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河阿光
-
2 # 九月藏泉
曹魏五銖從史書記載與實物考證上是存在的。
曹魏五銖是魏文帝曹丕於黃初二年(221年)“罷五銖錢,使百姓谷帛為市”。明帝曹叡嗣位後為“豐國省刑”,於太和元年(227年)復行五銖錢。新錢形仿漢制五銖,遂稱“魏五銖”。(這是百科給的普遍看法)
第一,我們從史料記載先後來看:
《晉書·食貨志》:"至魏武為相,於是罷之,還用五銖。是時不鑄錢既久,貨本不多,又更無增益,故谷賤無已。"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初復五銖錢……以谷貴,罷五銖錢。"
《晉書·食貨志》:"至明帝世,錢廢谷用既久,人間巧偽漸多……魏明帝乃更立五銖錢,至晉用之,不聞有所改創。
可見三國時期曹魏對貨幣的存廢是反覆的,無論是曹操、曹丕還是曹睿,都復行了五銖錢。但是隻有在魏明帝曹睿時期才正式使用五銖錢,我根據史書做出這樣推測,在曹魏時期,武帝與文帝所復行的五銖錢是東漢五銖(可見呂后八銖半兩類似),當時的貨幣制度紊亂,很容易行用前朝錢幣。而至明帝曹睿時期,才真正鑄造了自己的五銖錢。即真正的曹魏五銖。
第二,從考古發現來看:
我們從三國時期的墓葬中也的確發現了曹魏五銖存在,它不同於漢五銖,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曹魏五銖要比東漢五銖小,重量輕,五銖只是一個代名詞,它的主要特點是五銖字文侵邊嚴重,甚至要遮住了五銖兩字的一邊(見下圖),所以還是很好區分的。
曹魏五銖從形制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六朝五銖,為晉代五銖錢奠定了基礎,擁有一枚曹魏五銖,回味那個時代的歷史,感謝支援!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建國號為“魏”,改紀元為黃初元年,中國歷史進入了魏、蜀、吳鼎立的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曾經鑄造使用貨幣—五銖錢。曹魏五銖錢的形制特徵,在現存史籍中無明確記載,成為貨幣史上一個千古之謎。
曹魏政權鑄錢始於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有些文章在討論曹魏鑄錢時多次提到魏武帝曹操,這是不對的。曹操並未稱帝,武帝是魏文帝曹丕稱帝后對他的追封,曹操在世時,曹魏政權尚未建立。因此鑄造曹魏五銖應與曹操無涉,只能是曹魏政權建立以後的事情。據《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載: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春三月,“初復五銖錢……,冬十月,以谷貴,罷五銖錢。”《晉書·食貨志》也說:“黃初二年,魏文帝罷五銖錢,使百姓以谷帛為市。”可見曹魏文帝曾恢復使用兩漢五銖錢,但並沒有新鑄五銖。另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載:太和元年“夏四月乙亥,行五銖錢。”《晉書·食貨志》也說:“至明帝時,錢廢谷用已久,人間巧偽漸多,競溼谷以要利,作薄絹以為市,雖處以嚴刑而不能禁也。司馬芝等舉朝大議,以為用錢非徒豐國,亦所以省刑。今若更鑄五銖錢,則國豐刑省,於是為便。魏明帝更立五銖錢,至晉用之,不聞有所改創。”“更”是改變、更新之意。曹魏自魏明帝太和元年始鑄新五銖錢,一直延用至兩晉時期。
令人遺憾的是,曹魏五銖錢的版式及其形制特徵,不見於史籍記載,也沒有明確曹魏紀年的考古實物可以佐證。因此對哪種版式五銖才是曹魏五銖這一問題,舊時錢譜或錢幣專著較少論述涉及或附會臆測,所附圖片也多為兩漢五銖錢。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錢幣收藏界許多學者進行了深入研究,發表了不少真知灼見,但見仁見智,迄今仍未取得一致意見。
一種觀點認為,有內外郭的小型五銖錢是曹魏明帝所鑄曹魏五銖錢。這種小型五銖錢,鑄有內外郭,“五銖”兩字較小,並且文字離郭(圖一)。以前的錢幣圖譜多認為其為蜀漢政權鑄造的“蜀五銖”。1989年,孫仲匯、胡薇在所著《古錢幣圖解》一書的《緒論》中提出了一些與舊譜截然不同的新觀點,他們認為舊譜上多稱為“蜀五銖”的小型內外郭五銖錢“可能不是蜀中劉備所鑄”。2005年《錢幣博覽》(2005年第3期)發表《曹魏明帝五銖錢》一文,認為舊譜多認為“蜀五銖”的小型內外郭五銖錢,應是曹魏明帝時所鑄“曹魏五銖”。但此種觀點和者寥寥,大多數人仍認可其為 “蜀五銖”。
蜀五銖(正)
一種觀點認為,“壓五壓金”的五銖錢是魏明帝所鑄曹魏五銖錢。1997年,河南省錢幣學會成立了“曹魏五銖課題組”,組織多位錢幣研究者進行攻關研究,課題組研究的結果,認定一種“壓五壓金”的五銖錢為曹魏五銖錢,並在《中國錢幣》上發表了7篇文章。這些“壓五壓金”五銖錢主要特徵是:錢體較薄,鑄造粗劣,錢徑略小,穿孔廣大,不磨邊緣,特別是“五”字右側、“銖”字左側被外廓侵壓(圖二),故稱為“壓五壓金”五銖錢(或稱為“侵輪五銖”)。文章發表以後,贊同者頗多,但也遭到了一些質疑。有人認為這種“壓五壓金”五銖錢,在今河南信陽、江蘇蘇州、江西南昌等東漢錢幣窖藏中發現甚多。也有人認為這類五銖錢常與南北朝時期“公式女錢”、“兩柱五銖”、“四柱五銖”等同坑出土。因之,貿然將“壓五壓金”五銖都定為曹魏五銖比較草率。《中國錢幣》1998年第2期發表杜維善先生文章,認為這種“壓五壓金”型式的五銖錢是東漢時的郡縣五銖(舊譜稱“郡國五銖”)中比較重要的型式。且民間也有仿這類五銖的私鑄。郡縣五銖不但有很長的流通時間,而且是東漢末年至三國年間的主要行用貨幣之一。接著,鄒志諒先生也指出:“侵輪五銖不是某朝某代官方推出的錢幣定式……是東漢晚期至六朝較長曆史跨度時期內非官鑄錢草率行事的產物。”(鄒志諒:《侵輪五銖錢非官鑄論——兼論曹魏五銖》,《中國錢幣》1998年第3期)。文中還對“曹魏五銖課題組”將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兩塊東漢銅母範中的一塊命名為“曹魏五銖陽文銅範”提出了質疑。
疑似曹魏五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