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明史,列傳一,后妃》帝大喜,即日幸西內,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兒去,吾不得生。兒見黃袍有須者,即兒父也。”衣以小緋袍,乘小輿,擁至階下,發披地,走投帝懷。帝置之膝,撫視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類我。”使懷恩赴內閣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為什麼此處皇帝沒有稱朕說成“朕子也,類朕。”或者說,古代皇帝稱朕是必須的還是可以視情況變化的?
回覆列表
-
1 # 到深
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皇帝也不會自稱朕。
先說說“朕”字的身世最早的時候,“朕”並不是皇帝的專稱。舉一個特別經典的例子:
“朕皇考約伯庸”出自屈原的《離騷》。意思是我老爸名字叫伯庸。
秦以前,朕都是“我的”或者“我”的意思。自打秦始皇一統天下,這位爺估計覺得這個字很有威風,就下令,朕要壟斷這個“朕”字,全天下,只能有一個朕!
從此朕就成了皇帝專有自稱,一直沿用到了帝制廢除為止。
皇帝不是總用這個字明憲宗在見到明孝宗以前,可是沒有兒子的。拋開皇權不談,他只是個父親而已。在這種場合下,什麼權力名望,都是浮雲,得子的喜悅佔據全部。這是普通人也具有情感,所以脫口而出,都是普通人的口吻。
悲喜泣下曰:“我子也,類我。”悲喜交加,感慨萬分,忍不住落淚:“哈哈哈,這是我的兒子啊,你們看看,多像我!”
“朕”是皇權的一種象徵,總是高高在上。在很多特定場合,有點腦子的皇帝都不會一個勁朕朕朕。開口閉口都是朕,實際上是現代影視劇的一種洗腦。
舉個例子。
《隋唐嘉話》中說道唐太宗,“初嗣位,與鄭公語恆自名。由是天下之人歸心焉。”說的是唐太宗剛做皇帝,跟魏徵說話,從來不稱朕,都以自己的名字自稱。人家是皇帝誒!自降身份這樣說話,誰聽了都會誠惶誠恐。
簡直收買人心於無形。
再舉個例子。
《資治通鑑》中,唐太宗還說:“人言魏徵舉止疏慢,我視之更覺嫵媚……”李世民由衷表達對魏徵的欽佩之情,這裡,用的也是“我”。
總之,皇帝用姓名自稱時,往往出自謙或者政治目的;而用“我”時,常常是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