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到深
-
2 # 玉蘭風物
那兩啾啾“尾巴”叫“幞頭”。早期的“幞頭”通俗說可以理解成一種包頭布,北朝晚期以來為求收束牢固,其有裁出來的四個角,繫裹時先在髮髻上加一硬質“巾子”,再將幞頭繫裹,其中位於後腦的兩個角在繫結後剩餘部分下垂,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那兩個“尾巴”。這種包頭布式的“幞頭”在後來演變成了可以直接戴上取下的冠帽,但舊有特徵仍存遺象,宋元明幞頭、烏紗帽後的硬框展角、帽翅,其淵源就是早期繫裹式幞頭後打結下垂的那兩個角(唐代已出現在後兩角內加硬襯骨架的做法),從最早實用性結構變成了裝飾性構件。
這種樣式的帽子被稱為“幞(fú)頭”,後面的兩個“尾巴”,則被稱為“幞頭腳”。最開始的時候,這個“幞頭腳”只是多餘的部分,也就是兩條頭帶包住腦袋以後,多出來的兩個角。
古代人普遍認為包頭巾要美過戴帽子,所以頭巾的戴法流傳了很多年,並且經過了許多改動。到了唐代,開始發生更多的轉變。首先是開始在頭巾里加一個內襯,稱為“巾子”。
▲ 唐代巾子這使得幞頭變得高並且更有形狀,有了電視劇裡“高帽子”的雛形。與此同時,人們也開始對幞頭腳的造型感興趣,首先是不斷加長,有了所謂“長腳羅幞頭”。
▲ 長腳羅幞頭隨後,最具有標誌性的變化——出現了硬腳幞頭。《幕府燕閒錄》中有:“自唐中葉以後,謂諸帝改制,其垂二腳,或圓或闊,周絲絃為骨稍翹矣。臣庶多效之。”
得到皇帝支援,這兩個帽子後面的“尾巴”,開始引人注目,並且越來越翹,發展到宋朝,簡直可以說是突破天際,五花八門,為所欲為……
古人在某些東西上的想象力,歎為觀止……
扯遠了,問題中說道,宋朝也有類似的設計。其實唐宋幞頭腳還是有區別的,最明顯的在於,唐朝的幞頭腳大多下垂,並且有弧度,如下圖——
宋朝則是長、直、有稜有角,如下圖——
最後再說到幞頭腳的作用……這真挺難說的,因為更多程度上,這是一種服飾審美的演變,是文化變遷的一種影響,最後被官方定式,成為官服的普遍樣式。說到底,大概因為好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