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aha76883404
-
2 # 資料時評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結合當時的具體環境來看。
明朝末年,內憂外患,整個王朝已是風雨飄搖。為保江山不易主,京城南遷是當時戰略上的最優選擇。然而此時的文官集團,早已拋棄了朱氏大明,時刻等待著李自成入京建立大順,改換門庭。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崇禎說出了“文官皆可殺”這句惡語。
-
3 # 宋安之
明末亡國之根在於,東林誤國及其崇禎無中興之才。
有一種說法為“明實亡於萬曆”,個人認為這個說法雖然不全對,但是有一定道理,萬曆時起嘉靖朝的黨爭萌芽發展成為諸黨相爭,之後的爭國本,立太子,最終的勝利者是皇長子朱常落,被立為太子,實際上東林黨才是最大的勝利者,開始一黨獨大,帝國的走向開始脫離皇權掌控了。
太子朱常落即位後,是為明光宗,不足月餘便駕崩,明熹宗天啟帝少年即位,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在位期間重用魏忠賢擾亂朝政,表面上魏忠賢是無惡不作,其實是天啟帝想利用閹黨來打壓東林黨,穩坐幕後回收權利,可惜天啟在位幾年便死,明思宗崇禎帝即位後,對外滿清一直擾邊,對內農民起義不絕,有資料顯示,崇禎一朝換了十幾位首輔,有人說崇禎剛愎自用,用人不當,也有道理,但是可以從側面表現出崇禎帝也試圖回收權利,但並沒有成效,朝廷上東林一黨獨大,言宮只知無腦進言,崇禎甚至被矇蔽,如盧象升率軍抵抗清軍,被人斷了糧草補給,並見死不救,只能帶著不到五千人的部隊與清軍力戰而死,結果被誣陷臨陣脫逃,何其悲慘,而崇禎還被矇在鼓裡,最後身死國滅。政事上矇蔽於此,遷都最後的希望上,也是很多大臣反對,表面上是慷慨激昂避免再重蹈南宋偏安之恥,實際上很多大臣在北京城及其北方有著大量的產業,不捨得丟下這些基業,最後導致南遷不了了之,而這些大臣並沒有于謙之才,也沒有忠心之義,很多人城破後並沒有以身殉國,而是當起新朝的順臣。
天啟崇禎二帝兩兄弟一直是想收回權利,結束東林一黨獨大,可惜都失敗了,東林黨利慾薰心,搞得烏煙瘴氣,崇禎更換再多首輔也沒用,南遷最後的希望也葬送在文臣口中,北京淪陷後,除了少數大臣在外城自殺殉國,餘下諸臣都成為新朝大順的新臣子,所以崇禎死時說出“文臣皆可殺”也不足為怪了。
-
4 # 王俊傑猛
個人覺得,這是崇禎皇帝在國事日非的情況下失去平常心說的話。
崇禎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好皇帝,但是大臣們卻沒有盡職盡力。崇禎的優點是勤政愛民,缺點是剛愎自用,疑神疑鬼。崇禎當皇帝以後,17年換了幾十個內閣首輔,這種情況下,臣子們怎麼會有心思努力工作,都在揣摩聖意呢?
而且,八旗軍進入中國以後,投降的大部分是武官,比如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祖大壽等,而文官很少投降的,只有一個洪承疇。
皇太極曾經說過,招降漢人的武官很容易,因為武官就是為了封妻廕子。而文官很難被招降,因為幾千年的文化薰陶,文官們都有自己的氣節,有自己的原則,因此文官投降的人很少。
崇禎說文官皆可殺,是轉移責任的說法,他迴避了主要矛盾,把自己應該負的責任推給了下面的人。
回覆列表
其實這有很多原因,滿清入關後明朝有振興的機會的但南明才堅持了多久,南宋至少堅持了80多年,現在的論調是那些文官只知道爭誰是正統完全不過打到家門口的野蠻人,如果這個成立那明朝的文官確實該殺。
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崇禎覺得明朝滅了文官應該負最大的責任他自己盡力了。但是據我個人對歷史的瞭解明朝末年崇禎雖然很勤政但老是不肯自己背責任,比如闖賊進京前有很多次遷都但是沒有文官願意提出來大家都知道誰提出來遷都以後提出來的肯定要被責任就是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