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戀母情節是指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喜歡和母親在一起的感覺,在當下,有很多的人都有這樣的傾向,這種心理是正常的嗎?
110
回覆列表
  • 1 # 村上那棵樹

    戀母情結是很正常的。

    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中文翻譯為伊諦普斯情結、俄狄浦斯情結、伊底庇斯情結。通俗地講是指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喜歡和母親在一起的感覺。戀母情結並非愛情,而大多產生於對母親的一種欣賞敬仰。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男孩女孩都可能有戀母情結。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會在某一年齡段有戀母情結,而在兒童時期幾乎所有人都有戀母情結。

    根據弗洛伊德提出的五階段性發展理論:孩子的性器期(3~6歲)會出現把異性父母作為自己快樂的目標。同等的女孩會出現戀父情結。

    從出生開始,母親對孩子的照顧佔主導,使得孩子對母親的依賴感特別強。孩子會產生“我喜歡媽媽,我長大要和媽媽結婚”的念頭。

    不太瞭解你問題當中的當事人多大年紀。就孩子的成長髮現來說,順利過渡戀母情結,有以下建議:

    一,孩子在嬰兒期(3歲前),給他足夠的撫觸,抱抱,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安全感足,孩子的探索能力和獨立性更強。

    二,孩子在性器期(3~5歲),孩子對性器官很很好奇,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的時候(建議和同性父母洗澡),回答孩子提出的關於身體結構的問題,還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相關的繪本,讓孩子知道男性和女性的區別。

    三,建議孩子在6歲開始要分房獨立睡覺。因為這個年齡是孩子的青春期前期。他們需要知道,爸爸媽媽的親密關係,是他們的隱私,從而迎接青春期的到來。

    四,孩子進去青春期,建議給孩子保留足夠的空間,如果家裡的男孩的家庭,媽媽應該和孩子保持身體距離。如果是家裡是女孩的家庭,請爸爸和孩子保持身體距離,沒有孩子的允許,不要擁抱或親吻。

    以上希望可以給你提供幫助。

  • 2 # 春暖花開燕飛舞

    戀母情節主要是孩子自小就在媽媽身邊,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懷愛護讓孩子習慣成自然,有事就找媽依靠媽,這或許是母親有些溺愛的結果,沒有培養孩子獨立性格,沒讓他們學點生活生存的本領。戀母其實每人都有,人不管多大,在娘眼裡永遠是孩子,可如果成年了,心理也要慢慢的成熟,自己不能拿自己永遠當孩子,太依賴母親就不大正常了。

  • 3 # 66往事隨風

    正常!我的兒子就非常戀我,他結婚多年,也有小該,但他就是喜歡戀著我,他和老婆孩子出去玩必須叫我一起去,上醫院要我陪著,有好吃的想著我,經常的跑我身邊碰我一下,問我一聲。但是我很注意,要說他的,怕她老婆吃醋。我常對兒子說,兒大離娘,女大離父,你不要老是戀著媽媽,他確說你是我媽,從小看我長大,有什麼關係,唉!這孩子在我心裡永遠長不大。

  • 4 # 銀川—鳴心理

    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階段說,是心理性慾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理論。弗氏理論提出了劃分心理發展階段的標準,又具體規定了,心理發展階段的分期,在這裡其他的分期我略去就不說了。

    弗氏曾說:“兒童由三歲起,其性生活即類同於成人的性生活”。之所以不同的是因為生殖器未成熟,以至於沒有穩固的組織性;倒錯現象存在;整個衝動較為薄弱。弗洛伊德所說的三歲後的所謂”性生活”主要是指戀母情結。也就是說,到了兒童3~6歲這個階段,也叫做前生殖器期階段,兒童變的依戀與父母的異性的一方。這一早期的親子依戀,被弗氏描述為“俄狄浦斯情結”。因此,前生殖器期(3~6歲)又叫戀母情結的階段。

    至於你問正常嗎?這要看你個人是否相信弗氏的這個理論學說。如果你相信的話,那就是正常的。因為弗洛伊德認為全世界的人都有戀母情結。

  • 5 # 我想說點真話

    卅十年前值班時年輕的女醫生和護士們常會開玩笑似的問我:嫁給什麼樣男人好?我帶著玩笑地說只有四種男人不能嫁:1.40歲以上未結婚男人不嫁。2.有戀母情節的男人不嫁。3.男醫生不嫁。4.男老師不嫁。(現在可能還要加上幾種:太有錢的不能嫁、地位太高也不能嫁。笑笑)問我為什人?回答是後二者永遠被自己配偶更年輕的異性包圍、崇拜和移情。40歲以上不結婚要麼太小氣、要求過高或有戀母情節即使嫁給他也會很累、或心理變態(各種各樣)。

    人們評判某人某種行為正常與否的客觀標準是:大部分人能接受、認同的即是正常的,反之就是不正常的。那麼有戀母情節佔的比例絕對極少數,結論是不正常的一種心理障礙,也有人說心理變態、或人格缺陷。精神病學鼻祖太多,各自建立自已的學說,學派,各說各的,很難統一,因為活人的思維、情感等既不能活杆也不能量化。

    因此戀母情節的原因有太多種說法:成人幼童化、從小缺乏父愛、女性長輩為了隴斷他的感情不讓其他異性佔有、從小接受異性中唯毋至上的觀念等等,不管怎麼說有戀母情節的人大部分有性格、人格上的缺䧟。這種人很難結婚,即使結了婚,離婚率極高。我同事中就有嫁了一個戀母情節極重的先生,老公回家後先進毋親那兒呆上2-3小時,一年後離婚了。

    但要嚴格區別特別孝順的兒子,他們沒有心理變態,孝順父母是美德,別吃醋,他孝他媽你應該比他更孝婆,孝到他捨不得為止,你勝利了。既有老公的遺傳又有你們後天的影響,長大後子女會更孝順你們的!

  • 6 # 個體經營者趙先生

    嬰兒在母體,差不多|O個月,和母親可謂同呼吸共患難。當從母體出來的那一聲啼哭,很多人解釋為,嬰兒來到這個世界要受苦了,才哭,我倒認為是因為害怕而哭。小孩為何喜歡玩水,恰恰是因為他在羊水裡長大,在母體裡成長過程,恰似在一個山洞裡生活。當從母體裡溜出來後,對母體內溫暖的環境,有萬般的留念。在歲月的成長過程中,無論在外有任何情況,剪斷的臍帶,仍阻止不了對母親的留戀和依賴,這就是戀母情節。成人的戀母情節,多是嬰幼兒時期,來自母親,過分的關愛和獨立能力的欠缺。這就是多數孩子,從外面回到家裡,總喜歡第一時間問的,媽媽呢?當成人後,獨立能力增強,戀母情節,就會在母親的叨嘮聲中淡去。去自由的飛翔。

  • 7 # 舉世皆白唯我獨黑

    戀說明難以割捨,母在中國的含義很深刻,有很多精神的縮影,無私奉獻,關懷備至,溫良恭儉等等,綜合狹義和廣義,每個人其實都逃脫不了這種情節,因愛生恨這種也比比皆是,但是基礎沒有變。所以我認為是正常的,反過來想如果沒有戀母情節反而是有些深刻的原因需要警惕~

    過度戀母就是一種病態,就像勞動作工作一樣,用力過度會有問題,而行為只是一種表徵,原因深含在內心中,影響事物獨立性的情節,是有問題的,需要處理一下,調節一下。

    綜上所述。戀母正常,過度要治!

  • 8 # 最茶心理

    非常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心理學稱之為俄狄浦斯情結。通俗地講是指人的一種心理傾向,喜歡和母親在一起的感覺。戀母情結並非愛情,而大多產生於對母親的一種欣賞敬仰。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男孩女孩都可能有戀母情結。大部分人多多少少都會在某一年齡段有戀母情結,而在兒童時期幾乎所有人都有戀母情結。

    “戀母情結”是一種兒童早期的心理固結,是兒童初步認識父母及肯定他們關係的基礎上,形成自我意識和自我家庭地位意識的時期。不管人們是否承認,它都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因為“戀母情結”的父母不是我們生理意義上的父母,而是心理意象,父母的形象都是經過加工後儲存在意識領域裡的虛像,這個虛像總是集多種優點於一身,具有超現實的完美性、崇高性,是現實個體的理想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主動對這些形象加以修改,使其符合不同時期的心理需求和現實需要。

    因此,有些人否認自己曾有過“戀母情結”這也不足為奇,因為大多數人的“戀母情結”,只是一種隱性的對父母親的依賴,由於學習或成長的需要,他們逐漸會遠離父母,與家長的實際距離相差的越遙遠,分離的時間越久遠,他們對父母在心理上依戀就越弱。

    孩子早期的思想在逐漸與外界的接觸過程中,不斷得到糾正,最終完全走出父母的懷抱,走上獨立的道路,形成自己的生活圈子和健康的性取向。

    “戀母情結”的普遍存在性是中西方文學中屢次出現“戀母行為”的根源,同時也是人們在清醒認識自我成長過程中,對心理逐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自覺思考。

  • 9 # 鈴蘭王強

    戀母情節 準確叫 戀母情結。是精神分析理論中,弗洛伊德的觀點。他指出,個體成長髮育,心理的發育主要是性心理的發育過程。在性心理發育過程中,會出現嬰兒對異性父母的一種心理傾向。也稱 俄狄浦斯情結。例如男孩,是與父親產生爭奪母親,並想取而代之擁有獨佔母親,同時又為自己的如此而感到自責羞愧的一種心理。女孩反之。弗洛伊德理論指出,這是個體生長髮育尤其性心理發展中的必經過程。

    現在很多成年人喜歡與母親在一起的感覺,不一定都屬於這個戀母情結。更多的是 中國家庭的父母分工,父親在外打拼,母親對家對孩子付出照顧的更多。母親與孩子們交流互動的也更多,進而孩子們對母親的依戀更深,情感上對母親更親近,更敢於交流互動。另外,中國的傳統文化,慈母嚴父,歌頌母愛之類的更多,促進了大家對母親的關注與依戀的情感。

    如果成年人,對父母過度依賴,自己沒有一個成年人應該具有的獨立的思維和判斷能力,而過度的依賴父母 ,那此人屬於人格發育出現停滯甚至出現障礙。對他本人,對他適應社會 對他個人的婚戀等等 一定都會出現矛盾困惑多多。這是需要調整和糾正的。

  • 10 # 羅天凡l心靈研修

    謝大師兄!

    這麼多大神回答,我就不顯擺了。

    戀母情結(俄狄浦斯情結)其實是個舶來詞,國外的和國內的解釋不太相同。可能是基於性開放的程度不一吧。國外更偏重於性,國內更偏重於依戀、依賴等。

  • 11 # 壹父母

    戀父戀母情感是孩子本能的情感。母親是嬰兒的第一個愛戀的物件,也是讓幼兒獲得性滿足的第一人。兩歲前的孩子,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會表現出對媽媽的依戀。

    女孩的戀父和男孩的戀母是人類早期學習與異性情感交流的重要時期。女孩從父親那裡瞭解男人,也體驗被男人寵愛的幸福和快樂。男孩則從母親那裡瞭解女人,體驗與女人相愛的感覺。弗洛伊德認為,兒童性物件的選擇存在兩個階段:一個是幼兒時期,一個是青春期。性是人類這個物種繁衍的基礎,孩子在嬰兒時期便尋找著性慾的物件。隨著孩子的性倫理道德逐漸發展,愛戀物件的目標漸漸脫離父母,到了青春期就會選擇父母以外的人作為自己的配偶。

    如果孩子在6—7歲之後,仍然沿襲著幼兒期將父母作為自己的情慾物件的原始情感,繼續在父母或母親身體上尋求性滿足,排斥同行父母,就形成了戀父戀母情結。戀父戀母情結是孩子性心理發展受挫的結果。 身為父母,如何做能逐漸幫助孩子過渡好呢?

    首先,在這方面父母不要進行說教,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行為和語言對孩子進行逐步的影響。如,幫助孩子脫離對乳房的依戀、儘早分床和分房間睡覺等

    其次,父母與孩子應該有身體的肌膚之親,但一旦發現孩子在接觸父母身體時有性衝動的行為,要平靜地以適當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及時結束當時的狀態。父母不可以滿足孩子提出的摸生殖器的要求。

    最後,4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培養其自己獨立洗澡。父母只要教會孩子如何洗澡,孩子就能夠做到。獨立洗澡可以讓孩子更加明白人與人之間身體的界限,對於保護自己身體隱私和尊重他人身體有更深刻的認識。

  • 12 # 醫教寶育兒助手

    我想娶媽媽!不能放任的戀母情節,男孩子心中藏著的小惡魔!

    弗洛伊德認為在孩子4-6歲的時期裡,小男孩潛意識要取代父親,佔有母親。這種潛意識的慾望會激發小男孩的兩種焦慮:1. 是對亂倫慾望的焦慮2. 是對攻擊父親的焦慮

    為了防禦這兩種焦慮,小男孩會在潛意識自我懲罰,同時也幻想正在被父親懲罰,這便是俄狄浦斯衝突。

    那麼,作為家長怎麼更好地促使孩子在這個時期健康的成長呢?當一個媽媽認為自己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為孩子好的,是愛著這個孩子的時候,她就有可能做出極其糟糕的事情!所以,在親子關係中,媽媽應該放手讓孩子就自由成長。

    在這種關係中,孩子該怎麼樣發展就怎麼發展,想怎麼樣強大就怎麼強大,不會過度依賴母親。一個健康的媽媽,實際上是應該是能夠忍受被孩子拋棄的媽媽。

    當父親以一個輕鬆幽默的狀態出現的時候,孩子在家庭裡會過的輕鬆自在。一個快樂的父親,才是一個健康的父親。當整個家庭對孩子的態度是溫和的時候,那麼孩子的潛意識裡面就會感覺到,原來他對媽媽的完全佔有的幻想,也沒有那麼罪惡。所以也就不必透過殺死爸爸來獲得媽媽。這樣一來,健康就形成了!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逐漸意識到這個愛是個可以分享的,心理建康成長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xcel中怎樣作減法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