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愁曉夢—V
-
2 # 過盡飛鴻矣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分類回答,因為王朝犯的戰略性錯誤基本上可以分為舊錯重返和無經驗犯錯
一是像秦,隋這樣的短命王朝,軍事實力強大,經濟發展也不錯,但為什麼短命呢,很簡單,百姓生活幸福指數太低,民不聊生,秦隋二朝基礎建設步子邁的太大,雖然很多政策是功在千秋,但當時的百姓沒有得利,反受其弊,治大國如烹小鮮,火候很重要,一上來就大火爆炒,多半會糊,所以中國總是強調小步快跑,因為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
二是中央不修武備,過於重視文臣,不重視武將,甚至打壓武將,這個以宋朝和明末為代表,宋朝基本上就是武力最弱的一個朝代了,經濟極度發達,但皇族缺少血性,壓制武將,軍事實力一直墊底,最終為外族所滅,明末也是一樣,文臣宦官輪流掌權,都在打壓武將,武將不得不養寇自重,最終導致女真崛起,滅了明朝
三是中央集權不夠,地方豪強做大的如東漢,兩晉等等,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沒有實力,誰會聽你的
四是對外族信任太過,以唐朝最嚴重,甚至掌兵的將領也多是外族的 最終藩鎮割據,唐朝也滅亡了……
歷史上王朝興盛有原因,衰敗也有原因,我們常讀歷史 ,不僅是學習經驗,更要吸取教訓,不要走前人走過的彎路
-
3 # 頭名大咖
毛主席很偉大,只用了一首《沁園春,雪》就總結了,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寥寥數語,就把一部華夏傑出君王排名史勾畫了個遍。最頂尖,雄才大略的莫過於這五人了,然而毛澤東卻用略輸,稍遜輕輕一點而過,就連這個世界最大版圖締造者無出其右的成傑思汗,評價都是一介莽夫!或許你會覺得主席有點狂妄了,但最精彩的也是最神來的一筆則是;——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裡主席指的不是自己,也不是一起打天下的戰友,而是人民!是的正如他在天門城樓上吶喊的那樣,人民萬歲!也正是他自述和一直強調的:為人民服務!
李世民曾經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水喻民,以舟代當政者。所以說縱觀中國歷史,任一個王朝的初創者都發出過類似的認識和警告,希望後輩能夠避開這個宿命!但無一例外,最後都是敗在民不聊生,與民對立上。最致命的戰略性
有王朝就有興衰。
任何一個王朝都難免會得一些流行病,比如土地兼併、貧富差距懸殊、腐敗盛行、政府效率底下、官僚體制內耗、利益集團紛爭、宦官專權、外戚跋扈……秦漢宋元,唐周明清,這些病往往只有程度上的差異,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如果將王朝的衰敗歸因於這些顯而易見的“流行病”,未免有些草率,真的能讓人信服嗎?這篇文章是個嘗試,跳脫開那些顯而易見的“王朝病”,去從戰略層面審視一下,看似恢宏的王朝犯了哪些戰略性的錯誤。
或許,這些戰略性的錯誤才是讓強大的古代王朝分崩離析的關鍵因素,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你覺得歷代王朝有哪些戰略性錯誤。
回覆列表
有王朝就有興衰。
任何一個王朝都難免會得一些流行病,比如土地兼併、貧富差距懸殊、腐敗盛行、政府效率底下、官僚體制內耗、利益集團紛爭、宦官專權、外戚跋扈……秦漢宋元,唐周明清,這些病往往只有程度上的差異,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如果將王朝的衰敗歸因於這些顯而易見的“流行病”,未免有些草率,真的能讓人信服嗎?這篇文章是個嘗試,跳脫開那些顯而易見的“王朝病”,去從戰略層面審視一下,看似恢宏的王朝犯了哪些戰略性的錯誤。
01 秦朝:有權力折騰百姓
看過《復活的軍團》的人一定對秦朝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驚歎,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洗禮,秦國已經被戰爭鍛造成為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
秦朝國家的權力一直深入到鄉村,最大限度的保證了國家對社會資源的動員能力,透過二十級軍公爵的制度,能夠在統一戰爭中調動儘可能多的人力物力去支援戰爭。只是,這臺戰爭機器的設計最初只是適用於關中地區為核心的秦國,一旦吞併留過,建立起一個前所未有的統一帝國之後,這套經過幾百年調教的戰爭機器,並不能一下子被六華人民接受。無論是從情感上還是技術上,要在340萬平方公里的大秦帝國推行如此嚴密的一套制度,都異常困難。
而秦朝特別喜歡折騰,驅使幾十萬人進行數百公里的空間遷徙,玩似的。
秦始皇找來修阿房宮、驪山墓有70萬人北築長城50萬人南戍五嶺50萬人修馳道也不下幾十萬人蒙恬所率大軍30萬尉屠睢所率大軍50萬,各郡的與成邊的軍隊也不會少於50萬。
大略估算下,至少有200多萬的壯丁在被秦朝政府的大棒指揮著滿世界奔走。當時的人口約為2000萬,這就意味著全國有將近10%的男人在為政府賣命。如果刨開一些婦女、兒童、老人,整個帝國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在服務於秦國的偉大工程,整個帝國家家戶戶都在被政府拿著鞭子抽著去奉獻,這樣的國家哪能不崩盤?
為什麼漢朝立國要提倡“黃老無為”?折騰怕了。
02 漢朝:管不住地方大家族
秦朝對社會管得太緊,漢朝對社會管得太鬆。
經歷過文景之治後,漢朝社會的豪強貴族藉著國家權力再次崛起,甚至比秦朝更加穩固。一些有雄厚基礎的舊士族因為長期掌握權力而在政治上固若金湯,他們吞併土地、積累財富、壟斷仕途;透過貿易聚斂了大量財富的新貴,賣官鬻爵、控制人口、圈養門客;一些接近皇帝的外戚家族更是巧取豪奪,世代繁衍,牢牢抓住手中的權力。
累世公卿的大家族接連不斷,政治成為幾個家族的牌局;新舊貴族共同操縱著漢朝的官員選拔制度,培植自己的勢力,支配著大量的依附者,甚至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漢帝國的表面雖然風光,但風光的背後是越來越分裂的利益集團,他們藉著皇權的舞臺不斷洗牌,也對於一個被輕易操控的帝國政府越來越不屑一顧。
▲漢代四世三公的袁紹家族
當董卓的大軍殺進洛陽城之後,天下突然之間就變出了十八路諸侯,紛紛擁兵討董。難懂沒有董卓,就沒有那些已經擁兵自重的地方豪強了嗎?
對於大家族來說,到底是國大還是家大?
03 唐朝:槍桿子握不緊
沒有哪個政權不懂得槍桿子裡出政權的道理。
唐朝前期開疆擴土的聲勢不可謂不猛,打敗突厥、東征高麗、西跨蔥領,建立起蒙古之前數一數二的歐亞大陸帝國。但唐朝的軍隊越到後來越倚重“外人”,整個唐玄宗時期,最能打的將領清一色都是外族人:安祿山是康姓胡人,史思明是突厥人,擊敗吐蕃的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平定安史之亂的李光弼是契丹人,哥舒翰是突厥人……
唐朝把槍桿子交到了一群“外族人”手中,這本來也算是大國氣度,海外一家,但要命的是對於自己的家底不清楚,缺乏內部制衡的力量,等到安祿山叛變的訊息被確認之後,唐朝開始組織軍隊進行鎮壓,卻發現沉醉於太平盛世的大唐軍隊不堪一擊,州郡無兵可用,開啟塵封已久的軍械倉庫一看,武器已成朽木,一群烏合之眾去對抗安祿山率領的精銳野戰部隊?做夢。
結果安祿山自己都沒想到一路高奏凱歌,破潼關,直驅長安城。安史之亂讓大唐的軍人們再次自信了一回,只是這次的自信不是對外用兵上,而是讓他們看到了帝國政府的衰弱。英明神武如唐玄宗又如何?大唐盛世還不是建立在軍隊上。
於是,安史之亂一平定,安祿山和史思明的降將們,有鎮壓“安史之亂”中崛起的功臣們紛紛擁兵自重,各地藩鎮林立,絕不公開反叛朝廷,也絕不聽你朝廷指揮,尤其在人事和財政權力上,和朝廷分庭抗禮,近乎割據,變成一個結構性的危機。
唐朝只能自己吞下苦果,從趾高氣昂東征西討,到小心翼翼向地方藩鎮妥協,不過就是安史之亂鬧騰了幾年。
04 宋朝:定都開封
宋王朝定都在開封,是一個戰略性的錯誤。
我們知道,在此之前周秦漢唐王朝的首都,一般定在長安或者洛陽。除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小政權之外,沒有大的王朝把國都定在開封的。宋太祖趙匡義也明白這個道理,公元976年,他到洛陽巡幸時,就打算在洛陽定都。無奈,他的弟弟趙光義和一群大臣就出來反對。
在趙匡胤的腦袋裡,適合當國都的地方要麼就是洛陽,要麼就是長安。歷代的王朝都這麼選,肯定是有他原因的。趙光義的反對理由是什麼呢?主要是因為開封處在運河的樞紐位置,方便漕運,方便國家的政治中心控制經濟。大非周折把國都搬遷到洛陽、長安,勞民傷財。
▲宋代的開封一馬平川,缺乏戰略屏障
但是這種看法其實非常短視,因為開封周邊都是大平原,四戰之地,沒有天險可以來憑藉,只能用人肉沙包來作防衛之需。為什麼北宋的國家政策裡一直強調要強幹弱枝,要不停的招募禁軍?就是因為北宋的國都沒有天險可以依靠,只能不斷的增加駐守的兵力來防禦北方的進攻。
如此一來,又形成一個惡性迴圈。開封的禁軍越積累越多,國家需要養這些兵的財政支出就越來越大。政府就需要想方設法從民間搜刮更多的賦稅來養活軍隊,而幾十萬上百萬的禁軍被養起來,無所事事,戰鬥力低下,又會造成新的社會危機。
所以當金人一旦突破了黃河防線,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抵開封城下,北宋的軍事防線頃刻之間崩潰,只有退守到長江以南的地區,才勉強依靠長江天險守住南宋的半壁江山。
所以說定都開封是臭棋一招,從一開始就制約了北宋的發展,是懸在北宋王朝君臣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05 元朝:治漢地不用漢俗
孟森先生曾說“自有史以來,以元代為最無制度,馬上得之,馬上治之,……於長治久安之法度,了無措意之處。”
對於蒙元的制度批判的很厲害,不是說元朝無制度,而是元朝不去虛心學習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在治理龐大的中原地區時顯得過於隨心所欲。蒙古人靠武力管得住被征服的漢人是一回事,這叫馬上得之;管得好被征服地區的老百姓,這是另一回事,只有管理的有水平,才能夠長治久安。
蒙元王朝始終沒有能夠全心全意學習漢文化,在自身的蒙古遊牧文化和漢族農業文化之間踟躕不前。大量阻礙社會進步的蒙古舊制,與漢人的文化傳統格格不入,卻因為牽涉到貴族特權利益,而得到長期保留。
▲元代蒙古族服飾
譬如,漢族王朝的傳統制度,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作為授予元勳重臣的榮寵虛銜。而到元朝卻絲毫不重視這些傳統,將漢族官員珍視的“三公”職銜,隨意濫授,什麼僧侶、宦者、佞幸、匠官都能成為“三公”,頗有文化自矜的漢族士大夫心裡什麼滋味,可想而知。
蒙古貴族們盤踞在社會的頂端,不接地氣,自己過自己的好日子;漢族的老百姓也缺乏上升渠道,只能埋頭過自己的小日子。一旦出現天災人禍,底層的老百姓過不下去了,很容易打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旗號,上層精英跟下層百姓缺乏共識,這個鬆散的“同居”關係就長久不了。
06 明朝:大帝國也受不了兩線作戰
明朝遇到過一個前所未有的局面,持續幾十年的兩線作戰。
從1620年薩爾滸之戰開始,明朝在與後金的對峙中就喪失了戰略優勢,雙方進入相持階段,常年在遼西一帶囤積數十萬的大軍。
1627年陝西爆發的農民軍起義,明朝還得分兵到陝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組織數十萬大軍,在北方的主要糧食產區圍追堵截流寇,削弱了對於東北軍隊的後勤供給能力。
即使今日的美國要同時打贏兩場區域性戰爭也非常困難,何況是在明朝的本土同時進行兩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無論什麼樣的古代王朝,都無法在既要攘外,又要攘內的局勢下支撐幾十年,這才是真正壓垮明王朝的巨石。
由於兩線作戰的巨大軍事壓力,整個國家的財政體制都要去支援兩場戰爭,原來在小農經濟下的財政結構就難以為繼,量出為入的政府應付不了不斷碰撞的軍費開支,沒辦法,只能逼的政府走上加稅的道路。
明朝在東北與後金作戰,故徵遼餉以充軍費。後各地相繼爆發農民起義,為籌集軍費平定起義,又加派賦稅,是為剿餉。繼而為應付清軍南侵,明政府又訓練邊兵,於是又加派練餉。
“三餉”本來都是正稅之外臨時性的賦稅,意思是政府有困難,希望老百姓幫助政府渡過難關。開徵剿餉時,崇禎皇帝曾滿懷深情地表示,“暫累吾民一年”。但形勢比人強,雙線作戰的局面遲遲無法打破,軍費需求只增不減,加徵的稅哪裡能減得下來,於是這些臨時性的加派幾乎就成了定製,終明朝而未革除。
▲崇禎帝的無奈
那麼,明末的加稅多嗎?其實總數額上來看,還好。
根據《明史·楊嗣昌傳》的記載,明末三餉加派總額為1670萬兩,其中遼餉660萬兩,剿餉280萬兩,練餉730萬兩。而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折算起運和存留兩大項,一年約2500萬兩,加徵的數額大概相當於60%。
這個數說多也多,說少也少,但問題的關鍵不是這些數字上的增減,而是明朝的帝國體制撐不住這樣大規模的加稅。我們不能只算帝國中央財政一級實際徵收到手的稅額,還必須要明白,稅收體制是一套藉助行政權力的資源汲取工具,在帝國中央收稅的時候,地方上的各級官員、各個利益群體都會想方設法“分一杯羹”。
如果能理解生態系統的能量傳遞逐級遞減,就能明白在傳統政治體制中,從地方收到100萬兩白銀,可能意味著中間層層剝削掉另外100萬兩,底層老百姓所實際上交的稅額可能遠超1600萬兩——海面上的數字,至於海面下的實際數額有多大,天知道。
07清朝 :把閉關鎖國當成制度創新
清朝的皇帝不是不努力,只是時代變了,該走下舞臺了。
許多學者都有這樣的觀點,將清朝的統治放在一個王朝更替的歷史脈絡來看,清朝的治理能力還是超越許多王朝的。特別是對於中國的版圖來說,在清朝之前的中原王朝,基本都是在長城邊緣徘徊,國力強盛時,可以向北深入草原腹地,向西進入西域,向東羈縻東北部落,一旦國力衰弱時,就會蜷縮在長城以內的疆域。恰恰是清朝兩百多年的整合,讓東北、蒙古、新疆、西藏、臺灣等地區成為中國版圖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蒙古馬上得天下,卻沒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龐大疆域的辦法。清朝則在繼承明朝制度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創新,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強力會衝擊下,還能一度穩住局面,煥發生機,也算具備較強的統治能力。
但清朝有一項致命的戰略失誤,在世界潮流浩浩湯湯的18世紀,乾隆帝選擇了“閉關鎖國”,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就能讓一個看起來無人能敵的龐大帝國,被工業革命催生的新興列強打得一敗塗地,讓兩千多年的世界一流大國掉隊。
▲八國聯軍侵華
從春秋戰國以降,歷代王朝都具有一種自信的心態,開放的格局,保持著與世界的交流,清朝創造性地將“閉關鎖國”變成了一種基本國策,雖然留著廣州十三行一道窄窄的門縫,賺點洋人的錢給皇帝當零花,但整個國家層面的大收縮、大禁閉、大後退,讓整個帝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樣的制度創新,讓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