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吾愛分享資源
-
2 # 阿彪知秋
經方治療遵循六綱辨證原則,仲景之所以被稱為醫聖,就是他確立了指導治病的原則!縱觀傷寒論,其用藥如遣兵,精當得無與倫比,根源就在於細緻準確的辨證,而非草率給出方藥!單以這種精神就堪稱千古楷模!
-
3 # 易演傷寒論作者
複雜的細節用藥,配穴,早已考慮進去了,只是考慮到患者的活性修正力,完全可以省略這些細節。所以近十年來的治療組方又回到“至真至簡”。
-
4 # 一葉知秋68077
某病有特效藥,某某方主之就是特效藥。學校卻棄之去,來所謂的辯證。結果越學越糊塗,《傷寒雜病論》是中醫之源泉
-
5 # 五更雞鳴起床來
這個問題我想回答一下。經方治病本來就是思路。你如果研究某個方子治療某病,那就完了。
為什麼好多人學《傷寒論》,到老也學不了大成?因為《傷寒論》是講層次的。打他的層次也是理法方藥。執藥不如執方,,執方不如執法,執法不如明理。如果學習《傷寒論》而不明理,,那麼沒有方證的那些條文不成的沒用的廢話了吧?!
對於《傷寒論》,我只是一個未入門的初學者。但我也知道明理的重要性。恐怕沒有師傅帶這一關,我是過不去的。我目前的水平也就是執方吧!
-
6 # 芩芪連柏
六經辨症,一症一方,字字珠璣,對症下藥,效如桴鼓。細緻入微,醫者仁心,望聞問切,脈症合參。立於門牆之外,頂禮叩拜先師。
-
7 # 被遺忘的民間中醫
傷寒論。是一本好書。但中國醫學博大精深。傷寒論只是蒼海一塑。只是中醫六經辯證的一部分。還有好多如衛氣營血。等等
-
8 # 他山之石亦可蓋房
最難是八綱辨證,治療都要區分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採用驗方加減對症施治。所謂千人千方是絕對正確的,因每一人五臟六腑寒熱不一虛實不同。
-
9 # 現場直播線上
《傷寒論》
全書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應用藥物82種。
第一卷為“辨脈法”和“平脈法”兩篇,主要論述傷寒及雜病的脈、證與預後。
第二卷為“傷寒例”、“辨痓溼暍脈證”、“太陽病脈證並治上”,主要總論六經發生、發展、治療、預後的一般規律、痓溼暍的證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論述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經病的脈、證、治療與預後。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論述霍亂、陰陽易、勞復的證治及傷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一是要辯證論治。
中醫和西醫觀念迥然不同。中醫是整體辯證,具體來說是從六經八綱辯證,是差異化治病。六經是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太陰,八綱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對於每個病人,醫生首要做的就是從六經八綱辯證,分清屬於哪一經哪一綱的病。辯證是中醫的尖端的尖端,是最高級別的學問。
二是要弄通組方。
傷寒論中有112個方子,這些方子的組成為什麼是這樣組成的,要精思善轉。
三是要弄通藥量比例。
組方在量上的科學性經過當代學人的科學研究,已經得到了初步的認可。藥量比例是中醫療效的最大秘密。
四是要掌握煎煮方法和飲用方法。煎煮和飲用是中醫療效的另外一個重要秘密。
五是要掌握常用藥物的藥性和使用方法。
回覆列表
中國曆朝歷代的醫學名家都是對《傷寒論》推崇備至,這些醫學名家無一不是精研傷寒的,此書中的藥方屬於經方的範疇。什麼是經方?經方是指漢代以前的各類經典中醫學方劑,張仲景是漢代以前的經方的總結者和發揚者。
所謂經方,大抵已經沿用了幾千年,理論上可以上溯到傳說中的神農時代。現在一提到經方,就會和元明清時代的醫學相背馳,一背馳就會有人出來說,經方否定了我們這幾百年的醫學成果。幾百年,相對於漫長的中醫歷史太短暫了。
對於經方,自古就有這樣的說法,只要使用得當,就能有“覆杯而愈”的效果。所謂“覆杯而愈”,就是說病人喝完藥,把杯子洗了扣在桌上,病就好了。這個聽起來好像不可思議,從臨證經驗來看,此言不虛。只要辯證準確,外感病只需半劑藥,上午吃下午好,晚上吃早上好,該退燒的會退燒,該止瀉的會止瀉。慢性病也是幾劑藥就會有明顯效果,甚至是一劑藥治癒的也很多。絕對不是現在所說的中藥療效慢。
經方的特色是什麼?
經方的特色是----方證對應 ,即在臨床上力圖尋求特定的脈證組合並與特定的方藥相對,強調方與證的嚴格對應,這是經方有別於其他流派的最特殊本質。
傳統的中醫有著眾多的流派,而經方只是其中擁有自己獨特理論體系的一個法門。就現行的《傷寒論》來看,全書是以六病為綱以方證為目,是一個綱目完備的體系。
《傷寒論》不是普通的方書,方藥之中蘊含獨特的理法。如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脈浮緊等症常用麻黃湯;而發熱頭痛、汗出、惡風、脈浮緩則常用桂枝湯。
張仲景所傳承的經方醫學的指導思想是什麼?是如何思考人體的?組方用藥的原理是什麼?這些藥物在人群體起到的作用是什麼了?只有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才能真正的學到“仲景之法”,而不是停留在“仲景之方”上,我們才能像張仲景一樣用簡單的幾十味藥辯證組方,以一驅萬。
不同的醫學流派對疾病的認識及對症狀的觀察取捨不盡相同,仲景對疾病的認識層面觀察角度及側重點與《黃帝內經》明顯不同。
在《傷寒論》中不難看出仲景的著眼點在於方證的組合與對應,而不在於具體的病名。經方的症狀組合非常嚴密,脈症變化與方藥之間有著很強的對應關係,且達到了很高的量化水準。其脈之浮沉,或強弱,口渴與否,汗之有無,往往一症稍變,則治法迥異。
經方強調的是方證對應,以證定方,強調特定的脈證組合,對應性很強。經方中極少有病機術語,很少有氣虛、脾虛等說辭。
經方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科學價值 、臨床價值、示範價值。
經方的科學價值已於前述,其臨床價值毋庸置疑,古今經方家的臨床實踐早已證明了經方的非凡功效,常常用效如桴鼓來形容。經方的療效不因時代的變遷,地域的差異,膚色的不同而有差別。所有這一切足以批駁古方不能治今病之說。
《傷寒論》的立場:
1:萬法歸一,只為證道,循道而行才不會偏離大道;
2:用張仲景的語境和思維邏輯來解讀,絕不引入其不涉及的理論,這樣才能確保其理論體系的純正和解讀接近原意;
3:所解讀的理法必須放在《傷寒論》的原文裡做對比,在組方用藥的規律裡去印證,做到有理必有據,解讀無矛盾無死角,方可不自欺欺人;
4:回溯至《傷寒論》,所有心得皆在臨證上運用過,療效顯著,方才確信。
合此四條,方敢言去偽存真,以期破解《傷寒論》的心法和古經方的組方規律,讓更多的中醫愛好者學會並掌握傳統古中醫的精髓,造福一方。
希望以上對你有所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