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寧靜致遠WQ

    人類的生存繁衍與動物沒有本質區別,並不是為了探索未知世界而生存。但人類為了生活的更好,會不斷的探索未知領域,以獲取更多的生存資源。另外人類有非常大的好奇心,對宇宙以及未知領域有著強烈的探索欲,這一切促使人們投入很多的力物力,導致許多科研人員樂此不疲長期從事探索未知世界。但這些人畢竟是及少數人,絕大多數人還是為了生活忙忙碌碌,對其它事情不關注。所以我們大家更多的人是在為生活生存,至於探索未知世界只是很少人的事。

  • 2 # 內江黃大姐

    人類的存在不是為了探索未知而生的,生命存在的意義是活著,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是為了活著而努力。

    對於末知的探索,只限於那些有探索精神的人。比如,愛因斯坦,牛頓,居里夫人,伽利略等等。

    不是每個人都有探索宇宙及世界的能力,多數人只是多了一些自己對無知世界的認識。

    探索的終點是真理。

    探索需要毅力,恆心和吃苦的精神。

    探索要有明確的方向,正確的方法。

    懷疑是探索的源泉,不滿是探索的動力。

    人類對未知的探索是永恆的。

    路漫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一屈原

    向沒有開闢的領域進軍,才能創造新天地。一一李正道(美國)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一一左拉(法國)

  • 3 # 宇宙西元紀

    我們是為了探索未知而生的嗎?

    對於人類及地球生命體,我把它主要分為兩大類來闡述:

    第一類除人類以外的生命體。

    奔跑於自然界的動物

    它們為何存在?而存在又為了什麼?在我們的地球自然界裡,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抑或其它生命體,在歷史演化的長河裡,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無一不在變化著,只有優勝者才能繁衍下來,而弱者則被淘汰。

    弱肉強食,強者生存的獅子

    至於它們為何存在,這是一個沒有100%肯定的答案,可能是因為自然生態的變化所需而出現,也因自然生態環境變化所逼而優者勝,劣者汰。它們存在的意義或許只是是為活著。

    適應自然環境而生存的大象

    第二類,我們人類,過多的介紹就不說了,回到核心問題,我們是為了探索未知而生嗎?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自主選擇何時來到這個世上,但從我們有意識,判斷和思考能力起直到我們有能力以後,我們便有了可以為自己自主選擇的生活方式,關於是否為了探索未知而生?

    探索宇宙未知的射電望遠鏡

    或許只是一小部分人是,譬如說科學家,科學知識愛好者等等。在他們這一小部分人中,有的是為了興趣愛好,有的是為了傳播知識,傳承故事,更有的是為了責任和使命等,儘管每個人的出發點和想達到的目的可能都不一樣,但是任何人都必須在已知的物質保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探索未知。

    每天上班前的晨跑者

    也有一分人是為了已知中的虛擬世界而生存,這裡通常指的是沉迷於虛擬世界中的一些負面常態的人。(為了生活所需,有節奏,有規律,有限制的除外)這一部分人通常可以形容為對應時代社會的“過渡品”,有的或許把一生荒廢於其中,有的可能半途走出來,回到正常。但更多不能自拔,沉迷於其中的往往都是自己為自己加速前行而提前淘汰掉。

    虛擬世界中樂之不倦的人

    時間是平等的,對於為了探索未知而活著的人自然值得我們尊敬,可以這樣說,我們現今所用到所需要的幾乎每個物品都是由未知中而被創造出來,所以說未知=希望一點都不為過,而追求未知的人,其實就是為了追逐希望。

    平等的時間

    在宇宙中,我們人類何其渺小,文明的傳承,知識的傳播,未知的探索都告訴我們,我們人類還有很遙遠的路需要走。

    月球上遙望地球,在漆黑的背影對比下何其渺小

    敬畏未知吧,因為有未知才有希望。

  • 4 # 諸葛小村姑

    可憐,我們人類99.99%都覺得自己一輩子庸碌無為,只是為了活著繁衍下一代,探索未知似乎是0.01%聰明人的事情,果真如此麼?

    首先,作為物種,人類群體存活下去才是第一位的

    芸芸眾生在世上存活的目的,基本上是為了物種延續,至於其他的什麼個人榮譽、地位、財富什麼的,都屬於馬斯洛需求理論的上層建築,只有滿足了基本的安全、生存的基礎上,才有資格去追求。

    絕大多數人,條件有限,精力有限,智商有限,能力有限,他們默默地活在當下,為了這個人類種群的生存盡一份自己的力量,那就是保持基因傳承的多樣化和延續性,同時,透過自己的勞動,也能夠創造價值,哪怕是一磚一瓦,這些細微的價值,匯聚成不菲的財富,讓一小部分人能夠有時間、精力、財力從事科學研究,以期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轉化成科技生產力,創造更好的生存條件,讓人類的後代生活的更加有尊嚴,這裡說的是尊嚴,而不是幸福美滿,需要特別留意。

    實際上,人類社會類似於蜂群、蟻群結構,絕大多數人就是工蜂、工蟻,為了整個群落生存而奮鬥著,可能個體並不會覺得自己有這樣偉大,統計學上的群體行為,就是為了這個種族的延續。

    其次,只有敢於冒險、甘於奉獻的人才有資格探索未知

    人類是具有自主意識的智慧物種,群體中總有一些人會高瞻遠矚,他們在不斷吸收和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拓展思路,勤于思考,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論,發現一系列的公理、定理、推論等等,試圖解釋和了解我們生存的世界,不是表象的,而是細緻入微,探討本質。

    這樣的人,表面上或者是短時間內不會創造財富,甚至會“浪費時間”、“浪費金錢”,可是如果沒有這樣的“浪費”,我們人類至今還在快樂地茹毛飲血呢,知識體系、科技體系無從談起,與獸類無異。

    那些用於探索未知的人才,他們耐得住寂寞,具有勇敢精神,畢竟探索未知可能失去錢財,丟掉性命,比如哥白尼、布魯諾這樣的科學家,為了自己心中的真理,直接被燒死;明朝的有個叫“萬戶”(本名陶成道)的人,為了自己的飛天夢,直接把成捆的二踢腳綁在自己的座位下面,一聲巨響,化作一縷青煙;化學家諾貝爾,為了研究炸藥,被炸得傷殘了;連居里夫人晚年,也因為研究放射性物質,罹患癌症。

    上述事例表明,這些勇於探索的人,屬於人類當中的勇敢者,他們的犧牲,沒有阻擋人類探索未知的步伐,反而愈加堅定信心了。於是乎,才有了科技的突破,生產力的爆發。相比於人類群體數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10000年來,能夠為科學探索而死的,寥若晨星。

    第三,普通人對種群的貢獻不可忽視

    不要認為我只是一隻可有可無的工蟻,就可以妄自菲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小發現、小發明,也能夠為這個社會提供幫助,並不是所有的發明創造都是科學怪咖完成的,改進蒸汽機的瓦特,只是一個學徒工;美國的發明家愛迪生,小學都沒有畢業;自己磨顯微鏡,發現細胞結構的安東尼·列文虎克,原來是一家小布店的雜工……

    也就是說,探索未知其實已經紮根在人類的基因當中了,哪怕是原始人,都有翻開石頭,看看下面有什麼的衝動,同時也會遐想山的那邊是否住著神仙。甭管他什麼身份,什麼學歷,是男是女,這種品質,沒有種族和地區差異,只有是否持之以恆與善於交流的分別。想想看,我們做兒童的時候,對小蟲子、小花朵、小螞蟻都是那麼地著迷,可是大人們總是覺得這樣的活動毫無意義,其實,那是因為大人們被生活重擔磨滅了探索的熱情而已。只有那些堅持探索的人,才會脫穎而出,成為人類科學史上的閃亮明珠。

    總結:

    人類對未知的探索,雖然是小部分人的事,可是他們獲得的知識,是可以傳承並傳播的,人類的後代,透過學習,可一掌握這些科學知識、理論體系,而不必要再重複探索了,這就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所在。

    不要因為我們是普通一份子而懊惱,彷彿探索未知距離自己十萬八千里,還是要深挖自己的內心,找到兒時探索世界的新奇感,多看書,多走走,人生才可以有些許美滿的感覺,當然,這一切都要在生存得以保障的前提之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量子理論有哪些異想天開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