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毅本

    舉兩個大家熟知的案例

    一、2008年美金融危機

    起因就是房屋次級貸款,一些資本家為了短期利益無視風險,給大量無能力還房貸的底層民眾貸款買房。

    資本家也知道這些貸款風險高,為了轉嫁風險,然後再把這些風險高的次級貸款資產跟其他的資產進行混合打包,比如一些國債,和優質的企業債,進而把打包後的資產變成理財產品賣出去,然後買了這些理財產品的機構又把這些高風險的資產再次進行打包組合,賣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為了降低風險又再賣給其他的保險公司。

    最終,這種層層疊加的金融衍生品被放大了n倍,環節越多就越脆弱,其中任何一個環節資金鍊出了問題,就會導致整個系統崩潰。

    二、歐債危機

    大家有聽說過:歐洲五國,這個稱號吧。

    是自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爆的歐洲國家主權債務危機後誕生的,即:葡萄牙(P)、愛爾蘭(I)、義大利(I)、希臘(G)以及西班牙 (S),英文為"Pigs",剛好是“豬”的單詞,由此形成歐豬五國。

    為什麼說這些國家是豬呢,如果你瞭解這些國家,說他們是豬都抬舉他們了。

    在歐元的影響下,統一的貨幣,沒有關稅,工業實力較弱的,國民比較懶惰的國家制造業直接被沖刷沒了,就像這五頭豬。

    這些歐洲國家又偏要以自由為普世價值,一群為了選票的政客哪管什麼長遠啊,為了討好選民,只能一直推崇所謂的高福利,而且還是隻能加不能減。

    福利高到什麼程度呢,以希臘為例,這些養豬國的平均收入在3到5萬歐元左右,但是稅收重,扣完也基本就只有2到3萬歐元。但是,如果失業了直接靠政府的失業補貼加以各種福利算下來一年也能有2到3萬歐元,如果再生個小豬仔還可以領點補助,小日子也還勉強能過得下去。

    那這些國家的人除了天天曬太陽喝咖啡,看風景塗橄欖油,幾乎什麼也不幹,確實跟豬沒什麼區別。

    但是他們工作是不幹了,工業品也得用,生活還得繼續啊,人口老齡化又厲害,長期養著大量的公務員。

    還是以希臘為例,1000萬人口的國家,大概是有400萬勞動力,其中公務員就有100萬,國家養著十分之一的人口。相當於我們中國有1.4億的公務員,你敢想象嗎。(中國目前的公務員人數約800萬)

    既不工作,又要日子過得好,那錢從哪來呢?

    這就是加入歐元區帶來的好處了,可以借債,歐元區利率很低,可以從歐洲央行借錢買其他國家的工業品,這也就是歐洲一些小國的債務越來越重的原因。

    大家只看到了歐元沒有匯兌的好處,卻沒有看到歐元的壞處,用了歐元,這些國家都沒有了自己獨立的國家財政體系,歐洲央行控制歐元的發行量和流通,歐洲的工業國,比如德國,法國以工業為主的,佔盡了便宜,而以旅遊觀光為主的國家就吃大虧了。

    貨幣由歐洲央行統一發行的,歐洲央行為了保持歐元不貶值,是不能隨便發行貨幣的。這些豬國政府就沒辦法自己發行貨幣去買自己的國債,也就是失去財政的主導權。

    終於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當時的希臘政府主權債務高達GDP的113%,而歐盟規定不可超過GDP的60%的警戒線,但希臘不但超過了,每年的開支大於收入,赤字還要每年增加。

    希臘這財務報表一爆出來,各大評級機構紛紛下調希臘的主權債務評級,幾乎都已經被評為垃圾債了,希臘政府沒錢還,政府都要關門了,可希臘不僅養豬,還把豬還養成了無賴豬,政府不給福利他們寧可走上街頭搞事情也不願意好好去上班。

    意思就是欠的錢不還了,還得要挾政府不能削減福利支出。

    可沒多久卻發現竟然不只是希臘這屌毛欠了那麼多錢,還有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義大利也是欠了一屁股錢,其他的那些小國的財政就更是一塌糊塗,真要踢出去,怕是要踢掉近半數國家,真要這樣操作,歐盟也差不多是解體了。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好日子過多了變得懶惰,創造財富的能力沒有跟上,反倒是借債的能力跟上了,直到有一天債務多到連利息都還不動了,然後把債主都給搞破產了,眾多債主破產之後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造成更多的人還不起債。

    最終經濟危機的爆發

  • 2 # 股瘋炒股票

    資本主義國家金融危機,那就一定是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那就是美國,法國,英國這種資本主義國家了。那麼金融危機的爆發的形式呢,有很多,第一點就是股票的暴跌。第二點就是商業銀行的倒閉。

    第三點就是失率的上升。四.房地產行業出現蕭條。五銀行壞賬率上升。六 企業生產的東西,出現大量庫存越來越難賣,導至倒閉。這樣又導直失業率越來越高。這樣以來購買力又持續的下降。進而引發經濟衰退,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爆發。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歡迎關注點讚我們互相交流股票操作經驗。

  • 3 # 是講卡的小洋洋啊

    我準備用大白話和我的理解跟你說一下。

    我們先假設資本主義社會比較正常的情況,一週工作5天,每天8小時。

    但是資本的本質決定了它的目的一定是追逐利潤,這個是改不了的,就好像人改不了吃飯。你可以不吃飯,大不了就是個死嘛。

    要利潤,就要從收入和開支兩方面來看。

    要增加收入,就要讓工人多工作,創造更多的產品。要減少開支,就要給工人少發工資。

    那怎麼辦呢?很簡單,增加工人的勞動時間,原來是955,現在是996,原來一週工作40個小時,現在是72小時。但是資本拒絕給工人更多的工資。

    假如同樣的工作量,原先需要72個工人工作40小時,現在只需要40個工人工作72小時,資本家要發的工資直接少了接近一半,但是工人的加班費怎麼也不可能達到原先工資的一半。

    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就業。原先假如有80人,其中72人擁有工作,只有8個人失業,但是現在只有40個人有工作了。

    另外40個人怎麼辦?要吃飯的啊。為了吃飯,只能再去資本家那裡找工作。

    可是人家為什麼要用你呢?那失業工人只能用更長的工作時間或者更低的薪資要求換取工作的機會。

    但是這樣一來資本家需要的工人就更少了,失業現象更加嚴重,然後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最終的結果就是,工人在工廠裡累死累活,但是社會上到處都是失業人口。產品價格低到可憐,但是工人還是買不起自己生產的產品。

    這就是經濟危機!

  • 4 # 蟹哥論金

    說起經濟危機,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商品短缺、物價飛漲以及難民逃荒的現象。這種危機可以稱為“短缺性危機”,一般會出現在饑荒、戰亂以及自然災害頻發的年代。

    短缺性危機困擾著封建社會,歐陽修在《新唐書·食貨志》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封建經濟的模式:唐朝統一天下後,沒收全國的田地歸朝廷所有,然後再按人口進行分配。百姓分得田地後,在上面耕種,收成時將部分糧食作物以租、庸、調的形式向朝廷繳納地租,餘下的歸自己所有。

    朝廷如果興建土木、或對外征伐,那麼可以暫時增加賦稅。太平無事時,農民一年勞作五十天便能繳足租調庸。除非遇上自然災害,只要朝廷不增稅,百姓也不廢耕,那麼國家經濟就處於平衡狀態。如果朝廷荒淫無度,厚斂於民,或者國內出現戰亂、兵連禍結,那麼國家就會陷入短缺性的經濟危機之中。在這種經濟模型裡,危機表現為產品短缺、需求大於供給。

    但是,《資本論》所研究的經濟危機不同於短缺性危機,它的表現顛倒了過來:產品過剩、供給大於需求,我們稱之為“過剩性危機”。

    什麼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封建社會一般採用“簡單再生產”的方式,也就說生產出來的產品都是為了消費。商品流通的形式是W(商品)-G(貨幣)-W(商品)。例如農民生產糧食是為了賣出去,換得銅錢,然後再用銅錢來買油鹽,是為買而賣。

    在這種社會里,過剩性的經濟危機是沒法想象的。既然大家都是為買而賣,那麼市場中就有著足夠的需求,一筆銷售之後,必定跟著另一筆等額的購買;例如農民賣出糧食後,必定接著購買油鹽,他一年計劃要賣多少糧食,視將來的支出而定。所以W-G-W的流透過程就不會出現中斷,也不會有大規模產品滯銷。為買而賣代表著市場需求的充足,既然有需求,怎麼會出現生產過剩呢?——這個原理被稱為“薩伊定律”,薩伊說“供給創造自己的需求”,實際上就是對為買而賣的詮釋,買是目的,賣是手段。

    古典經濟學家一般都認可“薩伊定律”,可是從18世紀末開始,英國接連出現了好幾場由生產過剩引發的經濟危機,現實情況否定了這個定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敏銳的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出現後已經改變了原來的生產方式,不再是“簡單再生產”,而是“資本主義再生產”也叫“積累和規模擴大的再生產”。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商品流通的公式被顛倒了過來:

    原先的為買而賣:W(商品)-G(貨幣)-W(商品)現在的為賣而買:G(貨幣)-W(商品)-G"(貨幣),G‘=G+∆G(利潤)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大部分人仍遵循為買而賣的原則,例如勞動者為了生存,得先出賣勞動力,換取工資,然後再購買食品。但是有一個階級不同,他們是為賣而買。例如一個企業老闆,他先是支出貨幣,買進布匹,再僱傭工人,然後把製成的衣服賣出去,重新換回貨幣。這個階級就是資產階級,所有階級都會遇到短缺性危機,唯有資產階級造成了過剩性危機。因為,如果他的衣服賣不出去,投資的錢收不回來,更沒有產生利潤,那麼他就要破產,並連帶的導致工人失業。

    資產階級不是為了消費而生產,而是為了獲取利潤,利潤誘使他們盲目的擴大再生產,從而使供給遠遠超過了需求,導致許多產品賣不出去,形成過剩性危機。

    為什麼會發生過剩性經濟危機?

    從抽象的層面看,資本主義的“為賣而買”已經隱含了過剩性危機發生的可能性。

    在原先為買而賣的模型中,每個人的需求都是確定的,他們事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東西,然後才努力銷售產品來換貨幣以便購買。但是在為賣而買的模型中,誰也無法確定資本家生產出來的產品都能夠賣出去,資本家只是根據自己對市場潛力的主觀判斷來決定產量,盲目性已經呈現在其中了。以前指導人們進行生產的是社會的消費能力,現在指導資本家進行生產的是期望的利潤水平。

    其次,為賣而買造成了買與賣兩個過程的分離。資本家先進行投資,買進勞動力和原料,過了一段時間才把產品高價賣出去,買與賣兩個過程在時間與空間上都分開了。這就隱含著一種可能性:資本家買進來的東西,在一段時間後可能賣不出去。例如,在房地產經濟火爆的時候,資本家購置土地,僱傭工人,買進建材,並強迫工人連夜加班、剝削勞動力,三年內快速蓋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商品房。可是由於市場變得不景氣,他的房子賣不出,造成了大量的庫存,形成了生產過剩。這種情況在簡單再生產中是不會出現的,農民賣出糧食,獲得貨幣,即使第二天因商家缺貨,他暫時買不到油鹽,但貨幣始終不愁花不出去,因為它是一般等價物——只有賣不出的商品,沒有花不出的貨幣。

    我們可以設想,當生產者A在賣出產品之後,由於種種原因而不能向B買東西,那麼B也就無法把東西賣給A,更沒錢向C做買賣,依此類推下去,D、E、F都將受到影響。在經濟社會的買賣迴圈中,只要有某個地方出現了斷裂,就會波及其他行業。假如房地產由於投資過熱造成了大面積的庫存,那麼房地產商就無法向建材商採購,這樣建材行業的危機又將波及採礦行業,並不斷的傳遞下去,形成普遍的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隱含著危機發生的可能性,而在整個鏈條中,“A不能向B買東西”的那個原因則是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

    經濟危機是怎樣爆發的?

    透過層層抽繭剝絲,我們已經知道過剩性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因為它造成了買賣分離。資本家可以先買後賣,但他又沒法保證一定能高價賣出,所以產品過剩的危機已經潛在其中了。但如果我們把危機的原因歸結為資本家一時的頭腦過熱、生產過多,那未免也太過草率了,我們還需分析更深層的原因。

    我們知道,調節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產量的不是社會消費水平,而是利潤率。當一個行業的利潤率高時,資本就會快速湧入,直到市場飽和為止;而當行業的利潤率下降並低過利息時,資本家又會將資金抽出,存入銀行中。所以利潤率調節著資本家的生產動機。

    按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說法,利潤率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推動力,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生產過程會逐漸採用機械化,這意味著資本有機構成將日益提高,同時勞動生產率也會日益增長,所以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利潤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資本家在生產的過程中要不斷增加在原料和機器上的開支比率,這會使利潤逐漸降下來。因此,社會發展的趨勢是生產商品將變得越來越容易,但資本家卻越來越難把商品換成貨幣。他不斷延長工作日,從勞動者那剝削了一堆剩餘價值,卻無法透過銷售轉化成利潤,反而得送進後備倉,成為積壓的庫存。生產力提升、生產實現機械化,會造成勞動者與資本的同時過剩,從而引發危機。

    假設A是服裝行業的製造商,B是棉花行業的生產商。由於科技的發明,出現了一種專門縫紉的新機器,導致同一個車間在一小時內製造衣服數量是過去的10倍。對於服裝行業來說,產量是上升了,但利潤率卻在下降,因為市場的需求並沒有變化。這將使許多衣服堆積在倉庫裡,銷售不出去,而且A也不能接受以過低的價格拋售,那樣會影響利潤,甚至導致虧本、破產。因此A就無法向B繼續採購棉花,B的棉花便隨之過剩,進而波及整個社會。這種危機是由“比例失調”引發的,具有周期性。它表明社會缺少了一個指揮者,在科技進步的時候來指導服裝行業不要忽略市場需求、盲目擴大產量。

    其次,生產的機械化會造成大批工人下崗,形成產業後備軍,導致消費不足。生產商品變得越來越容易,而勞動力卻變得越來越廉價。地產商可以在三年內修築出一座高樓,消費者卻要花幾十到一百年才能存夠積蓄,這會刺激信貸,出現過多超前消費。當資本主義的消費增長率遠遠的低於生產增長率時,出現過剩性危機便不足為怪了。

    此外,金融貨幣也是引發危機的一個原因。資本家在繁榮的年代大量購買商品、股票進行投機,銀行只需在電腦上完成計算貨幣的操作;而一當經濟被打亂時,貨幣就會突然從計算貨幣變成堅硬的貨幣。人們大量拋售金融產品,到銀行門前擠兌,要求兌換貨幣,金融危機便率先發生,並引發經濟危機。對此,馬克思說:

    “昨天,資產者還被繁榮所陶醉,懷著啟蒙的驕傲,宣稱貨幣是空虛的幻想。只有商品才是貨幣。今天,他們在世界市場上到處叫嚷,只有貨幣才是商品!”

    結語:有資本主義就有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將流透過程分裂成買與賣兩個環節,資本家可以先投資購買,日後再溢價出賣。而且透過對剩餘價值的剝削,他所賣的價值始終多過所買的價值。只要將商品的剩餘價值轉化成貨幣,他就能實現自己的利潤目標。

    因為資本家佔有了生產資料,從而可以主導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在利潤率的指揮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將出現產業不協調以及消費不足的隱患,從而觸發生產過剩性的經濟危機,導致剩餘價值無法轉化成貨幣,利潤不能實現,資本家破產從而造成工人失業。

    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壟斷在一小撮人的手中,而絕大部分人只能靠出賣勞動力過活,資本收益率又遠遠高於工資收益率,這就抑制了社會的消費能力。資本主義透過頻發的經濟危機,告訴人們,生產資料私有制註定要與不斷髮展的社會生產力發生矛盾,資本主義社會起初貪婪的壓榨工人,日後也必將以產品過剩的方式來懲罰資本家。

  • 5 # 萬事皆空70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儲蓄傾向造成供給和需求失衡,形成相對過剩,過剩產品賣不出去,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同時這又會造成需求下降,形成惡性迴圈,這就是經濟危機,

    解決的辦法就是政府使用赤字消費,彌補儲蓄形成的需求缺口,

    不過當今世界經濟危機影響微乎其微,原因有兩個,第一,經濟危機主要針對製造業,現在經濟大國製造業佔經濟比重越來越少,這樣客觀上危害降低,第二,歐美髮達國家儲蓄傾向很低,負債消費成為潮流,這樣就不存在需求缺口,所以二戰後,基本上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經濟危機,

    不過,金融業和服務業佔據經濟比重越來越多,金融危機危害越來越大,我們主要是受金融危機困擾,比如股市下跌,樓市下跌往往會牽動所有人的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腳上長了大腳骨怎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