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星753
-
2 # 深圳創師記
小篆細朱文印起源於元代,明末清初得到很大發展,到近代趙叔孺、陳巨來、王福庵等人將之發揚光大到極致,並分化出以陳巨來為代表的“圓朱文”和以王福庵為代表的“鐵線篆”兩個類別。其中,“鐵線篆”挺勁瀟灑,微彎的弧形線條,似兩端加壓微彎的鋼筋,勁力內含;印文各字之間、字與邊之司常粘連,結構緊密,整體觀感強。特別是多字印,更是將其飄逸嫣潤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
3 # 美好手記
建議還是從經典小篆臨起,就是《泰山刻石》《琅琊臺刻石》這些經典的小篆。學好以上兩個小篆名帖後,可學唐朝李冰的篆書。唐李陽冰書《謙卦碑》為鐵線篆的代表作,但畢竟離小篆的巔峰時代過去甚遠了,若說藝術性,還是前兩碑更勝。
-
4 # 止山鐵線篆鐵妹子
臨摹鐵線篆相關經典順序,我認為可以先從李斯的《嶧山碑》玉箸篆開始,然後是李陽冰的《謙卦碑》。
《嶧山碑》
《謙卦碑》
止山鐵線篆把《千字文》每個字都以影片的方式呈現出來,再輔以專用的《止山鐵線篆千字文描摹式字帖》,能讓初學者用最直觀的方式明白鐵線篆文字的寫法與用筆,避免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節省摸索時間。書友想了解的話可搜尋賬號同名抖音號探索。
相信書友對鐵線篆應當是有所瞭解的,臨摹相關的經典無疑對自己技能章法的提升很有意義,但最重要的是要選對順序。
順序一說自古以來就有,我們中華文化中講一個詞叫:溯源。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若不學篆書,對於字形及文字的起源就不能明白,簡直可以說是不認得字。所以學字由篆書入手,配合著從源頭學習漢字,不但寫字會進步,而且過程也會很有興味與樂趣。”
追根究底、知其始末。那轉到鐵線篆這塊,也是如此。
《嶧山碑》
鐵線篆由“玉箸篆”演化而來,而“玉箸篆”中的經典代表——《嶧山碑》由李斯所書,刻於秦始皇28年,結構嚴謹、氣勢恢宏,文字筆力雄勁,線條圓潤挺拔,既具有圖案靈動之美,又蘊含著敦厚深邃的內力。
雖中途被毀但幸而南唐李鉉臨寫得以傳世,至今也有900多年的歷史,當得“老神仙”之稱!算得上是“源”,因而首先臨摹《嶧山碑》再合適不過了。
《嶧山碑》
李陽冰可謂是一代書法大家,尤以篆書著稱,鐵線篆在他那個時代趨於成熟,他為推動鐵線篆的發展與形成貢獻了不少的力量,其中陽冰所書《謙卦碑》為鐵線篆中的經典。
《謙卦碑》
臨完《嶧山碑》,再臨《謙卦碑》,將會對鐵線篆的字型字形書寫、佈局、運筆、行筆有更深的感觸。
臨完這兩個經典,接下來就可以臨寫《千字文》了。
《千字文》
《千字文》是古代蒙學之物,全文一千個字,條理清晰,對仗工整。李陽冰的《千字文》尤其出色,書友不妨可以臨摹其作品。
這一步步臨摹先人之作、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如同小樹苗生長一樣,根扎的越深,基礎才能更加穩固,才能逐漸長成參天大樹!
《千字文》
不斷的摹寫,自己的鐵線篆造詣也會達到超然的狀態。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所謂鐵線篆只是小篆裡面對唐代李陽冰為代表的篆書作品的稱呼。新莽時期,同律度量衡的銘文,筆畫纖細,蓋即鐵線篆之先河。迄今流傳的有唐李陽冰的《城隍廟碑》和《謙卦碑》。李陽冰攻小篆,很有功力,曾自謂:“斯翁而後,直至小生。”《城隍廟碑》全學李斯,雖較細但很圓潤。《謙卦碑》筆畫纖細剛勁,風格獨具,是典型的鐵線篆。我認為初學篆書,宜從清朝鄧石如、吳讓之入手,再攻秦朝李斯,唐朝李陽冰,這樣學篆要容易一些。小篆筆法簡單,關鍵在三根線條,即橫線,豎線和弧線,這三根線條寫好了,幾乎所有的小篆都能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