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到深
-
2 # 文史小天地
古人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莢、肥珠子、香料等,相比起來,種類也顯得很豐富。
澡豆是用豆粉和藥末製成的,有潤滑肌膚的作用,當時恐怕只有富貴人家才能用到吧。我們今天所說的肥皂,大概就是由當時的皂莢、肥珠子這兩種東西的名稱延伸而來的,都有祛除身體汙垢、潔淨潤膚的作用。
-
3 # 小胡蝶
官宦人家可以使用草藥、雞蛋、牛奶、花瓣等這些貴重的東西,普通老百姓就用皂角,經濟實用。把皂莢剝開,內表面是柔柔滑滑的一層物質可以刮下來,也可直接整體碾碎,泡水,濾汁,就是純天然無副作用的洗頭液。小時候我們身邊的很多老人還在用這種皂角洗衣服。但是和現在的洗衣粉還是有很大的差別,泡沫少,滑滑的,淺色衣服容易染色,去汙能力不怎麼好。
-
4 # 大叔來嘍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們用洗米水來洗澡去汙,據說不光可以去汙,而且保健功能奇佳, 這個在當年是廉價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
有興趣的可以找一布袋子裝上點澱粉、麩皮、穀糠什麼的放在浴缸水龍頭下,然後放熱水,放滿一缸泡澡,可以治腰痛、手腳冰冷、面板粗糙、凍瘡。
後來人們發現了皂莢,最晚在南朝蕭齊之時,已經有人專門出售皂莢。皂莢有十多個品種,去汙能力有強有弱。皂莢有潤滑爽利、消除垢膩以清潔面板的作用,亦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用皂莢洗衣服,衣服不會變色,不會收縮,纖維不會受損和失去光澤。用皂莢洗澡,還能去風溼,治皮廯。
還有一種叫肥珠子的植物,它的種子肥大、肉厚。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中介紹,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們將果莢採下,煮熟搗爛,加以香料、白麵、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除了肥皂,《雞肋編》還記載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汙。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
5 # 好奇觀古今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
6 # 步履不停走向前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摘了一段,如下文,如果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浴史溯源 一、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 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說的洗澡,包括頭、身、手、腳的洗浴。然而古人卻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 沐,濯發也。 浴,灑身也。 洗,灑足也。 澡,灑手也。 所謂“濯”、“灑”就是洗的意思。據此看來,古代的沐浴與今日的洗澡的意義並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許慎對“沐”、“浴”、“洗”、“澡”的解釋合起來,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今日洗澡。 初民們當時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養成了沐浴的生活習慣,至遲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記載。沐,字形像雙手掬盆水沐髮狀,會意為沐,是洗髮之義;浴,字形像人置身於器皿中,並在人的兩邊加沙鍋內水滴,會意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來沐浴的器皿有青銅器鑑,《說文解字》雲:“鑑,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莊子·則陽》有“靈公有妻三人,同鑑而浴”的記載。在銅鏡尚未問世時,古人常以鑑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監”(監、鑑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從“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於浴器中,與“浴” 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僅是“盈”字的浴器中“見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淺說》)。“盈” 字字形則向人們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 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做潔身淨體,潤膚養身;而視為隆重禮儀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淨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齋戒之禮始於殷商,至西周已成定製,西周的戒禮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動前要進行兩次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舉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進行叫宿,均由專職官員主持一定的儀式,要求與祭者禁食葷腥,並沐浴淨身,以示對神靈的肅敬。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專職官員執掌。這在《周禮》中均有記載。 沐浴與人們生活的行為規範密切聯絡在一起。《禮記·內則》載:“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居家過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為夫婦之禮則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個浴室,所謂“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裡還有尊老禮節,“五日則鐔湯請浴,三日具浴。其間面垢,鐔tan潘請繢hui;足垢,鐔湯請洗”。禮節規定,晚輩要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父母臉上如果髒了,要燒淘米水為父母洗乾淨;腳髒了,則用溫水為父母洗乾淨。誕生禮儀中沐浴亦很重要,《禮記·內則》載:“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載:“公庶子生,就側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見於君。”太子出生,國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見國君。載往來禮節中,沐浴亦是重要禮儀。《禮儀·聘禮》載:“管人為客,三日具浴,五日具浴。”又載:“飧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管人接待來客,要滿足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要求,主人用飧禮招待來賓時,來賓不用拜謝,但要沐浴之後再就食,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禮記·玉澡》還規定“君子之居恆當戶”,“日五盥,沐稷而繢hui梁,”“居外寢,沐浴。” 《禮儀·士虞禮》規定,舉行虞禮祭前,參加祭祀的人要先洗頭洗澡,所謂“虞,沐浴”。虞即虞禮,於日中致祭,以安死者魂魄的祭禮,是為虞禮。 周制,諸侯朝見天子,天子賜以王畿以內的供沐浴的封邑,叫做“湯沐邑”。《禮儀·王制》雲::“方伯為朝天子,皆又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內。”諸侯要再專供沐浴的封邑先洗頭洗澡,然後才能去朝見天子,沐浴潔身以示對天子的尊重。一生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的孔子,對沐浴之禮身體力行,“孔子沐浴而朝”,早已為世人所熟知。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並臻完備,正是沐浴深入到社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總結,作為定製為世人所遵循,這在世界沐浴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注重沐浴也是華人的古老傳統。
-
7 # 文森特的小鎮
1、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髮。
2、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臣職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3、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
8 # 通古楊林
洗澡,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享受。洗澡的時候,我們都會用香皂或者是沐浴露,洗得乾乾淨淨,聞起來還香香的。可是在古代,沒有香皂也沒有沐浴露,古人們是用什麼洗澡的呢?
在古代,大家也有各種清潔面板的辦法。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意識到了講衛生的重要性。只有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洗澡,那才算得上是有修養的文明人。
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後,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客人在主人家也享受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洗全身的待遇,因為只有這樣,才顯得你和主人彼此尊重。不提供洗澡方便,成了看不起對方的象徵。
那古代洗澡用什麼清潔用品呢?男生可能無所謂,女生洗澡光用清水也不行啊。頭上的油脂、汗水,光用水是肯定清理不乾淨的,愛乾淨的女生該怎麼辦呢?
沒錯,遠古的時候,就是用泥土。當時因為沐浴只有下河一洗,漸漸的,她們在洗滌的過程中發現,有些泥土抹在手或身上,再用清水洗去,比原來還乾淨。於是泥土成為了最早的清潔劑,當手沾油脂時,用泥土揉搓,再用水清洗,油汙很容易去掉。就是現在,我們在野外也會用泥土來去除汽油、柴油、動物的油汙。
在周代,人們用淘米水來洗澡去汙,這是廉價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你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用布袋子裝上點澱粉、麩皮、穀糠什麼的,放在浴缸裡泡澡,感受一下純天然的潔淨效果。
到了漢朝以後,人們從一些顏色發暗紅潭水裡發現了結晶體狀物質,可以洗去衣物和髮際間的汙垢。這就是原始的“鹼”。
魏晉時期還出現了一種“澡豆”,把豬的胰腺的汙血洗淨,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後,可作洗滌之用。
由於原料稀缺,澡豆當年可是皇家特供,一般老百姓輕易接觸不到。因此還誕生了一個成語:“不識澡豆”,用來嘲笑一個人不懂上流社會的衛生習慣。
這說的是兩晉之交的王敦,小王剛娶了公主做駙馬爺的時候,上完廁所,僕人端了碗澡豆讓他洗手,結果王敦卻把澡豆誤當成了零食,倒在洗手的金盆裡,像喝麵茶一樣,把一盆澡豆糊糊給喝下了肚。
唐朝時,人們又在澡豆的製作工藝方面加以改進,製成了“胰子”。胰子在化學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極相近。而且,產品種類更是多樣,桂花胰子、玫瑰胰子……與今天各種帶有不同香味的肥皂已頗相似。唐朝的胰子除了清潔,還有防凍防裂的作用,很受古代女性的喜愛。
皂角
皂角是皂莢樹的果實,裡面有胰皂質可供人們去汙用。在使用前要將整個的莢果砸碎,弄成粉末狀或泡在水中,直接用粉末或塗抹皂角水。唐朝以後皂角的使用慢慢普遍了,使用皂角水洗滌的頭髮,乾淨烏亮,略帶芳香味,很受年輕女性喜歡。
再來看外國古人的經驗。古希臘時期,受兩河流域的影響,歐洲人洗澡用的是橄欖油混合草木灰調和成的糊狀物皂,後來古羅馬人和阿拉伯人也繼承了這一習俗,羅馬人甚至發明了這種糊狀物的固化方法,這也是最早的肥皂。
回覆列表
我們都有這種經歷,幾天不清洗頭髮就跟蘸了油似的,黏成一束束,光照過來甚至還會發亮。當然對於我們來說這都不是事兒,一盆熱水,擠點洗髮膏搓兩下,就清清爽爽。
至於洗澡,有香皂沐浴露,也同樣方便。
放到古代呢?沒有什麼“潘婷”“海飛絲”可供選擇,古人也不至於毫無辦法。為了清洗身體、衣物、碗具,他們也是頗費心思。
泥土水可以清洗汙垢,這當然是人類很早的發現。最開始洗澡時,人們選擇簡單粗暴地跳進河裡搓洗身體。時間一長,就有部分人搞了花樣出來。他們發現,抹點泥巴到身上,再用水沖掉,效果比直接用水洗乾淨得多。
天然泥巴,算是人類的第一種沐浴露。
淘米水早在周代,就出現了淘米水沐浴身體的記載。
就算是放到今天,淘米水也是有大作用。較強的去除汙垢能力就不說了,裡面還含有特別豐富的B族維生素,不管是洗臉洗身體還是洗頭,都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說些題外話,之所以“精米”不能多吃,就因為處理過的米粒中,流失了大量的B族維生素。食用久了,容易造成腸胃問題。同樣的,淘米的次數不宜過多,因為這也容易造成維生素的流失。)
皂角秦漢時期就出現了皂角清洗身體、衣物的記載。到了南宋,出現了皂莢粉團成的糰子,放到水裡能發泡、去除汙漬。《武林舊事》中記載了這樣物品,稱之為“肥皂團”。除了皂莢,還有一種叫“肥珠子”的植物,是皂莢的替代品,“肥皂”裡的一個“肥”字,就來源於此。
澡豆孫思邈《千金要方》中記載了一個方子,把豬的胰腺的汙血洗淨,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後,經過自然乾燥便成可作洗滌用途的澡豆。這東西也被稱作姨子。
加入香料以後,澡豆因為高貴的氣味和出色的清潔效果,成了達官顯貴的沐浴新寵,風靡一時。有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一個人想罵別人“土鱉”,就會直接說“不識澡豆”——澡豆你都不認識,土不土鱉?
▲ 製作豬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