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是一名大一學生,生活無聊又迷茫,所以開始讀一些名著,我剛剛讀完《挪威的森林》。可是又很沮喪的發現自己都看得不是很懂,不知道怎麼辦,還要繼續讀麼,對於我真的會有意義麼?
15
回覆列表
  • 1 # 物語雜談

    可以改看青少版本的世界名著!青少版的好理解,然後再看成人版的。做一下比較!看正能量的書,的確對自己各方面有很大幫助!比如,理解能力、認知能力、分析能力等等!但,最主要還要看自己喜歡的正能量的書!

  • 2 # 羅小黑的比丟

    我不會,除非迫不得已必須讓自己懂,否則沒必要強迫自己。那麼多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有興趣你就會有想了解的念頭,去了解你就懂更多更容易讀下去。

  • 3 # 淡淡人生141571943

    既然你是大學生,想必應該知道,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海無涯苦做舟。讀書是一種習慣讀書也可以修身養性。現在學生時代的你 等到步入社會 你會發現書讀多了的益處。所謂日益漸進 量變到質變,今天懂一點 明天瞭解一點 ,相信你會喜歡上的。

  • 4 # 上官聽海之

    1 選擇。書如人,有高雅,有內涵之人;也有凡俗,淺薄之人。擇書如擇友。建議優先讀中國名著,而後外國名著,畢竟是公認的,大眾的,也是經過漫長時間檢驗的。而且其中艱澀難懂的還是少(但不代表淺薄)

    2 漸進。也可以說,需要追求漸入佳境的讀書:一方面,先簡後難,結合自己文化閱歷等綜合素質,先由易懂的入手;另一方面,往往好書需要反覆讀,方解其味,對難懂或存疑處尤其如此。

    3 沉澱。是的,讀書也需要沉澱,也可以說是消化。書讀過,需要及時思考,祛蕪取精,通筋活血。尤其對似是而非,依稀恍惚的篇章節段,要結合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生活風俗,個人好惡等,把疙瘩解開,把坎坷不平處熨平梳順,再難的書也自然會漸入佳境,妙趣橫生。

    當然,上述皆建立在不驕不躁,不溳不火,用我自己話講就是:心裡要乾淨,清靜。

    * 書,我讀的不多,但深知其妙,其切。人是俗人,但絕不可俗不可耐;反之,讀兩本就附庸風雅,明顯牽強附會,力不從心,甚至笑話不斷,丟人現眼。要真讀,要堅持――耐得住性子,數年修得好習性,你便大慨懂得“善人,潔身,靜事”的真知了。

    * 讀書種種好處,世人說盡。個人體味,就是家教外的第一修正:沉心,斂氣,祛濁。位高,易傲氣;身卑,易庸碌;財富,易驕奢;貧困,易委屈;事順,易浮躁;路堅,易消彌。唯書善讀,明眸明志,以求豁達以求坦蕩以求自在――於有為見無為,於無為立有為。

  • 5 # 青山不掩

    如果你是中學生,讀的是議論文,文言文;你是大學生,讀的專業書籍,尤其中醫學院的,要讀中醫古籍,上千年的古文,的確晦澀難懂,但這是學科的內容,前進途中的障礙,今後工作的基礎知識,那麼,沒有辦法迴避,必須勇敢面對。如果沒有這些壓力,只是閒雜書籍,那麼,甩到一邊去!如果別人對這些書評價不錯,你還沒有感覺,不妨硬著頭皮,慢慢的讀下去,頭一遍,粗步瞭解,第二遍會讀得快一些,理解深了一層,不會那麼反感了;如果有興趣,再來一遍,理解深刻了,意義仍然談不上。高中的時候,我有幸看到蘇聯哲學書,概念很多,抽象,西方的語言文筆不習慣,翻譯不順溜,正如你說的,晦澀難懂啊!終於堅持下來了!因為下了功夫的,對這本書珍愛有加,一直不離不棄,多年以後才發覺,正是這本書,讓我瞭解唯物主義,辯證法,看問題,想事情,比較冷靜,客觀,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認識論,世界觀,這比任何專業書籍的作用都大。這種情況,類似於幼兒背唐詩,當時毫無感覺,體會是今後幾十年的感受領悟,年幼無知的少年兒童,怎麼也想不到的啊。

  • 6 # 木牛流馬

    我平時不怎麼看書,因為,一見書就頭大,頭昏腦脹,要不就乏困,對自己喜歡的書也是是如此,如歷史類啦和對自己有益的書。好在我對看書是業餘愛好,看不看無所謂。大家不能象我,對從事某項專業或技術的人,或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只要你想進步,想發展,想實破。那你必須多讀書,如覺得晦澀難懂,說不定正是你所欠或所需,則更應讀,直到讀懂為止。除非你想平庸一生。如果是業餘的或遇本人發展無關的。不讀也罷。所以,讀書可作為愛好,不可作為負擔

  • 7 # 使用者黃浩

    看書與讀書不同,看書是好奇心而看,而讀書是曾知識,喜歡讀書的人是不會感到晦澀的,就算一時讀不懂其中含義,也會不另放棄,而繼續讀下去,因為愛讀書的人是不會因為一時讀不懂而放棄的,因為讀書的人,讀不懂其中意義,更想明白為什?所以喜歡讀書的人,是不會因為讀不懂其中含義而放棄的。

  • 8 # 姜塵默

    當你靜下心來看書一定會有所得,有很多的好書看起來都很平淡,每一本書都具有其時代的鮮明特性和背景,比如你現在在看魯迅的文章,總會感覺沒有那麼深?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你才會慢慢的瞭解他。所以說一本名著你要聯絡當時的情景,去了解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然後再代入,體驗他想要表達的。

    叔本華說的好,寫在紙上的思想,不過是印在沙上的行人的足跡,人們雖然可以因他而明知道前人所取之道路,但行路人為走路和觀望前面什麼風景起見,是必須使用他自己的眼睛的。他曾經說過很妙的話:思想是自己跑馬,讀書是讓旁人在我們的腦海裡跑馬。

    正如叔本華所說,每一本書都是前人的足跡,當你看不慬的時候,可能是你沒有達到她所要求的層次和閱歷。在什麼年紀就選擇相對應的書去看。

  • 9 # 我們都一樣2017

    有時候,讀書感覺自己讀了以後沒什麼收穫,不知道作者寫的什麼意思!這類情況大概很是常見。我想其中的緣由大概有這麼幾點;一是泛泛而讀,沒有靜下心來去讀,無法真正的投入進去,沒有和創作者的靈感發生碰撞!二是,有些階段我們經歷的東西還太少,沒有深刻的經歷去支撐我們理解那些飽受苦難的偉大作家他們經歷之後,對於人生的理解不再是華麗詞藻來修飾,有時候平白無奇的直言,卻包涵深刻的道理。三是讀書如果帶有極強的目的性,而不是把它當做人生的一大樂趣,我相信你在知識的海洋裡是無法做到真正的快樂翱翔的。

  • 10 # 只緣無事可思量

    《書》是別人寫的,讀是盲目吸收。懂與不懂與(心心相應)有關,讀而不懂是(有情可原)的。(讀書)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執著),若與自身(生活無關)的(書)最好不讀。但是世人即(喜歡執著)硬性規定要(死記硬背),這樣(讀死書)的人(勞而無功)即難開發(夲具智慧)成為(知識奴隸)。若要開發(本具智慧)就應該(淨心閱讀)而不(執著),在特定的環境中自然會(智慧知識)得到融洽而(創新)。(淨心閱讀)而(不執)比(讀死書)的人來講是大有益處的,如果(執著)別人的經驗(就會朿縛)本身的(智慧開發)。

  • 11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記得我當年看道德經很是認真,一本道德經,字典三本,讀得好是辛苦。好不容易讀完了,美言美句一大堆,最重要的是什麼?不知道。讀莊子也是這感覺。後來玩古玩,看古玩書籍的圖畫一下子明白龍鳳合一的心境是最重要的東西,心境怎麼來,當然要尋心。只有透過不用力的單腳轉身(鳳形)運動來尋的心才是真心。有了真心才有了真形,龍鳳心舞。有了真形才會有真意。真意是鬆柔圓活。從此以後,生活處處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 12 # 伍鋅

    最近剛好遇到了一本讀得比較費勁的書,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這本書叫《歷史學家的技藝》,作者是歷史學上年鑑派的大牛,布洛赫,主要內容是闡述了一些作者研究歷史的理念。這本書對於歷史專業的人來說應該是一本經典,但其實它不是什麼晦澀難懂的理論研究,書也不厚,就兩三百頁,一本小冊子性質的讀物。

    我剛拿到手的時候,也覺得應該很快可以看完,但是,翻開書才發現,哇,好難讀下去啊。沒讀一段,都覺不自覺的吐槽:他究竟想說什麼?雲裡霧裡的。然後我又責怪翻譯,幹嘛翻譯得那麼晦澀難懂?有些句子簡直意思不通啊。

    其實這本書還有第二版的,不同的譯者,我找到了第二版一讀,發現翻譯似好不到哪裡去。

    反正,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是一邊讀一邊腦子裡是一團漿糊的。

    後來,我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完全是浪費時間。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造成我這種閱讀狀態的,是背景知識掌握不夠。我不是歷史專業的,而且我讀歷史很少,這種近乎白痴的知識儲備不足以讀明白這個領域的經典著作。

    所以,我決定先補充背景知識。而補充背景知識最好方法,是從宏觀的角度來了解這個學科的發展脈絡。

    於是,我在B站找到了一門北師大的公開課,叫《歷史學理論與方法》,這門課程講的是中西方歷史學的發展過程,每個時代突出的流派、觀點、代表人物都一一介紹,我重點看西方的,邊看邊做筆記,整理了一個脈絡。

    經過這個過程,對這個學科的認識就清晰很多了。再拿起這本書的時候,一下就能定位它的學術位置,它的時代,它的流派和主張的觀點。

    比如這本《歷史學家的技藝》,它的作者是年鑑派的創始人,那這本書所表達的觀點必然是和年鑑派相吻合的。年鑑派是主張跳出只研究政治史、精英人物史的範圍,讓歷史研究的範圍擴大到社會、人民群眾等各個方面。同時,它反對歷史學家的工作是毫無主觀的陳列事件,歷史是有一定的主觀的。如果知道了這些,就很容易理解書中的內容。

    除了做背景知識的準備,閱讀技巧還是需要的。

    這本書雖然薄,但是裡面的資訊密度非常高,內容也具有一定深度,在豆瓣有人說,讀這本四萬多字的書,他做了一萬字的筆記。

    這種對自己認知有挑戰的書,需要讀三遍。

    第一遍,看目錄、前言,快速瀏覽各章節,找到重點資訊,力求將整本書的邏輯、關鍵脈絡理清楚。這個時候的閱讀,應該是以語義段落為單位,也就是表達同一意思的文字,將它們看成一個整理,一塊一塊的讀,抓它們的中心意思就可以,不要陷入細節。第二遍,精讀一些重點章節和段落,這些重點章節和段落是在第一遍閱讀的時候標記出來的。這一次的閱讀,是針對有一些有深度、需要思考、需要咀嚼的地方精讀和消化,讓自己能理解清楚。第三遍,做筆記,輸出。書本里的金句,讓你覺得十分有啟發的思想、表達方式都可以摘抄下來,並且可以寫下自己的想法、體會。另外,最好能針對這本書寫個讀後感、書評之類的,加深自己的印象。

    除了上面的方法,其實還可以:

    找這本書的解讀版、漫畫版之類的版本,作為輔助;找作者或者與這本書相關的影片節目;找這本書的一些聽書音訊、講書音訊,聽聽別人是如何解讀的。

    最後,從不懂到懂,其實都離不開“反覆”兩個字。有些書真的需要多讀幾次,才能讀明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融資產分類的依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