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上生活愛上美
-
2 # 老王侃武俠
1. 83版《射鵰英雄傳》,黃日華的靖哥哥,眾人都引為經典。
2. 86版西遊記,六小齡童幾十年的猴戲,楊潔導演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都令人無比稱讚
3. 王寶強 劉德華等人演的《天下無賊》,傻里傻氣的寶強的那句‘’誰是賊?站出來讓俺瞧瞧‘’可還記得?還有範偉火車上打劫那段,也令人捧腹大笑,漬漬稱奇。
4. 《征服》不得不說,劉華強現在彷彿已經成為了‘’壞,狠,義‘’的代名詞,但卻讓觀眾恨不起來,反而很喜歡。孫紅雷的演技,在那時真是一個巔峰。
-
3 # 彩虹捕手abbott
琅琊榜
人民的名義
大秦帝國系列(改編自孫皓輝老先生的《大秦帝國》值得一看)
網劇《心理罪》
餘罪(張一山的翻身之作)
畫江湖之不良人(神還原,秒殺網劇秦時明月)
靈魂擺渡人
毛騙(16年的黑馬,口碑很好)
-
4 # 阿悅看電影
影視作品的拍攝水平或者影響力和小說持平都是很難的,因為肯定是先有小說的偉大,才會有導演肯去拍,所以電影和原著小說相比,影響力肯定是比不上的,但是從故事的情調和檔次來說,影視作品也有先天的優勢,在某個方面超越原著小說也並非不可能,下面介紹幾部影視作品,個人認為比原著小說還好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2012)】
李安當年的經典大作,改編自揚·馬特爾 Yann Martel的經典小說《少年pi的奇幻漂流》,該作品於2002年獲得布克獎。這個獎項被譽為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獎項,也是世界文壇上影響最大的文學大獎之一。像是《辛德勒的名單》,《英國病人》等電影作品的原著小說都榮獲過這個獎項,看來這個獎項的獲獎作品是深得導演喜愛的。當然了,在十年後電影問世之前,這本小說應該是鮮有人讀過的,因為中文版小說的出版也是藉著電影的東風才出現的,而且這部電影提名了次年奧斯卡11項大獎,也讓李安再次榮獲最佳導演的殊榮,可以說是這部電影讓原著小說出彩的,所以我首先推薦這部。
【消失的愛人 Gone Girl (2014)】
該片導演大衛·芬奇可以說是好萊塢少有的天才級導演,而且作品個個高分,而這一部《消失的愛人》是當年整個年度的熱門影片之一,雖然沒有在中國內地上映,但其影響力可以說超越了任何一部上映過的電影,但是,大家知道這部電影是有原版小說的嗎?該片改編自吉莉安·弗琳 Gillian Flynn的同名小說,出版於2012年,連續八週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出版一年銷量就突破200萬冊。次年中文版就問世了,不知道讀過的人多不多,不管原著如何暢銷,都不能否認這次改編的成功,大衛·芬奇在情緒的拿捏和懸疑氣氛的控制上顯示出大師級的風采。
最後在羅列幾部,比如凱特·布蘭切特和魯妮·瑪拉主演的 《卡羅爾 Carol (2015)》,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發表的中篇小說《鹽的代價》,《情人 L"amant (1992)》改編自瑪格麗特·杜拉斯的同名小說,《布拉格之戀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1988)》改編自米蘭·昆德拉的同名小說,這些電影都是可以和原著小說榮光共享的,其水準也是可以和原著持平的。
-
5 # 先知背後的少女
《白夜追兇》:其實並不能說這部網路劇拍得比原著要好,因為影視與書籍本來就是兩種形式的展現,但是《白夜追兇》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網路劇的崛起之作了。主演潘粵明演技炸裂,可以說他一個人就演了4個角色,哥哥、弟弟、扮成哥哥的弟弟、扮成弟弟的哥哥。這部劇的焦點就在於性格迥然但都具有十足吸引力的雙胞胎兄弟二人,一旦演技跟不上,整部劇就會垮掉,可是潘粵明演技十分強悍,能讓人一眼分清哥哥與弟弟性格特點上的不同。
其實一人分飾二角不像大家看上去那麼簡單,一般的電視劇如果需要出現雙胞胎或者長相相似的母女、父子,都會特意安排兩個人穿衣打扮迥然不同,不在同一時間出現,再加上劇情引導,然後才敢出現長相一模一樣的兩個角色。但是這部劇不一樣,雙胞胎兄弟二人不僅要經常同時出現,而且在劇情中還要經常扮作彼此的樣子才行。
有人根據電視劇的音訊分析過,潘粵明在配音的時候,兄弟倆不僅語速快慢,話語頓挫習慣有區別,而且聲音的調值高度也有非常嚴謹的區分,由此可見演員功力之深厚,可以說是一部演員優秀、編劇嚴謹的網路劇,十分值得一看。
至於同名書籍原著,也是十分著名的懸疑推理大作,但是網路上買不到電子版,只能購入紙質書籍,還是有一點麻煩的。另外,劇中支線人物的故事書籍原作者也有為他們單獨出書,叫做《刀鋒上的救贖》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買來看一看。如果覺得紙質書價格有點小貴,可以選擇去轉轉二手交易網的圖書板塊購入二手書籍,便宜又十分環保。
除了《白夜追兇》之外,最近迪麗熱巴擔綱的《烈火如歌》也是承載著青春回憶的作品,《鳳囚凰》的最終效果其實有些差強人意,再就是《全職高手》也在拍攝過程中了,大家儘可以期待一下,X玖少年團的肖戰還有王一博主演的《陳情令》也已經拍攝完畢了,這部電視劇是由《魔道祖師》改編而來,又是偶像小哥哥們主演,不少妹子都很期待吧!
-
6 # 吖吖看電影
自我感覺《亮劍》作品當仁不讓!
李幼斌版的《亮劍》首播於2005年,至今已經有14年,但似乎從未為觀眾所忘記:它幾乎一直是各大頻道常播和暑期熱播的劇目,其婦孺皆知程度直不亞於《西遊記》《還珠格格》等老牌神劇,“亮劍”一詞也從此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個比較常見的用語。甚至於李幼斌的李雲龍和六小齡童的孫悟空等角色共同成為“改革開放三十年最受歡迎的三十個熒幕形象”之一,這對於一個晚出至05年的劇來說是極其難得的榮譽。
首先說人物。一部小說,一部電視劇,人物塑造好了,成功與否先不論,把握住觀眾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這方面《亮劍》滿分。李幼斌的李雲龍確實令人大呼過癮,他精彩的表現,成功表現出了農民出身、文化水平很低但又靈活狡黠且霸氣十足、重情重義的共軍將軍李雲龍身上的正氣、匪氣、霸氣和靈氣(此四者缺一不可,否則就不是李雲龍)。試想,我們這些生活在人情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限於教育、倫理、社會規範等因素的制約,大多很難做到那樣的個性飛揚,那樣的敢說敢做,敢愛敢恨,敢怒敢悲,敢笑敢哭。從心理學和文藝學的角度來說,鬱積在身體和精神中的情緒,無論是什麼,都一定要得到某種途徑的抒發,整個人才會覺得暢快。其中,文藝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和電視劇,是最易被選擇作為這種抒發途徑的載體:人們在看小說看劇的時候,會自覺不自覺地代入進去,把自己想象成書中或劇中的某個人(通常是主人公),進而與之同喜同悲,同哭同笑。自然,當這個人物的經歷真正打動你讓你心有慼慼焉的時候,你就很難不去喜歡他。這就是為什麼如李雲龍、孫悟空、李逵、小燕子、白景琦等非常離經叛道、天不怕地不怕的虛構人物會經久不衰地受到人們的喜愛,就是因為人們透過代入的方式,很大程度地體驗了生活中所難得或沒有的人生體驗,心裡鬱積的許多感受和想象得到了難得的抒發和噴薄。試想當我們和李雲龍一起笑傲江湖、痛擊日寇之時,當我們和他一起為了媳婦、兄弟敢於不顧一切大開殺戒之時,當我們體驗著他幾乎沒有任何阻礙的喜怒哀樂,看著他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充滿魅力的人生時,有誰能不從心裡大呼一聲“爽”呢?尤其是這樣舒爽的觀劇體驗,是我們看通常的主旋律作品,看那些文質彬彬、道德爆表如孔夫子般的我黨將領時所根本沒法擁有的。如此一比,李雲龍形象就顯得尤為珍貴,儘管他是那樣的不完美,那樣的缺點一堆,但我們仍然會由衷喜歡這個真性情的漢子。當然,儒雅而不失勇武的趙剛,智勇雙全深明大義的楚雲飛,沉著而不失霸氣的孔捷、丁偉,質樸勇敢又有點小狡猾的和尚,赤膽忠心的段鵬,乃至冷酷又充滿一種獨特魅力的山本一木……都是那樣的令人難以忘懷。一句話,把人當人來寫,寫出人的真實和複雜,是一切成功的敘事作品的共性。還值得一提的是,此劇中出現了幾位我黨的真實將領,他們分別是陳賡、彭德懷、左權、劉伯承、粟裕,與別的許多劇裡他們那文縐縐的說教不同,這些形神兼備程度絲毫不亞於正牌紅劇的演員,在《亮劍》裡讓我們看到的只是這些將帥們那粗獷霸氣豪邁的職業軍人素質,那氣衝牛斗敢笑敢罵的鮮明人格。試問這樣一群完全不同以往、令人眼前一亮的革命軍人群像怎能不獲得觀眾的青睞?成功的人物塑造是《亮劍》最吸引人之處。
-
7 # 爽文一籮筐
1、《琅琊榜》
這部由胡歌,王凱、劉濤主演的古裝劇,可謂是男人之間的宮鬥劇了,其實這本原著小說只能說還行,主要文章很散。但是沒想到拍出來的電視劇這麼好看,每一個細節和造型都是精心打磨出來的,每一個演員的演技都可圈可點。劉濤演的霓凰郡主也超出預想,等了她的林殊哥哥那麼久,初心未改。
2、《後宮甄嬛傳》
由孫儷主演的宮鬥劇,受到很多網友的追捧。鄭曉龍導演真的很用心,也很注重細節。後來看了一段原著,感覺作者寫出的太過於瑪麗蘇化了。
3、《潛伏》
《潛伏》的原著仔細閱讀下來,是個中等偏下的中篇,但是編劇排出了一部完美精細的心理劇,總體來說,只是借用了原著中的人命。不得不說,導演的功底實在太強了!
-
8 # 狐言不亂語
我覺著吧,很難有電視劇能超過原版的小說的。畢竟小說能搬上熒幕那就證明這部小說現在很火或是曾經很火,火的前提就是好看,成為一個很大的ip。而要搬上熒幕,肯定要經過大量的改編,避免一些敏感的,政治的以及少兒不宜的情節。還有很多的小說裡宏大的場面是很難拍出來的,這需要很大的投資,特別是特效上的。而現在很多投資都把資金放在了小鮮肉的片酬上了。在小說基本都已被改的面目全非的基礎上(基本只能看出原版小說的影子),又請了一些有顏值無演技的演員,你說想超過原版小說何其難也。當然也有改編的不錯的例如《餘罪》例如《將夜》都挺不錯,但是也都沒能達到超越原著的地步!
-
9 # Lady電影
我認為影視劇比原著好的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
有人評價說,這是三流的小說,被拍成了一流的電影。
仔細讀罷李碧華的小說,再看陳凱歌的電影,李碧華的短篇寫的並不差,但陳凱歌真的把電影拍出了比小說高很多個高度。
婊子無情,戲子無義。婊子合該在床上有情,戲子只能在臺上有義(這開頭簡直了)偏生有情有義的是蝶衣和菊仙,為了一個段小樓,他們兩個宿敵半生,到頭來發現不過是夢一場。
他給他的是疼愛,但他要的是情愛, 他給不起卻享受了半生,他沉溺其中卻始終不願自拔,最終才發現,原來他什麼都知道,卻一直裝作不知,夢醒了,遲暮的虞姬別過末世的霸王,各自了卻殘生。
他和他,誰都不願回首,一回首是一層皮,連皮帶肉的往下揭,痛還不值。從北洋、抗日、國共內戰、解放、整風、文革,到平反,蝶衣咿咿呀呀的做著他的虞姬,他記得那時師兄答應過他的要一輩子,少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
不過一句戲言,蝶衣卻當了真,所以蝶衣是真虞姬,小樓卻是假霸王,他只是塵世中一個平凡的男人,要娶妻生子過正常日子,但亂世之中哪有一寸安土能夠安的了人心。
李碧華筆下的十年浩劫太過於觸目,但凱歌導演拍出了在浩劫下牛鬼蛇神的瘋狂席捲了所有的人性,殘留的滿目蒼臆深深的烙在了這片熱土上的人們,死了的已枉死,活著的被馴化的謙恭木訥,唯唯諾諾,這樣的狀態不知何年才能治癒。再登臺,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讓那一刎別了虞姬,忘了霸王,斷了過往!
所以,我認為《霸王別姬》電影比原著好。
回覆列表
文學名著影視化,敢於改編就是邁出了通向成功的第一步,雖然成功與否,尚未可知,但若死守原著,一定是必死無疑。
我們首先來看一些成功的先例。
比如第一集劉關張的初次見面,就不是取材《三國演義》,而是採用了民間廣為流傳的“一龍降二虎”的故事。讓賣豬肉的張飛和賣綠豆的關羽大打一場,然後由劉備來勸和。
這樣處理的好處也是很明顯的,讓關、張在全劇的開頭打一架,熱熱鬧鬧,觀眾也更容易買帳一些。
這還只是小情節處的改編,對故事發展,人物形象的塑造尚且無關緊要。那涉及人物形象的部分,是否可以改編呢?
當然可以,最顯著的就是鮑國安的曹操,電視劇版本的曹操顯然比原著中更加雄才大略,更加有建安時期的文人氣質。如果僅僅是看電視劇,肯定不會把曹操當反面人物看待,尤其是官渡之戰後,曹操讓陳琳念檄文,自己發的那一通“操安能以血補天哉”的雄論,真是痛快淋漓,可浮三大白,然而這段議論,並不是原著裡的話,而是編劇自己的創造,壯哉!
唐國強塑造的諸葛亮,也不再是原著那個“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半仙人物,而是真正切切“束髮讀詩書,修德兼修身”“仰觀與俯察,韜略胸中存”計程車大夫形象,這也多虧了編劇的匠心獨運,才能有這麼經典的影視形象。
這部作品的成功,有人將其歸結為六小齡童的猴戲,章老師的表演固然精彩,但這部作品的魂魄還是剛去世不久的楊潔導演。
她是以怎樣的魄力,對原著進行了“披沙揀金”“大刀闊斧”的改造,才將原著繁雜的思想核心,簡單的提煉成為一種“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這無疑和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精神契合得非常好,或許時代精神給了楊潔導演靈感,而楊潔導演則藉助《西遊》的老酒,進一步彰顯了這樣一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使其持續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觀眾。
楊潔之後,對《西遊》的改編,貢獻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系列。
不少原著迷是看不慣齊天大聖談戀愛的,認為這是對原著的玷汙;
而一些影視作品,又無休止的消耗大聖的戀愛史;
大聖能談戀愛嗎?
我的回答是可以,愛情故事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是有市場的,但既然是齊天大聖,那麼他的戀愛就一定要有齊天大聖的特質。說的更接地氣一點,一個好的愛情故事,不管人物姓不姓孫,觀眾都買賬;而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就算主角換成了齊天大聖,觀眾同樣不待見。
觀眾要的不是男女主角的名字,而是一個好的故事。
同樣,對經典的改編同樣適用於這樣的觀點:不是不能改,而是必須改,但改編不能僅僅是戲說,而是要借原著的酒,澆今人心中的塊壘。
其實經典的作品,都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也正是這種可能性,使其能夠“因時制宜”,感染不同時空的讀者人群,今人讀《三國》與古人讀《三國》其滋味自然是不同的,我們尊重經典,更應該尊重我們時代的感受。
像文學名著的《三國演義》和影視作品的三國戲,顯然不是同一個東西,影視作品如果只是逐字逐句地呈現原著的唸白,那麼也不需要編劇導演什麼事情了,這是比較容易辦到的事情。但現實的情況是,無論是誰,都不會這麼去辦,因為他們都知道,那些“言必稱原著的人”未必真正讀過原著,而真正看過原著的人,是期待看到一些新東西。
其實觀眾反對改編,或許只是多次上當後的一種宣洩,現實中不乏以名著為噱頭,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卻講了一個糟糕平庸的故事,如果這樣,真還不如不改了。
“我滿心期待,你卻給我看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