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莊周孟軻年齡相仿,處於同一個時代,又都是偉大的思想家。一個道家,一個儒家,為何沒有一點交集?在他們書中隻言片語也未提到對方,這真讓人百思不解。以莊子的性格,孟子這麼大的儒家思想靶子,他怎麼會不攻擊?以孟子的善辯,應該也不會放過莊子。事實卻偏偏如此,歷史找不到一點他們有交集的地方,這真不符合常理。難道是他們互相都惺惺相惜?都不忍批駁攻擊對方,所以乾脆就互相不提了,呵呵,這個理由有點牽強。
4
回覆列表
  • 1 # 歪嘴說歷史

    眾所周知,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是儒家的第二號人物,是“聖人”孔子之後的“亞聖”,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說的第二號人物,其乃是曠世奇人,有經天緯地之才,他的文章氣勢磅礴,他的思想深邃宏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他的風格嬉笑怒罵。

    孟子與莊子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兩人年齡相差無幾,也同樣都活動在中原地區,為什麼他們就從來沒有見過面呢?甚至在各自的著作中,也都從來沒有提及過對方呢?這真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查閱歷史資料,發現解釋他們兩人“老死不相往來”最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有朱熹之說和傅佩榮之說。朱熹認為,二者“老死不相往來”有兩個原因,一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兩人勢力範圍沒有交叉,孟子往來於齊、宋、鄒、魯之間,最南面的地方也只到過樑國,而莊子活躍在淮西一帶,在那個資訊不暢通、交通不發達的時代,兩人自然也就沒有交流的機會了;一是各自身份地位的差異,莊子生活在窮鄉僻壤,一生窮困潦倒,一生沒有發達過,算不上當時的知名人士,算不上當時的“聞人”,當時沒有多少人去理會他,所以,也就沒有引起孟子的留意與關注。

    傅佩榮認為,儒家有一個原則,叫做“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孟子對於莊子這樣的人,肯定是沒有什麼興趣的。因為孟子要帶著學生們周遊列國,想要為國君所用,想要為老百姓做點事情,以此達到造福百姓的目的。

    而莊子是一個笑傲山林,甘願自己過苦日子而毫不在乎仕途的人,跟孟子可以說是沒有見過面,即使見面恐怕也沒有話說。

    我認為,莊子之所以與孟子“老死不相往來”,根源在於莊子本人,因為莊子傳播的是道教,而道教向來主張無己無功無名無為,儘管莊子學術水平高,卻只顧自己孤芳自賞,沒有象孟子那樣帶出很多的學生,故那時的莊子不可能名氣很大。由此看來,當時的孟子應該不清楚莊子的存在,不知道在他的時代,曾經有這樣一位大師。這讓後世之人,心中充滿了遺憾。

    說實話,孟子與莊子的雙雄會,確實讓人充滿期待。一個是咄咄逼人,一個是天馬行空,同樣的滔滔不絕、一瀉千里,同樣地擁有無限的激情、無窮的自信乃至無比的傲慢,他倆若能相見,該會有怎樣精彩的場面呢?

    遺憾的是,兩顆耀眼的流星,居然就這樣平行地滑落,沒有衝撞出哪怕半點智慧的火花。遺憾的是,僅僅因為莊子本身低調導致的名氣不大,沒有足以引起孟子的特別關注,致使所有的期待頓時化成了泡影,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的遺憾。

    由此看來,為人處世,不可一味只圖虛名,也不可一味刻意無名。

  • 2 # 無名草2020

    那時候交通那麼阻塞,又不像今天地鐵

    如織,公路如梭;又不像今天有網路,

    有百家講臺。

    他倆分居兩地,沒有交流,這很正常呀。

  • 3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這個“交集”,實實在在地,確實沒有。我以為,雖然莊子的外王內聖思想對儒家產生重大的深遠影響,以至使我們這些早已脫離孔孟教育,且已到老年的人,都不陌生。然而,作為同時代人,兩人興趣愛好及具體貫徹的主張,註定沒興趣也沒功夫互相關注一下,研究一下。一個是教育家、政治理論家,孟子好交際、喜跑官、愛教人,遊說國君推行自己民貴君輕的仁政至上思想主張。因為人家不接受,只把他當學者尊重,便不接受國君的贈金,可見不缺錢。孟子雖愛四處走動,但因為接觸的都是王公大臣、國君宰相,在富裕繁華之地,輪不到去見窮鄉僻壤,因為缺糧去借糧被戲弄的窮棒子莊子。文學家莊子喜閒居、獨來獨往、不受管束、害怕見國君,認為伴君如伴虎,自由散漫,興趣愛好也不同,不喜扎堆喜獨處,搞文學創作,創作十萬之多文字的著作。可見兩人在時間上實在沒功夫即使認識也不可能見面。山野村路的,高低不平,人生地不熟的,讓孟軻在寶貴的時間裡怎麼找到莊周。正如現在這兩種人互有厭惡及陌生一般,那時人也應一樣,所以雙方即使互相知道,也不可能互相提及,正如今人難以接受如此自辱一般。“外王內聖”思想也沒必要互相見面切磋,更何況,對儒家影響是後來的事。

  • 4 # 梅里一了

    謝邀,個人認為,莊子和孟子都是戰國中期偏早的人,這個時期與老子和孔子春秋晚期或戰國後期時代特點還是有些不同。主要有兩點,一是缺少交流平臺。春秋時,周天子的影響力還有,學術處於開創期,周成為各國才俊交流的平臺。戰國後期學宮的出現,齊有稷下,魏有西河,秦有呂不韋,為學術交流提供聚集之地。而戰國中前期是個承前啟後的時代,散馬無籠頭,各自為戰。二是私學氾濫,魚龍混雜,學派的影響力及領軍人物多為繼承者影響力並不突出。莊子在司馬遷眼裡還是個說大話的人物(放者),孟子到元代才稱為亞聖。這個大背景可能是主因,即便現在兩個不同國別不同領域的人,如果沒有網際網路和各種會議平臺,一輩子不交集的大有人在。另外一方面兩人的出生,年齡,活動地域,學術思想相差甚遠,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所以在他們的文集中沒出現對方的名字,實屬正常。莊子是什麼人?公室之後,雖然落魄了,種姓的地位高出孟子這破落貴族的後代一大截,象惠施這樣的相爺,在他面就象個跟班。所以莊子要嘲諷的儒家是象孔子這樣的祖師爺,孟子之樣孜孜汲汲追求入世的新進後生真入不了法眼。而孟子是個很認真的人,他較真的物件是當時社會的兩個主要學派,一個是以楊朱為代表的精緻利己主義的社會精英,另一個是以墨翟為代表的絕對平均主義的廣大農民工。而象莊子這樣的絕對自由主義的雅皮士,在當時競爭激烈的戰國,屬於非主流,孟子顧不上與他懟。

  • 5 # 雲鶴166082174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人物,屬哲學範疇,他們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致虛守靜,無為而治。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生要人物,孔子創立,孟子發展,他們的核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他們首推周禮,以"仁,恕,誠,孝是其價值觀,著重修德,家族倫常,提昌仁政,抨擊暴政,重視禮樂秩序,移風易俗,極富入世思想和人文精神。

    因二人的觀點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沒有提及的必要。

  • 6 # 全峰山

    莊周和孟軻是同時代,但是交往甚少,在《孟子》和《莊子》亦未見交集,並不奇怪,因為他們的門類不同是主要原因。

    ①孟子的祖師爺是孔子的儒家學派,既是思想家、教育家,又是政治家。所以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②莊子的祖師爺是老子的道家學派,既是先秦著名思想家,又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④古代學者甚是敬仰自己的祖師。莊周孟軻亦是如此,他們都知道兩位祖師既是好朋友又是各有主張,從未有相互不敬之處,作為晚輩雖然主張不同,政治有分岐,但不可有不端行為。

    ①居住屬地甚遠。孟子是山東鄒城人,而莊子是河南商丘人。相距近千里,各有事業,交友訪問,談何容易。

    ②孟子喜歡從政,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等。

    綜之,莊孟二人在上述情形之中,不可能有什麼交流、訪問。《孟子》成書又早,而《莊子》成書則晚得多。所以,兩書中無交集則是情理之中了。

  • 7 # 劉夢輝1445414400581

    《莊子》《孟子》書都未提到對方,好像兩人沒有什麼交集這是為何?回答這個問題,先筒述一下這兩位思想家吧!

    莊子(公元前369一286年)是戰國中後時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孟子(約公元前372一289年)是戰國中後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由此,莊子和孟子是同一時期人物並年紀也差不多大。特別一提的是,他們各自學派的祖師爺(創始人)代表作,老子《道德經》和孔子《論語》都是從《易經》解答出來精華。只不過是老子以《易經》坤卦,為陰形成的道派學說,孔子以《易經》乾卦,為陽形成的儒派學說。

    當時東周朝就是《易經(周易)》的思想作基礎來統治社會,這足已說明道家與儒家一脈相承。儒道合一形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主流與輔流。

    為此,綜合所述,《莊子》《孟子》書都末提到對方這個問題,作以幾點解釋,會一目瞭然。01

    《孟子》中心思想講的就是“仁義”。他的思想認識很樸實,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的“仁政”主張。意思是統治者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再來考慮統治者利益,為政者保障人民的權力先行。

    《莊子》中心思想講的就是“道德”。他繼承老子的思想,“道”是客觀存在的,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道之真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為此,《莊子》和《孟子》的中心思想合在一起為“仁義道德”。這完全合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宗旨,構建穩定的和諧社會這一指導思想。所以這是《莊子》《孟子》書中都末提到對方的重要因素。

    02

    首先,對一個思想家又是文學家來說,著書立說是坦明各自的思想觀點,找到發展社會,管理社會的理論依據。並不一定要在各自的著作中來提及對方。兩個不同思想學派更不會拿別派觀點來著書立說。

    再說,莊子和孟子兩人分別都是道家老子和儒家孔子的繼承者。在他們二人看來,老前輩創造的思想學說早已定論,道儒兩派互相對立,已經早就在老子和孔子之間得到各自認可。為此,後世繼承者不會再論。

    03

    莊子和孟子同處於當時的戰國中後時期,當時社會以《易經》思想作統治基礎,構建的封建宗法“周禮”制度面臨滅亡,諸候爭霸,戰爭動亂局勢中。兩家思想互相吹奉也是挽救不了秦國統一的趨勢。

    其實兩人處在的社會,己經發生根本變化,尊信法家思想統治的秦國發展很強盛。至此儒家思想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同樣道家思想在當時社會也不看好。這個時候兩家也不會互相打擊,互相吹奉更是不可能的。

    總而言之,《莊子》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都倡導構建穩定社會和諧社會的目的,是不會相互排斥的,並且很有互補性。對當今社會提倡“仁義道德”教育很有大意義。

  • 8 # 朱八戒CC

    莊子是戰國中期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重要的代表人物。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學派。莊子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

    《莊子》是莊子的代表作,還有《逍遙遊》《齊物論》,都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莊子隱居南華山,又葬於南華山,被稱為南華真人,《莊子》被奉為《南華經》。莊子的哲學思想,繼承老子的道法自然,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滿腹經綸,懷著濟世救民的治國思想,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儘管沒有得到諸侯的重用,但受到各國的敬意,讓孟子名揚天下。孟子在當時的影響,莊子肯定是知道的。

    莊子始終懷著追求天道,迴歸自然的隱士思想,著書述說。比起老子更注重自然之道,沒有什麼治國理念,幾乎完全避世。莊子的周遊列國,只為遊學傳道,並不向各位國君推行政見。楚王聽其莊子大名,邀他在楚為相,莊子婉言謝絕。

    中國的儒家道家,中華文明的精髓和根基。一陽一陰,一顯一隱,一朝一野,相輔相成,共同支撐和哺育著中華文明。莊子和孟子,同一時代的兩位亞聖,年齡相仿,地域相近,為何互不理睬,從未謀面,並且雙方的著作都未提及對方,既是中華文明的一大遺憾,也是後世不解的困惑。

    兩位聖人志不同,道不合,兩者思想不在同一領域。孟子以弘揚儒家思想,濟世救民為己任,對於莊子不思進取的行為置之不理,不足為奇。莊子崇尚清靜,不願捲入世俗的是非之爭,從不談及政事。莊子己經透過孔子的故事指責儒家思想而宣傳道家思想,也就覺得沒必要與身邊的這位儒學大師進行過招,互吐口水,弄得都不開心。只是《莊子》一書有許多對孔子的指責,卻對孟子隻字未提,這實在是令人不得其解。

    兩位亞聖同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和創新人物,當時閃耀的兩顆巨星,其思想相互依存同為一家親。至於兩位從不提及對方,那是他們的思想閃耀出燦爛的光芒,如同兩條平行線,從各自的角度,閃亮著中華文明的夜空。

  • 9 # 秋閣一憑欄

    《莊子》和《孟子》

    莊子(公元前369一前286年)(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名周,

    孟子(公元前372一前289年)(今山東鄒縣)人名軻,字子輿,

    兩人前後差三年,也可以說是同一時期的人

    莊孑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道家思想的創立者,同時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對各家學說無不涉覽,但以老孑之言作定準,曾經著書十佘萬言,大概是都採用寓言式的文章來表達他生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複雜的時代,情願過著貧苦的生活,作者著有《四部備要》本十卷,《莊子集釋》四冊十卷巜莊子集解》《諸子整合》本八卷

    孟子:戰國時期大思想家,敎育家和散文家,他的老師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後世以孔子並稱為《孔孟》歷遊齊,宋,滕魏各國,以他的政治主張遊說諸候,但當時諸候都認為他的主張遷闊,遠離實際,不加採納,因此他"他所如(往)不合"退而與弟子萬章之徒作《孟子》七篇,《孟子註疏》四部本十四卷,《孟子集註》四部備要本七卷,《孟文正義》四部備要本三十卷《孟子文選》散文七十佘篇《孟孑譯註》中華書局本註譯簡明,

    他二人不在一個地方,一個論德,一個淪義,各寫各的書,所以互相沒有來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電商的崛起,還是房租的飛漲?為啥實體店越活越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