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lmond杏
-
2 # 使用者277769461264
有機會還是去吧,視野開拓。一方面工資待遇能高一點,一方面語言方面能得到鍛鍊。不出國的話,外語我們可能一輩子用不上。我也在國外
-
3 # 使用者106605905792
如果是技術行業的話,在國外待遇還是挺好的,每小時20刀左右。生活方面的話,要分兩點,大城市:華人多的地方中餐西餐都有,不用擔心吃的不好。小地方的話,生活上會不習慣。如果不是技術行業的話,工資會低,每小時15刀左右,乾的活會累。但是工資的話一般會一到兩個星期發一次。
-
4 # 大蔥侃侃侃
座標悉尼,工作五年,談談感受。
我是從事財務方面工作的,在國外讀書以後就在當地找工作,一路從小公司做到大公司,包括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
在國外工作的好處有:
1. 開闊眼界,學會與不同膚色以及文化背景的人進行工作上的溝通與協作,知曉世界的廣闊與多元。
澳洲是一個移民國家,所以幾乎大企業都是一個微型的“聯合國”,除了澳洲人,你還能見到紐西蘭人、法華人、德華人、義大利人、希臘人、英華人、美華人、日本人南韓人、印度人、黎巴嫩人、越南寮國等等,和他們進行交流會是一個並不算簡單但會很有趣的過程。
透過工作交流,你還可以瞭解到彼此的特點,以及一些槽點。
比如澳洲人比較熱情,表態總比下手快,有些粗心大意,做事難免虎頭蛇尾,質量略顯粗糙。非常看重自己的權益,而且不是特別重視上下級關係,自由散漫。典型的澳洲經理,是要學會哄自己下屬的,不然人家立馬辭職給你看,你還不能發脾氣,因為這邊的勞工保障做得很好,甚至有點矯枉過正了,以至於很多人都覺得澳洲適合打工,不適合創業。
比如法華人比較自信,舉手投足你都可以感受到一種慢條斯理的沉穩篤定感,甚至有時有些自負。去年世界盃法國一奪冠,我一個法國同事就把skype簽名改成了“世界冠軍”,和其他同事聊天的時候,那種國家自豪感,尤其是足球上的,兼職溢於言表。而且個人感覺,他們做事比澳洲人細緻很多,比起澳洲人奔放中略帶憨厚的特點,他們更加矜持內斂,不過都活得很自在。
比如南韓人比較重視身材,韓劇裡那些身材好面容美的哦巴哦尼並不全是電視劇包裝,我身邊的南韓同事,特別注意身材管理,身材普遍保持的不錯,平常穿衣打扮就很上心,到了要見客戶的時候,西服領帶身材筆挺,看上去非常養眼。不僅如此,他們也有著屬於東亞人的文化屬性,我路過這邊的南韓區,時常看到年輕人向長者鞠躬致意的,那種長幼尊卑感還是保留著。
也就是說,透過和不同國家移民共事,可以瞭解到很多有趣的事情,知曉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這是在國外工作的特點。
某種意義上說,選擇在國外工作,本來也就是選擇了在不同於母國的文化環境裡工作,英文管這個叫culture gap,也就是文化差異。
2. 工作壓力相對較小,收入水平不低。
澳洲國家文化整體崇尚休閒,重視家庭生活,所以大多數人都不習慣於加班,而更喜歡把時間用在泡吧、喝酒、聚餐、運動和交友上。
CBD的一些大公司,員工一般到了週五下午就會蠢蠢欲動,三點不到就溜出去喝酒泡吧了,也沒人管,這算是預設的公司文化之一,有事沒事大家出來喝個酒聊個天。
想讓他們加班就更難了,澳洲人普遍對加班無感,哪怕你多給加班費,他們也不為所動。
這就使得這個國度整體的節奏比較慢,工作壓力不大,工作時間不長,有大把自己的時間可以支配。
此外,澳洲是發達國家之一,薪資水平整體比較高。
以財務為例,剛入職的小會計年薪為4萬澳幣,和人民幣約20萬元左右(匯率以5計算),然後工作3到5年,晉升順利或跳槽成功後,可以達到8到10萬之間的年薪,也就是人民幣50萬元左右,做得特別好的,年薪可以超過10萬澳幣,一些大公司的華人CFO年收入可以達到幾十萬澳幣。
而且澳洲的物價水平確實不低,但相對穩定,我來的時候一些水果蔬菜三五刀就可以買到,好幾年過去了,還是這個價,生活上的基本開支,比如飲食和衣飾,壓力並不大,出行和住房那是真貴,但比國內的北上廣深還是差遠了,這幾個地方的人來這邊買房都會感嘆真便宜。
3. 英語國家工作經驗,使得跨國找工作更容易。
我剛進現在的公司沒多久,一個同事就申請調到倫敦去工作了,這種跨國調動在國外很常見(當然,隨著國內經濟越來越發達,這在國內也變得常見了),因為你具有英語國家的工作經驗,所以申請美國和英國的大公司,阻力也會小很多。
我在這的同學,就有在澳洲工作幾年去美國發展了的,還有的國內和澳洲兩地來回跳。
類似的還有院校申請,在國外讀了本科,申請當地的名校,壓力也會小很多。比如我就見過有朋友拿悉尼大學的本科成績申請到了斯坦福,有朋友在英國念得本科後來在牛津讀了碩士。
澳洲有個很特殊的地方在於,他們對於非英語國家的經驗並不是特別看重,通常都會降級處理甚至不予理睬,你在國內的大公司做過多年,來這邊人家也不是特別看重背景經驗,包括日韓以及新加坡,在經驗認證上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壓縮。
相應的,他們更加認可英語國家的工作經驗,英美加拿大的都很好用。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國內的經驗在這邊會受到更大程度的認可。
說完了優點,說缺點。
1. 天花板效應明顯:天花板效應,指的是亞裔人士在歐美職場裡的通病,那就是始終很難晉升到高層,高階職位還是把持在西人手上。
這背後的原因很複雜,不是簡單說得明白的。
最近關於印度人把持500強高管職位的論調越來越多,其實印度人比起我們在語言上是有優勢的。首先他們意識形態上就親近西方國家,英語是他們從小就學習的,而且還是日常使用語言,不像我們就是考試用。就算髮音不敢恭維,但他們的英語能力也就此形成了。
我們則不然,東亞三國中日韓都有自己的語言以及語言背後的文化自信,比如我,每天上班說英語但我心中還是覺得中文是最美麗的,相應的,我的英語能力就沒有印度人那樣有先天優勢,加上我們內斂的文化性格,使得開口講英語變得困難起來,需要克服內心的羞澀。
也就是說,我們在英語上優勢並不明顯,比如印度人,跟歐美人就更缺乏優勢了,可英語是一切的前提,如果你的表達不地道或者不能按照西方的文化和邏輯說服影響別人,那很顯然你沒辦法做到高位,因為管理者的本職就是帶領手下完成工作任務,溝通能力極為重要。
其次是東方儒家文明普遍比較內斂,有七分也只說四分,但西方人是可以有四分說十二分的主,你可以說他們浮誇虛偽,可這在西方被視為自信與勇敢,連這都不具備在國外會舉步維艱的。相應的,不惹事不管事的文化性格也使得很多華人成為了優秀的執行者,但卻無心往上爬。
最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放之四海而皆準。西人自然也不會允許亞洲人掌握絕對的權力,如同國企的負責人肯定是華人一樣。
不過,透過一代代華人的共同努力,現在華人以及後代們正在越來越努力地突破天花板,因為我們有基數龐大的人口以及務實的教育觀,華人吃苦耐勞認真負責的精神,決定了我們的底蘊絕對不會輸給任何一個民族。
2. 收入有限:可以肯定的是,在澳洲打工比做老闆舒服,之前也提到了這邊的收入水平,現在國內經濟這麼厲害,國內做到高層的收入肯定要比這高,所以要是你有志向要成為大老闆或大富豪的,那還是要回國,畢竟國內市場太大了,機會也多,創富造富的機會多過國外。
國外已經習慣了這種穩定與安逸了,GDP一年漲個1%或2%,大家都習以為常,也覺得發展得慢一點沒什麼壞事,這對於高速發展的華人而言,想要適應是需要時間的,不見得能夠習慣的了。
回覆列表
如果有機會去國外工作,首先要看你從事的領域、工種、打算短期工作還是長期發展,其次要看你去的國家,以及你自己自身對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綜合來看才能說出好壞。
此處舉一個我在荷蘭技術企業實習的經歷,以及一些我瞭解到的日本技術企業的工作狀態,此處我只把我的經歷和我看到的介紹給大家,至於好壞不做評判,畢竟每個人心中的好壞標準不一樣,如果可以幫助大家簡單瞭解一下這兩個國家的工作狀態,為在迷茫要不要去國外工作的人做出一點幫助,就太好了。
我18年曾經在荷蘭埃因霍溫的High Tech Campus園區實習過半年,整個園區都是一些高科技公司。
從人文上來說:滿園隨處可見的工程師,可能在路上和你擦身而過的大叔,是發表了幾篇頂級期刊的作者,年輕帥氣的小夥子可能自己已經主導了幾個專案。中午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家可能都要討論一下最新的paper,你的專案做的怎麼樣了,我的專案做到哪裡了。非常濃厚但簡單輕鬆的學術氛圍。每一次,從我那棟樓裡的樓道里走過,走過寫著愛迪生的牌子,寫著麥克斯韋的牌子,走過寫著曾經在我們這個領域(本人研究照明領域)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的名字,有幾個人還是公司曾經的員工,從這頭到那頭直到自己的工位,會尤其有一種莊嚴肅穆感,感到自己的渺小,也為自己來到了這些偉人的公司而興奮不已,就算現在自己的研究取得了什麼成果也是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做出的而已。
從環境上來說:園區裡大片的草坪,樓後面就是一個大湖,有天鵝、鴨子、到了夏天有大片的睡蓮,非常好看。早上有時候可以看到大片的牛在吃草,朝九晚五下班後,我會去園區裡的健身房上一兩節團體課,夏天天黑的尤為晚,透過大型的落地窗可以看到Sunny灑在湖面上,鴨子在游泳,還有圍著園區跑步的工程師們,此時的他們一改平日裡的形象,露出了結實的肌肉。
work life balance:在國外(此處僅指歐洲)工作,這個大概是大家最羨慕的了,也是大多數人想去國外工作的原因之一。是的,如果在歐洲工作,你大概從週四的晚上就可以和朋友出去喝一杯,準備迎接週末了。週末你大可以約朋友去附近的城市轉轉,去博物館美術館,去海邊玩一玩,參加個創意節活動,在活動眾多的歐洲,不要愁沒有好玩的活動可以參加。和國內的小夥伴聊天的時候,我們會笑談歐洲的這個工作機制,週一很多人不來公司,還沒歇夠,週二忙碌一天開會,週三work at home,週四下午開始討論你週末打算去哪玩?週五很多人就來半天,下午就撤了。自己的專案掌控在自己手裡,如果你覺得自己做不完就自己加會班,做的完就可以早點走,並沒有那麼嚴格的坐班機制。可以感受到的是他們生活工作嚴格的分開,如果自己在休假,基本上工作郵件是不會看的,除非特別緊急打電話。如果在那邊有了家庭,我覺得留在國外工作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這樣的工作機制,其實會比較耽誤專案的程序。也是雖然他們總有創新,但是我們國內企業很快就能學過去,做出比他們價效比更高東西的原因,因為國內是在太快了,說幹就幹,要說效率,中國第二沒人敢說第一。所以,後來我荷蘭的導師問我還要不要繼續讀博,他還可以讓我在這邊實習的時候,我拒絕了。因為想著我要回國見識一下國內的高效了,趁著年輕要持續挑戰一下自己,不要這麼早就過上那種養老生活。(現在回國以後,見到了國內企業高效之餘的996以及坐班制度,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會在後續的文章中和大家一起討論,什麼是真正的高效。)
接下來,說一說日本的工作狀態。亞洲國家的工作狀態,尤其中日韓,我覺得都差不了太多,共同的加班文化。日本企業也加班,而且上下層之間階層分明,畢恭畢敬,整個工作環境比較壓抑,尤其是一些大企業。對於剛入職一年的新人來書,和日本同事的人際交往、語言、企業文化、社會環境都是一種極大的考驗,一定要內心非常強大,因為在日本的企業不同於在大學,隨處可見的華人同胞,有困難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互幫互助,到了企業就真的要一個人面對了,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不過在日本工作的好處是日本的企業加班會給加班費,所以例如一個研究生畢業,每個月算上加班費,收入還是很可觀的。雖然平時加班,但是週末休息的時間是自己的,可以去附近玩一玩,不同城市轉一轉。日本也經常有那種3天的小連休,雖然平時辛苦一些,但是休息的時候還是挺幸福的。
以上,是我對我生活學習過的兩個城市工作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補充討論。其實,不管是去國外哪裡工作,我覺得有幾個問題一定要在你出發之前想明白:“國外不管福利待遇也好,環境也好確實比國內好很多。但是國外好山好水好寂寞,自己能否承受的住?自己內心是否有明確的要在那工作的理由?是打算長期發展還是短期去見識一下?長期發展在國外除非特別開明的企業,否則遇到瓶頸天花板都是正常的,是否能接受?”,想明白了這些點再出發,對於未來在國外的發展也會輕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