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容濟點火器

    1、無內胎輪胎正常情況下依然會有自然胎壓流失,所以通常一個月內至少需要測量一次胎壓。為了安全,建議長途 高速前也要檢查一下。

    2、無內胎輪胎(Tubeless Tires),俗稱原子胎或真空胎,這種輪胎就是沒有內胎和墊帶,是利用輪胎內壁和胎圈的氣密層保證輪胎與輪輞間良好的氣密性,外胎兼起內胎的作用。

    3、無內胎輪胎兼顧外胎和內胎的作用,在其內層有內襯層,防止空氣洩露。有內胎輪胎除了外胎外,在其中還有內胎,在與輪轂接觸部位還有墊帶。

    4、當釘子刺破輪胎時,無內胎輪胎空氣不會立即洩掉,內襯層緊緊地箍在穿孔的物體上,使其滯留在孔中起堵塞作用,而且無內胎輪胎子口與輪轂貼合緊密,氣密性好。有內胎輪胎在被扎破後,內胎氣體迅速洩露到外胎,透過輪轂空隙散出,安全性差。

    5、輪胎沒有內胎和墊帶,質量可減輕約8%。

  • 2 # 供參考同研討

    :摩托車和汽車的真空輪胎(真空胎)與物學範疇的"真空″無關,而與廣州方言(廣府話)的俚語"真空″相應。在廣州方言的俚語中,將只穿外褲、不穿內褲的俚稱為"真空″。當"無內胎輪胎″在香港銷售時,業內人士就將這種有外胎、無內胎的輪胎和廣州方言中對只穿外褲、不穿內褲的俚語"真空″聯絡起來,俚稱為"真空輪胎″。隨著無內胎輪胎行銷漢語區域,"真空輪胎″這俚稱被認可、使用。

  • 3 # 傷心時吃糖

    真空嚴格來說,是指沒有任何物質,目前地球上達不到,做不出這樣的真空,宇宙中也難找。我也不懂為什麼無內胎輪胎,叫真空輪胎。可能就像女的不穿內衣上街,就叫真空上陣。另外還有很多所謂真空包裝,就是吸乾包裝內的空氣。

  • 4 # 愛車大家說

    真空胎只是形象的叫法,因為以前的輪胎都有內胎,內胎是完全密封的,從氣嘴充氣後膨脹,將外胎撐起來。內胎一旦破裂會迅速失去氣壓。

    真空胎輪圈加工精度高,輪胎可以與輪圈嚴絲合縫的貼合密封,不會漏氣。所以就省去了內胎,這樣用起來更方便,而且即便輕微刺破外胎後也不至於瞬間失去支撐力,更加安全。

    至於為什麼叫真空,我想這個真空的意思應該是內部沒東西,就像我們常說的“真空裝美女”,不是沒空氣,而是沒東西,這也叫真空。試想,輪胎要弄成真正的真空的話早就癟了。

  • 5 # 每頓控制在2元

    按你的提議,真空是沒東西的,怎麼往裡面充真空,真空只能抽

    然後真空模式下,外界氣壓頂著輪胎,輪胎會被壓縮。既然真空都頂得住,我直接放著,不抽真空即可……?

    明擺著“抽真空”多此一舉嘛。

    所謂真空,就是沒有內胎的意思,現在製造工藝製造精度上去了,可以沒有內胎,效果也極為優秀,很多小車都是真空胎了。

    這個“真空胎”更多是個名字而已,類似的還有“凝固汽油彈”“空氣炸鍋”等等

  • 6 # 基哥酷愛玩

    真空只是一個叫法,相對應的是有內胎的輪胎。如果真空胎裡面就被大氣壓強壓扁了,只有內部氣壓比外部氣壓大才能支撐起汽車的重量

  • 7 # 天和Auto

    什麼是“真空”?

    真空就是“虛空”、是虛無縹緲,輪胎裡面要是啥都沒有的話,很顯然就無法維持圓形;如果從氣壓的角度解讀,輪胎就會被吸扁;很顯然這樣的輪胎是無法正常使用的,輪胎依靠橡膠和加強結構並不能撐起外形,當然實心輪胎和洩氣保用輪胎除外,後者也不能長時間在虧氣狀態中使用。

    參考下圖,這是輪胎的結構特點,側壁的橡膠層厚度僅僅6毫米左右,胎冠是最厚實的位置,然而總厚度也不過是12~14毫米。

    咱們的家用車使用的輪胎其實叫作“子午線輪胎”,保證橡膠層結構穩固的基礎是內部像子午線一樣去編制的簾子線,其材料一般是化學纖維,也有過載車輛用鋼絲作為簾線使用;胎冠位置還有鋼絲層等結構進行加強,所以胎冠才會比較耐磨。而輪胎側壁的強度其實很低,依靠薄薄的橡膠層加上簾子線不可能支撐起車身,洩氣保用輪胎(俗稱防爆輪胎)是透過加強厚度或增加其他支撐結構實現漏氣後的支撐。

    那麼真正撐起輪胎、實現輪胎不“癟”的是什麼呢?

    答案:壓縮空氣。

    總得有些東西在輪胎裡面撐著才能保證輪胎不被壓扁,水可以、泥土可以、橡膠可以,但是這些材料都不能用,因為會讓輪胎變得非常重;簧下質量太高會直接影響耗油量和車輛操控,因為發動機輸出的動力在驅動車輪轉動之前,首先要克服車輪本身的阻力,太重的輪胎會消耗太多的動力,發動機只能強拉轉速實現車輛正常行駛,耗油量是會非常離譜的。

    至於對操控感的影響就更好理解了,在起伏路面上行車時,車輪質量太大則上彈的時候會過度壓縮彈簧,彈跳幅度太大會讓車輛左搖右晃;所以車輪要足夠輕,那麼輪胎就不能用實心橡膠結構了,填充物也要足夠輕,最佳選項只有空氣。

    空氣可以被壓縮,其實萬物都能被壓縮,但空氣更容易壓縮;用多強的壓力能把空氣壓縮到什麼程度,這是個有個比例的,車身的整備質量(空車重量)作用於輪胎的正壓力等於“壓縮力”。那麼輪胎充入的空氣就只需要按照整備質量去計算,壓縮到一定程度後,保證裝車落地後不被繼續大幅壓縮,只是在車身起伏出現異常衝擊力的時候的壓縮程度大一些,這樣就能保證車輛行駛穩定性,並且進行一定程度的減振了。

    綜上所述,輪胎裡並不是啥都沒有,真空輪胎的概念指的是“沒有異物”,實際上這種輪胎應當叫作“充氣輪胎”或“充氣式低壓子午線輪胎”。

    最後需要講解的是“壓縮空氣”,空氣受熱會膨脹、低溫會縮小,也就是會受到熱脹冷縮的影響;現在已經進入春天了,氣溫從零下上升到零上二十多度,這個溫差會讓輪胎內部的壓縮空氣一定程度的膨脹,膨脹後自然會把輪胎撐的更狠——胎壓可能會自動上升0.5bar左右。此時應當“放點氣”,把胎壓調整到與車身銘牌上標註的建議值相當的程度;但這是以城市代步為主的建議標準,如果以高速駕駛為主則建議比標準胎壓低0.2~0.3bar,因為摩擦也會生熱,高溫的輪胎會讓胎壓升高0.5bar左右,要防止行駛中自動升高的胎壓導致異常磨損和爆胎。

  • 8 # 得到名優輪胎

    真空輪胎其實是無內(胎)輪胎

    真空胎這個名字其實並不準確,更準確的應該叫無內輪胎(Tubeless),與之對應的是有內輪胎。

    1911年,美國哈德門輪胎橡膠製品公司的財務管理員菲利普,在亞歷山大.施特勞斯的檔案中發現了一項發明,即可織物在一個方向上拉伸而在另一個方向上卻不變,於是利用這一發明,推出了成套的內外胎輪胎:用橡膠和織物製成耐磨性、抓地性強的外胎,裡面則裝上橡膠內胎。也就是俗稱的有內輪胎。

    內外胎的模式由於其結構合理性,一直保留了下來,直到現在,腳踏車、農用車和重型卡車上使用的還是有內胎輪胎。

    1903年,美國固特異輪胎公司獲得了無內胎車輪的專利,這個專利就是把空心的內胎和起到保護作用的外胎合併成一個整體。但直到1949年,固特異才將這項發明推向市場,很快這種無內胎輪胎,也就是真空胎獲得了巨大成功,併成為轎車的主流。從1955年直到今天,所有的轎車使用的輪胎均為真空胎。

    真空輪胎為什麼充的空氣?

    至於輪胎為什麼充的是空氣?其實除了空氣,確實也有其他選擇,如氮氣或其他惰性氣體,或其他更復雜的氣體。但是綜合來看,還是充入空氣成本最低。

    缺點就是充入空氣的輪胎容易爆胎,由於空氣中的氧氣容易在高溫時,與輪胎中釋放的氣體混合後,發生反應而產生爆炸,因此可以用其他氣體來消除爆胎的可能性。

    充入氮氣的輪胎確實更穩定,更安全,更不易爆胎,但就是貴,沒有充空氣划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周末加班更心累,職場中最讓人崩潰的五大瞬間,你經歷過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