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古稱“東嶽”,為中華五嶽之首。
泰山,論高、論大,它不僅在中國大地上不上數,就是在五嶽之中也僅排位第三,居中間地位,論方位,泰山在東,故稱東嶽。按中國傳統,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中”是“中心”、“中央”所在,是至尊、至要的位置。東、西、南、北為四邊,居次要地位。然而泰山在人們心目中,卻佔有眾山的至高、至大、至重、至尊的地位。這種違背常識的傳統觀念是怎樣形成的?除了從文化方面是找不到解釋的。
“封禪”,是中國古代民族或國家最高祭典。因為它是人間“帝王”與天、地通話的儀式。《史記??封禪書》正義雲:“此泰山上築土為埴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盲禪者,神之也。”又引《五經通義》雲:“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我們中華先民心中最高的主宰神是“天”,其次是地。即所謂“皇天后土”。《尚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皇天是至高無上的君主,主宰著人間萬民萬物,君權是皇天授給的。因此,“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上報天,下報地,以“報群神之功”。
但是,一般帝王還沒有資格封禪,一定要受命於天,奄有四海,致天下太平者才有資格。這麼隆重的封禪祭儀,在五嶽之中,人們不選擇最高的北嶽恆山和居中心尊位的嵩山,而選擇東邊中等高度的泰山,除了泰山坐落的位置海拔起點低而相對高度較高,由華北平原望去突兀雄偉之外,最主要的是儒家思想成為國家正統思想後,山東的儒生們極力鼓吹泰山的神聖。長期居住在泰山一帶的人們,以為泰山最高,上可通天。因此,登上泰山之頂,築壇祭天,與皇天通話,報天之功,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祭地,報地之功。
既然泰山上可通天,下可通地,於是就成了代表天地主生主死之神。人死魂歸泰山的傳統習俗,又是泰山一帶為古民族聚居、文化發達的一個佐證。
泰山一帶為齊魯地區原始民族的文化中心之一。據文獻記載為傳說時代,據考古發掘為新石器時代已無問題。因為有大汶口文化和傳說的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等封禪泰山的豐富資料為證。但是否至此為止,似乎還可上推。因為管仲說的72家中,可記得的12家,那不記得的60家不可能都在無懷氏以後。特別是孔子說,古代易姓而王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可得而數者萬數也。”(《史記??封禪書》正義引《韓濤外傳》)這裡透露給我們一個資訊,泰山封禪不是始於無懷氏,而是更早。早到什麼時間,無從查考。但據有史記載的秦始皇至宋真宗1200餘年間有8帝14次封禪泰山,大體約85——150年有一人次。我們不說那“萬數”需多少年,只說70餘家,也需萬年左右。“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上報天,下報地,以“報群神之功”,即使帝王封禪的初衷,
這個說明值得注意的是:1、帝王去泰山封禪是一個自上古以來的傳統(“自古受命而王者,曷嘗不封泰山” “三代之前,罔不由此”)。玄宗此前已有七十三位君主或皇帝在泰山祭天封禪。2、封禪的目的是“答厚德,告成功”。也就是去報答上天深厚的恩德,告訴上天自己治理天下的成功。也就是說,沒有治理功績的人是不配去面天的。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面作解釋。3、玄宗認為,他治下的天下,出現了這樣一個局面:即“今百穀有年,五材無眚,刑罰不用,禮義興行,和氣氤氳,淳風澹泊。蠻夷戎狄,殊方異類,重譯而至者,日月於闕廷;奇獸神禽,甘露嘉醴,窮祥極瑞,朝夕於林御。王公卿士,罄乃誠於中;鴻生碩儒,獻其書於外。” 他對這個局面的一個概括性的解釋是:“莫不以神只合契,億兆同心”,而且“斯皆烈祖聖孝,垂裕餘慶。”也就是說,形成這樣一個良好局面,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神只,一個是列祖。所以,祭祀神只和列祖是一個與國家的治理秩序有關的重要問題。它是一個政治社會秩序狀況的基礎解釋項。4、祭天封禪的活動,由儒官負責組織。玄宗說:“所司與公卿諸儒詳擇典禮,預為備具”。雖然李唐重道教,但在這樣一些非常重大的禮儀和文化觀念上,儒教的影響無疑仍然是非常強大的。 到泰山封禪,也可以看作是天子之於天下的政治宣示。
“泰山”古稱“東嶽”,為中華五嶽之首。
泰山,論高、論大,它不僅在中國大地上不上數,就是在五嶽之中也僅排位第三,居中間地位,論方位,泰山在東,故稱東嶽。按中國傳統,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中”是“中心”、“中央”所在,是至尊、至要的位置。東、西、南、北為四邊,居次要地位。然而泰山在人們心目中,卻佔有眾山的至高、至大、至重、至尊的地位。這種違背常識的傳統觀念是怎樣形成的?除了從文化方面是找不到解釋的。
“封禪”,是中國古代民族或國家最高祭典。因為它是人間“帝王”與天、地通話的儀式。《史記??封禪書》正義雲:“此泰山上築土為埴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盲禪者,神之也。”又引《五經通義》雲:“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我們中華先民心中最高的主宰神是“天”,其次是地。即所謂“皇天后土”。《尚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皇天是至高無上的君主,主宰著人間萬民萬物,君權是皇天授給的。因此,“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上報天,下報地,以“報群神之功”。
但是,一般帝王還沒有資格封禪,一定要受命於天,奄有四海,致天下太平者才有資格。這麼隆重的封禪祭儀,在五嶽之中,人們不選擇最高的北嶽恆山和居中心尊位的嵩山,而選擇東邊中等高度的泰山,除了泰山坐落的位置海拔起點低而相對高度較高,由華北平原望去突兀雄偉之外,最主要的是儒家思想成為國家正統思想後,山東的儒生們極力鼓吹泰山的神聖。長期居住在泰山一帶的人們,以為泰山最高,上可通天。因此,登上泰山之頂,築壇祭天,與皇天通話,報天之功,在泰山下小山上除地祭地,報地之功。
既然泰山上可通天,下可通地,於是就成了代表天地主生主死之神。人死魂歸泰山的傳統習俗,又是泰山一帶為古民族聚居、文化發達的一個佐證。
泰山一帶為齊魯地區原始民族的文化中心之一。據文獻記載為傳說時代,據考古發掘為新石器時代已無問題。因為有大汶口文化和傳說的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等封禪泰山的豐富資料為證。但是否至此為止,似乎還可上推。因為管仲說的72家中,可記得的12家,那不記得的60家不可能都在無懷氏以後。特別是孔子說,古代易姓而王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可得而數者萬數也。”(《史記??封禪書》正義引《韓濤外傳》)這裡透露給我們一個資訊,泰山封禪不是始於無懷氏,而是更早。早到什麼時間,無從查考。但據有史記載的秦始皇至宋真宗1200餘年間有8帝14次封禪泰山,大體約85——150年有一人次。我們不說那“萬數”需多少年,只說70餘家,也需萬年左右。“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上報天,下報地,以“報群神之功”,即使帝王封禪的初衷,
這個說明值得注意的是:1、帝王去泰山封禪是一個自上古以來的傳統(“自古受命而王者,曷嘗不封泰山” “三代之前,罔不由此”)。玄宗此前已有七十三位君主或皇帝在泰山祭天封禪。2、封禪的目的是“答厚德,告成功”。也就是去報答上天深厚的恩德,告訴上天自己治理天下的成功。也就是說,沒有治理功績的人是不配去面天的。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面作解釋。3、玄宗認為,他治下的天下,出現了這樣一個局面:即“今百穀有年,五材無眚,刑罰不用,禮義興行,和氣氤氳,淳風澹泊。蠻夷戎狄,殊方異類,重譯而至者,日月於闕廷;奇獸神禽,甘露嘉醴,窮祥極瑞,朝夕於林御。王公卿士,罄乃誠於中;鴻生碩儒,獻其書於外。” 他對這個局面的一個概括性的解釋是:“莫不以神只合契,億兆同心”,而且“斯皆烈祖聖孝,垂裕餘慶。”也就是說,形成這樣一個良好局面,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神只,一個是列祖。所以,祭祀神只和列祖是一個與國家的治理秩序有關的重要問題。它是一個政治社會秩序狀況的基礎解釋項。4、祭天封禪的活動,由儒官負責組織。玄宗說:“所司與公卿諸儒詳擇典禮,預為備具”。雖然李唐重道教,但在這樣一些非常重大的禮儀和文化觀念上,儒教的影響無疑仍然是非常強大的。 到泰山封禪,也可以看作是天子之於天下的政治宣示。