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守望麥田21261552

    趙州禪師在寺院裡同時對三個不同背景的人都說“吃茶去”。以前曾來過觀音院的和尚被請去吃茶,以前沒來過的和尚亦被請去吃茶,覺得納悶而發問的院主也被請去吃茶。趙州對他們都很平等,但是吃這一碗茶有什麼道理在內嗎?趙州均以“吃茶去”一句來引導弟子領悟禪的奧義。禪,即禪機,佛教禪宗啟發門徒悟道時使用的隱語、比喻以及帶有暗示性的動作等。

    這則公案非常有名,叫“趙州茶”。寺院中有固定的吃粥、吃茶的時間,吃茶是為了做工之後解渴休息。這三個人去見趙州時正好是吃茶的時間,都被趙州請去吃茶。在佛法之中眾生平等,不論你以前來過或沒來過,即使你當了執事也一樣,應該吃茶時就去吃茶。這其實是樁平淡的事,沒什麼奧妙,但被院主一問就問出問題來了。禪宗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派別,他是融合了中國本土的宗教和儒家思想而形成的,對中國文化影響很大。“禪”就是平常心,情不附物,排除一切雜念,不執著的意思。

    “吃茶去”的意義在那裡?“茶”代表道、禪、自性的清淨心,或明心的“心”和見性的“性”。來我這兒的人只有一個目的,而在此住下的人也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以平常心過平常的生活。在什麼時候就做什麼事,在什麼場合就講什麼話,在什麼職位就擔當什麼樣的責任,這些就是在我這兒修行的本分事。你們即使有先到的、有後來的,有擔任職務的,有不擔任職務的,甚至包括我趙州自己在內,都只有這個目的,沒有其它的事。然而連心中也不要有目的存在,到我這地方來,就跟大家一起如常生活吧!

    這就是說,禪在日常生活之中,禪不是學來的,是悟出來的,挑水砍柴,吃飯喝茶,無不有禪機。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心,淡泊寧靜的情懷,才是人生的真諦,這時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

    附: 趙州和尚,晚唐高僧,駐錫趙州觀音院(今趙縣柏林寺)四十年。化行燕趙,弘揚佛法,為南禪頓教盛行北土之先驅,堪稱一方宗主。後人尊為“趙州古佛”,世稱“趙州和尚”。“

    趙州”,諱從諗,姓郝氏,曹州郝鄉人。幼披剃於曹州扈通院。既長,慕南泉普願禪師道價隆冠當代。毅然赴池陽,謁南泉。時普願禪師偃臥禪床,問從諗道:“近離甚處”?從諗答道:“瑞象。”普願又問:“還見瑞象麼?”從諗答:“不見瑞象,只見臥如來。”普願便坐起問道:“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從諗道:“有主沙彌。”普願說:“哪個是你主?”從諗近前躬身答道:“仲冬嚴寒,伏維和尚尊候萬福。”一話之頃,普願察知從諗“根性穎利,覺照圓瑩”。視為異器,許其入室為弟子。後從諗赴嵩嶽琉璃壇受具足戒,仍返南泉,從普願學禪。

    從諗在南泉,守戒苦修,禪理精進,從師悟玄,叩謁相尋,受普願兩次傳法之喜,遂豁然頓悟“平常心是道”之真諦,通徹玄機,優入法域。

    從諗悟道後,立志具慈航,燃慧炬,行化天下,普渡眾生,於是,周曆名山寶剎,參會大德尊者,探玄究理,傳禪弘法。從諗曾說:“悼稚之童,勝我者師之;期頤之老,不及我者教之。”其參學精神,彌足珍貴。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朝廷下詔毀寺滅佛,勒令僧尼還俗,吏稱“會昌法難”,此時,從諗隱跡徂徠山,草衣木食,儀法愈峻。會昌六年(846)五月唐宣宗即位。詔告天下,弘揚佛法。從諗遂出山復申前志。所到之處,僧俗仰慕,士庶景仰。年至八旬,體健身爽,無龍鍾之態。故行化自如,大有不求定居之意。及至趙州,應四眾懇請駐錫觀音院。

    從諗在觀音院為四眾說法雲;“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一僧問:“未審佛是誰家煩惱?”從諗答:“與一切人煩惱。”僧問:“如何免得?”從諗道:“用免作麼。”眾皆悚然信伏。

    從諗對祖師西來大意,每多即景發凡,多以趙州物事指示,以曉學者。從諗雲:“石幢子被風吹折。”問道:“陀羅尼幢子作凡去,作聖去?”從諗答:“也不作凡,也不作聖。”問:“畢意作什麼?”從諗曰:“落地去也。”

    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從諗答:“庭前柏樹子。”又道:“和尚莫將境示人。”從諗道:“我不將境示人。”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從諗道:“庭前柏樹子。”

    人云:“久向趙州橋,到來只見略 彴。”從諗道:“汝見略彴,且不見石橋。”又問:“何是石橋?”從諗道:“度驢度馬。”又問:“如何是略彴?”從諗道:“個個度人。”後有如前問,從諗如前答。又一僧問:“如何是石橋?”從諗道:“過來,過來。”

    從諗問一僧道:“什麼處來?”僧答:“從南來。”從諗又問:“還知有趙州關否?”僧答:“須知有不涉關者。”從諗道:“這販私鹽漢。” 從諗問一婆子:“甚麼處去?”婆子答:“偷趙州簡去。”從諗道:“忽遇趙州又作麼生?”婆便與一掌,從諗走去。

    從諗問一新到和尚:“曾到此間否?”答曰:“曾到。”從諗道:“吃茶去。”又問僧,僧答:“不曾到。”。從諗道:“吃茶去”。後來,院主問從諗:“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從諗喚院主,院主應諾。從諗道:“吃茶去。”

    成德軍節度使王熔,世居鎮州(今河北正定)四世五帥,至熔封為趙王。一日,至觀音院謁從諗,從諗坐鎮在禪床上問熔:“大王會麼?”熔答:“不會。”從諗念道“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王熔對從諗更加禮重。次日,又有真定將軍來,從諗下床接見。侍者問道:“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禪床。今日將軍來,為什麼下禪床?”從諗說:“非汝所知,一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

    僧問:“柏樹子還有佛性也無?”從諗說:“有。”又問:“幾時成佛?”從諗答:“待虛空落地時。”又問:“虛空幾時落地?”答:“待柏樹子成佛時。”

    從諗在趙州觀音院所闡發的妙語機鋒,大率如上所錄。從諗屬禪宗六祖慧能所傳之法系。慧能傳南嶽懷讓,懷讓傳馬祖道一,道一傳南泉普願,普願傳趙州從諗,是為南嶽下三世法嗣。因其稟賦異,授受正,造履深,誘導溥,故其居觀音院弘法傳禪垂四十載,十方之來瞻禮問道者門無虛日,僧徒弟子遍及南北。其法嗣有洪州新興嚴陽尊者,揚州光孝慧覺神師,婺州木陳從朗禪師、新建禪師,隴州國清院奉禪師,杭州多福和尚,益州西睦和尚。其為徒眾授法之微言妙旨,初無沾滯,於西來大意,無不吻合。玄言佈於天下,時謂“趙州門風”。曾作《魚鼓偈》曰:“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裡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

    從諗居趙州四十年間,鎮州王熔曾多次延請法駕至節鎮府,然每稱病不行。後乞求愈懇,從諗才於唐昭宗乾寧四年(897)一造鎮府。王熔不勝慶幸,急欲營造寺院供養,從諗止之曰:“動一莖草,當即離去。”王熔懼而遂止。從諗居於竇行軍之園。王熔將從諗的功德言行上奏朝廷,皇帝即頒下詔書,加真際大師之號,並賜紫袈裟。群情歡悅,而大師頗不為意,一日,從諗對其徒曰:“吾將返真矣!”果於乾寧四年冬十一月二日圓寂,住世一百二十歲。

    元代,柏林禪院(原觀音院)住持魯雲法師請於朝,皇帝特賜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號。並於天曆三年(1330)為禪師建塔。清雍正十一年朝廷又加封為圓證直指真際禪師。元明兩代曾先後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際禪師寫真刻石。刻石右上角題一偈雲:“碧溪之月,清鏡中頭,我師我化,天下趙州。”下署“弟子趙王焚香拜贊”八字。 善哉!趙州和尚。身去教存,趙州門風,遍覆大千。

  • 2 # 中州耕牛堂主

    觀看上雲捲雲飛,去留無意。

    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

    走,

    吃茶去!

  • 3 # 乾得堂

    禪,在中國文化中具有一種特殊的思想超越。它不僅超越現實而且超越思想。這裡有二個問題,一是對於現實的超越。是講當一個嚮往於禪學的學人怎樣進入禪思的境界。二是當超越了現實之後而進入的禪思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禪中的這二個問題正是禪外之人所想進入的誘惑。禪學作為這樣一種特殊的思想超越對於求者有怎樣的意義?促使禪學者向而往之?這其中的妙處,既所言的″禪"回答了這兩個問題,並且有禪師的映正。″喝茶去"正是這樣一種進入禪境的由頭,當然這種由頭可以各種各樣,但其中的基本精神是一至的。在進入禪境之前,學人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當進入禪境之中各種各樣的想法被巳超越的思想所代替,從而產生出對待現實全新的認識。這就是一個學禪到入禪而″悟"的過程。也可以以此而言進入了禪境。

  • 4 # 煙花三月醉紅塵

    禪語…我不說,當事者自然知道…趙禪師看到我是個揚州小女子…他一定會說:方便去!哈哈,禪師是王顧左右而言他……這就是色禪…哈哈!

  • 5 # 老鬼歸來

    老鬼用影片分享一些有關“吃茶去”、“禪茶一味”的歷史、文化內容吧。這是茶與佛教融合最經典的公案、詞彙。也是職場人士、銷售人員、大眾品茶閒聊很好的談資哦!

  • 6 # 雲上南旺普洱茶

    吃茶去!

    紅塵中紛紛擾擾的事情,在三杯兩盞淡酒裡談過;世上任何的霸業雄圖,午後一壺茶裡消磨茶間的適意和超脫,是一番何等的淡然和閒適。一壺茶,邀約愜意,啜飲悠閒千里路,淡忘塵寰,拋開煩惱幾千年,我將往事煮成茶,從此清苦不為它。

  • 7 # 明碧

    這則禪宗公案說的是:

    有一個新來的出家人來到趙州禪師那裡去參訪,趙州禪師就問他:哎呀,你從前有沒有來過我這裡啊?這個新來的出家人就說:有啊。然後趙州就叫他“吃茶去”。

    然後又來了個出家人也到趙州禪師那裡去參訪,趙州禪師也問這個出家人:哎呀,你有沒有來過我這裡啊?這個出家人就說:沒有。趙州禪師也叫他:“吃茶去”。

    旁邊有個院主,就是廟裡的監院,就覺得很奇怪,就問:哎呀,師父啊,怎麼曾經來過的,你說“吃茶去”;另外一個不曾來過的,你也說“吃茶去”。意思就是:怎麼你都用同樣一句話去回答,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州禪師,趙州禪師就說:“院主”,就叫他,院主就說:“諾”。就是應了一下,趙州禪師同樣說叫他“吃茶去”。

    其實前面兩個“吃茶去”,都好理解,因為來者是客,不管是來過的還是沒有來過的,趙州禪師都是以禮相待,就說來了,就到我這裡喝杯茶吧。就好像我們家裡來了客人,給他泡個茶“請坐,喝喝茶吧”,大概是這個意思。

    有意思的是院主,院主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呢?因為他知道趙州禪師是一個大徹大悟的人,就認為他說什麼話肯定都有一些特別深奧的道理,比如為什麼兩個人正好相反情況,一個有來過, 一個沒有來過,你都用一句“吃茶去”,就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州禪師。這個院主就沒有開悟,他才問這句話。

    所以趙州禪師說:“院主”。院主說:諾。就說我在。趙州禪師說“吃茶去”。趙州禪師的意思是你這個院主,不要在這裡執著了,你就放下這個執著去喝口茶吧。

    這則禪宗公案給我們展示的其實就是平常心,就是說趙州禪師想讓院主明白“平常心是道”,當你剎那間明白,不再執著,就進入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狀態。

  • 8 # 左邊的門牙

    哪有你們想的那麼多?思量不中用,就是吃茶去嘛。奧對了,推薦你們看看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碧巖錄,這本白話解釋不錯

  • 9 # 一九金

    趙州的禪機簡練。吃茶去就是該幹嘛幹嘛去,歇著去。出家人該幹嘛?修行啊!出家人怎麼歇著?行住坐臥皆是修行啊!

    曾到此間否,不是到沒到這個地址的地點地方。而是趙州隨緣現一個境界,問新到到沒到這個境界,首先老趙州知道對方在哪裡,對方具眼就會看到所現是什麼境界,境界不會說話,只要出聲說話就是錯!若新到說不曾到,那你欠修行啊,於是吃茶去。若新到說曾到,那是個瞎眼僧,更欠修!有茶吃還能修行應謝佛慈悲。

    那你道該怎麼詆對?真到了你就知道怎麼對。禪機不是口頭禪,耍的一頓口滑。

  • 10 # 無知先生

    悲哀!看了各個回答,卻無一回答切中其意!

    我們現在各個茶樓裡一般都掛個牌匾,上書二字:茶道!

    世人卻已經不知道“茶道”這二字從何而來了!

    何謂茶道?

    由茶悟道!由茶入道!由茶得道!由茶證道!

    茶道之創始者,趙州禪師也!

    故茶道也稱之為“禪茶”!

    故事的過程上面已經寫得很清楚了,這裡不重複!

    但是!

    關鍵是結果!

    關鍵是結果!

    關鍵是結果!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結果那三個喝了趙州禪師的禪茶的和尚怎麼樣了?

    在這一天發生了世界上最大的奇蹟!

    一日三成佛!

    沒錯!那三個喝了趙州禪師禪茶的和尚全部立地成佛了!其佛果、證悟、境界等與釋迦牟尼一般無二!真實不虛!

    不可思議!匪夷所思!無法想象!

    從那天起,世界上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成佛之道!

    即:由茶入道!喝茶成佛!

    因此之故,從此以後,茶被觀之以“道”!

    而此之前,茶只能稱之為“藝”,即技藝的一種,難登大雅之堂。但是經趙州禪師之手,茶因此登堂入室,屬“道”之一!

    但遺憾的是,茶道之要求極高極難,(特別註明:這個要求是針對喝茶者和泡茶者,即我們修行之人本身而言,和茶的品種沒有關係。)故趙州禪師後,幾成絕響!

  • 11 # 減法生活

    吃茶去。

    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一人新到趙州禪院,趙州從諗禪師問:“曾到此間麼?”答:“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一僧,答曰:“不曾到。”師又曰:”吃茶去!“後院主問:”為什麼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喚院主,院主應諾,師仍雲:“吃茶去!”

    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茶本無心,因茶入心。人生如茶,茶禪一味,存乎一心。喝茶就是修禪,講究的就是以一顆淡然寂寥的心,在缺憾的生命中感知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時間。

    茶與禪,原來是生命裡的純粹。有人說三生折返來去,自然風物靜在明滅火燭,幾聲嘆息圓好夢簡居。一指一眉一文,教化一塵朝暮。有人說,一朵蓮潔淨初露,起始就一個素胎梵音清徐,讓天依舊白而糊塗,夜依然黑而孤獨。

    世事滄桑化作茶禪一味/起起落落上演離合喜悲/愛恨情仇不過淡茶一杯/放下所有才懂此中真味。聽過張維良茶與禪音樂,從茶的色、香、味開始,讓聽者從表面的五感六覺,隨著音樂,逐漸內化深入到禪的意境,讓人有思,有悟,有明瞭。

    茶自在,心也自在。一杯茶裡,是方便、隨性、自然,不管風花雪月,無關歲月靜好。誠如魯迅所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茶香寧靜卻可以致遠,茶人淡泊卻可以明志,慢下來,喝杯茶,讓生活迴歸本真,澄澈靈魂。

    去吃茶。

  • 12 # 恬然滋味

    吃茶去就吃茶去唄。該幹嘛幹嘛去,做無事道人好了。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嗎?趙州禪師與新人一說,新人一懂了。幹他的事去了。禪師與新人二說 ,新人二懂了。幹他的事去了。但院主是操心的人,他疑惑了。“禪師啊,一與二分明,恁麼一樣吃茶去啊?”。哦,好吧,“院主”,“嗯”,“吃茶去”。院主懂了,退下。…… 自向懷中解垢衣,莫向人前說精進。

  • 13 # 百花袁

    唐代趙州觀音寺的高僧從諗禪師,人稱“趙州古佛”嗜愛飲茶。便常有外來僧侶吃茶取經,但也有好事者故意刁難。

    從諗禪師的語錄從宋朝開始便頻繁地為人們所參究。有許多人在禪師語錄的啟發下明心見性。

    趙州橋,吃茶去就是兩個比較著名的典故——

    趙州橋

    僧問師:“久響趙州石橋,到來只見略彴。”師曰:“汝只見略彴,且不見石橋?”曰:“如何是石橋?”師曰:“度驢度馬。”

    有遠來的僧人故意挑釁從諗禪師說:“天下人都曉得趙州橋,名頭好響,今天見了,也不過如此嘛,與獨木橋也沒什麼區別”。禪師回敬他:你眼裡只有獨木,不見石橋?僧問:那石橋是什麼?禪師說:就是能渡驢馬的橋吧。高僧就是高僧,禪師如此委婉又有力量,佛法講究修心,從善,渡驢渡馬順應了自然,又契合了教義。讓遠來的僧人啞口無言。

    吃茶去

    兩僧來訪,師問:“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

    一日,寺裡來了兩位僧人拜見他,從諗禪師便問其中一位:“你來過這裡嗎?”僧人答:“來過。”禪師回到:“吃茶去。”禪師又問另外一位:“你來過這裡嗎?”僧人答說:“沒來過。”禪師仍回到:“吃茶去。”院監見此情景,便問禪師:為何來過的讓他吃茶去,沒來過的也讓他吃茶去?”禪師對院監擺擺手說:“吃茶去吧。”

    古人常把茶品,人品相提並論。茶,潔淨淡泊,樸素自然,自守無慾。在習茶,品茶過程中,藉助茶的靈性,自我感悟。使茶與崇尚覺悟的佛家思想達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

  • 14 # 命理師陳一宏

    趙州禪師的“吃茶去”,當然是公案。但是怎麼解讀公案呢?我覺得不要太往高深處去想,就對了。本就是客氣話嘛,是禪機也是客情?非要講個高深莫測,就吃飽了撐的。

    當時情況是這樣的,來了倆位行腳僧人。趙州禪師不管是出於禮貌或者是要對下機鋒,都可以非常的自然的問:以前來過這裡嗎?倆位行腳僧人也直接,一個說還沒來過,一個說以前來過。趙州禪師微笑著分別回覆喝茶去,休息解渴嘛。

    監院師父感覺奇怪,怎麼對禪機了,都一樣叫去喝茶了?來過的也喝茶,沒來過也喝茶?趙州禪師就叫監院的法名,監院應了一聲,趙州禪師一樣微笑著說:喝茶去。

    其實都一樣嘛,來過,也喝茶,沒來過,也喝茶,在此常住,一樣喝茶。開悟了也喝茶,不開悟,也喝茶。再加一句,在那裡胡思亂想想怎麼答,也喝茶。我們在這裡看公案,趙州禪師也叫喝茶。我碼這幾句話的時候,我也喝茶,禪師沒叫,我自己泡的哈。

  • 15 # 赤誠子

    趙州禪師的這句“吃茶去”,是相當的精妙。在禪宗裡,德山棒,臨濟訶,趙州茶,都是非常出名的禪語。

    想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不要動腦子猜,禪不在思索裡。

    為什麼他要先問你一句?而你一答,他就說“吃茶去”。重點就在這“一問”“一答”裡,但初學人都會被他弄糊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這就要從你來他這說起了,你為什麼要到他這來?

    來趙州這裡基本都是聽聞他是善知識,所以才來參見他的。是來聞聽趙州的“禪法”與“佛法”的!

    但真正的“佛法”是什麼呢?

    就是,體,用。除此之外再無一絲一毫“佛法”!

    而趙州這一問一答間,就把佛法的體用,全部都說了。你若還不懂,他就是再口若懸河,你也依然不會懂!

    這“吃茶去”就是教你“一心全體會,更無一法說。若能當下會,不做他兒孫”

  • 16 # 能量加持

    玄機在"茶"上。茶應該是趙州禪師請來的玄茶。如果趙州禪師真開悟了,應該有與維摩詰居士同樣的神力。維摩詰有神力,彈指間就來到了香積國乞食,香積佛以香缽盛滿香飯給他,他彈指間又返回來。經文中說,“食此香飯,身安快樂”,連身上的毛細孔都發出香味,吃飯人的能量場提高一個等級。

  • 17 # 三七8113

    來的都是客,名相,妄心,凡所相皆是客。以茶待客,照顧好念頭,知所有相皆是客塵,心則不攀緣。知是虛妄,既勉輪迴。相逢點頭笑,過後不思量。

  • 18 # 車一進二

    公案原文

    趙州問二新到:“曾到此間否?”

    雲:“不曾到。”

    州雲:“吃茶去。”

    又問另一人:“曾到此間否?”

    雲:“曾到。”

    州雲:“吃茶去。”

    院主問:“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既且置。曾到為什麼教伊吃茶去?”

    州雲:“院主。”

    院主應諾。

    州雲:“吃茶去。”

    受持讀誦

    趙州問二新到:“曾道此間本來無一物否?”

    雲:“不曾道。”

    州雲:“吃茶去。”

    又問另一人:“曾道此間本來無一物否?”

    雲:“曾道。”

    州雲:“蚩查去?!”

    院主問:“和尚不曾道教伊吃茶去疾且治,曾道為什麼教伊吃茶去?”

    州雲:“院主本來無一物?”

    院主應諾。

    州雲:“蚩查去?!本來無一物?夢喚泡飲?”

  • 19 # 神農溪茶業

    一句“吃茶去”,在我們看來是多麼簡單的話語,彷彿就是邀茶友一起喝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可是大有來頭。它源於唐代趙州觀音寺的高僧——從諗禪師。從諗禪師在當時被人尊稱為“趙州古佛”,他喜愛茶飲,如痴如醉,甚至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歡用茶作為機鋒語,“吃茶去”便是其中之一。

    據《指月錄》記載:“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問‘新近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這段話意思是說,有一位僧人到趙州從諗禪師那裡參請,從諗禪師問他:“什麼時候到的?”那僧回答:“新到的。”從諗禪師說:“吃茶去。”不久又來了一位參請的僧人,從諗禪師問他:“什麼時候到的?”他回答:“我在您老這裡住了很久了。”從諗禪師說:“很久了啊,吃茶去。”監院師感到很不理解,就問:“為什麼新來的讓他去吃茶,久住的也讓他去吃茶?”從諗禪師於是呼喚監院師,監院師應諾,從諗禪師仍然是那句話:“吃茶去。”

    禪宗講究的是頓悟,認為隨時隨地隨意事物都有可能幫助悟道,極平常的事物中也蘊藏著真諦。茶對於僧人而言,不僅是一種每天必飲的飲品,更是一種無形的修行。因而,從諗禪師以“吃茶去”作為悟道的機鋒語,既平常又深奧。飽含著禪意,三句“吃茶去”,出現在不同的情景下,便有不同的深意。

    1.對新到僧人的“吃茶去”有何深意?

    從諗禪師問僧人是否新到,知曉是新到者,便言“吃茶去”,問禪之人,或遠或近,知其或舟車勞頓、身體疲勞,或焦急苛求、懷揣質疑,奔波與不穩定的環境或許會使其內心充滿了個人的想法與主見,需要先休息好身體,“吃茶去”便可把心靈適當放空。

    2.對久住僧人的“吃茶去”有何深意?

    久住僧客,對寺廟環境及生活已然適應,透過“吃茶去”,更有助於其獲得安住當下、專注茶事的感受,不急不緩,隨遇而安,泡茶雖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同樣需要人的專注、努力、精進。

    3.對監院師的“吃茶去”有何深意?對於監院師的疑惑發問,從諗禪師避而不答,只叫他“吃茶去”,在這裡,從諗禪師大概是想透過“吃茶去”這一行為使監院師明白,禪意與心性,是需要向內求得的,自我心性的明瞭,不能假借他人之手,需要自我發現、思索悟得,喝茶的過程,也是清心的過程,能助人更好的思索與整理,毋寧乎唐朝詩人趙樸初的《吟茶詩》也寫道:“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茶生活#

  • 20 # 北京得明

    所謂“吃茶去”,用現在的話說其實就“不要管其他的事情,自靜即自安”。這種修行其實就是在“修自我”,並不是在修佛家的大慈大悲。試問:外面著火了,有人受傷害了,你也“吃茶去”嗎?只有“求自安”的人才會這樣的“吃茶去”。

    再說一遍:這不是大乘佛教修行人的做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方舟手遊怎麼馴服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