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年年如懿

    官哥汝鈞定,作為五大名窯之一的汝窯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焦點,所到之處吸粉無數,而同樣重要的汝窯窯址卻是撲朔迷離。文獻記載,汝窯供御皇室,燒造極短,工藝精良,傳世罕見。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宋室南渡,汝窯窯火僅僅燃燒了二十年,就因戰爭而消失了。而汝瓷所有謎團,就像這神秘的器物一樣,或埋入地下,或湮滅人間了……明清時期的皇帝曾多次下令燒瓷工匠仿製汝瓷,但因為找不到汝官窯窯址,而不得其精髓。由於文獻記載不詳,燒造汝官瓷的汝窯究竟在哪裡、它是如何燒造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謎。時間來到20世紀,在1950年,中國古陶瓷研究行業的陳萬里等人,專程去到有汝瓷發祥地之稱的河南汝州尋找汝窯窯址。很遺憾,當時並沒有找到古代汝官窯遺址。但人們尋找汝官窯窯址的腳步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無數的古陶瓷專家學者也為此費盡心血。“清涼寺到段店,一天進萬貫”,一句流傳於河南寶豐縣清涼寺一帶的鄉間俚語訴說了這裡曾經有過的瓷貿易盛況。這也引起了來此進行調查的考古人員的注意。湊巧的是,當時(1986年)全國古陶瓷研究會議正在召開,後經過與會專家鑑定發現,原來這就是珍貴的汝瓷!接下來河南省寶豐縣偏僻的清涼寺小村,突然熱鬧起來。

    1987年,上海博物館依據在清涼寺採集到的汝窯碎瓷片和那件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佈了汝窯窯址就在今天的寶豐縣。據此,1987至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寶豐縣清涼寺村進行持續挖掘,挖掘出大量可修復的殘器。此外,專家還意外發現一個儲藏有汝瓷的藏坑,隨之出土的還有一些宋汝窯器。這一藏有汝瓷的坑讓專家開始猜測汝官窯窯址會不會也在附近呢?果然,經過挖掘,在2000年考古隊發現了十五座燒製汝窯瓷的窯爐和兩處作坊,以及一些與制瓷有關的遺蹟遺物。至此,這些御用汝窯的窯爐、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等重要遺蹟相繼發現,汝官窯遺址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那麼有人可能會問了,這個藏坑是怎麼回事?原來是在這裡的一位老窯工為保護這些珍品,偷偷藏的。老窯工世代為宋代皇帝燒製瓷器,國破家亡的時刻老窯工不願意讓窯工們辛苦燒製的瓷器落入金兵之手。所以老窯工當時潛入金兵控制的窯廠,將準備獻給宋徽宗的汝窯珍品偷了出來!之後將它們埋在了窯廠附近的一片小樹林裡。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些汝瓷一埋就是800多年。其中一件高19.5釐米 口徑5.9釐米 底徑8.2釐的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最引人注目。它頸部長腹分別刻以折枝蓮花,器表滿施天藍釉。光亮滋潤,佈滿開片,蟬翼紋晨星稀,完全符合汝瓷的典型特色。而當時汝窯窯址也出土了大量的汝瓷殘片。經過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發掘和眾多陶瓷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987年由上海博物館出版了《汝窯的發現》,確定為河南清涼寺汝窯就是宋代的貢窯。至此,汝窯的千年謎案被逐步揭開了。

  • 2 # 遇見0086

    汝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之冠,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中就有汝窯的論述。目前所見最早的記載應是成書於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著者徐兢在記載當時高麗所用瓷器時說:“其餘則越州古秘器,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南宋前期的《坦齋筆衡》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相同內容的文字,又見於南宋顧文薦的《負睻雜錄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九記載:紹六二十年(公元1151年)高宗幸張府,張俊進奉汝窯酒瓶一對、洗香爐一、香合一、香球一、盞四雙、盂子二、出香一對、大奩一、小奩一。可見南宋初汝窯已是珍貴。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90—1194年)成書的周輝《清波雜誌》明確提岀:“汝窯宮中棼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岀賣,近尤難得。”

    南宋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和南宋的《鹹淳起居注》中也對汝窯器物的特點和珍貴有所提及。此後,明清兩代談及宋代名窯的記載也首推汝窯,如明代王世懋在《窺天外乘》中寫到:“宋時窯器以汝州為第一,而京師自置官窯次之。”明代畫家徐渭在其《墨牡丹》畫中題詩:“花是揚州種,瓶是汝州窯。注以江東水,春風鎖二喬。”清代孫灝著詩云:“……官哥配汝非汝儔,升價當時壓定州。四蟲為蠱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翻爛泥土求精好。窯空煙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前人在盛讚汝窯器物精美製作工藝的同時,也發出了“窯空煙冷其奈何”的無盡感嘆。

    那麼,“窯空煙冷”的汝窯窯址在何方?根據中國古代瓷窯以地命名的習慣,汝窯的燒造地點應在古汝州(轄區在今河南中西部,州治為河南原臨汝縣、今汝州市)範圍內。據載,早在明代已經有人到汝州尋找汝窯遺址。1930年,日本人原田玄訥去河南臨汝縣進行實地調查。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也流竄到臨汝大峪店窯址,盜劫走數車瓷器.

    1950年起,著名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多次赴河南考察,尋找汝窯蹤跡,找到數十處窯址,並最早發現寶豐清涼寺瓷窯遺址,他在1951年發表的《汝窯之我見》一文中,對清涼寺瓷窯產品給予較高評價。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和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多次實地考察汝窯遺址,但重點主要放在臨汝縣境內,多次尋訪無果。葉哲民根據1977年在寶豐清涼寺窯址採集到的1件天青釉汝瓷片,經上海矽酸鹽硏究所化驗,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汝窯盤的化驗資料基本相同,在1985年鄭州舉行的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上,首次提出寶豐清涼寺“未必不是一條尋覓汝窯窯址的有力線索”.

    而首先找到開啟汝窯遺址鑰匙的人則是上海博物館的汪慶正先生,其過程更有一番傳奇色彩。1986年10月下旬,汪慶正先生參加中國古陶瓷研究會西安年會,因有急事,不能終場,於10月27日提前返滬。在臨出發前的五分鐘,河南寶豐瓷廠的王留獻先生拿出一件在寶豐清涼寺窯址收集到的汝窯筆洗請汪先生鑑定。慧眼識寶的汪先生看到一件典型的汝官窯器突然展現在眼前,頓時驚得目瞪口呆,似乎有一種失重的感覺。忙問這件東西是從哪裡搞來的,認為這麼珍貴的標本在清涼寺出土,汝窯遺址可能就在那裡。

    汪慶正先生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上海博物館的範冬青、周麗麗兩位同志急赴寶豐。範、周兩人經過11月、12月兩次在寶豐的考察,在清涼寺瓷窯遺址上發現了一批製作工藝、胎釉特徵、支燒方法同傳世的北宋宮廷御用汝窯器完全相同的瓷片,經過多方論證,正式宣佈汝窯遺址在寶豐清涼寺發現,海內外為之震驚,尋覓了半個多世紀的汝窯遺址之謎終於撩開了他的神秘面紗。從1987年10月到2000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位於寶豐縣城西25公里的大營鎮清涼寺村與韓莊村之間的清涼寺窯址先後進行了6次考古發掘,又取得許多成果。當年王留獻請汪慶正鑑定的那件汝窯筆洗,正是在遺址中心區西側10餘米處老鄉挖窖坍塌後出土的,是王留獻花了600元錢從老鄉手中購得的。1989年,在距清涼寺窯址不遠的寶豐縣大營鎮蠻子營村又發現一處汝瓷窖藏,出土了一批汝窯瓷器,其中一些是以往的傳世品中未見的器物。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的考古發現,解決了長期困擾陶瓷史界的一大難題,是建國以來中國陶瓷考古的重大突破之一。

  • 3 # 木兮有枝

    汝官哥鈞定,作為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焦點,而同樣重要的汝窯窯址千百年來卻是撲朔迷離,後來是怎樣發現的呢?請看如下介紹: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託,大英博物館藏

    文獻記載,汝窯供御皇室,燒造極短,工藝精良,傳世罕見。

    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宋室南渡,汝窯窯火僅僅燃燒了二十年,就因戰爭而消失了。

    而汝瓷所有謎團,就像這神秘的器物一樣,或埋入地下,或湮滅人間了……

    明清時期的皇帝曾多次下令燒瓷工匠仿製汝瓷,但因為找不到汝官窯窯址,而不得其精髓。

    宋 瓷

    由於文獻記載不詳,燒造汝官瓷的汝窯究竟在哪裡、它是如何燒造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陳萬里先生實地考察窯址

    (右第二位起至左依次為陳萬里、馮先銘、李輝柄)

    時間來到20世紀,在1950年,中國古陶瓷研究行業的陳萬里等人,專程去到有汝瓷發祥地之稱的河南汝州尋找汝窯窯址。

    很遺憾,當時並沒有找到古代汝官窯遺址。

    ▲清涼寺村窯遺址出土

    但人們尋找汝官窯窯址的腳步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無數的古陶瓷專家學者也為此費盡心血。

    “清涼寺到段店,一天進萬貫”,一句流傳於河南寶豐縣清涼寺一帶的鄉間俚語訴說了這裡曾經有過的瓷貿易盛況。

    這也引起了來此進行調查的考古人員的注意。

    ▲清涼寺汝官窯址

    當時,清涼寺村一戶人家的紅薯窖裡,無意間發現了儲存完好的一隻盤子(洗),之後立即找專家鑑定。

    ▲汝窯青灰釉汝窯洗

    湊巧的是,當時(1986年)全國古陶瓷研究會議正在召開,後經過與會專家鑑定發現,原來這就是珍貴的汝瓷!

    接下來河南省寶豐縣偏僻的清涼寺小村,突然熱鬧起來。

    1987年,上海博物館依據在清涼寺採集到的汝窯碎瓷片和那件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佈了汝窯窯址就在今天的寶豐縣。

    據此,1987至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寶豐縣清涼寺村進行持續挖掘,挖掘出大量可修復的殘器。

    此外,專家還意外發現一個儲藏有汝瓷的藏坑,隨之出土的還有一些宋汝窯器。

    ▲窯址發掘的支燒工具(左圖)與試火片(右圖)

    這一藏有汝瓷的坑讓專家開始猜測汝官窯窯址會不會也在附近呢?

    果然,經過挖掘,在2000年考古隊發現了十五座燒製汝窯瓷的窯爐和兩處作坊,以及一些與制瓷有關的遺蹟遺物。

    至此,這些御用汝窯的窯爐、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等重要遺蹟相繼發現,汝官窯遺址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

    ▲汝窯粉青釉折肩瓶

    那麼有人可能會問了,這個藏坑是怎麼回事?

    原來是在這裡的一位老窯工為保護這些珍品,偷偷藏的。

    ▲汝窯天藍釉盞託

    老窯工世代為宋代皇帝燒製瓷器,國破家亡的時刻老窯工不願意讓窯工們辛苦燒製的瓷器落入金兵之手。

    ▲汝窯窯址發掘的汝瓷殘片

    所以老窯工當時潛入金兵控制的窯廠,將準備獻給宋徽宗的汝窯珍品偷了出來!

    之後將它們埋在了窯廠附近的一片小樹林裡。

    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些汝瓷一埋就是800多年。

    ▲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其中一件高19.5釐米 口徑5.9釐米 底徑8.2釐的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最引人注目。

    它頸部長腹分別刻以折枝蓮花,器表滿施天藍釉。

    光亮滋潤,佈滿開片,蟬翼紋晨星稀,完全符合汝瓷的典型特色。

    ▲鵝頸瓶花紋展開圖

    而當時汝窯窯址也出土了大量的汝瓷殘片

    ▲汝窯窯址瓷片堆積層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經過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發掘和眾多陶瓷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987年由上海博物館出版了《汝窯的發現》,確定為河南清涼寺汝窯就是宋代的貢窯。至此,汝窯的千年謎案被逐步揭開了。

    二、目前館藏汝窯瓷器情況

    故宮博物院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區域性

    汝窯創燒於北宋晚期,據南宋葉寘《坦齋筆衡》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說明北宋時汝窯接受宮廷的任務,燒造汝官窯器,使北方青瓷的技術成為全國之冠。

    北宋時期的歐陽修在《歸田集》中提到:“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其有,得之碎片者,以金為器。北宋汝窯彼彷彿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自燒造,今亦不可多得。”

    北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北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區域性

    汝官窯的燒製時間短,作為貢品,民間流傳甚少,南宋時已屬“難得”之物。其釉色有天青、天藍、粉青幾種。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稱譽。

    陸游也曾在《老學庵筆記》中:“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底刻“乙”字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底刻“乙”字

    因選瑪瑙入釉,使釉面撫如脂、視如玉,有稀疏的氣泡,多開有疏密不等的紋片,少數有魚稜紋,也有不開片的,其縮釉點呈羊肝色。工藝上有滿釉裹足支燒,也有墊燒的。採用支釘支燒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留有支釘痕,支釘細小如芝麻,且多靠近圈足內牆,支釘斷面處一般呈白色。支釘數有3、5、6個之分,以 5個為多。採用墊圈或墊餅墊燒的器物圈足足端無釉,但少見。在裝飾工藝上有少數刻花和劃花裝飾,還有龍體和烏首等裝飾。少數器物有銘款,見有三種,器底刻“奉華”、“蔡”和“乙”字。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部分

    現存汝窯最多的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共21件,皆為清宮舊藏,其中部分有乾隆禦題詩。

    大英博物館部分

    擁有汝窯數量排名第三的為大英博物館,共17件,其中有12件是來自大維德基金會的舊藏,戴維德基金會之所以能夠擁有這麼多汝窯是因為大維德爵士在上世紀初在中國接手了壹批清宮舊藏的器物,這12件汝窯正是來源於此。

    大英博物館藏部分汝窯

    北宋 汝窯天青釉花式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花式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花式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玉壺春瓶

    北宋 汝窯天青釉玉壺春瓶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玉壺春瓶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託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託 區域性

    汝窯瓷器一般都較小,盤、洗、碗等口徑一般在10—16釐米之間,超過20釐米的極其個別,超過30釐米的幾乎沒有。故有“汝窯無大器”之說。汝窯窯爐由原來的馬蹄形大窯改進為橢圓形小窯爐,每窯只能裝燒20釐米左右匣缽配套器物10件,由此可知汝窯無大件器物的原因。

    上海博物館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區域性

    從宋徽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修復)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修復)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修復)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梅瓶(修復)

    北宋 汝窯天青釉梅瓶(修復)

    北宋 汝窯天青釉梅瓶(修復) 區域性

    河南省寶豐縣文物管理區域性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深腹碗

    北宋 汝窯天青釉深腹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深腹碗 區域性

    天津博物館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區域性

    清代學者梁同書在其《古窯器考》一書中的記載:“汝窯,宋時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窯,屑瑪瑙為釉,如哥而深,微帶黃,有似卵白,真所謂淡青色也。汁水瑩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土脈質制較官窯尤滋潤。薄者難得。時唐即耀諸州悉有窯,而以汝為冠。”

    吉林省博物館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 區域性

    清涼寺汝窯址和張公巷窯址出 土 的 標 本 和 窯 具

    北宋 張公巷窯青釉碗(殘)

    北宋 張公巷窯青釉碗(殘) 區域性

    北宋 張公巷窯青釉碗(殘) 區域性

    北宋 汝窯素燒盞託

  • 4 # 黑兔子牙

    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宋室南渡,汝窯窯火僅僅燃燒了二十年,就因戰爭而消失了。而汝瓷所有謎團,就像這神秘的器物一樣,明清時期的皇帝曾多次下令燒瓷工匠仿製汝瓷,但因為找不到汝官窯窯址,而不得其精髓。由於文獻記載不詳,燒造汝官瓷的汝窯究竟在哪裡、它是如何燒造的,也就成了千古時間來到20世紀,在1950年,中國古陶瓷研究行業的陳萬里等人,專程去到有汝瓷發祥地之稱的河南汝州尋找汝窯窯址。很遺憾,當時並沒有找到古代汝官窯遺址。但人們尋找汝官窯窯址的腳步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無數的古陶瓷專家學者也為此費盡心血。清涼寺到段店,一天進萬貫”,一句流傳於河南寶豐縣清涼寺一帶的鄉間俚語訴說了這裡曾經有過的瓷貿易盛況。這也引起了來此進行調查的考古人員的注意。當時,清涼寺村一戶人家的紅薯窖裡,無意間發現了儲存完好的一隻盤子(洗),之後立即找專家湊巧的是,當時(1986年)全國古陶瓷研究會議正在召開,後經過與會專家鑑定發現,原來這就是珍貴的汝瓷!接下來河南省寶豐縣偏僻的清涼寺小村,突然熱鬧起來1987年,上海博物館依據在清涼寺採集到的汝窯碎瓷片和那件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佈了汝窯窯址就在今天的寶豐縣。據此,1987至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寶豐縣清涼寺村進行持續挖掘,挖掘出大量可修復的殘器。此外,專家還意外發現一個儲藏有汝瓷的藏坑,隨之出土的還有一些宋汝窯器。

  • 5 # 月下冷風吹

    汝官窯遺址是怎麼被發現的

    汝官哥鈞定,作為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焦點,而同樣重要的汝窯窯址千百年來卻是撲朔迷離,後來是怎樣發現的呢?請看如下介紹: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託,大英博物館藏

    文獻記載,汝窯供御皇室,燒造極短,工藝精良,傳世罕見。

    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宋室南渡,汝窯窯火僅僅燃燒了二十年,就因戰爭而消失了。

    而汝瓷所有謎團,就像這神秘的器物一樣,或埋入地下,或湮滅人間了……

    明清時期的皇帝曾多次下令燒瓷工匠仿製汝瓷,但因為找不到汝官窯窯址,而不得其精髓。

    宋 瓷

    由於文獻記載不詳,燒造汝官瓷的汝窯究竟在哪裡、它是如何燒造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陳萬里先生實地考察窯址

    (右第二位起至左依次為陳萬里、馮先銘、李輝柄)

    時間來到20世紀,在1950年,中國古陶瓷研究行業的陳萬里等人,專程去到有汝瓷發祥地之稱的河南汝州尋找汝窯窯址。

    很遺憾,當時並沒有找到古代汝官窯遺址。

    ▲清涼寺村窯遺址出土

    但人們尋找汝官窯窯址的腳步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無數的古陶瓷專家學者也為此費盡心血。

    “清涼寺到段店,一天進萬貫”,一句流傳於河南寶豐縣清涼寺一帶的鄉間俚語訴說了這裡曾經有過的瓷貿易盛況。

    這也引起了來此進行調查的考古人員的注意。

    ▲清涼寺汝官窯址

    當時,清涼寺村一戶人家的紅薯窖裡,無意間發現了儲存完好的一隻盤子(洗),之後立即找專家鑑定。

    ▲汝窯青灰釉汝窯洗

    湊巧的是,當時(1986年)全國古陶瓷研究會議正在召開,後經過與會專家鑑定發現,原來這就是珍貴的汝瓷!

    接下來河南省寶豐縣偏僻的清涼寺小村,突然熱鬧起來。

    1987年,上海博物館依據在清涼寺採集到的汝窯碎瓷片和那件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佈了汝窯窯址就在今天的寶豐縣。

    據此,1987至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寶豐縣清涼寺村進行持續挖掘,挖掘出大量可修復的殘器。

    此外,專家還意外發現一個儲藏有汝瓷的藏坑,隨之出土的還有一些宋汝窯器。

    ▲窯址發掘的支燒工具(左圖)與試火片(右圖)

    這一藏有汝瓷的坑讓專家開始猜測汝官窯窯址會不會也在附近呢?

    果然,經過挖掘,在2000年考古隊發現了十五座燒製汝窯瓷的窯爐和兩處作坊,以及一些與制瓷有關的遺蹟遺物。

    至此,這些御用汝窯的窯爐、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等重要遺蹟相繼發現,汝官窯遺址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

    ▲汝窯粉青釉折肩瓶

    那麼有人可能會問了,這個藏坑是怎麼回事?

    原來是在這裡的一位老窯工為保護這些珍品,偷偷藏的。

    ▲汝窯天藍釉盞託

    老窯工世代為宋代皇帝燒製瓷器,國破家亡的時刻老窯工不願意讓窯工們辛苦燒製的瓷器落入金兵之手。

    ▲汝窯窯址發掘的汝瓷殘片

    所以老窯工當時潛入金兵控制的窯廠,將準備獻給宋徽宗的汝窯珍品偷了出來!

    之後將它們埋在了窯廠附近的一片小樹林裡。

    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些汝瓷一埋就是800多年。

    ▲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

    其中一件高19.5釐米 口徑5.9釐米 底徑8.2釐的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最引人注目。

    它頸部長腹分別刻以折枝蓮花,器表滿施天藍釉。

    光亮滋潤,佈滿開片,蟬翼紋晨星稀,完全符合汝瓷的典型特色。

    ▲鵝頸瓶花紋展開圖

    而當時汝窯窯址也出土了大量的汝瓷殘片

    ▲汝窯窯址瓷片堆積層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經過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發掘和眾多陶瓷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987年由上海博物館出版了《汝窯的發現》,確定為河南清涼寺汝窯就是宋代的貢窯。至此,汝窯的千年謎案被逐步揭開了。

    二、目前館藏汝窯瓷器情況

    故宮博物院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凸弦紋三足尊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區域性

    汝窯創燒於北宋晚期,據南宋葉寘《坦齋筆衡》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說明北宋時汝窯接受宮廷的任務,燒造汝官窯器,使北方青瓷的技術成為全國之冠。

    北宋時期的歐陽修在《歸田集》中提到:“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其有,得之碎片者,以金為器。北宋汝窯彼彷彿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自燒造,今亦不可多得。”

    北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北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區域性

    汝官窯的燒製時間短,作為貢品,民間流傳甚少,南宋時已屬“難得”之物。其釉色有天青、天藍、粉青幾種。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稱譽。

    陸游也曾在《老學庵筆記》中:“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底刻“乙”字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底刻“乙”字

    因選瑪瑙入釉,使釉面撫如脂、視如玉,有稀疏的氣泡,多開有疏密不等的紋片,少數有魚稜紋,也有不開片的,其縮釉點呈羊肝色。工藝上有滿釉裹足支燒,也有墊燒的。採用支釘支燒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留有支釘痕,支釘細小如芝麻,且多靠近圈足內牆,支釘斷面處一般呈白色。支釘數有3、5、6個之分,以 5個為多。採用墊圈或墊餅墊燒的器物圈足足端無釉,但少見。在裝飾工藝上有少數刻花和劃花裝飾,還有龍體和烏首等裝飾。少數器物有銘款,見有三種,器底刻“奉華”、“蔡”和“乙”字。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部分

    現存汝窯最多的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共21件,皆為清宮舊藏,其中部分有乾隆禦題詩。

    大英博物館部分

    擁有汝窯數量排名第三的為大英博物館,共17件,其中有12件是來自大維德基金會的舊藏,戴維德基金會之所以能夠擁有這麼多汝窯是因為大維德爵士在上世紀初在中國接手了壹批清宮舊藏的器物,這12件汝窯正是來源於此。

    大英博物館藏部分汝窯

    北宋 汝窯天青釉花式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花式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花式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玉壺春瓶

    北宋 汝窯天青釉玉壺春瓶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玉壺春瓶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託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託 區域性

    汝窯瓷器一般都較小,盤、洗、碗等口徑一般在10—16釐米之間,超過20釐米的極其個別,超過30釐米的幾乎沒有。故有“汝窯無大器”之說。汝窯窯爐由原來的馬蹄形大窯改進為橢圓形小窯爐,每窯只能裝燒20釐米左右匣缽配套器物10件,由此可知汝窯無大件器物的原因。

    上海博物館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圓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區域性

    從宋徽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修復)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修復)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修復)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梅瓶(修復)

    北宋 汝窯天青釉梅瓶(修復)

    北宋 汝窯天青釉梅瓶(修復) 區域性

    河南省寶豐縣文物管理區域性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深腹碗

    北宋 汝窯天青釉深腹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深腹碗 區域性

    天津博物館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盤 區域性

    清代學者梁同書在其《古窯器考》一書中的記載:“汝窯,宋時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窯,屑瑪瑙為釉,如哥而深,微帶黃,有似卵白,真所謂淡青色也。汁水瑩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土脈質制較官窯尤滋潤。薄者難得。時唐即耀諸州悉有窯,而以汝為冠。”

    吉林省博物館部分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橢圓形水仙盆 區域性

    清涼寺汝窯址和張公巷窯址出 土 的 標 本 和 窯 具

    北宋 張公巷窯青釉碗(殘)

    北宋 張公巷窯青釉碗(殘) 區域性

    北宋 張公巷窯青釉碗(殘) 區域性

    北宋 汝窯素燒盞託

    北宋 汝窯素燒盞託 區域性

    北宋 汝窯素燒蓮花式盤

    北宋 汝窯素燒蓮花式盤

    北宋 汝窯素燒出戟瓶

    北宋 汝窯火照插座和火照

    北宋 汝窯天青釉刻花蓮瓣紋荷葉座燻爐(殘)

    北宋 汝窯天青釉刻花蓮瓣紋荷葉座燻爐(殘) 區域性

    北宋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殘)

    北宋 汝窯匣缽

    南宋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記載有“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惟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足見到了南宋,汝窯瓷器就很難得了。目前傳承有緒者不足百件。

    北宋 汝窯天青釉鸚鵡形燻爐蓋鈕

    北宋 汝窯天青釉鸚鵡形燻爐蓋鈕 區域性

  • 6 # 10086江耳

    汝瓷,始燒於唐朝中期,盛名於北宋,位居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因產於汝州市而得名,形成過"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

    汝窯位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又稱青龍寺),燒造時間約是北宋神宗到徽宗(1068~1125年)時期,是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汝窯號稱宋代名窯之首,窯址位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燒造時間大致在北宋神宗到徽宗時。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說“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顧文薦《負喧雜錄》、葉寘《坦齋筆衡》、陸游《老學庵筆記》均記載因為“定州白瓷器有芒”故“不入禁中,惟用汝器。”周輝《清波雜誌》記:“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南宋)尤難得。”這些文獻記載都涉及了汝窯燒製的大致時代。近人有以為汝窯與“汴京官窯”乃一回事,並從地資、歷史淵源、影響、器物型別胎釉等多方面考證,確有一定道理。

    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書中,記述了康王趙構泥馬渡江成為宋高宗後,接受了16件北宋汝瓷的奉禮,其中就有“大奩一,小奩一”。

    現今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認為有65件,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戴維基金會7件,其他散藏於美、日等博物館和私人收藏約10件。

  • 7 # 雷人vs流星

    一、汝官窯遺址是怎麼被發現的

    汝官哥鈞定,作為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焦點,而同樣重要的汝窯窯址千百年來卻是撲朔迷離,後來是怎樣發現的呢?請看如下介紹:

    ▲北宋 汝窯天青釉盞託,大英博物館藏

    文獻記載,汝窯供御皇室,燒造極短,工藝精良,傳世罕見。

    北宋末年,隨著金兵南下、宋室南渡,汝窯窯火僅僅燃燒了二十年,就因戰爭而消失了。

    而汝瓷所有謎團,就像這神秘的器物一樣,或埋入地下,或湮滅人間了……

    明清時期的皇帝曾多次下令燒瓷工匠仿製汝瓷,但因為找不到汝官窯窯址,而不得其精髓。

    宋 瓷

    由於文獻記載不詳,燒造汝官瓷的汝窯究竟在哪裡、它是如何燒造的,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陳萬里先生實地考察窯址

    (右第二位起至左依次為陳萬里、馮先銘、李輝柄)

    時間來到20世紀,在1950年,中國古陶瓷研究行業的陳萬里等人,專程去到有汝瓷發祥地之稱的河南汝州尋找汝窯窯址。

    很遺憾,當時並沒有找到古代汝官窯遺址。

    但人們尋找汝官窯窯址的腳步卻從來沒有停止過,無數的古陶瓷專家學者也為此費盡心血。

    “清涼寺到段店,一天進萬貫”,一句流傳於河南寶豐縣清涼寺一帶的鄉間俚語訴說了這裡曾經有過的瓷貿易盛況。

    這也引起了來此進行調查的考古人員的注意。

    當時,清涼寺村一戶人家的紅薯窖裡,無意間發現了儲存完好的一隻盤子(洗),之後立即找專家鑑定

    湊巧的是,當時(1986年)全國古陶瓷研究會議正在召開,後經過與會專家鑑定發現,原來這就是珍貴的汝瓷!

    接下來河南省寶豐縣偏僻的清涼寺小村,突然熱鬧起來。

    1987年,上海博物館依據在清涼寺採集到的汝窯碎瓷片和那件汝瓷洗,首次向世人宣佈了汝窯窯址就在今天的寶豐縣。

    據此,1987至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寶豐縣清涼寺村進行持續挖掘,挖掘出大量可修復的殘器。

    此外,專家還意外發現一個儲藏有汝瓷的藏坑,隨之出土的還有一些宋汝窯器。

    這一藏有汝瓷的坑讓專家開始猜測汝官窯窯址會不會也在附近呢?

    果然,經過挖掘,在2000年考古隊發現了十五座燒製汝窯瓷的窯爐和兩處作坊,以及一些與制瓷有關的遺蹟遺物。

    至此,這些御用汝窯的窯爐、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等重要遺蹟相繼發現,汝官窯遺址的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

    那麼有人可能會問了,這個藏坑是怎麼回事?

    原來是在這裡的一位老窯工為保護這些珍品,偷偷藏的。

    ▲汝窯天藍釉盞託

    老窯工世代為宋代皇帝燒製瓷器,國破家亡的時刻老窯工不願意讓窯工們辛苦燒製的瓷器落入金兵之手。

    ▲汝窯窯址發掘的汝瓷殘片

    所以老窯工當時潛入金兵控制的窯廠,將準備獻給宋徽宗的汝窯珍品偷了出來!

    之後將它們埋在了窯廠附近的一片小樹林裡。

    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些汝瓷一埋就是800多年。

    其中一件高19.5釐米 口徑5.9釐米 底徑8.2釐的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最引人注目。

    它頸部長腹分別刻以折枝蓮花,器表滿施天藍釉。

    光亮滋潤,佈滿開片,蟬翼紋晨星稀,完全符合汝瓷的典型特色

    而當時汝窯窯址也出土了大量的汝瓷殘片

    經過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發掘和眾多陶瓷研究者的不懈努力,終於在1987年由上海博物館出版了《汝窯的發現》,確定為河南清涼寺汝窯就是宋代的貢窯。至此,汝窯的千年謎案被逐步揭開了。

    二、目前館藏汝窯

    汝窯創燒於北宋晚期,據南宋葉寘《坦齋筆衡》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說明北宋時汝窯接受宮廷的任務,燒造汝官窯器,使北方青瓷的技術成為全國之冠。

    北宋時期的歐陽修在《歸田集》中提到:“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其有,得之碎片者,以金為器。北宋汝窯彼彷彿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自燒造,今亦不可多得。”

    汝官窯的燒製時間短,作為貢品,民間流傳甚少,南宋時已屬“難得”之物。其釉色有天青、天藍、粉青幾種。尤以天青為貴,粉青為上,天藍彌足珍貴,有“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稱譽。

    陸游也曾在《老學庵筆記》中:“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

    因選瑪瑙入釉,使釉面撫如脂、視如玉,有稀疏的氣泡,多開有疏密不等的紋片,少數有魚稜紋,也有不開片的,其縮釉點呈羊肝色。工藝上有滿釉裹足支燒,也有墊燒的。採用支釘支燒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留有支釘痕,支釘細小如芝麻,且多靠近圈足內牆,支釘斷面處一般呈白色。支釘數有3、5、6個之分,以 5個為多。採用墊圈或墊餅墊燒的器物圈足足端無釉,但少見。在裝飾工藝上有少數刻花和劃花裝飾,還有龍體和烏首等裝飾。少數器物有銘款,見有三種,器底刻“奉華”、“蔡”和“乙”字。

    現存汝窯最多的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共21件,皆為清宮舊藏,其中部分有乾隆禦題詩。

    擁有汝窯數量排名第三的為大英博物館,共17件,其中有12件是來自大維德基金會的舊藏,戴維德基金會之所以能夠擁有這麼多汝窯是因為大維德爵士在上世紀初在中國接手了壹批清宮舊藏的器物,這12件汝窯正是來源於此。

    汝窯瓷器一般都較小,盤、洗、碗等口徑一般在10—16釐米之間,超過20釐米的極其個別,超過30釐米的幾乎沒有。故有“汝窯無大器”之說。汝窯窯爐由原來的馬蹄形大窯改進為橢圓形小窯爐,每窯只能裝燒20釐米左右匣缽配套器物10件,由此可知汝窯無大件器物的原因。

    從宋徽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清代學者梁同書在其《古窯器考》一書中的記載:“汝窯,宋時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窯,屑瑪瑙為釉,如哥而深,微帶黃,有似卵白,真所謂淡青色也。汁水瑩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土脈質制較官窯尤滋潤。薄者難得。時唐即耀諸州悉有窯,而以汝為冠。”

  • 8 # 13385715998

    北宋汝窯分二類:一類是民窯口可供御,(如現清涼寺窯、張公巷窯、段店等窯口)還有一類官汝窯,具體窯囗在汴京(開封)附近現未挖掘到。如有機會你看真正的官汝瓷你就會理解了。現在學習官汝器燒製是幹什麼用的?再來探討官汝器的美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世上真有純正的異性閨蜜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