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風悍馬
-
2 # 唐人胡馬
秦半兩是由秦國秦惠文王始創,是秦國的通行貨幣,戰國時七國各有自已的貨幣,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秦半兩以外的貨幣,成為當時秦朝的通行貨幣,漢武帝改為五銖錢。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圓形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的丞相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一兩為二十四銖,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
《史記——平淮書—— 索隱》引《古今注》:“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今日可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釐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略顯弧形。無內外郭,背平滑無字。有重10克以上,甚至重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隱》所記載的當百錢。
-
3 # 前朝舊事
半兩錢分兩種,秦統六國之後,統一度量衡,即把貨幣統為半兩12銖,這個重量分毫不差,是秦統六國之後的貨幣統一。
還有一種半兩是周文王封國時,賜姓為秦國的一種貨幣,史稱先秦半兩。由於歷代秦國多有盛衰,所以所鑄發行的半兩制錢重量不一,有大有小,但內圓外方的基本樣式是一樣的,字型也是一式一範,各有千秋。
目前市面藏家追捧的多是這類先秦半兩,價格也是逐年攀高。
而秦漢半兩則是價格平穩,起伏不大。漢半兩是指西漢初始政權短暫鑄行的一種半兩錢,和秦半兩稍有區分。
-
4 # 九月藏泉
首先,半兩錢並不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才開始鑄造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與貨幣,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建立了。這時的統一貨幣是指將原來的秦國之半兩貨幣推行至全國範圍內,廢除各國之原來貨幣。
半兩錢據近年來考證,最早可能鑄行於秦獻公時期,這時處於戰國中期,戰國時期的半兩型別複雜,字型多樣。到了秦統一天下之後,秦半兩偏向於規整,但是晚期的秦半兩錢又更粗糙了。漢初,漢王朝仍然通用半兩錢,出現了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存疑),四銖半兩(您這枚是四銖半兩)等品種。
關於重量,秦半兩按照當時的度量衡是重12銖,8g左右,但是我們發現,流傳下來的秦半兩,大多重在3-6g。這說明真正的足重的半兩錢較少。大體特徵是早期重,晚期輕。
關於依據,其實關於半兩錢的記載,史書上只是隻言片語,我們大多數是根據考古、錢幣窖藏等推斷分析半兩錢的大致年代。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半兩錢的鑄造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秦朝與西漢。而西漢半兩錢的鑄造大致有分為四個小段。每個階段的半兩錢風格不一。
1、秦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勒令廢除原來各國使用的舊幣,推行“半兩錢”。秦始皇不僅明確的規定了貨幣的質、量、形、用而且還集中了錢幣的鑄造權,禁止私自鑄造。
秦始皇“半兩錢”無內外廓,背平無文,篆書“半兩”錢文突起,(據說是丞相李斯所創,其佈局嚴謹,筆畫方正,雅卓剛健,極具美感)直徑大約25~28毫米,重十二銖,約3~6克。從流傳品看直徑也有大於40毫米的,但有人稱是模錢,也有說假錢,說法不一,有待考證。而實際上秦半兩錢,重量並非那麼標準,雖說王室鑄造,但也往往因時而異。秦末起義首領項梁也曾鑄造“秦半兩”大錢。
2、西漢
西漢初期,沿用秦貨幣體系,錢文仍是“半兩”但是重量卻減輕了不少。為鞏固統治,採取“與民休息”政策,輕徭減賦,環形等,同時把錢幣鑄造下方民間,致使民間自鑄造“莢錢”(很小)造成錢幣成色,重量不一,比較混亂。
(1)劉邦時期
半兩錢又稱“莢錢”“榆莢半兩”,次法定重量為三銖(約2.1克)為秦半兩的四分之一,而事實上民間私鑄都不夠收三銖,穿孔較大,無內外廓,肉薄,形制也不夠規整。至漢惠帝民間私鑄才得以禁止。
(2)呂后聶政時期(前186-前182)
半兩錢重八銖,俗稱“八銖半兩”體大肉薄,背平無文,錢文扁平,已有隸書傾向,直徑28~32毫米,重4.8~5.5克(在漢半兩裡是最大的,也較為規整,大部分被商人私自融化,改鑄小的榆莢錢牟利,高後六年被停鑄,開始鑄造“五分錢”是秦半兩重的五分之一,只有二點四銖,約1.68克,漢初莢錢在現)
(3)漢文帝時期(前175鑄)
漢武帝半兩錢重四銖,俗稱“四銖半兩”,直徑24~26毫米,重2.2~2.8克,穿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較為規範。
(4)漢武帝時期(前140)
漢武帝為防止幣制混亂,失控,中央先後進行六次幣知制改革,比較徹底解決了至初以來存在的貨幣問題。
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鑄造“三銖錢”該幣面文“三銖”二字,使漢初以來錢幣與重量與錢文字不一致的現象得以改正。但次幣當時盜鑄較多,建元五年(前136)停鑄,繼續鑄造半兩錢。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又重新鑄造”三銖錢。第二年(前118)中央下令發行“五銖錢”該幣面文“五銖”二字,輕重適中,適應當時經濟發展水平,因此,在漢武帝后,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朝都鑄造次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