。只是這件事不能單憑十三阿哥說的康熙就相信,畢竟這件事也牽扯著太子,萬一搞錯了,那對太子的權威也是一種削弱,所以慎重起見,康熙還是決定親自去法場瞭解事情的真相。
二,張五哥是孝子,康熙必須全力營救。
張五哥是康熙賜過禮儀德化牌匾地方的人,而且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去江南籌款的時候也曾受過張五哥一家人的幫助。如今張五哥又因為救自己的爹甘願去替別人頂罪。種種事情證明張五哥是一個孝子,也是一個樂於助人,樂善好施的好人。在十三阿哥進宮見到皇上以後,首先就將張五哥的事蹟和為人告訴了康熙。本來康熙就是個孝子,不久之前康熙還曾下旨嘉獎過南方一個孝子。如今一個孝子蒙受不白之冤,康熙豈能做事不管。所以康熙親自過去救下張五哥,以表明康熙對孝子的重視。後來張五哥的命運讓我們知道康熙確實是個仁義之君,不但破格提拔張五哥做自己的御前侍衛,還把他留在身邊精心栽培。最後結果表明,張五哥確實沒有讓康熙失望,不但救了十三阿哥,還幫助康熙指定的四阿哥順利繼位。真是難得的忠臣。
三,康熙擔心十三阿哥阻止不了行刑
這次行刑是秋決大典,按照大清律例,秋決的犯人不能超過指定的時辰,否則就要押後行刑時間,這對於當時還處於封建社會的大清朝來說,相當於是大事,如今,十三爺過來直接說犯人有假停止行刑,這對於奉律監斬的黃大人來說肯定不會聽的,也不會停止的。所以這個時候康熙親趕到法場,就是擔心十三阿哥阻止不了行刑。
四,事情錯綜複雜,康熙親自去是展示處理這件事的決心。
這件事不但牽扯到太子,其中肯定還有八阿哥他們。康熙在得知事情的原委之後,就覺得這件事是大清建國以來都沒有的冤案。如果不重視,必然會讓那些背後操作的人更加肆無忌憚。所以這次康熙親自去。
第一,可以向百姓表明,朝廷對於冤案是絕對不姑息的,這樣一來,百姓對朝廷的信任才不會失去的更多。
第二,此案經過三審三決,卻還是判出了個冤案,這就證明刑部等部門的吏治已經腐敗到極點,這個時候可以利用張五哥的案子好好整頓吏治,讓那些還指望著一天只知道撈銀子的貪官有所驚醒,有所忌憚。
第三,九子奪嫡已經在暗中進行,八爺黨,太子黨都牽扯了進去,如果皇帝不介入,誰又能查清這個案子呢?誰又敢查這個案子呢?所以這件事只有皇帝親自過問,才能解決此事,否則張五哥早晚還是得冤死。
第四,康熙親自去,說白了就是去拉架,去勸和的。康熙知道這件事是九子奪嫡中的一場鬥爭,如果自己不親自過問,早晚會鬥得越來越狠,越來越出格,到那時就不好收場了,所以,用張五哥的案子,即可以警告八爺黨,又可以警告太子一舉兩得。
總結:康熙親自去不但可以救張五哥,還可以順手整多吏治,給九子奪嫡降降溫,一舉三得。如果只是發道諭旨可能就沒有這麼好效果了。所以康熙親自去要比發諭旨更有收貨。
-
6 # 半島光度
借用多智多妖鄔思道的一句話,張五哥這次“刑部冤案”事件,是“大清建國幾十年亙古未有,前所未聞的”!
《雍正王朝》中,康熙的晚年,面對的情況錯綜複雜,對於吏治腐敗和諸王爭嫡這兩大難題,使於康熙憂煩於心。而此次又發生冤案事件,張五哥為了救父親被逼頂包。張五哥只不過是一個普通平民,康熙得知此事後,為何選擇親自到法場救張五哥,而不是下諭旨呢?
張五哥是江夏鎮的一個小民,劉八女是江夏鎮的莊主,劉八女在江夏鎮稱霸無惡不作,江夏鎮老百姓對於劉八女的陰險大惡之人,也只敢怒不敢言。任季安是任伯安的弟弟,任伯安又是九阿哥的門人。而這個任季安屢次犯錯,這次犯了殺人的命案後,劉八女恐嚇張五哥替任季安頂包罪名。
張五哥一個到三十歲的小夥子,頂包四十八歲的任季安,這種刑事案件,肯定經過了無數次堂,居然沒有被人發現,可以看出此時冤案錯綜複雜,足以看出刑部的各級官員是多麼腐敗。
而刑部正是太子胤主管的,太子胤的無能和墮落,為了竄通刑部主事肖國興斂財,竟然默認了這種魚目混珠的頂替案件發生。你說康熙能坐得住嗎?肯定要親自去徹查涉及冤案的官員。
張五哥這次刑部冤案劉八女、任季安、任伯安和九爺是一個利益關係鏈,任伯安從江南搜刮的民脂民膏,就是透過劉八女和任季安幫運到送京城,可以說八爺的關係就是九爺用這些錢財幫助他籠絡群臣和拉攏人心的,就是為了爭奪儲君之位做一切準備。
而任季安在江夏鎮殺人後,引起民憤,所以任伯安怕事情鬧大,就下令抓任季安,劉八女和任伯安他們事先就商量好,讓人頂替任季安,所以官府抓的人不是任季安,而是張五哥。
張五哥本是老實人的小民,怎麼鬥得過他們大惡之人,好好的什麼也沒有做,就被八爺黨的劉八女忽悠去替任季安頂罪,本來張五哥他也不願意去的,但聽他爹那麼一說,半信半疑就答應頂替任季安到京城受審。
任伯安花100萬兩銀子買過了京城刑部官員,定張五哥死罪問斬。張五哥沒想到自己被忽悠了,是頂替死罪。他不想這麼不明不白冤死了,就想翻供。
而劉八女知道張五哥是個孝子,威脅道:“你敢翻供,你爹就是偽證之罪,也是要受罰的,把你爹流放三千里,再挨個軍棍,你爹一把年紀了經得起折騰嗎?”
所以張五哥聽後,孝順的他自然不想讓他爹遭這般罪,心地善良、老實忠厚的張五哥只好選擇自己死了。張五哥的妹妹阿蘭覺得哥哥不能被冤死,想到京城找號稱“俠王”十三爺胤祥,所以獨自跑到京城找十三爺求救。
張五哥與四阿哥胤禛和十三爺胤祥的善緣早在四爺胤禛與十三爺胤祥下江南賑濟災民的時候,就認識張五哥了。康熙派四爺和十三爺前往揚州賑濟,當時國庫空無糧食和銀子,要去一趟揚州籌集銀子與糧食來賬濟災民。
這可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是四爺胤禎偏偏就接了下來,來揚州籌集賑濟的地方剛好是八爺黨九爺的主管的地盤,也想借此機會,打壓一下八爺黨。
賑濟災民之事完後,四爺和十三爺路過江夏鎮一直找不到住宿,古道心腸的張五哥就給他們等人安排住宿,而且還準備了豐盛的飯菜,並且執意不收任何報酬,就這樣仗義的張五哥給四爺和十三爺留下了深刻印象。
當時還碰上了張五哥妹妹阿蘭差點被胡教頭侮辱,還好被十三爺解救了。所以十三爺和四爺也因此經歷了江夏鎮下馬之恥。
阿蘭在關鍵時刻找到十三爺,四爺和十三爺聽此事人命關天,已經沒有猶豫的時間了,也想借張五哥此事可以處罰九爺的兩個門人,雪他二人在江夏鎮的恥辱,於是四爺和十三爺合計把這事給鬧大。
於是連夜進宮奏請康熙帝,康熙知道後大怒,刑部發生這麼大冤案,沒有人看出破綻,並且是一個三十不到的小夥冒名頂替四十多歲的人執行死刑,這可是亙古未有的大事情。
如果張五哥的案件公眾於了天下,置於康熙名聲何在?即便康熙有意袒護太子,張五哥第二天就要行刑了,這次在眾目睽睽之下,肯定要徹查刑部。
於是八爺覺得拆太子臺的時候到了,自薦查此事,康熙只好讓八爺胤禩去查,但他又派了胤祥輔助胤禩,可以看出康熙對八爺還是有防備之心的。
在八爺胤禩審理冤獄案件,期間八爺連夜誘審肖國興,儘管拿到了太子胤不端的證據,但是其在審訊肖國清的時候,假傳康熙帝的口諭,這也成為了康熙廢太子的導火索,而八爺自己也被康熙的評價是“其心可誅”,八爺在康熙那裡大打折扣。
康熙為什麼要親自去救張五哥,而不直接下旨口諭晚年的康熙對吏治腐敗和諸王奪嫡,面對這亂局也是憂心忡忡。康熙是重情義的人,奪嫡帶來的兄弟勾心不和,父子孝道難全之事十分憂煩。康熙向來重視孝道和講情分的人。所以聽說張五哥是為了父親而甘願受冤死的,這一點正好觸動了康熙。
其實,康熙也想樹立一個孝子有好報的標杆,張五哥的這份親情感動了他。所以引起了他的重視。同時康熙也想透過張五哥的孝道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那群狼子野心的阿哥們。並且康熙覺得張五哥這個人這麼孝道,想必也是個仁義之人,救了張五哥也能給未來的天子儲備人才。
晚年的康熙歷經江南賑災事件,到追繳國庫欠款事件,早就看出來,阿哥們的奪嫡之爭早已暗中進行,為了奪嫡是勾心鬥角,面對這亂局康熙也無可奈何。
尤其是追繳國庫這件事本來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阿哥們都為了自己利益,各自拆臺,在康熙看來,好好的一件事,被這群如狼似虎的阿哥們為了奪嫡整得烏煙瘴氣了。
康熙選擇親自去刑場救張五哥也是有原因的。康熙皇帝覺得張五哥是個仁義之人,救他也想重用張五哥,為以後自己的安全多了一層保障。
再者,張五哥被牽扯到了兩大方奪嫡勢力,刑部冤案更是暴露出太子的無能和諸位阿哥暗裡之爭。所以康熙不但要管,想透過在法場上抓到這些官員們的有力證據要徹查到底。
這些腐敗官員沒有有力的證據,很難徹查他們,因為牽扯太多,必須要有有力的證據才能懲服他們。
眾所周知,康熙皇帝都是以民心為重,以寬仁治天下,對於民心他是很重視的。所以他做事首先考慮天下的老百姓,也考慮怎樣做才得於得民心。所以選擇親自去法場救張五哥才能得以民心。
張五哥在京城法場馬上要被斬首時,張五哥想著自己也就聽天由命了!但十三爺及時趕到刑場阻攔住了,救下張五哥。
執行官員卻質問十三哥:“十三爺您為何要攔,這案件已經審批下來,你來阻攔不合適,應該按照時辰來問斬,耽誤了時辰誰能擔得起?”
康熙對此事非常重視就直接親自奔赴到刑場,聽到斬首官員質問聲音,此時很霸氣的回道:“朕來擔待!”皇帝一來,一切都好辦了,當即把張五哥赦免,並下旨徹底調查此事,就此張五哥的性命保住了。
張五哥總算逃過了一劫,成為康熙的貼身侍衛,可謂是一步登天。張五哥成為康熙身邊的貼身侍衛,後來四爺胤禛在奪嫡之路上也受益頗多,張五哥為在四爺胤禛登上皇位也是立下汗馬功勞。
結語康熙親自去刑場,想透過張五哥此事,把這些腐敗官員進行懲治,也覺得張五哥是仁義之人,也有想重用張五哥之意,更想樹立一個孝子的榜樣。更想透過此事打擊八爺黨的勢力,讓雍正以後有機會登上黃帝的寶座。
—END—
-
7 # 青燈問史
皇帝親自到法場救人,在一般的正史劇中是很難看到的,就算是一般的文學作品也很難見,畢竟皇帝的身份和職責不允許其親赴刑場。
《雍正王朝》中,張五哥由於替任季安頂罪被騙,妹妹阿蘭沒有辦法,跑到北京找到十三爺胤詳幫忙。為了救張五哥,老十三找到老四胤禛,老四胤禛說:
這件事要麼不鬧,要鬧就鬧他個驚天動地。
什麼是驚天動地?當然是讓康熙皇帝知道,只有驚天了,才能動下面那些貪贓枉法之地。這才有了康熙親自到法場揭發冤案的事情。但是看起來很解恨,但是細細一想,不對,身份尊貴的康熙皇帝怎麼會為了一個小民親自到法場救人呢?他發個諭旨或者聖旨派人去辦不就行了嗎?他這是作秀還是另有打算啊?這背後的事情一定不簡單啊。
康熙的晚年,面對的情況是很複雜的,歸結起來,大概有這麼兩條:一是吏治腐敗。二是諸王奪嫡。這使得康熙倦於朝政,繼承人的問題一直憂煩於心。康熙是重兄弟之情的人,對於九子奪嫡帶來的兄弟感情不純和父子孝道難全之事十分敏感,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來說,他十分喜歡有孝道講情分的人,但是從一個帝王的角度講,他又不得不乾綱獨斷,不留情面。
張五哥事件的出現,似乎彌補了康熙老年心中的遺憾或者不足,這是他作為一個父親心理上的感情傳達和表現。但是作為一個帝王,卻不能侷限在父親的角色裡面,他還必須考慮到整盤的計劃。而張五哥冤案的出現,又讓他覺得找著一個機會,為將來或者說九子奪嫡的最終結局作一些鋪墊性的工作。所以,對於一個小民,康熙還說:朕要帶回去細細的問。
一個皇帝細問一個小民,也是沒得說了,這不僅是小民無上的榮耀,也是康熙著手的另一盤棋。
張五哥是個誠實孝順的人,從他後來與康熙的對話來看,康熙之所以喜歡他,就是因為他說真話,說實話。所以,康熙作為張五哥的救命恩人,全盤托出這件事是再正常不過了,不僅僅是指頂罪的事,包括江夏鎮,包括劉八女,包括阿蘭與十三爺等等。
所以,張五哥雖是一個小民,但是他卻串聯上了江夏鎮任伯安(八爺黨的人),兩位皇子(老四老十三),這足以說明,張五哥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小民,他身上可以利用的價值很大很大。有人說,那是救下張五哥之後的事,你隨便怎麼說都行,再說康熙這樣的人精,會偏聽偏信?
康熙當然不會偏聽偏信,他自有印證,那就是老十三和老四商量後,要鬧就鬧個驚天動地的思路。在張五哥問斬之前,老四和老十四一定跑到康熙的跟前,如實的向康熙彙報了與張五哥所有的情況,包括江夏鎮,包括劉八女,包括阿蘭與十三爺,至於從哪個角度來講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至少康熙知道了這個張五哥串起了兩大集團,所以殊為可用。
康熙的身邊正需要這樣一個誠實忠勇之人,一方面能彌補他作為父親的缺憾,另一方面,為構建繼位人儲備人才。
為什麼說張五哥是康熙需要的人,忠勇仁孝不必說了。從現實情況來看,他是深受八爺黨迫害的人,對八爺黨可謂痛恨不已,八爺黨想收買張五哥這樣的人,估計很難了。張五哥的妹妹阿蘭還與十三爺有私情,十三是老四胤禛的人,所以,張五哥顧忌到阿蘭,也決然不會輕易背叛老十三和老四。張五哥還是自己親自救下的,這裡面其實還有老十三和老四的功勞,張五哥也清楚,為了感恩,張五哥也不會背叛老四老十三和自己。總之,這個人留給老四那是鐵定合適不過了。康熙心中中意老四,為他留個人,也是替他鋪路啊。綜上若干條理由,張五哥都值得康熙一救。從後來的情況看,張五哥也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了康熙和雍正交給他的各項任務。所以,這就是康熙不走尋常路,親赴法場救張五哥的原因所在。
-
8 # 雍親王府
《雍正王朝》中,刑部出現了“掉包換命”的巨大冤案,康熙不惜為此專門趕到刑場救下了張五哥。
就在康熙剛剛平息了“追比戶部欠款”的風波後,又有一出驚天的冤案擺在了他的面前,這就是張五哥的“刑部冤案”。原來,九阿哥胤禟的門人任季安犯事,為了逃脫罪責,與劉八女串通,讓張五哥為其頂罪。原本以為僅僅是做幾個月牢的張五哥和他爹張老漢,因為劉八女的父親劉老太爺的恩情,也就答應了下來,誰知這確是任季安、劉八女等人設下的一個局,是要張五哥為任季安頂替死罪。
而在十三爺接到張五哥的妹妹阿蘭的求助後,也是連夜求見康熙,向康熙說明了事情的原委。就在刑部準備對張五哥行刑的時候,康熙及時趕到,一句“朕來負責”,震驚全場,同時將此案發回重新審查。
康熙之所以要親赴法場救下張五哥,就是因為這件事情的牽扯的面太多,影響過於惡劣,令康熙本人都感到極度的震驚。借用鄔思道的一句話,張五哥這次經歷的“刑部冤案”,是“大清建國幾十年所為所未聞的”。
刑部,是國家的執法機關,負責全國的治安和刑事案件處理,還有一項特別的智慧,就是要處決人犯。在“君權天授”思想影響的封建社會,皇帝是代老天爺治理天下,而人命關天,任何人不能隨意剝奪他人的生命,只有代天行事的皇帝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清兩代的人犯處決一定要皇帝親筆勾決的原因。
而這次刑部出現了“掉包換命”的荒唐要案,是對皇權的褻瀆,同時也是對於上天的褻瀆,影響的是皇帝的威嚴和皇家治國的根本,因而康熙才會如此的生氣與憤怒。
而這不僅僅是一樁簡簡單單的冤案,期間牽扯出來的方方面面更是錯綜複雜。
刑部的主管阿哥是太子胤礽,這些年代康熙勾決犯人的也是太子胤礽,這件事情不管太子胤礽是否知曉、是否參與其中,都是難逃干係;
任季安、劉八女以及其背後的靠山任伯安,都是九阿哥的門人,同時也是八爺黨的黨羽力量,事情的暴露又將八阿哥、九阿哥等一眾皇子牽扯其中;
還有就是這個刑事管理體系,從縣、到州府、到省、再到刑部,中間經歷了大大小小的部門都沒有發覺異樣,期間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權錢交易和貪汙腐敗,而這些有牽扯到了整個從小到下的官僚體系,責任關係非常的重大。
一個小小的草民張五哥,一件刑部的冤案,牽涉到的有太子、皇子、各級官僚體系,可以說已經牽動了整個朝廷的根本,不得不引起康熙的重視。
康熙親自到現場,其根本原因並不是為了救張五哥,而是要用自己的行為和行動表明自己一查到底的態度和決心。康熙貴為皇帝,完全可以用一封手諭或者一道詔書就將此案發回,重新審理;也可以暫停行刑,將刑部堂官叫來直接問話,查明事情真相。可是康熙都沒有,康熙在接到十三爺的奏報後,直接趕赴了刑場,而這正表明了此時康熙的震驚和憤怒的情緒,同時更是向所有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就是要將此案一查到底。
一方面,如果康熙不重視此事,必然讓朝廷在百姓心中徹底的名譽掃地。
前文也說到了,“人命關天”,處決犯人是要經過層層審查,最終由皇帝親自勾決,這是何等的謹慎與嚴格。但是這樣都能出現冤案,就說明大清朝各級官員的腐敗已經爛到的根上,再加以治理,就將威脅到整個王朝的根基,而百姓也會因為如此的荒唐事件,對於朝廷,對於官府徹底的失望,是讓整個皇權和朝廷在百姓面前威信的喪失。所以康熙才要親自督查此事,表明自己的決心,同時也是讓百姓安心。
另一方面,這是康熙對於太子的不滿,對於皇子的不滿,以及對於大臣們不滿的集中體現,這些都已經到了不處理不行的地步了。
太子主管刑部,犯事的又是皇子的門人,中間還有各級官吏腐敗瀆職,這些都讓康熙極度的不滿。
特別是對於太子,監國期間出現了國庫虧空,在四阿哥胤禛追比戶部欠款時作為最大債主的自己不僅是賣官鬻爵,還不斷阻礙追比程序,進而這次又在自己主管的衙門裡出現了這樣驚天的冤案,康熙的不滿和憤恨可想而知。
正是因為這個案件牽扯到了太子和皇子,康熙也會擔心他人在徹查的時候會有所姑息,而他也用這樣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決心,不管是誰,牽扯到誰都要一查到底。
整件事情過後,張五哥因禍得福,成為最大的贏家,而從長遠來看,四阿哥胤禛也從中獲益良多。最終,在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成為了徹查刑部冤案的主審阿哥。期間八阿哥連夜誘審肖國興,儘管拿到了太子胤礽平時不端的證據,而這也成為了康熙“一廢皇太子”的導火索,但是自己也被康熙評價為“其心可誅”,而為康熙所厭惡。所牽扯的另一位皇子九阿哥,也因為這件事情失去了任伯安這個最大的財神爺。
而整件事情過後,最大的贏家莫過於張五哥了,不僅自己逃過了一劫,還成為了康熙的貼身侍衛,可謂是一步登天。
而有賴於張五哥成為康熙身邊的人,與張五哥關係密切的四阿哥胤禛也獲益頗多,特別是在後來奪嫡的過程中,張五哥為胤禛的登基也是立下汗馬功勞。
-
9 # 勇戰王聊歷史
康熙親自到法場就張五哥,都是因為胤禛和胤祥想報仇!
在江夏鎮那晚,對胤禛和胤祥兩位皇子來說,是奇恥大辱!在《雍正王朝》中,胤禛和胤祥從江南籌款得勝而歸時,剛好路過江夏鎮。也是巧了,當晚江夏鎮的莊主劉八女要宴請貴客任季安,所以,禁止外人留宿。幸好,胤禛一行人遇上張五哥。張五哥俠肝義膽,熱情好客,就私自將他們帶進了莊子。
因為此事,胡管家帶人來找張五哥麻煩。在危急時刻,胤祥和胤禛出頭,救下張家三人。而胤禛也很硬氣的對劉八女說,我的名字你不配問。劉八女為了找回臉面,把康熙賜給的匾額掛在大門口,逼胤禛一行人下馬透過。
胤祥非常生氣,罵江夏鎮時狼窩子:我老十三長這麼大,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氣!
胤禛也很憤怒,對下面人說:以後,誰也不許提江夏鎮這三個字!
因為這件事,胤禛和胤祥算是把江夏鎮劉八女拉進了自己的黑名單。只要有機會,胤禛等人肯定要使勁收拾劉八女!!!
張五哥這件事,剛好給了胤禛報仇的機會!任季安逼死婦女,犯了死罪。而任季安的兄長任伯安剛好是劉八女的姐夫。因此,劉八女騙張五哥出來替任季安定罪,說是關幾天後,任伯安就會找人把他放出來。這才有了之後刑部“宰白鴨”的事。
張五哥被關進去以後才知道,這次是必死無疑。但是,如果他翻供的話,張五哥的父親會被判偽證之罪,流放三千里,打八十棍。(必死無疑啊)。所以,張五哥只能等死。
幸好,阿蘭上京城找到老十三,請老十三幫忙救張五哥。
老十三和老四一商量,這事必須鬧大!如果,他們只想救張五哥的話,完全可以私下解決掉。畢竟,刑部的人理虧、老八和太子也不會阻攔。可是,老四還有別的想法。
第一,這個案子首先牽扯到九爺的門人任季安和劉八女!劉八女的江夏鎮已經被胤禛和胤祥記在心裡了,這次剛好報仇!而他們又是九爺的門人,那麼,八爺一黨也脫不了干係。事情的發展也確實如此,此事被揭露以後,氣得老八把和任伯安有關的書信都撕了燒掉。
第二,刑部是太子主管,徹查刑部的話,太子也會被牽扯進去!剛好讓皇帝看看太子是怎麼監國的!而且,老四胤禛心裡一直有奪嫡的想法,否則,他也不會請鄔思道這樣的“陰謀之人”入府。所以,有機會給太子鬆鬆土,胤禛也是樂意乾的。
所以,為了把老八和太子都給提溜出來,這件事必須鬧大!不給他們“模糊”過去的機會!只有讓康熙親眼見了他們如何“宰白鴨”,康熙才知道這群官員是如何欺騙他的!
康熙之所以能夠親臨法場,主要是出於其作父親的心態。康熙是清朝皇帝中子女最多的,光兒子就有35人!可是,這些兒子長大以後,卻為了皇位爭得你死我活。康熙覺得很累,這些兒子都不是真的孝順自己。
胤祥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他向康熙將張五哥事情的時候,除了講自己查明的案情以外。肯定,還要向康熙說張五哥的孝心:張五哥為了不讓父親承擔“偽證之罪”(流放三千里,仗八十),明知是死,也不翻供。
張五哥敢為了自己父親從容替死,其孝心真是讓身為人父的康熙感動。所以,康熙必須要親眼看看這位大孝子!
等康熙在法場上見到張五哥,確定胤祥所言非虛以後,很是感動。除了命令徹查此事,康熙最後還把張五哥留在身邊當侍衛。讓這樣一位孝子在身邊,康熙也是希望皇子們能向張五哥學習。不要光顧著爭權奪利,要多為君父分憂。
-
10 # 風雪夢不逝
這個問題,我打個比方大家也許就一目瞭然了。
假如有這樣一個學校,校長家的小孩在學校是教導主任,但是孩子被寵壞了,孩子任性妄為,無視校規,不僅收受老師賄賂,而且還縱容學校裡的混混欺負同學。現在呢,已經有人舉報了,校長會管嗎。假如他是一個稱職的校長,他肯定會管,因為這不僅關係到學校和校長的名聲,也關係到自己孩子的前途。校長隨便打個電話,就能解決問題嗎。如果校長是一位明理的校長,又是一位慈愛的父親呢?他定會親自安撫受傷害的同學,然後嚴辦有關人員。
說完這些,大家是否已經明白。康熙皇帝就是一位聖明寬厚慈愛的校長。刑部大案中,張五哥也正是一位受傷害的同學。揚州巡鹽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犯下強姦殺人的命案,張五哥為救父親,被逼頂包。張五哥一個三十不到的小夥,頂包四十八歲的任季安,這種大案,肯定過了無數次堂,居然也沒被人發現。這足以看出刑部的各級官員,是多麼的腐敗。而刑部正是太子胤礽主管的,太子胤礽竟然墮落至此。其中真相就是:太子才是幕後黑手,他串通刑部主事肖國興,為了斂財,默認了魚目混珠的頂包案發生。
這樣一件大案,牽扯到刑部和太子,康熙之所以親自出馬,解救張五哥,正是因為他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一位聖明的君王,一位慈愛的父親。為何如此一說呢?天子腳下,朗朗乾坤,竟然發生如此驚天大案。十三爺和四爺將"此事鬧大",上達天聽。康熙聞知後,肯定也是非常震驚的。如果康熙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就必須過問。如果康熙只是下一道諭旨,未免太馬虎,也太不稱職了。就像那個校長,如果只打一個電話,那就未免有點敷衍了事了。康熙親自出馬方顯得康煕作為皇帝的稱職。其次,此案事關刑部和太子,康熙肯定也是瞭然於胸的。太子乃是國之儲君,竟有如此之舉。康熙親赴刑場,一方面是為了探知事實真相,眼見為實嘛。另一方面,意在告誡群臣,這事朕管定了,你們不要畏懼太子,朕要嚴查到底。這足以體現康熙的聖明,他出於多方考慮,這才親赴刑場。最後,要說的是康熙也是一位慈愛的父親。眼見愛子胤礽可能犯錯,害人不淺。康熙親自解救受害人張五哥,這是在替胤礽贖罪。兒子犯的錯,父親義無反顧的替孩子出頭,這是一位父親必須乾的事。也是康熙必須要有的擔當。
康熙的慈愛還體現在:當康熙得知事情的最終真相後,這位父親決定再給孩子胤礽一個機會。康熙找到了張廷玉,銷燬了肖國興的供詞。這是太子胤礽的最後機會,但是胤礽並沒有珍惜。康熙一次次給胤礽機會,這是一位慈父的選擇。胤礽最終不能成器,也只能怪他自己,冥頑不靈了。
-
11 # 紅雨說歷史
張五哥一個江夏鎮的平民,因為蒙冤入獄,被處以死刑,但是這位張五哥的面子卻大到要康熙皇帝來親自到法場救人。一個皇帝親自去法場救人,看似十分不合理,皇帝都不需要發聖旨,甚至一道口諭,一塊金牌,選擇一名侍衛或者直接讓十三爺去完全是可以救得下的張五哥的,但是康熙皇帝卻便衣親自到了現場。看似不合理的情況,我們細細想來又十分合理,因為這件事情涉及到的人都非同一般。那麼我們就來細細分析一下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張五哥首先他是一個被冤枉的平民,生活在江夏鎮,一個曾經是康熙皇帝第3次南巡露宿過的地方,並且皇帝親筆賜名“禮儀德化”之地。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到江南募捐救災的銀兩回京城的路上路過江夏鎮被阻攔,張五哥熱心相幫,被江夏鎮胡教頭為難。後來江夏鎮“鎮長”劉八女更是讓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下馬過江夏鎮。兩位阿哥自出生沒有受過這樣的氣,胤禛更是直接說以後誰也不許提江夏鎮。張五哥就是因為這時候的熱心,得罪了劉八女。劉八女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他的姐夫是江南鹽道任伯安是八爺黨成員,是九爺的小金庫。
此案本來的主角是任季安,任伯安的弟弟,他逼死良家婦女被判死刑。九爺有錢,太子渴望錢,所以達成協議,張五哥頂替任季安去死,八爺黨出錢,太子黨主管的刑部收錢。刑事部換死囚的行為可以說為了金錢製造了清朝建立幾十年以來最大的冤案。張五哥的妹妹阿蘭找到了十三阿哥,請求幫助。十三阿哥去找四阿哥商量,不久前那個憋屈的夜晚,又一次浮現在兩人的腦海。四阿哥決定把事情鬧大,鬧得驚天動地。所以十三阿哥親自去找康熙皇帝,訴說了整個事情的經過。十三阿哥還告訴康熙張五哥還是個孝子,他自願赴死,不願意翻案的原因還有為了避免負自己的親生父親免受80杖責。其實康熙就張五哥也是作為一個父親著實有點羨慕,有這樣的兒子。
自己的兒子們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卻互相爭鬥,你死我活就是為了個皇位。從來沒有哪個兒子替自己想過,為了怕自己的父親傷心而放棄皇位的爭奪,幾乎每個孩子都想著如何從自己的手裡繼承到這個位置,製造了各種各樣讓自己傷心糟心的事情。所以從情感上來說,康熙要自己親自去救一下張五哥。當然更重要的要從政治角度來講這件事牽扯的人物過多,事情過於重要。當朝太子主管的部門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作為負責人的太子卻不聞不問,康熙甚至沒有聽到一點兒的風聲。任伯安一個四品鹽道將朝廷六部玩弄於鼓掌,其背後財富和背後勢力實在讓人有所思考。無論從太子還是任伯安角度來講,這都不是簡簡單單一道口諭,一個聖旨就能解決的。
-
12 # 丫丫說史
張五哥是《雍正王朝》中虛構的一個人物,書中由於九阿哥胤禟的門人任季安犯事,為了逃避刑罰與劉八女定下毒計,讓貧民百姓張五哥和他爹張老漢做替罪羊,來代替任季安接受死罪,張五哥的妹妹阿蘭向十三阿哥求救後,十三阿哥才把事情告訴了康熙皇帝,康熙知道後,沒有發諭旨也沒有發詔書或者聖旨,而是親自趕赴刑場救下張五哥。一句“朕來負責”,震驚全場。
那麼康熙身為九五之尊,為什麼會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平民而趕赴刑場救人?他為什麼不發諭旨?
由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
事情牽扯之多,影響之遠,超出康熙的預料,引起了他的震驚劇中鄔思道說過一句話:“張五哥這次經歷的“刑部冤案”,是“大清建國幾十年所為所未聞的””。在古代,皇帝才是掌管天下的主宰,只有他一個人能決定天下眾人的生死,而刑部是他手下專門維護正義,同時又維護治安的,他不能容許在他眼皮子底下,刑部明目張膽的草菅人命, 而沒有經過他的允許,這次出現的“頂罪掉包案”深深地打了康熙的臉,褻瀆了他引以為傲的“皇權”,甚至動搖了皇帝的威嚴與皇家統治的根本。
而且一個小小的百姓張五哥,一件本不起眼的刑部的冤案,竟然牽扯了太子、皇子與各級官僚體系,這已經不再是形式上的冤案,這已經動搖了清朝的根本,所以他不得不重視。
康熙親自去現場,不是因為張五哥,而是要表明自己一查到底的決心與態度康熙在這之前不知張五哥是何人,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既沒有下達詔書也沒有下達聖旨諭旨,而是親自趕赴刑場去救人,這恰恰表明了自己的震驚與憤怒,以及對這件事的重視,他關心的不是誰被冤枉了,他關心的是他的天下他的百官竟然腐敗到根上了,所以他必須要表明自己嚴查此事的決心,如果他不這麼做,那麼朝廷百官甚至他自己,都會在百姓心中名譽掃地,而百姓一旦失望到極點,那離王朝的毀滅就不遠了,所以他不能也不敢不重視這件事。
為雍正繼位提前鋪路首先張五哥誠實忠勇,康熙身邊缺少這樣的人,而且一家被朝廷貪官迫害,也知根知底,而且張五哥的妹妹阿蘭與十三阿哥之間的感情,康熙也能看得出來,十三阿哥又是四阿哥胤禩的人,也就相當於為雍正提前找了以為忠心耿耿的侍衛,其實康熙這麼做,也是在為雍正親政後鋪路。
所以,康熙帝迅速的在腦海中將他赴刑場救人這件事的利弊綜合權衡後,他決定親赴刑場救人。
-
13 # 歷史縱橫帝
導讀:個人認為這次康熙親自到法場有兩個原因。一是借這個機會再次廢太子:大家來想即使以老八和老四集團的關係都能事發後得知這個事情會涉及到太子間接管理的刑部,作為帝王的康熙會不知道?皇帝自有自己的耳目和渠道。復立太子本來就是測試皇子們的“釣魚”行為,現在到了收網的時候了。所以康熙派老四和老八去審問刑部的肖國興等人。第二個原因是張五哥這個“宰白鵝”事件涉及的人太多:太子的門人肖國興操辦這個事情,替罪的是九阿哥的門人任伯安的兄弟。所以遲早這個涉及到太子和其他皇子案子需要大白天下,康熙不能讓天下的百姓徹底失望。康熙需要讓天下的臣民知道,作為大清的最高統治者皇上還是公正的,所以他要親自到法場。張五哥替罪“宰白鵝”事件的背景分析
這件事發生在太子胤礽復位以後,當時追繳國庫欠款的事情餘波未平。太子胤礽急需銀子來還國庫,以保自己的太子之位。而犯案的是九阿哥的門人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張五哥因為爹爹的關係被迫給任季安頂罪,可能受到了矇騙沒想到真的要送命。
以為江南賑災籌款的時候,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在江夏鎮張五哥家裡住過。所以張五哥一家和兩位阿哥出的不錯。所以這次非要送命的時候,張五哥的妹子阿蘭千里迢迢的來到北京找十三爺碰碰運氣。張五哥被頂罪的事情才真相大白,被老十三捅到了康熙的面前。
張五哥事件的幕後推手-八爺黨也許很多人看到這個段落都會憤慨刑部的黑暗和感嘆十三爺胤祥的仗義,但是可能很多人沒有看出來這個張五哥頂罪事件本來就是八爺黨一手策劃和推動的。基本上是一步一步的順利的把事件透過太子在刑部的門人肖國興來完成最後的審判定罪。然後暗中指使人帶阿蘭到京城帶到十三爺府上求情,然後利用老十三的仗義把事件捅到康熙面前。目的就是推到太子,讓太子再次被廢。
太子缺錢還國庫,指使肖國興等人到處弄錢。老八集團就做了這麼個局,最後可能就是任季安伏法,任伯安暫時丟官。但是任伯安哥倆都異口同聲說九阿哥不知道這個事情。這樣僅僅付出不大的代價都可以搬到太子。
也許有人不信,那麼我們來想幾個問題:
第一、阿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從來沒有離開過江夏鎮。如何從千里迢迢的南方來到的北京。又如何得知老十三的府邸,又是如何進的門?沒人指引能行嗎?
第二、在阿蘭在屋裡和老十三通報事情的經過的時候,屋外有人偷聽。那個人就是八爺安插進來的探子。這個人負責監督十三爺府內阿蘭的舉動,保證整個計劃完美的進行下去。
這個老十三也知道,在劇情中有一次就給四哥說過這話。說自己府中不少其他人安插進來的探子。
第三、老九的門人任伯安和任季安事發後被主審八阿哥追問九阿哥是否知道此事,這哥倆異口同聲說九爺不知道。這明顯是提前排練過的。
康熙技高一籌順著老八的推手進行本來就打算進行的第二次廢太子咱們前文說過,本來廢太子胤礽復立就是個陰謀。所以最終廢太子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事發以後,無論是胤禛和鄔先生以及老八集團都清楚的知道這次胤礽是徹底被廢了。
老四也是看透了,假裝搶著要審張五哥一案(鄔先生是反對老四介入的,因為他知道誰搬到了太子就會出局)。其實老四這麼做有兩個目的:第一要引老八入局,老八也會搶著審案。因為老八策劃了半天,到臨門一腳要出事了可太不划算了。第二是給康熙看的,你看我沒有私心還是公正的。其實這也是康熙希望的,他就是希望老四和老八來審案。最終看看老四的人品。
但是胤禛太狡猾了,把弓拉滿以後自己用炭烤然後用冰水浸泡直接把自己整成了風寒,脫離了這個死局。康熙聽說後還派太醫確認了,果然是風寒。康熙還很失望,只能讓老十三協助老八審案。
最後老八撇開老十三誘供肖國興把太子招了出來後連夜進宮稟報康熙。最後老八得到了親王的爵位。當侍衛頭領圖裡琛押送肖國興去關外單獨關押回來給康熙彙報說老八是打著皇帝的旗號誘供肖國興的時候,老八已經跟皇位說BYE BYE了。
小結:
康熙透過張五哥的事件,一箭數雕解決了很多問題。所以他親臨法場是做足了功課的。既推動了太子被廢的程序又在廣大老百姓面前展示了自己公正無私的光輝形象。
-
14 # 長城說歷史
從雍正王朝中來看,張五哥是在四阿哥胤禛去江夏鎮投宿時而遇見,此人忠厚老實。就因為這一面之緣,便讓他的命運有所轉變。作為一個江夏鎮的村民,平時很少與人接觸。誰都不曾想到,就這樣一個人,竟能成為康熙皇帝身邊的貼身侍衛。
長城君今天聊聊,張五哥要被臨時處死時,康熙為何親自到法場營救?
先談談,四阿哥胤禛為何要到張五哥家投宿?說到此事,那要從胤禛與胤祥賑濟災民說起,受康熙所派,他們前往揚州賑濟。當時國庫沒有銀子,要到揚州本地籌集銀子與糧食之後,才能賑濟災民。這也是一個比較難辦的差事,可是胤禛在康熙面前接下了。其實,這個地方也是九阿哥的地盤,也正藉此機會,整頓一下,八爺胤禩的門人。
隨後,四阿哥胤禛便啟用田文鏡,讓他抽糧賑濟災民。這也是雍正第一次啟用田文鏡,也是田文鏡抓了這次機會,便開始了他的仕途發展。也是在這裡認識了李衛等人,經過培養成為了雍正的心腹。
賑濟災民與搶修河堤之事做完後,胤禛與胤祥在回去的路上,便在張五哥家中借宿,就在當晚便讓張五哥家,從此不曾消停。
在胤禛他們一行人借宿張五哥家時,便被劉八女的手下得知,想企圖搶奪胤禛他們身上的財物,就有了大打出手的事情。雖然胤禛嚇走了劉八女一行人,可是,劉八女就與張五哥家結下了樑子。
胤禛他們回京不久,張五哥便出事了,便做替罪羊。
而後此事,讓張五哥的妹妹告訴了十三阿哥胤祥,胤祥又告訴了四阿哥胤禛。由於胤禛的心機比較深,也是為了想剷除八爺黨的勢力。把此事鬧大了,後康熙也知道了此事。
康熙要救張五哥,可以下一道聖旨就可以了,為何要親自到法場上救?長城君給您細細道來。
其一,康熙想透過在法場上抓到這些官員們的有力證據。康熙很清楚,要對付這些官員,一定要抓住有力的證據,不然很難制服他們。
其二,康熙想透過此事更進一步的得到民心。眾所周知,康熙皇帝都是以民心為重,以寬仁治天下。所以他做事首先考慮天下的老百姓,也考慮怎樣做可以得民心。
其三,康熙皇帝想重用張五哥。作為康熙皇帝遍佈都有他的眼線,對於張五哥本人來說,肯定是瞭解的透透的,也就是說康熙提前就知道,此事的來龍去脈,也想重用張五哥。
長城君曰:對於康熙想透過張五哥此事,把這些官員進行懲治,也有想重用張五哥之意。也是想透過此事打擊八爺黨的勢力,讓雍正以後有機會登上黃帝的寶座。
-
15 # 亮哥侃影
《雍正王朝》中,刑部出現了“掉包換命”的巨大冤案,康熙不惜為此專門感到刑場救下了張五哥。
就在康熙剛剛平息了“追比戶部欠款”的風波後,又有一出驚天的冤案擺在了他的面前,這就是張五哥的“刑部冤案”。原來,九阿哥胤禟的門人任季安犯事,為了逃脫罪責,與劉八女串通,讓張五哥為其頂罪。原本以為僅僅是做幾個月牢的張五哥和他爹張老漢,因為劉八女的父親劉老太爺的恩情,也就答應了下來,誰知這確是任季安、劉八女等人設下的一個局,是要張五哥為任季安頂替死罪。
而在十三爺接到張五哥的妹妹阿蘭的求助後,也是連夜求見康熙,向康熙說明了事情的原委。就在刑部準備對張五哥行刑的時候,康熙及時趕到,一句“朕來負責”,震驚全場,同時將此案發回重新審查。
康熙之所以要親赴法場救下張五哥,就是因為這件事情的牽扯的面太多,影響過於惡劣,令康熙本人都感到極度的震驚。
借用鄔思道的一句話,張五哥這次經歷的“刑部冤案”,是“大清建國幾十年所為所未聞的”。刑部,是國家的執法機關,負責全國的治安和刑事案件處理,還有一項特別的智慧,就是要處決人犯。在“君權天授”思想影響的封建社會,皇帝是代老天爺治理天下,而人命關天,任何人不能隨意剝奪他人的生命,只有代天行事的皇帝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這也就是為什麼明清兩代的人犯處決一定要皇帝親筆勾絕的原因。
而這次刑部出現了“掉包換命”的荒唐要案,是對皇權的褻瀆,同時也是對於上天的褻瀆,影響的是皇帝的威嚴和皇家治國的根本,因而康熙才會如此的生氣與憤怒。
而這不僅僅是一樁簡簡單單的冤案,期間牽扯出來的方方面面更是錯綜複雜。刑部的主管阿哥是太子胤礽,這些年代康熙勾絕犯人的也是太子胤礽,這件事情不管太子胤礽是否知曉、是否參與其中,都是難逃干係;任季安、劉八女以及其背後的靠山任伯安,都是九阿哥的門人,同時也是八爺黨的黨羽力量,事情的暴露又將八阿哥、九阿哥等一眾皇子牽扯其中;
還有就是這個刑事管理體系,從縣、到州府、到省、再到刑部,中間經歷了大大小小的部門都沒有發覺異樣,期間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權錢交易和貪汙腐敗,而這些有牽扯到了整個從小到下的官僚體系,責任關係非常的重大。一個小小的草民張五哥,一件刑部的冤案,牽涉到的有太子、皇子、各級官僚體系,可以說已經牽動了整個朝廷的根本,不得不引起康熙的重視。
康熙親自到現場,其根本原因並不是為了救張五哥,而是要用自己的行為和行動表明自己一查到底的態度和決心。
康熙貴為皇帝,完全可以用一封手諭或者一道詔書就將此案發回,重新審理;也可以暫停行刑,將刑部堂官叫來直接問話,查明事情真相。可是康熙都沒有,康熙在接到十三爺的奏報後,直接趕赴了刑場,而這正表明了此時康熙的震驚和憤怒的情緒,同時更是向所有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就是要將此案一查到底。
一方面,如果康熙不重視此事,必然讓朝廷在百姓心中徹底的名譽掃地。
前文也說到了,“人命關天”,處決犯人是要經過層層審查,最終由皇帝親自勾絕,這是何等的謹慎與嚴格。但是這樣都能出現冤案,就說明大清朝各級官員的腐敗已經爛到的根上,再加以治理,就將威脅到整個王朝的根基,而百姓也會因為如此的荒唐事件,對於朝廷,對於官府徹底的失望,是讓整個皇權和朝廷在百姓面前違心的喪失。所以康熙才要親自督查此事,表明自己的決心,同時也是讓百姓安心。
另一方面,這是康熙對於太子的不滿,對於皇子的不滿,以及對於大臣們不滿的集中體現,這些都已經到了不處理不行的地步了。太子主管刑部,犯事的又是皇子的門人,中間還有各級官吏腐敗瀆職,這些都讓康熙極度的不滿。特別是對於太子,監國期間出現了國庫虧空,在四阿哥胤禛追比戶部欠款時作為最大債主的自己不僅是賣官鬻爵,還不斷阻礙追比程序,進而這次有在自己主管的衙門裡出現了這樣驚天的冤案,康熙的不滿和憤恨可想而知。
正是因為這個案件牽扯到了太子和皇子,康熙也會擔心他人在徹查的時候會有所姑息,而他也用這樣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決心,不管是誰,牽扯到誰都要一查到底。
整件事情過後,張五哥因禍得福,成為最大的贏家,而從長遠來看,四阿哥胤禛也從中獲益良多。
最終,在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成為了徹查刑部冤案的主審阿哥。期間八阿哥連夜誘審肖國興,儘管拿到了太子胤礽平時不端的證據,而這也成為了康熙“一廢皇太子”的導火索,但是自己也被康熙評價為“其心可誅”,而為康熙所厭惡。所牽扯的另一位皇子九阿哥,也因為這件事情失去了任伯安這個最大的財神爺。
而整件事情過後,最大的贏家莫過於張五哥了,不僅自己逃過了一劫,還成為了康熙的貼身侍衛,可謂是一步登天。而有賴於張五哥成為康熙身邊的人,與張五哥關係密切的四阿哥胤禛也獲益頗多,特別是在後來奪嫡的過程中,張五哥為胤禛的登基也是立下汗馬功勞。
-
16 # 正說清代十二朝
導讀:張五哥在《雍正王朝》中雖然是戲份並不太多的配角,但其在劇中起到的推動劇情發展、彰顯主角人物性格的作用,一點也不比主角少。於“江南募捐”過程中,張五哥對於皇四子胤禛等人的冒險招待,為後來“花錢買命案”的發生奠定了劇情發展的基礎;被拉去替人定罪的張五哥,因為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關注而被擢升御前帶刀侍衛。為後來的皇子奪嫡乃至帝王心術彰顯奠定了基礎。
在張五哥被開刀問斬的關鍵時刻,康熙皇帝在皇十三子胤祥的引領下,親赴秋決大典法場,救下了張五哥。
作為大清王朝的皇帝,康熙皇帝為何救下一個人,還得親自前往?一道諭旨,不就什麼都解決了?
對於康熙皇帝親赴法場的問題,並不用過多糾結,更不需要從當時的政局環境乃至皇子之間奪嫡的具體情形進行原因分析,只需要瞭解清朝時期的制度和康熙皇帝的心理活動就可充分理解。
張五哥的妹妹阿蘭隻身前來京城,找到了“俠王”皇十三子胤祥,對於此等駭人聽聞的大案,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的義憤填膺,正是康熙皇帝必然會有的憤怒態度。
秋決大典,張五哥等人正要開刀問斬的時候,皇十三子胤祥衝破人群,大聲喊道:
“刀下留人,犯人有假!”
這時候,刑部侍郎黃體仁給出了康熙皇帝為何需要親到法場救人的原因所在:
“十三爺,這些犯人都是三審三決,最後定罪,豈會有假!秋決大典,耽誤時辰,誰能擔待?”
黃體仁口中所說的“三審三決”啥意思?
所謂“三審”即為“三司會審”,乃系古代中國尤其是明清時期的審判制度。“三司”指的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會審”即為清朝對於“死刑複核”等重大、疑難案件會同審理制度的說法。
《清史稿·志九十·職官一》記載:
刑部掌折獄審刑,簡核法律,各省讞疑,處當具報,以肅邦紀。都御史、大理卿詣部偕尚書、侍郎會鞫,各麗法議獄,曰會大三法司。讞上,復召大臣按覆,然後麗之於闢。
也就是說,刑部乃系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稽核刑名的機構;
《清史稿·志九十·職官二》記載:
大理寺掌平反重闢,以貳邦刑。與刑部、都察院稱三法司。凡審錄,刑部定疑讞,都察院糾核。獄成,歸寺平決。不協,許兩議,上奏取裁。並參與朝廷大政事。
也就是說,大理寺乃系主管對於刑部審理案件的複核;
都察院掌察核官常,參維綱紀。率科道官矢言職,率京畿道糾失檢奸,並豫參朝廷大議。凡重闢,會刑部、大理寺定讞。祭祀、朝會、經筵、臨雍,執法糾不如儀者。
也就是說,都察院主掌監察、彈劾及建議,乃系中央法紀監督機關,既稽核死刑案件,另外參加秋審、熱審還監督百官。
也就是說,對於張五哥這等“死刑”案件,必須經過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個中央司法機關會同審理。三者職權有所不同,“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
也就是說,黃體仁口中的“三決”之“第一決”乃系都察院的認可;“第二決”乃系大理寺的認可;最後的“第三決”才是“三司”將案件處理意見上呈皇帝,有皇帝親自對死刑案犯的“勾決”!
這說明什麼?
說明對張五哥等死刑案犯的處理,是經過全國最高司法衙門、糾察衙門、監察衙門和皇帝最後定下的案件。“秋決大典”更封建皇權社會歷史悠久之“春天定罪、秋天問斬”的隆重處決大典,如果沒有皇帝的諭旨或者皇帝親自前往,哪怕是皇十三子胤祥這樣的當朝皇子,監斬官們也有權利予以反對,沒有任何權力影響“秋決大典”的正常進行。
那麼,康熙皇帝為何不直接交給胤祥一道釋放張五哥的諭旨,還非得親自跑到法場?
這個就更容易理解了!
經過“三審三決、最後定罪”的死刑案件,於堂堂全國最高司法衙門中出現這等“花錢買命”的荒唐大案,康熙皇帝的相信程度肯定不高,他斷然不會單憑胤祥的幾句話就下達釋放自己親自勾決的死刑案犯。
所以,他必須前往親自驗證,才行!
參考文獻:《三堂會審》、《清史稿·志九十·職官一》、《清史稿·志九十·職官二》
(文中具體人物和故事情形皆出自《雍正王朝》,並不以具體史實為依據,煩請辨識!)
回覆列表
《雍正王朝》中,刑部出現了“掉包換命”的巨大冤案,康熙不惜為此專門感到刑場救下了張五哥。
就在康熙剛剛平息了“追比戶部欠款”的風波後,又有一出驚天的冤案擺在了他的面前,這就是張五哥的“刑部冤案”。
張五哥是誰?為何會被秋後問斬?張五哥只是江夏鎮的一個普通老百姓,只因為老四胤禛等人去江南籌款結束後,在回京的路上路過江夏鎮,沒有地方過夜,被好心的張五哥全家收留,這才讓張五哥及其妹妹阿蘭與胤禛和胤祥有了交集。但也因為這件事,張五哥全家被江夏鎮的地頭蛇任季安和劉八女所忌恨。
後來任季安犯了死罪,讓張五哥去頂替,而且告訴張五哥自己已經都打點好了,只需要做幾個月的牢就可以出獄。張五哥全家想到劉八女老爹的恩情,也就答應了下來,張五哥也願意為了父親去坐牢。
誰知道,張五哥卻被判了秋後問斬,張五哥的妹妹阿蘭由於之前已經認識了胤禛和胤祥等人,於是千里去了京城求救,找到十三爺胤祥,並說明了實情。救人如救火,胤祥連忙去了宮裡,向康熙做了彙報。沒想到,康熙卻做出了親臨法場救張五哥的舉動,著實驚呆了所有人。
康熙親臨法場,其實向外界透露出很多含義第一,刑部是當時太子胤礽主管的部門,卻發生了這樣的冤案,而且還經過從地方到中央的層層審批,居然沒有一個部門發現問題,可見大清的吏治已經爛到根上了。太子更是草菅人命,無藥可救了。這種冤案的發生,會讓民間的不滿和質疑遍佈全國。
而康熙的出現,表明了一查到底的決心,不論是誰一查到底,也是對太子徹底失望的表現,其中涉及到的層層官吏,也是難逃法網。此舉亡羊補牢,也算是安撫了民心。
第二,劉八女、任季安以及任伯安,都是老八胤祀的人,他們卻可以手眼通天,太子缺錢,他們就花錢消災,也讓從上到下所有的部門都閉上了嘴,可見其能量多大。康熙對此自然是心知肚明,此次前來也是想透過任季安來敲打老八胤祀,至少讓老八胤祀失去任伯安這個錢袋子。
第三,張五哥替父坐牢,孝心可嘉。而康熙此時卻看到眾皇子為了皇位繼承權而大打出手,作為父親的康熙,實在是很心痛,但是又無能無力。
如今看到張五哥不惜用自己的性命來換取自己父親的性命,受到了感動。所以康熙親臨法場救下張五哥,也是作為父親的康熙,向所有皇子們暗示:你們看看張五哥,學學張五哥,一個草民都有如此舉動,你們貴為天子的兒子,整天為了爭權奪位,你們丟不丟臉?
康熙為什麼要親自到法場救張五哥?康熙親自到法場救了張五哥,康熙這樣親力親為,很讓百姓感動,康熙這麼做也算是給了百姓一個交代。康熙在百姓心目中的好形象,又增加了一分。
同時康熙到法場,表明他對這件事非常重視,這個案子的幕後主使太子,還有刑部官員的疏忽,都受到了很大的懲罰。太子之位因此又被廢了。
但是對於張五哥這種落難之人,康熙把張五哥放在自己的身邊,做貼身侍衛。
實際上按照程式,這種做法是不可能實現的。但之所以實現了,那是因為胤祥奮不顧身去就的人絕對也是重情重義之人,另外張五哥自己也說了是因為為了父親才給任季安頂罪的。康熙從內心中對身邊的其他人是不信任的,自己的兒子們爾虞我詐,爭權奪勢,太子胤礽一灘爛泥扶不上牆。所以康熙此刻最願意去相信張五哥這樣的人。
總結:而整件事情過後,最大的贏家莫過於張五哥了,不僅自己逃過了一劫,還成為了康熙的貼身侍衛,可謂是一步登天。而有賴於張五哥成為康熙身邊的人,與張五哥關係密切的四阿哥胤禛也獲益頗多,特別是在後來奪嫡的過程中,張五哥為胤禛的登基也是立下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