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彭華勇家庭教育
-
2 # 親子家庭雜貨鋪
“不行!”、“不許!”、“不能!”,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見父母對孩子喊出這樣的字眼。在這種簡單粗暴的拒絕下,孩子要麼被這一連串的“不”打壓得縮手縮腳,要麼就像打乒乓球一樣,把這些“不”給父母一個個打回去,把父母氣得牙癢癢,卻又無可奈何。可見,簡單的拒絕、粗暴的呵斥不僅不能阻止孩子的好奇心,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所以,拒絕孩子也要講究方式,只有這樣,拒絕才會有效果。
拒絕孩子做某事,應儘量採取委婉的方式,具體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用“可以”取代“不行”。大量的研究發現,聽到父母說“不”時,一些孩子根本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會拒絕自己的要求。例如:孩子提出要吃糖。父母說“晚飯前不準吃糖”那麼只會讓孩子怒氣沖天。但如果父母換一種方式說:“可以,飯後我會給你吃,但現在我們要先吃飯”,這樣孩子會更樂於接收。
2.耐心解釋,說出感受。當你拒絕孩子時,要向孩子耐心解釋清楚,你為什麼不喜歡他的行為。比如,當孩子一遍又一遍敲飯桌的時候,你可以說:這樣敲會把飯桌敲壞的,這會讓我很傷心。別敲了,好不好?雖然跟孩子講道理很難,可這至少會讓孩子明白:他所做的事影響了別人,要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3.讓孩子二選一。拒絕孩子時,不妨給孩子一個選擇的機會,比如:孩子要看動畫片,你想拒絕,可以說:在家看動畫片,和出去玩滑板車,你選擇哪個?這樣的選擇題,通常會讓孩子非常樂意達成你的心願,因為這能讓他感覺自己有“權力”控制局面。
4.親自示範並告訴孩子。有些孩子不停地做某件煩人的事,是因為他不知道還有什麼別的事情可做。這時,父母最好能給予示範,並告知孩子怎樣做更好。比如:3歲的毛毛老是愛打弟弟,那父母就可以告訴他,“你可以親親弟弟”或者“你可以拿撥浪鼓逗弟弟”,這樣毛毛以後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總之,拒絕孩子要講究策略,簡單粗暴地說“不”要不得!
-
3 # 貝媽在福建
你好,怎麼拒絕孩子無理取鬧的要求?
首先在孩子三歲前一定要跟孩子說“不”,家長要有自己的原則,可以就可以,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不能因為孩子哭鬧了就滿足他。如果你三歲之前不跟孩子說不,要什麼給什麼,後面就有你頭疼的時候。
我兒子三週歲,每次去超市前我都會跟他說好,我們今天是去幹嘛,如果你遇到你喜歡的東西,你可以看但是不能買,因為我們今天的任務不是買玩具。說好了再去。到了超市後如果他會對玩具戀戀不捨,不要著急罵他,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們大人也有想佔為己有的想法,我會問他是不是很喜歡,如果說是,那我會說,那好我們先把玩具放這裡我讓老闆幫我們留著,下個星期你表現棒了,我們再把它帶回去,這是延遲法,讓孩子更有耐心學會等待。
如果你家孩子到了超市撒潑打滾為了買玩具,那麼不要覺得丟人,給他哭,看著他哭,哭累了再好好跟他說,不行就是不行,哭也沒有用。家長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
回覆列表
很多人看到或者親身經歷過這樣的場景,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小男孩去逛商場,小男孩看上了一個玩具,媽媽一看價格太貴,家裡有一堆玩具了,覺得不應該再給他買了。於是媽媽說不能買,可是小男孩不樂意,賴在那裡不走了,反正我就是要,不買我就不走了!如果媽媽還是不買,小男孩就哭了,甚至躺地上打滾了!72般耍賴技術全用上,看你買不買!很多媽媽在面對這種情況,基本上最後都退讓妥協了,滿足孩子的願意!
很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很無奈,又不知道如何做。其實,很簡單,我們首先思考下,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一般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往往是家裡之前太過於滿足孩子,導致孩子看到想要的,就用哭鬧的方式去索取,而家長猶豫給不給,最終往往經不住孩子哭鬧滿足他了!由此孩子知道了,爸媽不允許的事情是假裝的,只要哭鬧的足夠厲害,他們一定會滿足我!記住,孩子,對人對事的方式,都是你教的!所以你這樣的方式教會了孩子的無理取鬧!
讓我們從心理學來分析孩子的無理要求行為,其實孩子的過多要求源於人性的本我,人性的本我追求一切滿足我自己生存的資源,看到好吃的我要吃,看到好玩的我要玩,本我是長期進化出來的,它有利於生命的生存。所以剛出生的孩子,他就是需要吃奶和撫慰,沒有滿足就會哭。但是,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父母必須讓他去認識和接觸社會規則、要求和道德規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超我。簡單的說,就是讓孩子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這些是社會發展所有人長期形成的共識和預設規則,為了更好地生存,每個人都必須遵守。孩子如果接受吸收了,他就會形成自己的自我,用來協調自己的需求和社會道德規範。
所以,孩子如果在小時候沒有去認識超我,那麼就會以本我的方式去對待社會上的人和事,而其他人就會覺得他特別自私,只顧自己的需求,慢慢人際關係出大問題!
那麼合理的方式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無理要求呢?
首先,父母要堅持選擇,就是從客觀角度不能滿足的堅決不能滿足,不能妥協讓步;接下來,就是接納,接納孩子的想法和情緒,因為孩子的要求源於人性的本我,以滿足自己慾望為導向,每個人生來就有的。所以要接納,理解。這時候家長要做的是用平和的語氣安撫他的心,而不是自帶情緒地給孩子講道理。這一點有難度,但教育孩子就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所以要讓自己的性情更溫和。因為當你用心地去教育孩子,你會遇見一個更美的自己!最後,等孩子接受你的原則,沒有情緒了之後,你再讓他去認識超我,認識社會規則及道德。比如,不是所有的東西爸媽都會為你提供,有些東西,如果很喜歡,你可以透過努力去獲得,甚至有些事情,即使想要也是不能做的!這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慢慢就會認識超我,建立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