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靈芙醉客

    中國的古詩詞都很美,我很喜歡。不過,叫我寫詩詞卻寫不出來,平仄韻律的把握,字詞的斟酌都太費心思了,自認沒有這樣的才華。所以說,要我選,我覺得兩者都無不可,反正不會作詩。

  • 2 # 真甄詩詞

    其用什麼韻都一樣。關鍵在於詩的內容。短短一篇文字能構成一幅畫面,能讓人讀來通順有味,意猶未盡,就是好詩。

    知青歲月~大浪淘沙

    《浪淘沙》

    青盞話炎涼,波漾風長。紅旗戰鼓綠戎裝。年少情豪天地小,北國南疆。

    對月舞清霜,草淺花香。笑擁原野入斜陽。大浪淘沙心不改,攜手蒼桑。

  • 3 # 鑑水漁翁

    平水韻和新韻我都寫,不必去計較喜歡哪種。象珍妮友出題叫我寫我的第一首七絕長城,我乘著醉意連鸛雀樓也寫出來了(發表長城時我笑對珍妮說免費送多一首,哈)。長城是平水韻,鸛雀樓是新韻,但兩首詩我都喜歡。寫詩只要能寫出意境就好,不必太過強求韻律。

  • 4 # 浮樑河

    平水韻是古代的發音,過了這麼久遠,一些字的讀音,跟當今的普通話還是有很大不同,尚古不能刻今,還是用新韻好。

  • 5 # 日飲無何

    各大論壇歷來都有新韻舊韻之爭,往往吵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

    但就我個人而言,雖然平水韻和新韻都用,但基本上是以新韻為主。

    道理很簡單,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是詩歌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主要特點之一。也就是說,詩歌不僅是要看得,而且還要念得。

    中國古代沒有普通話,各地的方言南腔北調,音韻各異。這給詩歌的創作和交流的確帶來了一定的麻煩,所以韻譜就成了平仄和韻腳的統一標準,雖然在各地方言中念起來不一定和諧,但起碼解決了書面上的標準問題。

    但是這裡引發出一個問題,這種全國一刀切的韻譜標準,實際上是違背了詩歌吟誦的初衷的,因為同樣一首詩在南方讀起來朗朗上口,到了北方很可能就完全失去了韻律之美。中國早在2200年前秦統一中原後,就推行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但是在發音上卻一直是各地方各依其俗。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推廣了普通話,第一次在發音上樹立了全國性的標準,應該說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對於舊體詩歌的創作是有著巨大的好處的,因為依照新韻寫的詩歌,在韻律的和諧和吟誦的美感上有著舊韻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實際的情況卻是令人非常的困惑的,因為絕大多數人還是依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甚至於出現了用舊韻的瞧不起用新韻的現象,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平水和詞林雖然是非常權威經典的舊韻譜,但是我覺得不能抱殘守缺,因循守舊,韻譜也需要與時俱進,符合現代人的發聲特點。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舊體詩歌講究平仄和押韻的初衷是什麼?

    在古代因為沒有統一發音的普通話也就算,退而求其次追求個紙面面上的統一。而現在已經完全有條件讓韻譜在發音上也和諧統一了,卻又何必刻舟求劍,死守教條?

    也許有人會擔心帶來詩歌文化上的傳承斷裂問題,我覺得大可不必,現在普通話的發音也不是憑空杜撰的,而是在原有的聲韻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所以你在讀唐詩宋詞的時候,即使是用普通話朗誦,發覺大部分還都是押韻的。

    當然,普通話和舊韻書有一個非常大的差異就是捨棄了入聲,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因為入聲字在舊韻中量還是非常大的。但這主要影響的是詞韻(詞大量押仄韻,去掉入聲字後,仄韻就窄了很多),而作為詩韻的平水韻是平韻,實際的影響並不是很大。

  • 6 # 巖崖水滴

    詩歌作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在中國已經存在和傳承了數千年,從古風古體發展到唐代的平水韻,確實有了很大提高及進步。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把平水韻改革成現代韻呢?很顯然是有必要的,無論任何事物,當然詩詞也不例外,只有透過不斷的改革,才能不斷的發展進步。作為一個愛好者,我也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由於古代白話語言與現代漢語在韻母上有較大的區別和出入。我個人認為,自唐朝以後規範的平水韻,說實話既繁雜又落後,已經與我們這個時代相去甚遠,甚至格格不入了,從現實意義上來說,只不過是一種出土文物而已。客觀講它只存在著研究和參考價值,而沒有多少實用價值,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語言交流不是古代白話,更不是古代漢語而是現代漢語,是全國普及統一的普通話。有時我也用平水韻來寫幾首小詩,但是連孩子看了都說不押韻嘛,我只能跟他解釋說,這是古代人當時用的語言,是一種叫做平水韻的韻律,不是現代漢語拼音。顯然孩子感到大惑不解,為什麼不用現代漢語拼音呢 ?我們都是現代人呀 ! 毫無疑問,現代漢語是中國文字的結晶。無論讀音還是語法,現代漢語絕對是華人最普及最標準,最科學的語言讀法。

    既然如此,在詩詞創作時,不論平仄格律還是韻律,都應該用現代漢語來代替和完善,而不應該再用古人那種所謂的平水韻了,因為你既不是古代人更不考科舉,何必非要死活揪住不放呢?打個比仿,假如你在觸景生情或者心血來潮時,想寫首詩來表達,原本可以順其自然地用現代漢語趁著興致寫出首好詩來,可你卻死搬硬套去查平水韻,也許這個時候靈感和激情就不在一半了,當然儘管你可以學古人把平水韻記得滾瓜爛熟,那你也未必寫得出一首好詩詞來,因為現代漢語拼音會同平水韻混淆起來把你搞暈。這也許就是現代人為什麼寫不出古代人那種好詩的原因之一吧 ! 要想寫出古人的水平來,並不是非要照著古人的方式才能做到的。如果思想放不開,糾結解不掉,能寫出李白、杜甫的驚世之作麼?這方面我真的深有體會。

    其實用現代漢語韻律寫出來的詩詞,讀起來更感覺舒服,更能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因為大家用的都是現代漢語,又接地氣,而且又不需要大家去死記硬背,豈不是更好。我們雖然有必要繼承平仄格式,但不是要去繼承和發揚像平水韻的那種讀音,如果平仄格律能用現代漢語的韻律來實踐和運用,則更有現實意義。所以很多古老陳舊的東西都應當改革,不要用古人的方法來縛束自己思維。

    另一點看法就是,既然詩詞也是屬於一種文學藝術,那就應該本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精神及原則來對待。現如今有很多人在創作詩詞的時候,忽略了平仄格律,即便如此,我覺得這個寫作方式也無可厚非,只要語言優美,意境優雅也不失為一首好詩,總比有的人單純為了追求平仄格式,東拼西湊生拉硬拽整出來的那種枯燥乏味的俗詩濫詞要強似百倍。所以創作要順其自然,不可寧濫毋缺。

    綜上所述,總結本人觀點就是,但凡在創作詩詞時,無論是句中平仄或是句尾押韻,用現代漢語拼音讀音和韻母規律比用古代平水韻來安排處理詩句要更合適,更科學。有很多人把現代漢語韻律叫做 “ 新韻 ”,我覺得既然是現代漢語就應該叫“現代韻”更貼切些。

  • 7 # 東都有湘

    平水韻與新韻並不存在本質要求上的根本差異,只能說有些人已經習慣於平水韻,對於新韻多少就有些牴觸心理情緒,其實這些都是習慣性帶來的誤區,既然新韻能夠推出且得到肯定。

    南門口到客來船,目盡殘秋臘月邊。

    寒日飄蕭山落瑟,冷風遍顧水難眠。

    他方四季分明暖,笑問何家那岸緣。

    大道通天憑足下,高樓捷渡淡如煙。

    晨曦獨步湘江畔,夏日時空夜退傍。

    對面前山風掠過,隨東那路彩飄揚。

    光明頓使千般地,朝氣歸來萬里疆。

    大地依如行必果,向天何以有彷徨。

  • 8 # 自言語

    關於新韻和平水韻之爭,個人更傾向於新韻,原因很簡單,因為我不會平水韻。

    平水韻有106韻部,每個韻部都有千字有餘,對於我這樣的詩詞初學者來說簡直太難了。客觀來說,在某些字詞中古漢語發音與現代漢語發音不同,再加上平上去入音韻的劃類分別也是一件繁瑣的事情,尤其是入聲字的歸類和使用。

    當然如果以後能熟練掌握平水韻,肯定也會嘗試著用平水韻寫詩填詞,畢竟,這也是情懷。熟練掌握平水韻,也有助於更好的欣賞品鑑古詩詞之美。

  • 9 # 江果原創詩詞

    就個人而言,如果能完全表達一首詩的意境,還是喜歡用平水韻,畢竟學習古詩詞要長期反覆練習寫作才能加深記憶,平水韻雖然有所侷限,卻可以更加詳細系統的學習,如果實在避不開,再選擇用詞林正韻。個人淺見,賦詩一首,請詩友指正。

    《七絕•月夜》平水韻

    石上清泉浮晚月,壺中淥蟻弄絲絃;

    柴扉靜夜新蟲語,綠綺暄風細水涓。

  • 10 # 酉水深

    請問小編,嬰兒初啼是什麼韻?是天地混沌初開之韻,是涵蓋一切古今絕妙詩詞之韻,是人類寄託無限美妙遐想之韻!再問小編,襁褓中之呀呀學語是什麼韻?是佛陀拈花一笑開啟的明示,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真言,是古今音韻玉律之典祖!天地大千自然造化才是永恆之美之韻…

  • 11 # 默金cc

    用平水韻讀詩,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辯析古代入聲字,有助於“知古”;用平水韻寫詩,卻會給大眾讀者製造閱讀障礙,不利於“倡今”。因為:

    一·古人的發音,是沒有留下,也沒法留下錄音的,而南方還保留有所謂古入聲字讀音的省市,其各自發音差異也不相同,究竟誰才能代表,所謂古代入聲字的正宗原始之讀音呢?

    三·用《中華新韻》寫詩,祖國各地南北東西中人,都應該不會產生誤讀,而用平水韻寫詩給即便是大多數詩詞愛好者看,也會適得其反,鬧出關公戰秦瓊的喜劇段子。有點沒意思哈,平水韻詩家的仿古之作仿得津津有味,大眾卻難辨入聲字韻,看得得一頭霧水。舉例如下:

    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其聲韻準確讀出來是這樣,“黃河遠上白(讀bo,仄聲。新韻普通話讀bai,平聲)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讀仄聲。新韻普通話讀平聲)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瞧瞧,平水韻聲調有平,仄,入,而新韻卻“只講平仄,不辨入聲”。用普通話來寫讀聽,無須頻頻翻查韻書,個別字讀音拿不準時(主要是普通話稍差的南方人),查查《新華詞典》的標準注音即可,無須死記硬背,相對方便。

    其實當我看古詩,感覺聲韻彆扭時,都大致能判斷出,可能是碰到古韻入聲字了。比方讀李白的《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裡,何處得(讀仄聲)秋霜。用普通話朗讀就是:平仄平平平。便由此猜到可能碰到入聲字了,於是趕忙去查“這古韻那古韻”的古韻書,立馬弄懂搞定。所以,我的詩歌創作肯定會選用《中華新韻》(儘管我收藏的各類韻書有好幾本)。

    但發表的作品,要麼是拿平水韻寫的,向右看齊!我不會同時腳踏兩隻船。

    要麼是用《中華新韻》寫的,向左看齊!主觀上絕不混用。至於指責我的七律詩仄仄仄仄仄仄平的詩友,應該是明知故責,拿平水韻拉大旗作虎皮來刁難咱家,他們嚴重不承認,雙軌執行中的後起之秀《中華新韻》。

    說到底平水韻不過就是一本,讀古知古的工具韻書而已,卻被反對新韻者視為高人等學識,一定要在殿堂供奉的聖經。我就曾被平水韻忠粉諄諄告誡說:你,以後用新韻須得標註!天啊,今人與今人對話,還得事先跟今人宣告:同志們聽好了,我要用普通話與你溝通,請務必不要產生誤讀以免貽笑大方之家。端的是奇怪又奇葩咯。

    我倒是建議遵崇平水韻的詩詞寫作者,若不是去紙刊和詩詞網站發表作品,而是面朝大眾,春暖花開的話,那是真的應該標註才好。

  • 12 # 使用者95548567742

    我一般情況下是用平水韻,這是出於習慣和愛好。但有時候也會用一下新韻。有些時候隨口吟來幾句,會有一兩個字不符合平水韻,再換其他合韻的字有時候可以,有時候會因為字義的差別影響詩的意境,遇到這種情況,就會用一下新韻。

    總之,新韻有新韻的長處,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又有規律可循,便於記憶和運用。總有一天會代替古韻。而古韻會成為一種文化遺產被一部分人繼承下來。

  • 13 # 古詩今詞

    雖然我認為新韻是趨勢,但我不同意題中“新韻將淘汰平水韻”的觀點,甚至以為有些狹隘。

    新韻淘汰平水韻,換句話說,就是普通話淘汰方言,或者說不可用方言寫詩了?也許提問者主觀並沒有惡意,但難免會讓人誤以為有薄古厚今,甚至帶有地域歧視之意。

    對於寫詩用新韻還是平水韻,我認為並不矛盾,因此主張“古今共存,因語制宜”。

    今天我們所用的平水韻,其實指的是清代康熙年間編撰的《佩文韻府》,也就是古代的韻書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從隋朝的《切韻》開始,歷朝逐漸完善。

    平水韻與新韻區別在於有無入聲字,現今有些方言仍完整保留了入聲,這類語言寫詩用平水韻是最為適宜的,而普通話用新韻也是順理成章。

    簡而言之,說哪方話,就用哪家韻。

  • 14 # 鐵騎無聲

    【中華新韻】必然替代平水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如同當年平水韻替代唐韻。

    音韻必須以當代流行最廣的語言之語音為依據,這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中國地域遼闊、方言、民族語言眾多。所以,只能依據流行最廣泛的語言來制定音韻標準。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根據當時流行的“官話”制定或重新校訂“韻書”。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們歷代韻書就有十幾部。

    當今,由於國家大力推行,加之廣播、電視、多媒體…的普及,以及大量的人員流動。使得普通話得到了空前廣泛的應用。據國家2016年統計:全國已有75%的人口使用普通話交流,並且這一比例還在迅速增長。因此,推出【中華新韻】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事實上,平水韻乖離時音,給詩詞愛好者創作、閱讀帶來的不便,己經由來已久。很多人第一次翻開平水韻,都會“一頭霧水”。好多韻母相同的字被分別羅列,不能通押。不少讀音迴異的字又歸併到同一韻部。非常混亂,沒有規律。只能靠手不釋卷地隨時翻閱。給使用者造成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因為韻部繁瑣,好多韻部字數含量很少,被使用者稱為“險韻”,用起來非常逼仄,在創作中都儘量避之,利用率很低。創作者掣肘如此,寫出來的作品,廣大讀者閱讀起來也費盡周折,如果不熟悉平水韻,常常會誤以為作品不押韻,或不合平仄。體會不到作品的精妙。常此下去,勢必會影響詩詞的繁榮和發展。中國二百年來國運多舛,根本顧不上詩韻的訂正和改革。一部與時音多相齟齬,相去漸行漸遠的韻書只好“將就”用了下來。根本不是基於什麼“國粹”,或什麼“不可替代”的原因。

    今天,國家強盛,文化昌隆。語言又高度統一,音韻修訂順天應人、大勢所趨。【中華新韻】的誕生,勢必對詩詞的發展、繁榮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 15 # 王雨艽詩詞

    我當然是喜歡用新韻寫詩。一來因為從小學的是現代漢語,用新韻寫詩水到渠成,全無障礙。二來,我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必須精通現代漢語語音文字。實踐讓我感覺和認識到,現代漢語是對古代漢語的合理繼承和光大發揚。平水韻偶爾用之,主要是方便讀古詩。手頭一本平水韻書是少不得的。再用來寫作無異於走彎路。依我看,再有五十年,平水韻將無疾而終,最多隻是個別學者的專業。因為現在的小學生以現代漢語為語言標準,讀書寫作,並貫穿始終。一種語言標準的延續和發展,取決於使用它的人群的多寡。未來的趨勢是,學習平水韻的人越來越少,而使用新韻根本就不是問題。所以,用新韻寫詩,不是誰喜歡不喜歡的事,而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漢語發展的規律。

  • 16 # 南海詩翁

    我認為,應以新韻為標準。有人建義,在使用新韻時要標註(新韻)字樣,不知出於何種考慮。今人寫古典詩詞應以新韻為標準,但不排斥某些人使用平水韻。原因很簡單,因為平水韻是以古代中國文字的音韻為標準,並且,有許多是古代方言的發音,和今天的普通話已經有很大差別,今天的詩人,如果仍然按著古韻寫詩,讀起來拗口,聽起來彆扭,看起來費解。如果再讓今天的孩子們再去記背古韻,意義也不大。如果我們還想讓中國的古典詩詞“活”起來,如果我們還想讓中國古典詩詞具有生命力,就應該正視普通話這一現實。如果我們從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從發展創新的角度出發,就應該與時俱進,勇敢地接受新事物,適應新形勢,確立人民大眾通用的新韻作為詩詞創作聲韻的標準,平水韻可以保留,可以作為閱讀古人古典詩詞的聲韻標準,也可以允許古韻愛好者繼續使用,這樣,才是實事求是的做法,這樣才能使得古典詩詞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得以重新煥發生機與活為,從而使古老的中華傳統文化綻放新的異彩! 致於說一定要用平水韻才能寫出好詩,這是毫無道理的。所以,今後,凡是用新韻寫詩的,無需標註,凡是用平水韻寫詩的,應標明(平水韻)。

  • 17 # 6084709335

    我喜歡用平水韻。因為我的家鄉話裡有好多字與平水韻同韻,如:斜、茄與花、家同韻,好多帶e的字都讀成a,而且方言中保留著入聲字。如果用新韻,一旦把普通話裡讀平聲的入聲字用成了仄音,就會不倫不類。比如:我用新韻寫了一首七律,裡面有個字"別",它本身是入聲,用作仄,。但現代漢語音為平,結果就出現了不倫不類,如:七律、悼緝毒英雄李敬忠烈士(新韻)。 晴空噩耗一驚雷,壯士捨身天地悲。 十里長街揮淚別,萬人泫目盼君歸。 忠於職守順民願,勇向毒梟揚警威。 哭問英雄辭世後,嬌兒老母可依誰?所以後來我把揮淚別改為揮淚送,

  • 18 # 紅柳140381168

    我是個自由人,也不會寫詩,偶爾心血來潮順幾句溜詞,談不上詩。但我以為詩也是要隨著時代的腳步,要想生存,必須有一個順理成章的過程,古體詩作為一個傳統精華完全可以流傳下來,但也不要食古不化,扼殺新詩的誕生。任何新生事物的存在必有它存在的理由,不是有的人得了幾句老祖宗的真傳就可以恃才傲物,不可一世的,新詩老詩應互相尊重,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爭豔香滿園,願所有愛好詩詞文學的新老朋友互相勉勵共同進步,把詩詞文化推上時代的高潮!

  • 19 # 原事催

    認為寫詩亦或讀詩只要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能讓大家有聽抒情歌曲或是欣賞心曠神怡的美景般感受就是絕妙好詩。至於那些類似抽象藝術般堆文砌字而深奧難懂,甚至是象研究專業學術般的術語一樣的詩,實在是能力有限,也有悖自在消遣的心情,無意去理會。

  • 20 # 梧桐78400068

    新人就應該新韻,就像唐代是唐詩主導,宋代是宋詞,而到了元以後則多元曲,這樣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想想現代人要還是穿古裝女人裹小腳豈不貽笑大方,當然也有穿漢服的不過只是小眾。不過我想他們寫作不會都是古漢字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學貓叫的時候,它們知道人在模仿它們嗎?給貓看貓咪的照片和畫像,它們知道圖片上是同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