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get一點點
-
2 # 尖峰所指所向披靡
在你富足的時候一些人對你點頭哈腰的自然不是你真心想要的,當你在落魄時此時有人站出來拉一把你會倍感珍惜。司馬懿正是很好的利用了人性的這一弱點博取了曹操的關注。故事中司馬懿選擇了在曹操赤壁兵敗的時候刷存在,而不是選擇在曹操兵強馬壯氣勢浩蕩人才濟濟的時候出現。
-
3 # 南牆蹲在牆角下
司馬懿這頭老狐狸,就是抓住了最佳出山的時機,然後慢慢的掌握了爭奪天下資本的。
司馬懿出生於漢末實力最雄厚的世家之一——河內司馬氏,司馬氏是非常富有,家學淵源的,錢財數億計,田地數萬畝,並且世代為官,在河內一帶那絕對是跺一跺腳,就天崩地潰的家族。
當時如司馬氏這樣的世家有很多,諸如袁氏(袁紹、袁術)、弘農楊氏(楊彪、楊修)等,當時絕大多數的土地財富都掌握在這些世家手上,皇帝都拿他們沒辦法,而農民拿他們的辦法就只有造反,讓他們分點利益出來,所以才有了黃巾起義。
司馬懿的諸兄弟那也是各個人才,不過司馬懿排第一,“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而且他還“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名氣大,實力強,有智慧,曹操自然不會放過這樣子的人才。所以在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就徵召司馬懿去為他效勞,可是司馬懿竟然裝瘋賣傻,不肯去。
這個時候的曹操剛剛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大勝,只要聰明的人都知道曹操是最有可能取天下的人物了,這個時候還不投靠,等曹操統一天下的時候,去投靠也撈不到更多的政治資本了。
可是天下絕頂聰明的司馬懿就是拒絕了。
然後司馬懿就在家裡做了七年的宅男,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赤壁大敗,退回北方後再次徵召司馬懿,這次司馬懿屁顛屁顛就答應出山了,史書上說的直接原因是“若覆盤桓,便收之”,也就是曹操說了,你丫還不乖乖的給我出山,我就收拾你。
司馬懿被嚇怕了,然後就出山了。
可是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司馬懿並得不到曹操的信任。也許是曹操有相人之術,也許是他對危險之人有天生的警覺性,或者是司馬懿出山還不痛快讓曹操所不喜,反正司馬懿就被冷處理了一段時間。
直到後來曹操要稱魏王,以荀彧為首的漢室忠臣堅決反對,司馬懿卻堅決站在了曹操一邊,在這之後,他才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後來司馬懿還勾搭上了曹丕,用手段幫曹丕拿下了世子之位,最後成了曹操的四大託孤重臣。
可司馬懿願意出山輔佐曹操,僅僅是因為被嚇到了嗎?顯然不是這麼簡單。
第一次徵召他的時候,曹操就懷疑他在作假,曾找刺客試探他,不過被司馬懿化解了。那麼這次司馬懿也能感受到曹操對他的不滿,肯定能感受到曹操的怒氣,可是他就是不出山。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個人覺得這得從司馬懿考慮事情的出發點說起,他是世家子弟,所以他考慮問題的出發點首先想到的不是他自己,也不是國家社稷,而是他們家族的利益。
曹操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這是和司馬家族利益相沖突的,不是說司馬氏和袁氏有什麼勾當,而是曹操一直重用郭嘉這樣子的寒門子弟,有益的打壓世家的力量,這是司馬氏這樣子的世家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這個時候司馬懿是不會出山幫曹操來打壓世家的。而曹操要想鞏固自己的統治,將權利利益集權到他手上,打壓世家是必然的選擇,而且擊敗袁氏這個天底下最大的世家後,又是他打壓世家的最好時機。
可是赤壁大敗後,曹操元氣大傷,連征討馬超都要考慮許久,其實就是他赤壁大敗後,傷了元氣,他已經沒有實力再發動一次大戰了。
而這個時候的曹操,卻需要世家的支援,沒有世家的支援,他將寸步難行,單靠發動百姓屯田,甚至讓部隊都去軍屯,已經彌補不了他大敗後的創傷。
當時畢竟還是世家的天下,元氣大傷的曹操也不敢再打壓世家,不然世家聯合起來反對他的話,那他的江山就有被傾覆的危險。
曹操是想讓他曹家的人替漢而立國的,本來赤壁一戰如果大勝的話,他便可攜統一天下的曠世功勞直接讓漢獻帝禪位的。現在敗了,那些依然支援漢室的世家,便有足夠的實力反對曹操稱帝。
所以這個時候曹操為了曹氏家族,就必須得到更多世家的支援,就不得不拿出一部分權利來做交易,而已司馬懿為首的司馬氏,就抓住了這次的機會,成為了曹操的堅定支持者,從而撈得了巨大的政治資本。
所以說司馬懿是天下絕頂聰明之人,是最會審時度勢的一代智者,他做每一件事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且當對他有利的時機沒有出現時,他又是最能忍得住寂寞的人。這樣的人,實在是聰明到只能用恐怖來形容。
-
4 # 瘋癲史鑑
1、曹操根基不穩;2、舉薦人不給力;3、官位小沒前途;4、不怕曹操報復;下面具體聊聊
一、曹操根基不穩:漢建安六年,郡舉上計掾。魏武帝為司空,聞而闢之。從時間上來看,曹操剛贏了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看起來勢頭很盛,就像現在一些黑馬公司猛然間融到巨資,各種媒體各種爆料各種捧。但實際上只是險勝,袁家兄弟還佔著最富饒的領地根基雄厚,真要再打起來,當時誰不敢說誰輸誰贏。萬一進了曹營當官,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被袁家給滅門了。
二、舉薦人不給力:“建安四年春二月,公還至昌邑。……公遂濟河,圍射犬。……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建安六年的時候,當郡太守舉薦司馬懿的人叫魏種,兗州人,派系的老大是程昱,曹操的五位謀主之一。當時曹營裡面文官派系分兗州派和潁川派,前者屬於弱勢的一方,有點被潁川人打壓的感覺。
三、官位小沒前途:上計掾是古代佐理州郡上計事務的官吏,說白了就是這種太守查賬的九品小官。就像現在的財務一樣,基層人員辛辛苦苦,勤勤懇懇的跟數字打交道,賬目合計必須嚴絲合縫一點都不能錯,不管哪一點對不上都得背責任,完全正確的話那也是應盡的本分,完全沒有立功的地方,幾乎不可能接觸到核心領導層。
四、不怕曹操報復:曹操的幹爺爺是個宦官,年輕的時候脾氣還有點火爆,特別受世家的鄙視,很難得到名門望族的支援,所以一直到二十歲才靠著近乎走後門的方式進了朝堂。最後還是司馬懿的老爹司馬防這個根正苗紅的世家領導站出來收曹操當學生,給曹操背書鋪路,才有了曹操現在的發展。所以司馬懿才有膽子拒絕風頭正勁的曹操,就算是曹操多疑後來派人刺探司馬懿也有底氣裝下去,知道自己不會被殺。
-
5 # 閣下可知司馬懿
司馬懿第二次徵召才去曹操的幕府,有兩個原因。
首先,第一次徵召司馬懿的不是曹操本人,而是曹洪。在三國時代,一個人入仕由誰舉薦是非常重要的。而曹洪素來有貪名,又不是名門世家大族,司馬懿如果答應由他當舉主,對自己未來的前途發展可以說非常的不利,所以司馬懿寧願裝病,也不出仕。
而第二次徵召司馬懿的是荀彧的主意。荀彧來自於名滿天下的穎川荀家,並且荀彧素有清名,又是朝廷的尚書令,門生故吏遍天下。由著荀彧的關係,司馬懿的仕途會順利很多。司馬懿對荀彧的評價一貫非常的高,可以說是偶像級別的:
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說這百十年來,都沒有賢才比得上荀彧。要知道司馬懿所處在的是群星燦爛的漢末三國時代,包括諸葛亮、周瑜、陸遜這樣的英才在司馬懿心目中都趕不上荀彧,可見司馬懿對荀彧的欣賞。偶像舉薦自己出山,自己又怎麼可能不答應呢?
事實上當司馬懿真正掌權之後,見到荀彧的兒子荀,連連感嘆:這是荀令君的兒子啊!直接給他請封了散騎常侍,後來也多有照應,荀家和司馬家這份交情甚至延續到了司馬炎當了皇帝,創立了晉朝之後,可謂是世代交好。
其次,第一次徵召司馬懿的時候,官渡之戰尚未開打。曹操面對著袁紹的強大威脅,勝敗難料,而司馬家這個時候不願意下重注到曹操這一邊也是很正常的。而第二次徵召則是發生在官渡之戰之後,曹操在對袁紹的中取得了戰略優勢,成為中原霸主可期。而這個時候,司馬懿出山的風險更小,潛在的收益更大。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拒絕貼上複製,從不百度抄襲。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回覆列表
暫且不說司馬懿的功過是非,單看此人眼光之毒,把握時機之準確,就讓人十分之佩服。早年,曹操曾經徵召司馬懿做官,可是司馬懿寧可在家裝了7年的“病”,當了足足7年的大宅男,也不願意為官,直到7年後才出山,其中頗有一番曲折。
在司馬懿22歲的時候,曹操剛在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為了籠絡河北人才,再加上曹操與司馬懿兄長司馬朗之間的關係,於是徵召司馬懿為官,但司馬懿在家裝病,瞞過了曹操的使者,不願意當曹操的官。
要說司馬懿真的是忠於漢室,不滿曹操的專權,那倒未必,對於世家大族來說,只有千年的世家,沒有千年的國家,家遠比國要重要的多,司馬懿年紀輕輕,為何不願意做曹操的官,究其原因,風險太大。
其一:曹操此時雖然戰勝了袁紹,坑殺河北數萬將士,此舉讓河北冀州之地盡帶喪服,仇曹之心甚重,此時降於曹操,對於一向重名望的世家子弟來說,簡直就是汙點。
其二:曹操雖勝,但是險勝,河北袁家仍然擁有天下最為富饒的四州之地,此時的袁家兄弟尚未分家互相爭鬥,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此時若為曹操之官,家在袁家兵鋒之下的司馬家很有可能被滅族,何況此時投奔曹操,風險太大,反正此時的他只有22歲,我年輕,我怕啥?自己老哥已經在朝中,還怕未來沒有機會麼?
簡而言之,生性謹慎的司馬懿從來冒險,押寶至押必勝的選擇上,縱然賠率不高,但勝在穩贏,正是這種思想,在漢末三國的風風雨雨中,多少英雄豪傑,浴血拼殺,最後的大贏家卻是司馬懿及其司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